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拟建地点××县××镇××村东、××公路南侧。
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3)法人代表:××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
1.2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
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
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
1.2.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产量也不断增加。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设垃圾中转站来解决这一问题。
垃圾中转站旨在将来自各个区域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临时储存和初步分类,以减少垃圾处理压力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二、项目市场分析1.城市垃圾处理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2.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对环保产业和垃圾处理行业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3.市场空白:由于垃圾中转站在一些地区还不普及,市场上仍存在较大空白,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项目规划和设计1.建设地点选择:应选择距离城市主要垃圾发源地和处理厂较近的地点,便于收集运输和后续处理。
2.建设规模确定:根据预计的垃圾产量和处理压力,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3.设备和设施配备:中转站应配备垃圾收集车辆、固体废物分选设备、垃圾压缩器等设备和设施,以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
四、项目运营和管理1.运营模式选择:可以选择由政府或相关环保企业直接运营,也可以采取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方式运营。
2.人员组织和管理:应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3.垃圾处理合作:与附近的垃圾处理厂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垃圾的及时处理和分类。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垃圾处理行业市场需求旺盛,且各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垃圾处理缺口,项目前景广阔。
2.技术可行性: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运营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3.经济可行性:垃圾中转站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报期较短。
4.环境可行性:垃圾中转站采取了初步分类和处理,可以减少垃圾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具备一定的环境可行性。
六、项目风险分析1.基础设施建设风险:项目在建设初期,可能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违规建设等风险。
垃圾中转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垃圾处理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因此垃圾中转站被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中转站可以帮助提高垃圾的管理效率,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对城市空间的占用。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中转站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垃圾处理政策提供依据。
2. 目标和意义垃圾中转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垃圾处理方式,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城市垃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为城市垃圾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报告还将对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垃圾中转站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垃圾中转站的定义和功能、国内外垃圾中转站的发展现状、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4. 垃圾中转站的定义和功能垃圾中转站是指将城市垃圾临时储存、分类、转运和处理的设施。
其主要功能包括:接受城市垃圾、储存和分类城市垃圾、转运城市垃圾、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和空间的占用等。
5. 国内外垃圾中转站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美国建立了一批高效的垃圾中转站,并通过垃圾的分类和转运,有效地减少了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案。
建设条件包括:选址条件、占地面积、交通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
技术方案包括:垃圾分类技术、中转设备和车辆、卫生填埋技术等。
7. 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和环境效益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资,同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回报和环境效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垃圾转运站是指用于收集和转运大量垃圾的设施,通过中转垃圾,将其运送至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处理或焚烧,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旨在研究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了解其建设与管理的成本,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市场需求分析1. 垃圾处理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需要建设垃圾转运站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2. 垃圾分类要求: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政府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垃圾转运站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分类后转运,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投资成本分析1. 土地建设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占地较大,因此需要投资大量的土地,土地价格根据地区不同而异。
2. 设备设施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购买垃圾收集车、压缩机、垃圾分类设备等设备,以及建设办公楼、生活设施等。
3. 人力资源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员工来进行垃圾的收集、分类和转运,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员工薪资、培训等。
四、经济效益分析1. 收入来源:垃圾转运站可以通过向城市或县级政府提供垃圾处理服务来获取收入。
2. 操作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将垃圾从收集点转运至处理中心,其中包括燃料费用、人力成本等。
3. 利润分析:减少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环境损害,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可以为垃圾转运站带来较可观的利润。
五、社会效益分析1. 环境保护:垃圾转运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2. 垃圾分类:垃圾转运站可以促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3. 城市形象: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形象,增加城市的市容市貌。
六、风险分析1.政策风险:政府可能对垃圾处理政策进行调整,可能对投资项目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风险:垃圾转运站设备可能存在技术故障,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
3.市场竞争风险:市场上可能存在其他垃圾处理公司或设施,造成竞争压力。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研报告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研报告一、项目概述垃圾中转站项目是指在城市中搭建设施,用于临时存放居民生活垃圾并进行分类、压缩、转运等处理,成为实现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的重要措施之一、垃圾中转站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背景1.垃圾处理难题: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加导致垃圾处理成本上升,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手段难以满足需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环境压力增大: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3.垃圾分类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市场需求。
三、项目内容1.建设规模:根据城市垃圾产量和垃圾处理需求确定中转站所需建设规模。
2.建设位置:选择离城市中心较近,并且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建设位置,方便垃圾转运。
3.设施建设:建设垃圾转运设施,包括垃圾转运车辆、垃圾分类设备、垃圾压缩设备等。
4.运营管理:制定垃圾转运计划,建立垃圾分类和转运流程,组织垃圾转运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逐步推进,垃圾中转站的需求日益增加。
市场潜力巨大。
2.技术可行性:垃圾转运和分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有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可借鉴。
3.资金投入:垃圾中转站项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但预计投资可在几年内回收。
4.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和处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为项目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和建设内容,进行市场调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中期实施:完成垃圾中转站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开始进行垃圾转运和分类工作。
3.后期管理:建立垃圾中转站的长期运营管理机制,进行定期维护和设备更新。
4.监测评估:定期对垃圾中转站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对项目进行优化和改进。
某某县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县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与目的县的垃圾处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垃圾的堆积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拟在县建设一个垃圾中转站项目。
本报告旨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项目概述垃圾中转站是指将垃圾从收集点运输到最终处理地点的中间站点。
其主要任务包括:垃圾的集中、分拣、压缩和转运。
该中转站项目的规模将根据县的垃圾产生量进行合理设计,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
三、项目必要性分析1.垃圾处理问题严重:县的垃圾问题愈发严重,堆积的垃圾不仅影响了环境,还威胁到了居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2.环保政策需求:目前,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要求日益严格,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项目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需求。
3.资源回收利用:垃圾中转站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拣,以提高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市场分析1.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巨大。
县的垃圾处理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增加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垃圾处理技术日益成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垃圾处理技术不断创新,投资在这一领域有望获得可观的回报。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垃圾中转站建设所需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其他地区已经得到了有效应用,因此,该项目在技术上可行。
2.经济可行性:通过对垃圾处理市场进行调研,预计县的垃圾处理市场容量足够支持中转站项目的运营,且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社会可行性: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县的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六、项目实施方案1.地点选择:选择一个距离城区和垃圾产生点较近,便于运输的地点进行建设。
2.技术选型:选择适合县特点的垃圾处理技术,包括垃圾的压缩和分类、转运等环节。
3.设备采购:根据规划的项目规模和需求,采购适合的设备,并确保其正常运转。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垃圾中转站成为现代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环保的垃圾中转站,以解决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并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效率。
二、项目介绍2.设备投资:预计投资2000万元,其中包括垃圾分类设备、运输设备、垃圾压缩设备等。
3.建设周期:预计建设周期为12个月。
4.项目定位:本项目定位为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主要接收城市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压缩和转运。
三、市场需求分析1.垃圾处理压力: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处理压力不断增加,垃圾中转站需求也逐渐增多。
2.环境保护要求: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垃圾中转站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符合社会需求。
3.城市规划要求:许多城市制定了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垃圾中转站是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关键环节,因此市场需求较大。
四、投资回报分析1.成本分析:投资包括设备投资、土地租赁成本、人员工资等费用,预计年投资成本为500万元。
2.收益分析:垃圾中转站可以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并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获得额外的收入。
预计年收入为800万元。
3.利润分析:预计年利润为30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约为6.67年。
五、风险分析1.政策风险: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垃圾中转站的经营收入减少或费用增加。
2.竞争风险:垃圾中转站的数量逐渐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
3.环境风险:垃圾处理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项目需要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排放,以免影响周边环境。
六、项目实施方案1.土地选址:选择城市边缘地区,距离主城区垃圾产生地较近,方便垃圾转运。
2.设备采购:根据项目规模和需求,选择先进的垃圾分类设备、运输设备和垃圾压缩设备等。
3.人员培训:建立专业的垃圾处理团队,并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垃圾处理技能。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项目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4)二、市场分析 (5)2.1 垃圾产生量及处理现状 (6)2.2 垃圾中转站市场需求分析 (6)2.3 竞争对手分析 (8)2.4 市场趋势预测 (8)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10)3.1 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 (11)3.2 技术成熟度评估 (12)3.3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13)3.4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14)四、经济可行性分析 (16)4.1 项目投资估算 (16)4.2 财务效益分析 (18)4.3 敏感性分析 (19)4.4 经济合理性评价 (20)五、社会可行性分析 (21)5.1 社会影响分析 (22)5.2 社会效益评估 (23)5.3 社会风险及应对措施 (25)5.4 可持续发展性评价 (26)六、结论与建议 (28)6.1 结论总结 (29)6.2 建议与措施 (30)6.3 风险提示与防范策略 (32)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垃圾中转站作为连接垃圾产生源与处理设施的重要环节,其建设与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潜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背景下,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缓解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压力,提高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站点布局、更新处理设备和技术,可以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减少二次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本报告将围绕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项目背景、市场需求、技术路线、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以期给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
1.1 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垃圾处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项目概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拟建地点××县××镇××村东、××公路南侧。
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3)法人代表:××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
1.2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
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
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
1.2.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
自土建工程开始起,计划8个月(2009年3月—2009年10月)完成。
1.2.4 项目招标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1.2.5环境保护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
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1.2.6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50万元。
资金筹措:建设单位自筹1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补贴450万元。
1.2.7 项目综合评价与建议该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县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立项。
该项目建设尚有450万元的资金缺口,建议上级给予扶持补贴。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2.1 项目建设目标该项目位于××县××镇××村东、洛界公路南侧,利用××镇××村原养鸡场空院进行建设。
项目区100m、宽100m,占地面积10000㎡。
项目建成后,达到日储存、转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30吨,年储存、转运垃圾11000吨的能力。
建设项目如下:2.1.1 主体设施:(1)机械填装/压缩式转运车间场房一座,设置4个填装/压缩转运单元;每个车间进深9m、宽10m、高6m,框架结构,总占地面积360㎡,建筑面积360m。
以确保车间内车辆回车及吊装需要。
(2)封闭式垃圾堆放场,长3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900㎡;钢筋砼地基;框架结构墙体;拱形彩钢瓦屋面。
(3)转运作业平台:长2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600㎡;钢筋砼地基.2.1.2 配套设施:管理办公用房,长29.7m、宽7m,2层砖混结构,占地208㎡,建筑面积416㎡。
厕所25㎡。
2.1.3 附属设施:庭院、广场、围墙、绿化、隔离带等3500㎡。
2.1.4 设备购置:机械填装/压缩式垃圾箱、推土机、铲车、自卸卡车、垃圾运输车、发电机等。
2.2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2.3 项目建设依据2.3.1 环保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2)《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1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5)《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1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2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22)《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23)《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4)《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5)《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26)《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27)《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8)《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9)《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2.3.2 建筑标准规范(30)《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3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3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35)《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技术规范》GB12348-90 (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19-87(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3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4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41)《防洪标准》GB50201-1994(42)《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2.3.3 其它有关依据(45)《××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46)××县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47)××县建设局《选址符合总体规划证明》;(48)××县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49)××县公安消防大队《选址符合消防要求的证明》;(50)××县电业局《选址可满足正常安全供电的证明》;第三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3.1 县情背景××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
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县相连。
属平顶山市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
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
境内大小峰40座,主要有管山、大刘山、中顶莲花山、紫云山等。
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60.8万亩,县辖6镇8乡、374个行政村,78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56.8万人。
3.2 镇情背景3.2.1 地理位置××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介于东经110°05′—111°09′,北纬32°01′—32°09′之间。
西与汝州市接壤,南与××县隔汝河相望,北与茨芭乡、黄道乡相接,东与渣园乡相邻。
是一个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农业大镇,其中北部丘陵地为28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为46平方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1/10,耕地总面积6.3万亩。
总人口6.3万人。
3.2.2 历史沿革××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西汉时期有个姓薛的将军卒葬于此,当时该村建有店铺,故名××。
宋时为钧台乡,明时为黄道保,清朝为涌泉保,民国时为××镇。
1947年解放,1948年建区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更命为××乡,1993年由乡改镇至今。
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遗址—“××遗址”。
3.2.3 行政区划××镇共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行政村有:××、薛北、薛西、肖庄、王圪垱、吴村、田湾、东关庄、西关庄、韩店、临河、刘七、赵东、赵西、赵南、前街、冢南、冢西、冢东、冢北、十字口、太朴寨、张临渠、使郎庙、唐村、张武楼、李庄、谢庄、韩庄、胡村、青东、青西、青南、下宫、薛庄、靳窑、洞子沟、吕沟。
其中镇政府所在地人口11000人,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
3.2.4 自然条件1、气候××镇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4.6℃左右,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0小时,日照率为43%,月平均160小时,日平均6—7小时;历年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
光照充足,日照可满足农业一年两熟耕作制的需要;主导风向为东、东北和西、西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降雨量为678.6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52%。
2、地形地貌全镇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为丘陵,占全镇面积的40%,南部为平原,占全镇面积的40%。
3、水系××县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
境内有济蓝河、二十里铺河、茶河、透江河等季节性河流四条;北部丘陵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但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
境内有洞子沟、青杨庙两座小型水库;广阔渠流经镇境13.5公里,汝河水沿境南东流,是淮河的重要支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3.2.5 农业状况××镇北部是山岗丘陵地,南部是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北汝河沿镇境区南流过,广阔大渠从中部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辣椒等。
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习惯,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特别是××的辣椒全国有名,其椒果以“个大、皮薄、肉厚”享誉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