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合集下载

论中日生死观念的差异

论中日生死观念的差异

论中日生死观念的差异尽管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是在很多观念上我国与日本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念的问题上我们就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下面本文就以此为论题进行浅表的论述。

说到日本的生死观念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的自杀现象。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社会也颇为稳定的发达国家,日本的自杀率却在世界各国中高居前列,自杀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按照日本政府公布的数字,从平成十年(1998年)以来,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都要突破30000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100多号人丧生在自己手上,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而自杀未遂的人数更是总数的3-5倍。

这些人遍布日本各个社会阶层,低至路边流浪汉,显贵至政府大臣都有自杀之人。

那么,缘何日本人自杀率如此之高呢?按照一些西方人士的观点,日本人自杀现象的严重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惊讶地发现日本兵在毫无胜利希望的时候大多数选择自杀而不是投降结束战斗,这段历史给了西方人一种看法,即认为日本民族不重视生命,视自杀为常事。

诚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国际卫生组织WHO精神保健部工作的贝托罗蒂博士根据他的统计指出,“在日本,自杀似乎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自杀的直接原因多是过劳、失业、破产等等,但是日本人也把自杀视为保护自己的名誉。

”而伦敦的《economist》杂志在评论以此日本自杀事件的时候写到——“日本人把自杀一死视作一种自豪的举动,日本社会对于失败和破产感到极端的羞耻,并且基本不考虑会给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此,他们把自杀看作勇于面对命运的正面行为。

”在中国,我们好像珍视生命更多一点,俗话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不轻易放弃生命的态度。

当然,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儒学赋予“生”以积极、肯定的温暖色调。

就是说,儒学认为“生”、“生命”本身是好的,是有意义的,从而对生命现象怀抱一种热烈歌颂的情感态度,将它看作是人生的价值、宇宙的本体。

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

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
关 键 词:侠 士: 武 士 叛逆 ; 忠诚 :文 化性 恪
中 图分 类 号 :G12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5 2 0 )0 —0 — 0 0 9 9 8( 0 2 2 0 4
粱 启超 称侠 为 “ 中国之 武士道 ” 。 因 为 中 国 的 是 侠 士 与 日本 的 武 士作 为 各 自民藤 尚 武 精 神的 象征 .在 ^格 形 象上 呈现 出文 化 上 的 共 相 ,它 们 瓤是 由一 个 久
用 ,侠 由于 自身平 民的特 性 而作 为 社 会 的 离轨 西 素 留 存于 民间 : 儒 与侠 的 分 流 .表 明儒 家 文 明 兴起 后上 层 文 化 和 大 l 文 化 的 分 道 扬 镳 。侠 士在 它 诞生 的 开 始就 焱 是 与 民间 的特 质 密 不 可 分 ,带 有 深 深 的 平 民化 烙 印 :
气 。侠 士 的 直 接 诞 生 则 是 由于 士 ”的 文 武 分 途
士 ” 在商 周 时代 指 的 是 平 民 中分 化 出来介 于 统 治 者
和 平 民之 间 的文 武兼 才 的 阶层 ,并 非 后 来 专 指文 士 春秋 末 期 ,壬纲 解 纽 ,列 国 争霸 .旧 的社 会秩 序 分 崩
的 奴 仆 。 奈 良 时 代 末 期 光 仁 天 皇 宝 龙 年 间 (公 元
作者 简介:刘 走先 ( 9 8 ) 男,安擞师范 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7 一 .
①或俊有 《 千古世人使客 梦》(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 限,司,19 ) 厶 \ 94 较之 陈平原 《 千古文人使客 梦 ( 民文学 出 人 版社, 191 9 ̄)更进一 步,说 明侠客是 古往今 采普遍存在 于走众 内心的一种 情绪 . 0 I7年 ( 80 明治三年 )的度 藩置县诏夸7 I7 年的 废 刀夸” t 5 .8 ,使武 士作 为一种身份 或职业消失.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

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比较裴峰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摘 要:我国的金庸和日本的吉川英治创作的武侠类作品,均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且对两国的文学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读过两位作家作品的读者可以发现,金庸和吉川英治作品中刻画、塑造的侠客形象和武士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对两位作家的作品产生深入的认识,笔者在本文针对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气质、英雄观、以及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为读者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庸;吉川英治;侠客与武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46-02前言:金庸被成为华人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曾获得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等著名奖项,主要作品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成功塑造了令狐冲、张无忌、萧峰、胡斐等侠客形象。

吉川英治被日本民众成为“国民作家”“百万人的文学”等,曾获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每日艺术奖,主要作品由《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等,塑造出武藏、武田信玄等深入人心的武士形象,针对金庸作品中的侠客和吉川英治作品中的武士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其作品,而且对分析中日武侠文学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金庸与吉川英治作品中侠客与武士的气质比较(一)金庸作品侠客更强调自由洒脱和伦理道德气质主要从侠客的外形、行为和精神追求等方面体现,结合金庸的作品可以发现,其塑造的侠客在外型上均不拘一格,要么风度偏偏如张无忌、胡斐,要么随性自然如令狐冲、苗人凤等,但在行为上均强调勇敢无畏、忠心义胆,不忠不义是不可能成为侠客的[1]。

例如《雪山飞狐》中,胡斐明知福康安举办的天下掌门人大会是“鸿门宴”,也要不惧危险参加,并在参加的过程中,为民除害,杀掉凤天南;《天龙八部》中萧峰虽然被辽国“大哥”加官封爵,但不能对宋不忠;《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虽然纯朴憨厚、木讷愚钝,但由于其忠肝义胆,不畏强权,所以也被视为侠客形象,可见,在金庸的作品中,侠客必须具备的气质就是忠心、义气和勇敢,只有具备三者才可能被视为侠客。

从日本人的生死观谈起

从日本人的生死观谈起

人是伟大的,生生 不息的!跨越 1、普罗每天长出新 的心肝,克服, 到达新生。 2、佛家:人世轮回 3、儒家:精神的光 照万千! 4、基督:天堂
总结
基督:由基督之死,升发对 永生的信念。强调进入天堂 就能获得永生!安顿当下生 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直面 死亡! 佛家:强调顿悟红尘,超脱死 亡,要人们不怕死亡,却忘了 教导世人要好好的活着!
孔: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天杀予宰!
孟子:尽其道而死,正命也!至酷而死者,非正也!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老子:万物有始有终!道法自然!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5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这种“知生,尽道,闻道”鲜明的人本主义的特色。
二、中国人的生死观及其评价2
1
2 3 4
同时由于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性,强调了生的可贵。
1、敢于直面生死
四、“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寓言所折射的生 死观
神话故事的简介
神话故事的启示1 神话故事启示2 神话故事启示3
人类文明的起源来 源于火 1、普罗因盗火受罚。 2、历史:钻木取火 3、《周易》中的离 卦,化成文明
人来到世界其实就 是受苦来的 1、老鹰无休止对普 罗心肝的啄食。 2、佛家:人生乃一 大苦海。 3、《周易》天地否 卦的形成
此生可以做到恶贯满盈 失去内在自我, S 过分追求物化外我
好死不如赖活着
贪生怕死
三、被淡忘了的传统生死观
1、文天祥,2、孟子 3、立德立功立言=虽 死犹寿! 3、超越生命本体, 实现精神价值永恒
2、认为比生命更可贵 的还有道义等l
1、生命诚可贵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之。”---林则徐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死亡态度:中日两国人的最大不同

死亡态度:中日两国人的最大不同
毋庸置疑,武士道在塑造日本人的生命观上发挥了核心作用,“重名轻死”始终是日本精神的一个传统保留。如果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就无法全面了解那种死亡态度为什么能浸入一个民族的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是对死亡的态度。
活跃于20世纪三十代的日本著名学者德富苏峰曾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命观做了对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日本人珍惜生命,但不怕死。中国人把人命看得不值钱,却又怕死。
如此结论,不免有厚此薄彼之嫌。他们的依据在哪里呢?
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人生下来就对死亡感兴趣。但精神和信仰可以改变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日本人之所以关键时刻敢于牺牲,是因为在他们的灵魂里有一份“轻死”的答案。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有武士道。
在外人和日本人眼里,武士道完全是两张脸谱。
在外人尤其是亚洲人眼里,大多认为武士道是一种非常极端和残忍的精神,因为他们深受其害。而在日本人眼里,武士道就是他们的生命之源、精神支柱。“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此乃武士道三大立身之本。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日本,虽也屡历内忧外患,但以武士道为核心的国民信仰之“和魂”从未被割断过。不管是大化改新,还是明治维新的,均以“和魂”不散为前提命。
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在《日本为什么强大》给出这样的论点和论据,他说日本的强大是天生的,因为日本人关键时刻敢于牺牲。而且举出了中日两国的改革实例对比。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他们认为要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维新党太怕死、而日本的改革者则非常敢于牺牲。日本明治维新,有多少义士抛头颅撒热血,豁出性命与顽固势力做武装和暗杀大战。而中国,那些“公车上书”的书生,大都动口不动手、纸上谈兵,只有一个谭嗣同慷慨赴死,其余都是被动地死。那些四散而逃的维新文人们,之后玩起了保皇的“非暴力”的政治游戏,再难成事。如果不是后来深受武士道影响的中国留日生们组成了武装起义的革命党,腐败透顶的晚清在中国的统治,不知还“垂而不死”到什么世纪。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浅议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浅议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

浅议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作者:李晓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期摘要:本文由《西方日本研究日译本选》引起对日本武士道生死观的兴趣,并查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与中国的生死观进行对比。

关键词:日本;武士道;生死观;病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01关于日本人对死亡的看法,从我所看的日本作品中,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日本人崇拜自杀,尤其是所有自杀方式中最残忍,最痛苦的剖腹自杀,他们相信这种自杀方式可以带来荣耀和旁人的尊敬。

第二,日本人向往死亡,甚至有热恋中的男女相约自杀。

可能他们觉得这样可以留住爱情吧。

至少,日本人是不反对死亡的,日本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总之,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以上的描述有些绝对,但是可以看出来一部分日本人的生死观。

尤其是崇尚日本武士道的人的生死观。

为了满足自己对武士道生死观的兴趣,还有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表述。

我就想起了恩师一直推荐的《叶隐闻书》[2]。

于是,开始翻阅,书中确实对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生死剖析很深刻,这让我感触颇深。

从中我知道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有普世价值[1],因此分为三类武士道精神。

一是,儒教武士道,以山鹿素行为为主,奉行治国平天下的儒教传统;二是,道教武士道,以《古事记》[3]神话为根底;还有一种是佛教武士道,以《叶隐闻书》,启迪一种狂与死的美学境界。

我所感兴趣的和想要谈论的也正是其三的武士道精神。

伟大的精神,往往趋于极端,突破尝试。

因此,所谓武士道:“是看透生死。

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

没有什么大道理而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死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每朝每夕,一再思死念死决死,便常往死身,使武士道与我身为一体。

”死这种东西,是个很深刻的东西,而且更令人恐惧。

豪强如德川家康,当其败于武田信玄,逃回滨松城时,也曾因恐惧而小便失禁,成了笑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作者:王煜坤宋瑞杨军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摘要: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作为曾经的战斗群体,是活跃在两国社会的特殊阶层,他们的存在对两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其思想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来众多学者立足于侠士精神和武士道对两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二者的对比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生死观是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二者的生死观对比,有利于我们对侠士与武士、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生死观;侠士精神;武士道
1 概念梳析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侠士精神的价值核心是正义、自由、勇敢等,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人民的血液与灵魂。

而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2造成俠士与武士死亡的原因
2.1战斗
侠士与武士作为战斗群体,战斗即是最初及根本职能。

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专诸将锋利的鱼肠剑藏于鱼肚中,刺杀吴王僚而后死亡。

而日本战斗的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个人战(一骑打)到集体战的转化,转变时期大概在源平大战时代,为了争头阵、争功名,在合战中的杀人竞赛屡见不鲜。

2.2自尽
除了在争斗中丧命外,自尽也是造成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而日本武士深受武士道的价值观影响,认为切腹自尽是展现道义与美德,如一代武家典范楠木正成,兵败后与其弟互刺而死;
平家大势已去,将士纷纷跳海而死。

2.3决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