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产区:位于外围,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集聚效应产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基本形式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阅读课本P26,分组讨论并填表: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比较中央商务区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图:分析香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或者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讨论书中有关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的内容,完成表格。

学生听课并做相应笔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梳理这部分内容。

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

锻炼学生的自学及分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讲解中央商务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商业区的区位及特点。

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商业区:香港中心地带原因: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

高级住宅区:混合带外侧。

环境优美,远离闹市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

交通、就业、配套设施等环节较薄弱。

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位于城郊。

原因:交通便利,对城市环境影响小。

交通(海运)便利(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讨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什么因素影响?(参照课本28-29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影响因素如下:1.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地租,而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归纳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1)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2)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2.熟习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剖析各功用区的构成、开展进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剖析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行政要素等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愈加深上天看法城市地域功用分区的普通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状;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状的构成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域功用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剖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寓居、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集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状,而且在每个城市外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征的外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2.1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状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外形。

2.城市形状的构成与它所处的天文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构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状——平原地域;分分开展的城市形状——山区或丘陵地域〔由于城市用地比拟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国的华盛顿昌等。

成都城市形状图兰州城市形状图重庆城市形状图二、城市土地应用和功用分区1.城市土地应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用分区〔1〕构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应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应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反的,这就会招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应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构成了不同的功用区构成功用区。

(图2.2)〔2〕功用分区的特点①功用区之间无明白的界限②某一种功用区以某种土地应用方式为主,能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教学后记:。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核心知识1.乡村的土地利用;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难点: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状。

教学导入播放浙江兰溪诸葛村的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精讲◆任务一乡村的土地利用◆活动1:认识乡村教师:同学们对于本地的乡村景观都有一定的认识。

请一小组派代表简单介绍你对本地乡村的初步认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乡村有各种各样的土地类型,也有各式各样的景观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村,乡村又有哪些具体的土地类型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4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有哪些?3.农业用地和村落布局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总结: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活动,农业用地类型多种多样。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活动2:以浙江兰溪诸葛村为例探究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展示一张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景观图和一张平面图,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5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浙江兰溪诸葛村1.居住区和钟池、大公堂等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2.商业街分布在哪里?教师总结:居住区分布在钟池、大公堂的周围,说明村落内部住宅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 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难 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形态:城市中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特征: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②商业区⎩⎪⎨⎪⎧位置:多位于 、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呈点状或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③工业区⎩⎪⎨⎪⎧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分布:交通比较 的地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

2.形成因素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课堂探究案】探究活动一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阅读课本P19-20 1、 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3、完成P21活动题: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究活动二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3、完成P24活动题【归纳总结】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

【课堂练习案】一、单项选择题(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标准解读:本标准核心概念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需要留意的是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均有多种划分。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从运用实际案例入手,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同学争论分析行为动词是“描述〞和“说明〞,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和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后者指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的布局。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前者。

二是距离,城镇和乡村内部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达出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平安性,例如,工业区与交通干线和港口紧邻,可以削减物流本钱、居住区远离工业区可以防止工业污染的影响。

三是文脉相传性,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必需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爱护。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是能够建立绿色的或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例如,城镇布局中有肯定规模的绿地,可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供应便利的条件,提高幸福感,例如,科学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线为产业运输和人们出行供应了便利条件。

三是能够满意社会公正,例如,低收入区的人口与高收入区人口具有大致相同的使用公共效劳设施的便利。

四是能够增加文化活力,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社区,同时还有新文化的孵化、孕育区。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二其次章第一节,在学完第一章?人口?之后,讲解由人口组成的乡村和城镇,过渡自然,有连贯性。

作为?乡村和城镇?的第一节,主要从同学有感性认知的土地利用空间差异人手,引导同学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对后面城市化和城乡景观的学习奠定了根底,表达渐渐递进的规律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城市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分布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征。
2.详细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历史、经济、政策等。
3.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4.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注意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下午放学前,以电子邮件或纸质形式提交给教师。
2.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入了解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开封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2 精

河南省开封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2 精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因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3、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重点、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预习内容 一、课前知识梳理 (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和农业用地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 。

3.常见功能区的特征与分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 构成,也叫 。

2、主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出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①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反之就。

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②距离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因此,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和地租次高峰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2)、其他因素:收入、、、、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环境因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Ⅰ:工业要沿交通线布置Ⅱ: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Ⅰ:布置在(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Ⅱ: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单一风向——季风——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③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规划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

应补充这部分内容。

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

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共7课时从容说课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能分区图”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原因,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中,教学重点应放在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强调通达度、位置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于其他因素如收入、知名度、宗教等也须举例加以说明。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l课时[新课导入]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城市环境。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和城市化)在地理必修1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宏观的角度讨论过河流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和聚落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聚落中的城市进行一些较深入的讨论。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结构师:不同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的形态。

那么什么是城市形态呢?城市形态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城市的外部形态。

(板书)一、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一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图2.1)师:图1成都的城市形态是——生:团块状。

师: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团块状的城市形态的形成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平原地区的城市会形成这样的形态。

师:兰州的城市形态怎样?为什么?生:兰州的城市形态呈带状,因为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城市沿谷地东西延伸。

师:重庆的城市形态与成都和兰州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重庆的城市形态不如兰州和成都完整,呈分散状态。

这是因为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由于河流和山岭的阻隔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师:从以上三个城市的形态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形态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以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水系和交通线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师:对!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地区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了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从而形成了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师: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18~21页“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相关内容,思考并相互讨论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哪些主要利用方式?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说说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商业区的分布。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你了解我国哪些著名的中心商务区?8.阅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

(该部分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探究,并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有助于学生对城市内部结构及其成因的理解) 师:我们先来说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

生:城市用地类型多样,一般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师:由于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从而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一般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生:城市中的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师: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生:没有。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师:能不能举例说明?生:例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和行政等用地相对商业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

师: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那么,为什么城市中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呢?生: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师: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城市用地的位置要求不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不同的功能区是怎样选择不同的位置发生集聚的。

生:商业活动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便捷往往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

师:在商业区内,除了商店还有哪些活动方式?为什么?生:由于商业活动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所以在商业区内,除了商店往往还会有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服务部门,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所以它们和商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师: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教师可让学生描述本地区主要商业区的位置、组成,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认识商业区的特点)师:不仅商业区的形成具有集聚效应,工业区的形成也有该效应。

请同学们看教材图2.2,找到其中的工业区。

(指导学生读图)师:工业区一般靠近什么布局?为什么?生:工业区一般靠近交通线布局,这样可以方便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降低生产成本。

师:工业区和商业区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上有什么不同?生: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远,而商业区在市中心。

师:为什么工业区选择这样的位置?生: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可以减轻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影响城市环境。

师: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生:市中心地价较高。

师:对!功能区的位置选择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师: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哪一种?生:住宅用地。

师: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区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趋势?生:住宅区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师: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对比图2.3中的两幅图,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生: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房屋的面积、质量、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师: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分布位置上有没有差异?生: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而低级住宅区则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商业区的形成及分布,教材图2.4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特殊的商业区。

(引导学生阅读图2.4)师:这是闻名世界的曼哈顿,同学们对它了解吗?了解的同学可以举手给我们大家谈谈。

生:曼哈顿位于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区。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都在该地区。

“9·II"恐怖事件中被炸毁的两幢高楼——世贸大厦曾经是曼哈顿的标志性建筑。

师:说得很好!看来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宽。

(投影:文字资料)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千米,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0%,人口150万。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都集中在曼哈顿岛,使该岛中的部分地区成为纽约的C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