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合集下载

论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

论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

论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摘要:当前,企业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而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企业家的作用、价值长期被遮蔽、漠视甚至扭曲。

我们对近代企业家这个群体的认识,充满了符号化、简单化,我们带着偏见去认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可能真正继承他们强烈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说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但应该尊重那段历史中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因此研究近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缘由,无论是启迪现代企业家,还是纪念民国企业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或许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民国时期的企业家没有什么概念,认为企业家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具有巨大商业规模的精英,其实不然,企业家不仅是商业精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民国时期较为著名的企业家有张謇、荣德生、范旭东、卢作孚等等。

他们不仅把自己所创办的企业看的很重要,他们更把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危亡看成自己的生死。

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重视社会信誉,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最高选择。

“永久黄”团体制定的“四大信条”。

民生公司在抗日战争特别是宜昌大撤退的巨大牺牲和出色表现,都是最好的证据。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的名言,荣德生的座右铭是“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卢作孚信奉的是“忠实的做事,诚恳的待人。

”一、社会责任感,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

张謇是清末的状元,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经历了20多次的科举考试才中的状元,但是他深感官场的险恶,遂下决心兴办实业,要以实业来救国。

清末,中国人穿的衣服大部分是粗布,像漂亮的布匹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张謇深感痛心,于是决定兴办纱厂,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民国时期企业家和知识人的社会担当

民国时期企业家和知识人的社会担当

民国时期企业家和知识人的社会担当日常生活有时构成了历史的最主要部分,但不能把日常生活单纯地理解为物质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充满矛盾,并不都是吃饭问题产生的。

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情感、认知,更多超越物质层面的需要、追求,可能比单纯的物质更加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两个全新的阶层,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在晚清到民国这一段是生活得很丰富的。

胡适在北大做校长最后时期焦头烂额,每天都被琐事缠绕,经常睡不好觉。

他一生中在北大最风光的时期,是抗日战争前做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时,他生活得何等的丰富,每个星期天是他家的开放日,任何人无论车夫、乞丐、学生、官员……都可以到胡适之先生家的客厅坐一坐、聊一聊。

星期天是他太太最生气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属于他们自己家,而属于全中国。

在胡适看来,还有一件比教书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办《独立评论》,这本不赚钱的同人杂志牺牲了他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他既是主编又是校对,又要写文章。

比胡适活得有趣的是徐志摩,他只活了三十几岁,短暂的人生却丰富多彩。

他是诗人、翻译家、教授,但他的生活远比他这几种身份更丰富、有趣,他跟朋友们在一起从来不聊文学,不聊诗,只聊发夹、鸟的叫声等等,他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东西都有细微的趣味。

同时他们对社会承担责任,当民族危亡之际,胡适做过河卒子到美国借款,做大使,宣传抗日。

企业家也一样,如果企业家只知道赚钱会活得很累。

许多企业家都有自己另外一面的生活,跟企业毫无关系,荣德生"一生知己是梅花",无锡太湖边上的梅园就是当年荣德生种的梅花,他日常生活的寄托是在废报纸上写毛笔字,一张纸上先写小字,再写中楷,再写大字,最后给佣人去换廉价的纸烟,真是做到了一点都不浪费。

他字也写得很好,画也不错,但从不送人,因为他认为不够文人标准。

他毕生的梦想是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从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院,最后他创办了江南大学,他用高于其他学校的待遇聘请了钱穆、唐君毅、牟宗三这样的教授,还请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一流教授。

民国企业的盛与衰

民国企业的盛与衰

民国企业的盛与衰摘要:由当今的“民国热”追溯到民国时代,进而追溯那个的年代的我们所淡忘的人,想着他们对社会的不可或缺,回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企业家他们的各自不同的人生的经历以及取得的社会成就,经历以及不同的企业成就中寻找他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共同因素,找寻是怎样共同的成长基因促使他们在那个年代得到那样的辉煌关键字:民国时期,民国企业,盛与衰,因素影响,促进,阻碍如今是“企业家经济时代”,现在的企业家不胜枚举,如:牛根生、潘石屹、马云等等,他们都是现代的宠儿,但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涌现出了一个个伟大的企业家,我们能够记得有几个呢?如今有迹可寻的又有几个呢?江苏南通“大生”集团的创办人“状元公”张謇,无锡梅园“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氏兄弟,重庆民生轮船公司的卢作孚,福建“集美学村”陈嘉庚,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业元勋张元济;另外,“永久黄”的“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火柴大王”、“煤业大王”、“业大王”刘鸿生等等。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开创了那个时代的传奇,也是他们给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有一句关于幸福的话是这样说的:“家庭不幸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家庭幸福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把这句话引用到这代企业家身上我觉得也是相当正确的,他们在那个不一样的时代,那个其他人都因为不同原因失败的年代,他们成功的因素又有哪些?促使他们成长的基因又是哪些呢?“成败由天,毁誉由人,一生经济文章,都从实地做起;细行不矜,大德不逾,盖世功名事业,何堪浊浪淘来。

”这是钱昌照给张謇的挽联!这副挽联真可谓写出了张謇的一生的成就,是他用一生来努力实现的成就!张謇中国实业家、教育家。

清光绪状元。

1895年在南通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等企业,并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

并先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红传习所等。

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摘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当今商业界的热门话题,然而,何谓责任,如何承担,却往往虚空得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

当前,企业家作为一个越来越独立、有力量的团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就开始突出和被关注。

、企业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我们在评价当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时,参照的对象往往是横向的国外企业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过去缺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异域?还是过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被我们遗忘?所以,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卢作孚实业救国企业精神社会担当引言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

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一、创业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

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

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

论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

论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

论民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摘要:在那段能过一天就一天的乱世变局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晚清政府腐败的环境下,或军阀动乱的状况下,或列强横行国土的时势下,依然抱着一种“实业救国”的理想而耗尽一生的精力。

这群人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受人尊敬的阶层。

傅国涌认为他们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

”关键字:民国;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以前在思考“一个国家崛起”的问题时,很少会想到商业史。

所以对商人阶层缺乏了解。

自从这学期选修了“民国企业家创业史”这门课后,开阔了眼界,对这个动荡的年代也有利新的认识。

民国乱世,企业家们空有济世理想,却很难着手实现,于是他们就放下抱负,专注于眼皮底下的那片土地。

于是,就出现了像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等一批“实业救国”的企业家。

一、“状元企业家”——张謇张謇(1853-1926):我国民族企业家的精神领袖,民营企业家的一代教父。

读过历史教科书的人肯定都会懂得张謇的“状元办厂”事迹。

但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这个“状元办厂”在当时的意义和其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所产生的巨大启蒙精神。

饱读诗书的张謇在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

但不久的中日甲午战却改变了这个刚刚高中,满怀治国之道的年轻人的命运。

1896年(光绪22年)张謇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从此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他创办的大生纱厂也对当时的民营企业起着带头作用。

大生通过股东大会,分析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中国股份制企业成长发展的状况;对实行的“官利”分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官利”制度的实行,受当时整个社会高利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张謇还有一个创世之举,那就是他致力于家乡南通的城市建设,大生纱厂的很多利润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业上。

将近20年下来,南通已成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县城。

1920年,一位访问者描写他看到的南通:“在登岸以前,我们就已感受到她的现代气息了。

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淞沪抗战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民族意识融合

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淞沪抗战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民族意识融合

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淞沪抗战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民族意识融合淞沪抗战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抗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时期。

在这段艰难时期,企业社会责任和民族意识的融合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在淞沪抗战中,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抗战号召,不仅全面参与生产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还积极开展救援工作,为淞沪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多家烟草企业主动停产,将厂房、职工、设备一并捐赠给当时的中央大学,帮助其转型为抗战指挥中心,提供战争物资,虽然烟草企业的停产对其经济利益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他们依然义不容辞的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冶金、煤炭等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抗战号召,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淞沪战场。

例如,武汉钢铁公司主动调整生产计划,为淞沪战场提供了大量钢材,支持了国防建设。

煤炭企业也大力组织生产,保证了淞沪地区的能源供应,支持了战场的胜利。

这些企业通过传承民族良好传统,坚持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的使命,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责任,为国家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淞沪抗战中,许多企业还积极投身于救援工作,成为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例如,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出资组建了一支700人的救护队,为战士提供了医疗救护和后勤服务。

上海橡胶厂也组织了“诺亚方舟”船队,把撤退的难民从上海接回家乡。

这些企业主动付出,守护了社会和谐与民族安危。

他们坚信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民族的安全与发展是企业之本,秉承着社会责任和民族意识,成功将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机融合,为国家和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变革,企业不仅仅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地位,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秉承民族意识,做出积极的贡献。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同时也要求企业积极维护社会信任和社会公正,为社会提供更大的价值和更好的服务。

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

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

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在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变革的时期,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了商界精英们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许多商人和企业家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带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

一、市场定位的创新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商人开始注意到市场细分的重要性,通过深入了解顾客需求,精确定位市场。

例如,爱华面粉公司创新地开发出符合顾客口味的各式面产品,并通过广告宣传使其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这种市场定位的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二、营销渠道的创新在民国时期,商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营销渠道,以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刘氏香烟公司在当时率先尝试了通过电影院放映时的商业广告,成功地将香烟产品推向市场。

这种创新的营销渠道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销售量,还为商家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三、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民国时期,一些企业家开始尝试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礼泰公司率先引进美国的科学管理理念,实行工业化生产,大量使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为企业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产品研发的创新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还体现在产品研发方面。

许多商人通过引进外国技术或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例如,农垦公司在当时率先引进了新型水稻种植技术,通过改良品种和提高产量,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供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金融模式的创新在民国时期,商业模式的创新还体现在金融领域。

一些商人开始尝试创新的金融模式,如实行信用销售和分期付款。

这种创新的金融模式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六、社会责任的创新民国时期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一些商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回馈社会。

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看近代汉商的公益文化精神以1930年代裕大华纺织集团的社会参与活动为中心

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看近代汉商的公益文化精神以1930年代裕大华纺织集团的社会参与活动为中心

2019.4罗萍沈晓岑摘要:1930年代裕大华纺织集团在以武汉地区为总部实现跨区域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维护社会正义与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期间,裕大华企业家展现出了胸怀大义、勇于担当、务实理性、合作包容的公益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既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利民的本质特性相一致,又融入了具有丰富个性特点的汉商人文风貌与裕大华企业家的见识风骨;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汉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又透射出经济理性与社会责任融合相生的时代讯息。

以此为背景,裕大华在稳步实现企业重要发展的同时,树立了作为武汉地区工商界领军者的良好的汉商大企业形象。

关键词:裕大华;汉商;社会责任;公益文化精神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近代汉商的公益文化精神———以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17D025)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19)04-0103-06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看近代汉商的公益文化精神历史近些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热潮的兴起,有关近代民族企业责任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总的来看,已有研究对近代不同地域民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多样性表现,仍探讨不足,至于近代武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及其中蕴蓄的汉商文化精神,相关研究更甚少论及。

①与此同时,近几年由武汉学兴起而引发的学界对汉商文化的热议②,却又明显缺乏实证的分析。

这种情况与汉商企业在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显得十分不相称。

近代中国民族企业诞生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特殊时代背景下。

其时,从国家、社会到企业,从社会精英到普罗大众,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

不过,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难兴邦的时代旋律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压力等,共同推动我国民族企业不同程度参与到了社会责任建设中,及至上世纪30年代形成了我国企业发展史上社会责任建设的第一次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摘要】:民国企业家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长卷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商业,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以帮助社会为企业目的,实践“实业救国”。

与此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乡。

他们努力办好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创造了中国工商业的辉煌成就。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对激励现代企业家和纪念民国企业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天下兴亡,企业有责,民族兴衰,企业有责,国家强盛,企业有责。

民国企业家们在初办实业时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在如此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心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的兴亡,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积极投身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去。

他们不仅看重自己的企业,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承担。

张謇的“南通模式”,卢作孚的“宜昌大撤退”等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现代企业家学习。

一、实践实业救国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实践自己的思想观念、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民国企业家们纷纷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一)、以民族工业为经济基础1.张謇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

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最远还去过朝鲜,当状元时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

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

他主张“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他认清了当时社会经济从根本上是以工业生产推动的事实,以纺织业为基础开展创业。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当时中国的原棉、矿产资源为洋人所用,不但经济上损失很大,而且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中国的民族独立就会相当艰难。

2.范旭东范旭东幼年丧父,靠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是他幼小的心灵种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

他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共度应用化学,看到日本的快速发展,以强凌弱,在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他跟家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立下“工业救国”的志向并身体力行。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

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

(二)、以帮助社会以企业目的民国企业家一开始办企业是为了对抗外国资本的经济入侵,但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那种最初的“激情’’就演变成担负,他们开始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考虑。

而这种责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持续的,通盘的计划。

张謇在通海是这样,卢作孚在重庆也是一心系着整个社会。

1924年前后,卢作孚深感到军阀混战的时势,纷乱的政治不可以凭依,开始考虑找一项有关国计民生、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转向以经济为中心,萌生了创办实业的念头,想把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结合起来。

1925年,他离开成都通俗教育馆之前,已和朋友具体讨论过办航业的办法。

他认为“航业是一切事业之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诗句启发这位四川之子选择了交通运输业。

在整个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民生公司为报效国家,收取极为低廉的运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30~37元,其他公物40元,民间器材也只收60~80多元一吨,而外国轮船要收300~400元。

民生公司经由宜昌抢运入川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旅客,共约64000多人。

其中抢运入川的学校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剧学校等数十所。

二、致力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从造桥修路到捐资助学,或兴办学校,近代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热忱始终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历届政府的鼓励。

他们的作为早已超越一般做善事、关心公益的层面,而是体现了近代企业家群体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用意。

(一)、兴办学校1.荣氏兄弟他们知道人才是事业的基础,人才的盛衰关系到国运的隆替,而中国人才不多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不普及。

1906年,荣氏兄弟在无锡梁溪河畔的荣巷创办第一家公益小学,两年后,又办了第一所竞化女子小学。

从1906年到1915年的不足10年间公办了8所男女小学。

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公益工商中(三)、建设家乡在卢作孚的社会事业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家乡重庆北碚的建设活动。

他在北碚相继开办了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三峡染织厂,促成洪济造冰厂利用水力,创办地方医院、图书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嘉陵江日报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各类民众学校等。

在抗战中,北碚聚集了近20个国家一流的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学者。

成为抗战中国区绝无仅有的“世外桃源”。

三、承担企业责任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习惯等。

民国企业家们积极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他们做到了维护员工权益、不断创新强大企业、遵循商德功德、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等等,下面将从三方面论述。

(一)、努力办好企业范旭东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

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

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

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碱厂。

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

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

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

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

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二)、维护员工权益穆藕初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厂内实行科学管理,在狠抓纪律化、标准化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艺术化,以使工人不感到工作为痛苦,而是一种乐趣。

他在厂区里设俱乐部,办图书室,并提倡工人在工余时间要学习、看书,为此在自办的夜校里他还时常亲自给工人讲课。

在当时的一次讲话中,他说:"鄙人之视众工人皆至尊重,以工人之精神为我业之资本,以待兄弟之心待工人,故幸不至于失工人心。

"“工厂是靠工人赚钞票的,工人是我们当老板的衣食父母,哪个老板对工人不好,就是不孝。

”,这句话出自新中国建国前的资本家刘鸿生之口。

今天,资本家又为数不少了,但能像刘鸿生这样对待员工的有多少?(三)、企业经营管理“火柴大王”刘鸿生并不满足于火柴市场上的成就,坚持“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经营理念。

1923年正式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厂,开始了水泥业的创业过程。

1926年,刘鸿生又购进章华毛纺厂,成了刘鸿生的滚滚财源之河。

1926年10月,刘鸿生的中华煤球厂试车竣工,从此开始生产煤球。

为了解决所属企业的保险业务,刘鸿生于1927年与上海银行的陈光甫等组织成立了大中华保险公司。

1931年,刘鸿生又投资于金融业,他用自己的主要房地产—企业大楼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抵押借款100万元作为资本,开办中国企业银行。

这一金融机构为他在其他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据1926年的资料统计:在煤炭销售业13个单位投资137448元,在煤炭采掘业7个单位投资164004元,在码头仓储业3个单位投资1630475元,在水泥业1个单位投资665500元,在纺织业5个单位投资42784元,在其它工业9个单位投资76556元,在交通运输业4个单位投资19357元,在金融业8个单位投资141865元,在其它方面的7个项目投资26560元,总计在10个部门62个单位投资3156148元,平均每项投资50906元,以后刘鸿生又在搪瓷等部门投资,使刘鸿生企业集团形成了资本投向多元化。

四、结语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的道德础。

社会责任感缺失,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会影响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角,在社会活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只有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企业家虽然各自背景迥异,但都是怀着“实业救国”的共同信念,在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同时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努力传播爱国思想。

他们虽然是资本家,但无不怀着崇高的爱国精神担起了挽救与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担,承担起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今天,我们的民族工商业阶层人才辈出,有不少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民国企业家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不仅要在这一代商人身上传承,更要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中国工商业的振兴富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赵宗普.张謇与慈善事业之初探。

百度文库/view/a01c264cc850ad02de8041c6.html[2]张謇。

百度百科/view/62299.htm[3]民国企业家论张謇卢作孚。

豆丁网/p-561057408.html[4]卢国纪.我的父亲卢作孚。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5]傅国涌.大商人。

中信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