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合集下载

主要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主要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主要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作物养分吸收量在有的资料中也称为作物养分需要量或消耗量,是指每生产100千克主产品(如籽粒、块茎、块根、果实等)作物吸收的养分千克数。

一般由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产量,乘以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得出。

作物成熟后大部分氮、磷养分集中在籽粒中,而80%以上的钾集中在秸秆中。

地下部分(根)的数量和养分含量往往没有计算在内(甘薯等除外)。

养分的表示方法,氮均以元素氮(N)表示,而磷、钾则有不同。

在多数资料中,磷、钾以氧化物(P2O5和K2O)表示,而近年的资料中也有以元素磷、钾(P和K)表示的。

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不同来源的资料,为了相互比较或平均,有时需要进行换算。

换算的系数为:P2O5x0.436=PPx2.29=P2O5K2Ox0.83=KKx1.20=K2O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因作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吸收养分也有差异。

养分的吸收量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土壤、施肥、灌溉等。

同一种作物同一种养分的吸收量,因外界条件不同,相差可达一倍以上。

形成100千克主产品吸收氮、磷、钾的大致数量(千克) 作物收获物氮(N)磷(P­2O5)钾(K2O)水稻籽粒(风干重)1.60~2.600.80~1.301.80~3.20 小麦籽粒(风干重)2.80~3.201.00~1.302.00~4.00 春玉米籽粒(风干重)3.50~4.001.20~1.404.50~5.50夏玉米籽粒(风干重)2.50~2.701.10~1.403.20~3.80甘薯薯块(鲜重)0.35~0.420.15~0.180.55~0.62马铃薯薯块(鲜重)0.35~0.550.20~0.221.06~1.20 甘蔗茎(鲜重)1.60~2.300.80~1.502.00~2.70甜菜块根(鲜重)0.40~0.450.14~0.160.55~0.60棉花皮棉7.00~8.004.00~6.007.00~15.00黄麻秆(风干重)1.50~2.500.65~0.953.80~4.80油菜籽粒(风干重)6.80~7.802.40~2.605.50~7.00 大豆籽粒(风干重)5.00~5.551.50~1.802.00~2.50 花生荚果(风干重)4.00~6.400.90~1.102.00~3.40 烟草叶(干重)2.40~3.401.20~1.604.80~5.80茶叶(鲜重)1.20~1.400.20~0.230.33~0.43桑叶(鲜重)1.70~2.100.70~0.850.90~1.22温州蜜柑果实(鲜重)0.600.110.40桃(白凤)果实(鲜重)0.480.200.76梨(20世纪)果实(鲜重)0.470.230.48苹果(国光)果实(鲜重)0.300.080.32葡萄(玫瑰香)果实(鲜重)0.600.300.72大白菜叶球(鲜重)0.190.090.34甘兰叶球(鲜重)0.300.100.22菠菜叶(鲜重)0.250.080.53芹菜茎叶(鲜重)0.200.090.39番茄果实(鲜重)0.350.090.39茄子果实(鲜重)0.320.090.45甜椒果实(鲜重)0.520.110.64黄瓜果实(鲜重)0.270.130.35冬瓜果实(鲜重)0.140.050.21架芸豆荚果(鲜重)1.000.220.59大葱茎叶(鲜重)0.180.060.11大蒜鳞茎(鲜重)0.510.130.18胡萝卜根(鲜重)0.240.080.57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各类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一些规律。

水稻的需肥特点及化肥施用量

水稻的需肥特点及化肥施用量

水稻的需肥特点及化肥施用量
水稻是需肥较多的农作物品种之一,一般每生产稻谷和稻草各500公斤,需吸收纯氮6.7~15.8公斤、纯磷3.9~8.1公斤,纯钾9.6~26.7公斤。

氮、磷、钾的配合比例为1:0.5:1.5。

但在生产实践中,因为栽培地区不同,作物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水稻的吸肥量也有所不同,一般应高于此需肥量。

即如果每亩产量要达到400~600公斤,全年总施肥量每亩为40~60公斤硫酸铵(有效含量10%~21%),或等氮量的碳酸氢铵(有效成分含量16.8~17.5%),或等氮量的氯化铵(有效成分含量为22%~25%),或等氮量的尿素(有效成分含量45%~46%)。

水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均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以抽穗为界限。

在此期水稻所需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的吸收速度最快,在抽穗前20天就达到最大值。

水稻对磷的吸收各生育期差异不大,吸收量最多的时期是分蘖至幼穗分化期;水稻对钾肥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分蘖至穗分化期,水稻抽穗后基本不需要钾肥。

- 1 -。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最关键的一项技术环节是“3414”肥料田间试验。

目的是获取作物的最佳产量、最佳施肥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根据我区近两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探讨。

1试验设计1.1“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组合成的试验。

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

1处理N0P0K0、2处理N0P2K2、3处理N1P2K2、4处理N2P0K2、5处理N2P1K2、6处理N2P2K2、7处理N2P3K2、8处理N22P2K0、9处理N2P2K1、10处理N2P2K3、11处理N3P2K2、12处理N1P2K2、13处理N1P2K1、14处理N2P1K1。

该方案可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1.2试验设计的关键点试验设计的最关键点是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确定。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高,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会内推。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小,最佳施肥量会外推。

2水平确定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土肥专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施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2试验实施2.1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地块平坦、整齐、不同肥力水平、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

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2.2试验作物品种和肥料品种选择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肥料应选择氮磷钾单质品种,如尿素、三料过磷酸钙、硫酸钾等,磷酸二铵及其他二元或三元复合(混)肥不能做为试验用肥。

2.3试验地处理准备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样品,制备风干混合土样,进行土壤养分测试。

主要作物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

主要作物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

主要作物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1、小麦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一般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吸收纯氮,磷(P205),钾(K20),氮、磷、钾比例约为3:1:3。

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底肥,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

(1)底肥:小麦的底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

一般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的基础上,再施22-18-8或24-14-7的复混肥40-50kg(2)追肥:对于底肥不足,播种比较晚分蘖少的三类麦田,要及早追肥,一般都要采取春肥冬施的措施,结合浇冻水追肥,可在小雪前后施肥,每亩追施28-6-6配方肥20-25kg;对于底肥施的比较足、分蘖多的一、二类麦田,要根据长势及群体情况可在小麦起身、拔节期酌情追肥。

每亩可用28-6-6的配方肥10-15kg,并配合浇水。

(3)根外追肥:后期小麦仍需要一定的养分,这时小麦根系己老化,可采取叶面喷肥的方法来给小麦补充养分。

对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有脱肥早衰现象的麦田,每亩可以喷施1%的尿素液50升左右,7-10天喷一次,连喷两次。

对于叶色浓绿,有贪青晚熟趋势的麦田,每亩可喷施%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升,防止干热风,增加粒重。

小麦施肥指标2、玉米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技术每生产100kg玉米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平均量为;磷(P2O5);钾(K2O),平均量为千克,产量愈高氮磷钾吸收就愈多。

玉米需肥规律:玉米对氮肥很敏感,在配施农家肥和磷肥的基础上,在每亩施3-10kg尿素的范围内,1kg尿素可增产6-11kg玉米籽粒。

玉米需磷较少,但不能缺,三叶期缺了磷,将导致以后的空秆秃顶。

玉米又是喜锌作物,施用锌肥,增产在15%左右。

玉米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基础,重施氮肥、适施磷肥、增施钾肥、配施微肥。

采用农家肥与磷、钾、微肥混合作底肥,氮肥以追肥为主。

春玉米追肥应前轻后重,夏玉米则应前重后轻。

玉米施肥量:在中等肥力地块上,每增产100kg玉米需要施氮素5kg,磷2kg,钾3kg,具体运用还应因地、因品种不同而作适当调整。

农作物百公斤需要养分一览表(PDF版)-2014-7-4

农作物百公斤需要养分一览表(PDF版)-2014-7-4

农作物、果树、大棚、蔬菜每百公斤需要养分量一览表表一、主要作物百公斤产量所吸收氮磷钾养分量作物氮(N)磷(P2O5)钾(K2O)作物氮(N)磷((P2O5))钾(K2O)冬小麦 3.00 1.25 2.50 卷心菜0.41 0.05 0.38 春小麦 3.00 1.00 2.50 胡萝卜0.31 0.10 0.50 大麦 2.70 0.90 2.20 茄子0.33 0.1 0.51 荞麦 3.30 1.60 4.3 番茄0.45 0.15 0.52 玉米 2.68 1.13 2.36 黄瓜0.40 0.35 0.55 油菜 5.80 2.50 4.30 萝卜0.60 0.31 0.50 谷子 2.50 1.25 1.75 洋葱0.27 0.12 0.23 高粱 2.60 1.30 3.00 芹菜0.16 0.08 0.42 水稻 2.10 1.25 3.13 菠菜0.36 0.18 0.52 棉花 5.00 1.80 4.00 甘蔗0.19 0.07 0.3烟草 4.10 1.00 6.00 大葱0.30 0.12 0.40 芝麻8.23 2.07 4.41 苹果0.30 0.08 0.32 花生 6.80 1.30 3.80 梨0.47 0.23 0.48 大豆7.20 1.80 4.00 柿0.54 0.14 0.59 甘薯0.35 0.18 0.55 桃0.45 0.25 0.70 马铃薯0.50 0.20 1.06 葡萄0.55 0.32 0.78 甜菜0.40 0.15 0.60 西瓜0.252 0.018 0.286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主要借助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取的氮仅占1/3左右;块根、茎根为鲜重,籽粒为风干重。

表二、肥料主要成分、性质、养分含量和当年利用率参考数据表肥料氮(N)钾(P2O5)钾(K2O)性质与作用利用率(%)猪马圈肥0.5% 0.25% 0.6% 迟效、微碱性作基肥20-30土圈肥0.2% 0.2% 0.7% 迟效、微碱性作基肥10-20 堆肥0.4-0.5% 0.2% 0.6% 迟效、微碱性作基肥20-30人粪肥0.6-0.8% 0.3% 0.25% 速效、微碱性作基肥30-40羊圈肥0.83% 0.23% 0.67% 迟效、微碱性作基肥20-30 坑肥0.1-0.4% 0.1-0.2% 0.3-0.8% 速效、微碱性作基肥20-30鲜苜蓿0.72% 0.16% 0.45% 迟效、微碱性、翻入土作基肥20-30鲜紫穗槐 1.3% 3.0% 0.75% 迟效、微碱性、翻入土作基肥20-30鲜黑豆 1.8% 0.27% 2.3% 迟效、微碱性、翻入土作基肥20-30鲜绿豆 1.5% 0.23% 2.5% 迟效、微碱性、翻入土作基肥20-30 尿素46% 速效、中性、基追肥50百公斤经济产量所得养分量,是指形成百公斤农产品时该作物必需吸收的养分量。

作物生长需肥量及吸收规律

作物生长需肥量及吸收规律

1、小麦:每生产500公斤冬小麦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16、9、4,每生产300公斤春小麦吸收量为:9、4、4,2、棉花:每生产80公斤皮棉需要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11、6、63、黄瓜:每生产1000公斤鲜瓜需要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4.1、2.3、5.54、玉米:每生产600公斤/亩春玉米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23、10、8,每生产400公斤夏玉米吸收量为:12、5、4, 吸收量出苗拔节 抽穗 成熟返青和分蘖孕穗和开花吸收量出苗蕾期吐絮期收花期花铃期吸收量播种结瓜抽蔓 吸收量苗期 穗期 花粒期(210-220天)5、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1.6-1.9、0.8-1.3、1.8-2.4, 450公斤/亩双季稻需求:14、5、9,550公斤/亩单季稻需求:19、9、7,6、大豆:每生产100公斤大豆吸收氮、磷、钾公斤数量分别为:8.1-10.1、1.8-3、2.9-6.3,其根瘤菌固氮能力为4-7公斤/亩,满足30-50%的需求;微肥中重点补钼、铁7、香蕉:每生产1000公斤需氮、磷、钾5.9、1.1、22公斤,N :P :K :Ca :Mg 为1:0.19:3.72:0.69:0.2,不同生育期的吸比相当8、花生:每产100千克荚果约吸收氮5~7千克,磷1~1.2千克,钾2~3.5千克,对钙的需要量仅次于钾,花生与大豆一样,根部生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全生育期仅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总量的1/3,即可满足花生的需求,其他养分要靠从土壤中吸收。

花生对中微量元素钙、硼、钼、铁较为敏感,吸收量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吸收量苗期分枝结荚鼓粒花期成熟90-130天吸比营养生长成熟的吸收孕蕾9、甘蔗:每生产1000公斤需氮、磷、钾、钙、镁分别为1.65-2.12、0.36-0.54、1.97-2.67、0.46-0.75、0.5-0.75公斤,10、芹菜::每生产1000公斤需氮、磷、钾分别为2.55、1.36、3.67公斤,微肥中对钙、镁、硼需求较大。

作物施肥量是如何确定的

作物施肥量是如何确定的

作物施肥量是如何确定的? [2005-08-17] ·来源:农博网记者:陈教授,您曾经说过施肥量的确定是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这句话怎么理解?专家:这说明在施肥技术中确定施肥量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施肥量太高,会使肥料浪费成为定局,其他施肥技术再合理也没有用;反之,如果施肥量不足,就难以获得高产。

当然,这不等于说其他施肥技术就不重要了。

记者: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作物的施肥量呢?专家: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在介绍其中的一种,叫作目标产量法,也称为养分平衡法。

它是将作物达到目标产量所需吸收的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之差作为补充养分的依据。

如果换算成施肥量还要除以肥料中养分含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方便,但确定施肥量的关键是各种参数的确定。

记者:请问陈教授,这些参数应如何确定呢?专家:首先,确定目标产量非常重要,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是,一般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加上10%—15%的增产量。

增产量是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记者:陈教授,土壤养分供应量这个参数又是怎么确定的呢?专家:确定土壤养分供应量的方法是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然后乘以换算因数0.15(毫克/公斤转变为公斤/亩),再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因为耕层土壤养分当季不可能百分之百被作物吸收利用。

记者: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这个参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专家:这个参数可以在一起专业书籍中查到,它是指不同作物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的吸收量。

当然,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数据可能有点差异,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记者:肥料中养分含量是用化验方法获得的吗?专家:一般来说,氮肥和钾肥的养分含量固定,不必化验。

但是土法生产的磷肥,由于质量差别很大,一定要通过化验来确定其养分含量,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

记者:陈教授,最后一个参数——肥料当季利用率怎样确定呢?专家:由于生产中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较多,肥料当季利用率往往变化很大,很难准确确定。

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
1.40
1.70~
2.10
0.60
0.48
0.47
0.30
0.60
0.19
0.30
0.25
0.20
0.35
0.32
0.52
0.27
0.14
1.00
0.18
0.51
0.244.00~
6.00
0.65~
0.95
2.40~
2.60
1.50~
1.80
0.90~
1.10
1.20~
1.60
0.20~
0.23
0.70~
1.00~
1.30
1.20~
1.40
1.10~
1.40
0.15~
0.18
0.20~
0.22
0.80~
1.50
0.14~
0.16钾(K
2O)
1.80~
3.20
2.00~
4.00
4.50~
5.50
3.20~
3.80
0.55~
0.62
1.06~
1.20
2.00~
2.70
0.55~
0.60x
x
x
x
0.436
0.76
0.48
0.32
0.72
0.34
0.22
0.53
0.39
0.39
0.45
0.64
0.3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1
0.59
0.11
0.18
0.57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各类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一些规律。粮食作物每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氮(N)、磷(P2O5)和钾(K2O)的数量大致为3: 1: 3,氮、钾数量相近。薯类、糖料作物在淀粉和糖的形成过程中钾有重要作用,为喜钾作物,钾的吸收量明显高于氮,为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⒈一般大田作物包括相应的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数量;
⒉块根、块茎、果实均为鲜重,籽实为风干重;
⒊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主要借助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施肥量的确定可以分为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鉴于农资经销商的工作需要,我们只介绍养分平衡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养分平衡法的基本概念是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等于土壤与肥料二者养分供应量之和。

肥料为作物提供的部分养分要通过施肥来进行。

但作物施肥量与肥料养分供应量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投人农田的养分仅有一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因素,施肥量可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

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计划作物施肥量(kg)=实物化肥用量(kg)×有效成分含量(%)
其中:
1.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kg)=(计划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参照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大致数量表)。

计划产量则是当地作物3年平均产品产量再增加10%-15%。

2.土壤养分供应量(kg)=(无肥区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一般通过土壤取样化验来估算。

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不施肥时的产量 (空白产量)来进行估算。

3.一般情况下,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为:氮肥30%-35%,磷肥20%-25%,钾肥25%-35%。

再来看肥料使用问题速查表,推荐大家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