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简介

合集下载

侗族简介

侗族简介

礼仪禁忌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生诞婚丧日都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 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 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大鱼肉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 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 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
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 神“萨”修建“萨坛”期间,全寨吃斋,禁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 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 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 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 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 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 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花炮节:花炮节是侗族的盛大节日,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所谓花 炮是一种直膛的铁炮,以火药为动力
侗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 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 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 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宝侗族萨玛节:是三宝侗族最盛大而古老的节日,是侗族古歌传 颂中的源地,是三宝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延续,时间一般在每 年农历正月至二月。“萨玛”是侗语,“萨”即祖母,“玛”即最 大,“萨玛”即大祖母。侗族女神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萨既是氏族的长者,也是首领。萨玛节就是祭祀侗族萨玛是侗寨的 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 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简介

侗族简介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 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 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 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 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
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 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 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
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 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 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谢 谢
唐 雪
侗族梅、韩玉莲
1、民族概况 2、民族建筑 3、侗族大歌 4、民族服饰 5、民族饮食 6、风俗习惯 7、宗教信仰 8、重要节日 9、礼仪禁忌
侗族概况
钟鼓楼
风 雨 桥
服 饰
芷江鸭
偷 月 亮 菜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 薯类为辅。
礼仪禁忌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生诞婚丧日都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 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 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大鱼肉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 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 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 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肇兴全貌
鼓楼 鼓楼的造型十分别 致,它的底部多为四 方形,楼顶是多角形 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 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 宝葫芦。十几层的鼓 楼,不用一钉一铆, 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 而成。
“月也”,意为集体游 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 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 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 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 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 “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 “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 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 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 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 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 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 曲等。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 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入选项目)。贵州省黎平县 申报的“月也”入选,列入民 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家腌鱼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 侗族大歌 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500多年 的历史,是在中国 侗族地区一种多声 部、无指挥、无伴 奏、自然合声的民 间合唱形式。1986 年,在法国巴黎金 秋艺术节上,贵州 黎平侗族大歌一经 亮相,技惊四座, 被认为是“清泉般 闪光的音乐,掠过 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9月28日由贵 州省文化厅、黎平 县政府承担申报工 作的《贵州侗族大 歌》成功入选。
侗族 侗族(侗语作 Gaeml)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 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 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 处的黎平、三江、从江、 榕江等县,湖北恩施也有 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 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 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 也有一个分支,叫“康 族”。
黎平 “侗乡之都”黎平,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边 缘,地处湘、黔、桂 三省(区)交界处, 系侗乡腹地、侗族文 化的中心。 面积 4441 平方 公里,总人口 49.8 万人,侗、苗

侗族介绍词

侗族介绍词

侗族介绍词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湖南、广西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传统。

侗族人民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侗语,以及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艺术形式。

侗族的传统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等形式为代表,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

侗族的传统服饰也非常有特色,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著称。

女性通常穿着华丽的盛装,上面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银饰。

男性则穿着简洁而别致的服装。

侗族人民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侗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区,他们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和社区意识。

在侗族社会中,家族和邻里关系密切,人们相互帮助、支持和尊重。

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西 3省区相毗邻的⼴⼤地区,⼈⼝1425100⼈(1982年统计)。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西壮族⾃治区毗邻。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由古越语发展⽽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区,北部⽅⾔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

南、北⽅⾔⼜主要以语⾳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语。

两种⽅⾔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致,操不同⽅⾔的⼈接触⼀段时间就能通话。

1949年前,侗族没有⽂字,民间流⾏汉字记录侗语。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字的创制⼯作,经语⾔⼯作者⾟勤努⼒,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案(草案)》,从此,侗族⼈民有了⾃⼰的⽂字。

它是采⽤拉丁字母的拼⾳⽂字。

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骆越”发展⽽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

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来,有的认为侗族以⼟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前尚未有定论。

侗族⼤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姓⾸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流并存”的统治局⾯,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司制逐渐废除。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了保甲制。

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制社会,然后进⼊封建社会。

侗族风土人情介绍

侗族风土人情介绍

侗族风土人情介绍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着质朴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

几千年来,他们保留自己的民族古老的建筑。

侗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山地带,层峦叠嶂。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为主。

侗族以稻米为主食,玉米、红薯为次食。

侗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目是唱山歌。

这一天是个喜庆日子,每年都选择吉日举行。

这天侗族山寨从清晨开始锣鼓咚咚,歌声环绕在村中,古老而特别的山歌让整个山寨既热闹又祥和。

侗族服装与别种不同,青年人的服装以黑色为主,老人以深褐色为主,衣服上部分有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相互对称的,如:龙配凤,花配草等。

这些图案都是通过人工刺绣而成,下部分用“银子”刺绣成边,环绕着上面图案,这种互相交错、相通的设计,更显出侗族服装的特色。

头上戴的花环也是由“银子”制作而成的,花环上镶嵌着马、龙、凤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据了解这些图案象征着侗族人的热情、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