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第九章 侵犯行为

第九章   侵犯行为

(五)侵犯的情境因素 酒精: 酒精: 高温
四、减少攻击行为途径
(一) 宣泄说 一 早期是由弗洛伊德发现, 早期是由弗洛伊德发现,病人说出自己积 压的欲望后,病情会好转。 压的欲望后,病情会好转。 宣泄方法: 宣泄方法: 打等直接攻击; 说、打等直接攻击; 替代性攻击(对方权力太大时); 替代性攻击(对方权力太大时); 通过观看拳击等竞赛活动,也可以让强烈 通过观看拳击等竞赛活动, 的情绪得以释放。 的情绪得以释放。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适当的条件和 情境中,宣泄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情境中,宣泄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榜样说 提供好的榜样可以减少攻击行为, 提供好的榜样可以减少攻击行为,在加拿 美国,澳大利亚,芬兰,以色列, 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以色列,南 亚进行研究,证实这一点。 亚进行研究,证实这一点。 儿童期对暴力片的偏好与成人后暴力行为 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三)惩罚说(负强化) 惩罚说(负强化)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惩罚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 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藏性的侵犯行 为。 因为惩罚可以提供榜样模仿和增加受惩罚 者的模仿。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者的模仿。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 曾受过惩罚的人, 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 力行为对待家人,或今后的团体之中, 力行为对待家人,或今后的团体之中,这 家庭暴力社会遗传” 叫“家庭暴力社会遗传”。
洛伦兹习性学观 洛伦兹认为人有侵犯本能, 洛伦兹认为人有侵犯本能,但与弗洛 伊德正好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 伊德正好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 而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 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保护一定的求食、 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保护一定的求食、 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 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 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如热带鱼攻击 同类雄 又攻击他类 雄 最后攻击同类雌性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第七章侵犯行为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

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产生。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Berkowitz和Le Page(1967)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展示了武器具有激发攻击性的力量。

在这项研究中,男性参与者被激怒,然后电击另一名同伙。

在一种情况下,运动项目(球拍,球)在房间里。

在另一种情况下,房间里有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步枪。

在哪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攻击性更强?有枪的地方。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

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社会学习的解释)(The Social Learning Explanation for Aggression)似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攻击。

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差异?尽管个体之间的攻击性存在着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差异,但社会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化在攻击性行为发展中的作用(Huesmann, 1988;Huesmann & Malamuth, 1986)。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化是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化是许多代理的工作,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堂和媒体。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许多行为模式,包括好的和坏的,这些行为模式将伴随他们进入成年。

Albert Bandura(1973)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任何其他人类行为一样。

攻击性可以通过两个一般的过程来学习:直接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或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

通常,有暴力行为的人生长在一个暴力司空见惯的社区。

这些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方法。

他们甚至可能自己尝试过,并获得了一些目标。

如果攻击得到了回报,那么一个人更有可能再次使用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的过程来学习。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摘要:本文是对有意伤害他人的侵犯行为作出阐述,结合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侵犯行为产生方法侵犯行为的定义:心理学家对侵犯行为的定义不尽相同,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那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主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其次,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

最后,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或者伤害了他人身体,或者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伤害。

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伤害行为(比如警察危急时刻击毙劫匪)具有亲社会性质。

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侵犯行为是怎样产生的现在心理学界对侵犯行为的起因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众说纷纭。

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侵犯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一般而言,这种强烈的欲求为死本能。

也就是说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问题行为案例

问题行为案例

问题行为案例问题行为是指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不当行为,它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伤害甚至危害。

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不尊重他人、言语攻击、身体侵犯、违反规定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行为案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 不尊重他人。

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感受和权利不予重视,甚至嘲讽、羞辱对方。

例如,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经常打断他人发言,不听取别人意见,甚至当众批评他人的工作。

这种行为会造成工作气氛紧张,影响团队合作。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是自我中心、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2. 言语攻击。

言语攻击是指使用侮辱、威胁、谩骂等言辞对他人进行攻击。

在学校中,有的学生经常用恶言恶语来羞辱同学,造成被攻击者心理受伤。

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用言语攻击来打压同事,导致工作气氛紧张,影响工作效率。

言语攻击的原因可能是个人情绪失控、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或者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个人情绪管理培训,引导员工学会控制情绪,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3. 身体侵犯。

身体侵犯是指对他人的身体进行侵犯或侮辱,包括打骂、推搡、性骚扰等行为。

在校园中,有的学生经常对同学进行打骂,甚至进行性骚扰,造成被侵犯者身心受伤。

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经常对同事进行身体侵犯,导致工作环境恶劣。

身体侵犯的原因可能是个人暴力倾向、缺乏自控能力,或者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冲突解决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4. 违反规定。

违反规定是指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例如,有的员工经常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工作,甚至违反公司规定进行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秩序和企业形象。

违反规定的原因可能是个人行为不端、缺乏自律意识,或者是对规章制度的不重视。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Page 8
生理唤起因素
环境因素
侵犯行为 的因素
社会性因素
个人因素
Page
9
生理唤起因素
(一)、运动与侵犯 体能运动之后,由于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而产生亢奋的生理唤起状态: 心跳加速、呼吸加深、皮肤电反应升高、大量流汗等等,由于生理唤 起而引发的情绪状态,往往导致其侵犯行为的发生。 (二)、性与侵犯 性也是生理唤起引起的一个因素,大多实验结果表明,色情片的刺激 引发了生理唤起,从而导致其侵犯行为的发生。 (三)、酒精 大量的酒精会消除人们对本有的冲动性的抑制力,使平常被压抑的冲 动性发泄出来,从而发生侵犯性行为。
Page 7
侵犯理论
本能论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 获得的,而非习得的。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 点 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 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 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 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 的攻击。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 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 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 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 出来(体育竞技、自由搏击)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 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 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 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 的重要途径。
社会性因素
(一)、大众传媒 所谓大众传媒,乃是利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 为媒介体,将含有各种思想内容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的 过程。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暴力传播的潜在危 险。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 其是儿童的侵犯性。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暴力都是文化娱乐产品的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主题。据专家 估计,1975年时,美国15岁少年已平均从电视上看到多达15 000例的凶杀情景。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在国内,社会、 家庭录像的播放,有线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电影片,多数都 含有暴力情节。而且,有关的情节描述越来越细致。无论在 国内或国外,都时常有青少年模仿电视中的情节进行暴力犯 罪的报道。在我国,评价大众媒介的各类节目对儿童的影响, 制定有关法规,限制某些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已成 为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包括的要素有要有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为负面的、要有伤害行动的实施以及伴有侵犯性情绪。

只有这几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界定为侵犯行为。

通常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性化行为与饮酒等。

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通常可以从三种理论或者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生物学本能论的解释。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引起的。

洛伦兹认为,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引起的(二)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观点有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成正比;想抑制侵犯,需要提供与侵犯强度成正比的预期惩罚强度,即侵犯强度越大,越要抑制它,就需要提供越强的惩罚预期,加大惩罚力度;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大。

但该理论却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社会学习论的解释是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

该理论还认为侵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改变或消除。

支持的实验有:强化与替代强化;侵犯行为-惩罚;侵犯行为-取消奖励等。

通常减少侵犯行为的手段包括:宣泄、社会制约(惩罚)、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几方面。

(一)宣泄。

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激起的愤怒得到宣泄,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该观点的支持性研究包括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以及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三种情境,这三种情境都支持了宣泄对被试侵犯性的缓解作用的观点。

但宣泄只适用于产生了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对于未产生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宣泄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是由于社会学习的原因造成。

(二)社会制约。

社会制约是指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减少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现——强化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强化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或模仿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的原则

同性别: 行为后果(奖励还是惩罚): 理性:
第三节 观察学习或模仿
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 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被描述为是非常有竞争
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接受专业的心 理咨询和辅导; (2)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辅导和治 疗,找出暴力的来源,制定出解决问题 的方案; (3)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实施这一方案。
二、校园欺负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
当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更
多的同伴以负面的行为对待,这个 学生就是受欺负的 。 身体、言语、心理 张文新的研究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
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对本能论的评述
质疑之一: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
侵犯本能。
三组小猫:第一组和母猫一起生活,第二组
独自生活,第三组和老鼠一起生活。 长大之后,与母猫一起生活的小猫之中,85 %有做出捕鼠的行为;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的 小猫中,只有17%做出捕鼠的行为。
第8章 侵犯行为
zhaoyufang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的理论解释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容许的行为。
侵犯的三个要素: 首先,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实际造成 的伤害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都是侵犯 行为。 其次,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的意图。 再次,侵犯是社会不容许的,违背社会 规范的。

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内容摘要:本文以大量事实从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侵犯行为,即: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同时叙述了侵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侵犯行为有本能的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因素,后天的挫折影响是最大的,人在挫折面前很难控制情绪,既而形成侵犯行为。

另外,本文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控制侵犯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有建立公平机制减少挫折感,运用奖惩机制控制侵犯行为,通过说服教育等办法来控制侵犯行为。

关键字:侵犯行为原因控制一、什么是侵犯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和谐发展的境地,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仍然十分复杂,有许多事情令人们愉快,还有许多事情是令人们不愉快的,其中,侵犯行为就是令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

为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侵犯的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和对其提出防范的对策。

实现对侵犯行为,有效控制就显的十分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误导,认为只要一种行为导致了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侵犯,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界定显然会引起不同性质行为的混淆,我们不能把体育比赛中的意外伤害、日常生活中的失手误伤、正当防卫等都认为是侵犯行为,而把那些原本就是侵犯行为如:本来就想伤害他人而未遂或由于对方的反抗而使侵犯者受到伤害的行为等认为不是侵犯行为,为此,给侵犯行为下一个定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免得使我们很多人分不清是与非。

那么什么是侵犯行为呢?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侵犯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因此,我们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看他是否是侵犯行为,一是要看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他的内在意图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侵犯行为,诸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学生姓名 郭 吉 军专 业 园 林层 次 专 升 本批 次 112学 号 110501112031学习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论文编号: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

本文主要探讨“侵犯行为”的性质和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发生原因控制途径与方法1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侵犯行为“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行为,必须要研究2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

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1.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预谋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不仅指伤害他人身体,如暴力殴打等行为,还包括侮辱、诽谤、谩骂等伤害他人心里的行为。

4.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直接目的的反社会行为,警察维护治安、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以伤害对方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是反社会性质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起因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

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

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2.1本能论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2.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

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

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

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

1963年洛伦兹观察了热带鱼的攻击行为,论证了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2.1.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威尔逊(E.0.Wilson)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通过基因遗传将有利于种族生存的生物特性一代一代保存和延续下去,同时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也保存和遗传下去。

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下来。

该学派忽视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忽视人类社会文化和人类高度发展了的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片面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因而受到许多人批驳。

2.2.挫折——侵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侵犯和挫折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2.1多拉德挫折——侵犯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在1939年提出的。

多拉德认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2.2.2米勒米勒在1941年出版的《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内容。

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为肯定是由挫折导致的。

2.2.3 伯克威茨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

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没有提供这样的线索,那么个体未必表现出侵犯行为。

2.3社会学习理论许多学者强调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重要作用,认为侵犯行为和其他许多社会行为一样,主要是个人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对此产生了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

2.3.1社会强化说。

强化是指通过个体行为,或者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对其行为本身所施加的影响。

一个人通过某种行为所达到的某种目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如受到赞扬和奖赏等;也可能给自己招致麻烦,如受到批评和惩罚等。

通过强化,可以使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增加或减少。

对于侵犯行为来说,强化所产生的作用比较明显。

例如,有实验表明,给游戏中讲粗话的儿童予以奖励,就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语言;如果及时批评孩子侵犯同伴的举动,就会抑制儿童的侵犯行为。

2.3.2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A.BanduTa)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侵犯行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

如果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各种侵犯现象,那么就可能学会各种侵犯行为。

在有关的研究中表明,儿童对他人的模仿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有三类人物的行为最易被儿童所模仿:第一类是社会重要人物,如英雄、领袖、学者、明星等;第二类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人,如父母、教师、亲友等;第三类则是与模仿者相同性别的人。

班杜拉曾经设计了许多实验,来检验和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些实验大都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是成年人或是儿童(儿童具有更为强烈的模仿他人的倾向),都具有从观察和模仿中习得侵犯行为的倾向。

3对侵犯的预防和控制如果说侵犯行为是一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的行为,或者如威尔逊所说,侵犯行为对人毫无幸福可言,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自然会涉及到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3.1宣泄说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借宣泄一词,用来说明作为转移和消除侵犯情绪的一种方式。

假如一个人有了强烈的侵犯性情感,那么如果让他以某种方式把这种情感释放和表达出来,就能达到消除其实际侵犯性行为的目的。

宣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直接对伤害自己的人进行侵犯,可降低今后侵犯他人行为的发生率;了解到伤害自己的人受到他人侵犯时,也会使自己侵犯情绪的强度下降;把自己所受伤害发泄到其他人或物方面,也能达到使愤怒情绪得以宣泄的效果;通过参加和观看有关的文体活动,例如拳击和竞赛等,也能让强烈情绪得以释放。

但是,用宣泄方式来降低和消除侵犯行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只是在适当的条件和情境中,宣泄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2榜样说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主要与观察和模仿等习得性经验有关。

因此,要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应当经常给学习者提供非侵犯性榜样。

许多有关电视节目暴力和犯罪镜头的研究资料,大多证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确实会增加人们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这一结果从反面提示我们:大众传媒应当尽量给观众提供非侵犯性榜样,减少大众观察和学习侵犯行为的机会。

在有关实验研究中,给被试提供拒绝侵犯他人的榜样以后,被试也会仿效而拒绝对无辜者进行攻击。

3.3惩罚说对侵犯行为进行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侵犯行为。

但是,用惩罚来控制和消除侵犯现象,也存在着某种不足。

因为惩罚本身也是一种侵犯,对被罚者可能起到一种负强化的作用。

这样,一方面人们害怕受惩罚,用各种方法躲避受惩罚;另一方面,惩罚又能成为人们模仿的榜样,可能使人的侵犯行为变得更为复杂化,甚至可能由于惩罚的严厉性和制裁性,造成更为强烈和极端的侵犯行为。

3.4置换说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形,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受到挫折,但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施行攻击,于是便转移攻击目标,寻找替罪羊,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侵犯情感。

心理学中通常称这种方式为置换或寻找替罪羊。

例如自家玻璃窗户不知被何人用石块打破了,这时人们一般倾向于寻找一个替罪羊来发泄不满。

置换虽然可以避免直接侵犯行为,但往往造成对无辜者的伤害。

3.5规范说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会内化社会所规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因而,一个社会化成熟的人,当其产生某种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侵犯动机时,同时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焦虑和不安,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侵犯焦虑”。

这种侵犯焦虑会抑制侵犯倾向。

侵犯焦虑水平愈高,对侵犯行为的抑制能力也就愈强。

因此,儿童期道德品行的培养,在预防和消除人类的侵犯行为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要全面揭示人类侵犯行为和侵犯现象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控制,不是社会心理学一门学科所能够完成的。

迄今为止,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生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等等,也都在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也都在寻求对于侵犯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途径。

参考文献:[1] E.O.威尔逊《新的综合》[2]康纳德.洛伦茨《论侵犯行为》[3]埃里希.弗罗姆《人类破坏性的分析》[4] 弗洛伊德《本能》《超越唯乐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