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教学文稿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3fb9c626bec0975f565e2b4.png)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专门方法论、具体方法和技术。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第二章1、社会化: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2、社会化的理论:1)佛洛依德与“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2)华生与环境决定论:行为决定环境3、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道德社会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2)性别角色社会化;3)政治社会化。
4、社会化的途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遗传物质基础(进行社会化的基础);2)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第三章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2、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3、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意志4、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控制。
5、自我效能(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
6、自我效能运用的三个主要领域:答:1)教育领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对完成学业、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及达到学术期望的信心;2)职业领域:在职业选择中,个人的自我效能越强,其职业选择的范围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大;3)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管理自我效能的管理者比低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有更高的工作业绩。
7、自我过程:是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意识方向和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8、自我过程可分为: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人就像是业余科学家,尝试着拼凑各种讯息以了解他人的行为,直到找到一个自认合理的解释理由为止。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①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②控制环境的需要。(倾向内部归因)
内向归因:将行为归诸于行动者的人格、态度或者个性所致。也称为性情归因。
外向归因:将行为归诸与行动者所处的情境所致,也称为情境归因。
第五章—格理论: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内隐人格理论”即会有意无意地把某些人格特质连接在一起归入同一类型。这可以帮助我们凭借少量信息迅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与评断,但有时并不自知也不一定正确。(用以判断他人的图式)
2、归因理论: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归因就是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
2、说服的低飞球技巧:先给予不完整的讯息,待对方答应之后,再告知代价增加的完整状况,此时对方较可能也答应。
3、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②心理学的人种学:研究各个民族的特殊心理规律。
冯特:民族心由语言、神话、风俗、艺术等构成。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代表人物:塔尔德、迪尔凯姆、勒庞
①塔尔德:《模仿律》提出暗示—模仿原理;
②迪尔凯姆:集体表征(群体意识)—群体所共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心理表征,它存储着数代人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外在性和约束性。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态度: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内隐认知:受人们意识不到的、自动启动的评价所控制的判断和决策。
自我概念: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所有关于“我”的知觉、情感和评价。
自我妨碍: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指那些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从众: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个性因素人们在印象形成中使用的非言语线索有哪些♦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社会距离简述自我概念如何形成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情景的区别性社会比较社会认同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简述自我知觉理论☐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改变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从自己的行为来推论感受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外表吸引力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合理化行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容易引起不适,必须减少这种不适方法:Direct methods:●Acquiring information;●Altering behavior;●Disregarding inconsistency.Indirect methods:自我确定(self-affirmation),人们通过把注意力放在他一个或更多的优秀品质上,来减少由愚蠢行为引起的失调痛楚。
反态度的辩护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举例:Less-leads-to-more effect给的越少越觉得有趣1.believe that they have a choice about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and when they feel personallyresponsible for their choice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2.view the reward as a well-deserved payment, and not as a bribe.外部激励越小,态度改变程度越大。
Impact Bias影响偏差The tendency to overestimate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our emotional reactions to future or negative events.Extreme inescapable situations often trigger a response from our brain that increases positivity and happiness.Post Decision Dissonanc决策后的认知失调eDissonance is aroused after making a decision, typically reduced b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hosen alternative and devaluing the rejected alternatives.改变对我们所选事物和未选事物的感觉,以降低我们的认知失调,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将它们在认知上分开。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f1b0c3c0b4c2e3f5727630a.png)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作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
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
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
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提出“理想国”的构想。
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
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心理学[第九章动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九章动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44dc5cae009581b6bd9eb2e.png)
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基本问题一、动机的概念和功能(一)动机的基本概念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来决定的。
二、需要的概念和结构(一)需要的基本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
这种不平衡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需要是个性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二)需要的结构1.莫瑞的需要理论莫瑞(Murray)把需要分成五类:原始的需要与从属的需要,集中的需要和弥散的需要,反应性需要与前反应需要,显露的需要与潜伏的需要,效应、过程与活动方式的需要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它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
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2.本能论的科学证据近年的研究在多方面发现了侵犯行为的神经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
如有暴力倾向的人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基因可能影响侵犯行为,同卵双胞胎的侵犯一致性高于异卵双胞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侵犯行为;暴力行为常与神经递质5-羟色胺缺乏有关。
3.对本能论的评价本能论指出了人类侵犯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提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或转移方法,有显然的合理性与应用意义。
但是试图用本能的观点解释所有人类的侵犯行为,并试图用简单的本能观点来解释宏观的战争等现象,忽视了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犯了心理学主义的错误。
(三)挫折—侵犯理论通常意义上的挫折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而挫折一侵犯理论中的挫折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一切事物。
1.最初的理论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最初提出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3)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修正的理论最初的挫折—侵犯理论观点过于简单、概括,对许多现象都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原有理论提出者之一的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修正观点,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
其理论模型如图9-1所示。
3.实验验证(1)勒温(1941)的玩具实验证明了挫折同破坏性的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
挫折能够引发更多的破坏性行为。
(2)马利克(1966)的搭积木实验发现挫折可以增加人们造成别人痛苦的侵犯性。
(3)研究还发现,人们能够保持着对于侵犯行为的控制,并要求使自己的侵犯行为得到合理解释。
如果实施侵犯的理由不充分,就会减少侵犯行为。
4.“武器效应”由于原有理论过度估计了挫折与侵犯的联系,伯克威茨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
伯克威茨的实验表明看到武器可以增强侵犯行为,这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他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四)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社会学习观点认为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可以通过学习习得或消除的。
其主要观点如下: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班杜拉和沃尔特斯(1963)的玩具娃娃实验表明,通过奖励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侵犯性行为方式的运用。
各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支持不同,儿童对于这些行为的价值知觉也不同。
对于受到奖励的行为,儿童有更高价值知觉,因而倾向于保持这些行为。
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班杜拉提出行为的获得与行为的表现可以不完全一致,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学习到同样的行为,但是否表现出来还要涉及其他因素。
班杜拉的研究证明通过观察榜样的类同行为,儿童就可以学习到侵犯。
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接受到同样的影响。
3.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社会学习论者认为,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班杜拉的塑料娃娃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观点。
(1)实验过程班杜拉先让被试儿童看一部5分钟的电视片,内容是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塑料娃娃,让它扫地。
娃娃没有反应,然后这个孩子就用各种侵犯行为惩罚娃娃。
看完电影后,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奖励组,让这一组被试继续看一段电视片,影片中描述了孩子侵犯塑料娃娃之后受到了一成人的口头赞赏并得到了作为实物奖励的糖果;第二组为惩罚组,也继续看电视片,但内容为成人惩罚侵犯塑料娃娃的孩子;第三组为控制组,没有继续观看电视片。
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让各组被试分别单独与其他儿童游戏,并通过一定方法造成其挫折,看被试如何解决自己同其他孩子的冲突。
(2)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奖励组儿童实施的侵犯行为最多,控制组其次,惩罚组最少。
而当实验条件改变为以表现侵犯行为的方式来获得奖励时,三组被试学习到的侵犯行为表现出没有差别。
(3)实验结论研究者认为三组被试学习到了同样的侵犯行为,但奖励组和惩罚组通过后来的电影建立了新的学习经验。
对主人公的奖励和惩罚对被试起到了替代强化的作用。
因而奖励组的儿童更多地使用侵犯行为;而惩罚组儿童回避使用侵犯行为。
二、侵犯的影响因素(一)情绪唤起水平1.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2.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
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1.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2.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时,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增加。
(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1.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这实际上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
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2.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群体的相互摹仿和激发,直接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而且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四)大众媒介暴力传播存在潜在危险,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由于模仿其中的情节而产生的侵犯行为。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一)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
如果预期代价超过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
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对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获取需要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
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
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增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往往就会得到阻止。
但依靠社会的外部制约来减少侵犯的发生,并没有使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侵犯性消失,因此它也并不是减少侵犯的根本方法。
侵犯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使个人的侵犯性得到改造。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1.去个性化的含义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2.去个性化的原因(1)在群体中,由于个人的身份无法被确认(匿名),个人容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2)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以及药物、酒精或催眠等影响,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
3.去个性化的危害津巴多认为,去八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自身的行为控制力量被削弱,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侵犯行为。
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
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有难以预计的破坏性,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去个性化的避免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
特别是在被大规模群体的激愤所裹时,保持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判断和控制就更为重要。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心理学家斯普林撒尔等人的研究用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量,结果发现: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第一至第四阶段的被试中,拒绝服从权威对别人施以伤害性电击的比例远远小于道德发展水平达到第五和第六阶段的被试。
去个性化和道德发展水平同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任何依靠外在力量所造成的侵犯行为的暂时制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侵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