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间故事
侗族民间故事——(带插图)找歌的传说

找歌的传说从前,侗家没有踩歌堂,过节时没有歌唱,也没有舞跳,日子过得象煮菜没有放盐一样淡。
后来,有人提议:凑点钱请人到天上讨些歌来唱吧!大家赞同,很快把钱凑齐了,就公推热心替众人办事的金必去讨歌。
金必不分昼夜,长途跋涉,走了很久,才来到天上。
金必见天门紧闭着,就在门外喊了一声:“开门!”哪料里面没有动静,天门还是紧闭的。
金必又不喊了一声“开门”,顿时天门前尘土飞场,但门仍然紧闭不开。
金必又用力气喊了一声“开门”,天门才吱吱呀呀动了。
看守天门的雷母娘娘慢腾腾地走出来问道:“谁在门外大喊大叫?”金必答道:“是我,从地上来的。
”“来做什么?”“来讨歌的。
”金必话音刚落,天门打开了。
雷母娘娘说:“你自己到歌堂去年吧!”金必走到歌堂,看见许多仙女正在唱歌跳舞。
金必看呀看呀,越看越爱看,一连看了七天。
天上一日,地上一月。
地上的人等了七个月还不见金必回来,又派相金、相银和古赛三人上天寻找金必。
天上的歌舞种类很多,各种歌都悦耳动听,金必样样都想学,一下子怎么学得完呢?正在这时,相金、相银和古赛来了。
金必好喜欢,就带他们一起去讨歌。
他们问仙女,仙女说:“你们去找歌师吧!”他们去找歌师,歌师说:“我不能作主,你们去问天上管事的老人吧!”他们找到了天上的老人。
一帮老人正在鼓楼里围着火塘抽烟。
金必上前,恭恭敬敬地说:“我们是从地上到这里来讨歌,请给我们一些歌吧!”老人嘁嘁嚓嚓商量了一番,一个白胡子老人开口了:“地上的年轻人,给你们一些耶歌吧!但是,你们要付三百两银子给我们修鼓楼。
”金必满心喜欢,四个人商量一下,说:“好,就给三百两银子。
不过歌,你们要给最好听的,要多给一些。
”老人说:“只要你们拿得动,尽管拿好了。
”他们把银子给老人,用两根粗杠子把歌抬走了。
歌是用藤条绑在木杠上的。
他们走出喜鼓楼不久,藤条松了,歌从杠子上掉了下来,撒满一地。
他们赶忙歇脚,把歌捡起来,又用包头巾把歌牢牢绑紧,继续赶路。
他们走过曲曲折折的巷道,走到天门外高高的石阶时,突然卷来一阵狂风,包头巾被风刮跑了,歌也被吹得无影无踪了。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善良人家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善良人家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农夫,在村子里颇受大家的尊敬。
他名叫李明,有一个贤惠勤劳的妻子和一个懂事听话的儿子。
李明一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每天清晨,李明都会起床去田地里劳作,他不仅种植谷物蔬菜,还养了一些家禽。
他的妻子则负责照顾家务,照料好家人的起居生活。
李明虽然家境清贫,但他非常乐于助人。
每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助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村里的老人常常称赞他是个饱经苦难的好人,而年轻人则向他学习正直勇敢的品质。
有一天,李明听说村里有一个老妇人家里着火了,她失去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和生活用品。
听到这个消息,李明立即决定去帮助老妇人重建家园。
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将家里多余的粮食、家具和一些金银首饰捐献给老妇人。
他们将这些物资装在了一辆牛车上,一起送到了老妇人的家里。
老妇人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
她感激地说:“李明,你是个真正的好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善良和慷慨。
你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做你的贤内助。
”李明听后不禁笑了起来,他说:“老娘子,我只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你,你的感激已经足够了。
你不必为此做出什么回报。
”老妇人却坚决地说:“李明,你不能拒绝我的请求。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我愿意与你共度余生,照顾你和你的家人。
”李明深深受感动,他知道老妇人是真心诚意的,于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李明和老妇人很快结婚了,他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幸福。
李明的儿子小光也很支持父亲的决定。
他对老妇人非常尊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
小光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娶老妇人,李明耐心地告诉他:善良和慷慨是我们家族的传统,帮助他人就是帮助了自己。
娶老妇人是我对她善行的回报,也是对善行的肯定。
听到父亲的解释,小光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他也下定决心要向父亲学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李明一家在村子里宣扬着善良和慷慨的美德,他们的事迹被邻居们传为佳话。
村子里的人们也纷纷效仿李明一家的善行,互相帮助,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够带给他人幸福和温暖。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

侗族起源神话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百听不厌的神化故事和传说,侗族人当然也不例外,侗族人民的故事就更多了。
话说侗族人除了与其他民族一样有共同的始祖外,还有自己的再生始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侗族起源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侗族起源神话传说篇一:侗族风雨桥的传说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关于侗族的民间故事

关于侗族的民间故事侗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他更是一个乐观浪漫的民族。
那你知道关于侗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侗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侗族的民间故事:长发妹陡高山腰有一道长长的瀑布,像一个女人躺在悬崖上把她的又长又白的头发垂下山来一样。
当地的人叫这瀑布做白发水。
这里流传着一个长发妹的故事哩!很早以前,陡高山附近是没有水的。
这里人们吃用的水和田地里用的水都要靠天落雨;若天不落雨就得到七里外的小河里去挑水。
这里的水像油一样宝贵。
陡高山附近的村庄有个姑娘,她的头发青黝黝的由头顶拖到脚后跟。
她平日把头发盘在头顶上,头顶上盘不完就绕在颈上、肩上。
大家叫这姑娘做长发妹。
长发妹家里只有一个疯瘫的妈妈,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整个家只靠长发妹一个人养猪来维持生活。
长发妹每天把头发盘在头上颈上,到七里外的小河里挑水,又到陡高山扯猪菜回来喂猪。
她忙天忙地的。
有一天,长发妹背起竹篮到陡高山上去扯猪菜。
她爬上了山腰,爬过一个大悬崖,看见一个萝卜菜长在大石壁上,叶子翠翠绿绿的,非常可爱。
她想:这个萝卜扯回家去煮来吃,一定香甜可口。
她双手把萝卜菜用劲一拔,拔出一个圆圆的洞眼,从洞眼里流出一股清清的泉水来。
一会子,“刷”的一声,萝卜从她手里飞了出来;再“卜”的一声,萝卜仍旧塞在石壁上洞眼里,水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口里很渴,想喝水。
她又把萝卜拔出来,洞眼里流出泉水。
她用嘴凑近洞眼,饱饱的喝了几口水。
这水清凉甜蜜,像雪梨汁一样。
她的嘴刚离开石洞眼,“刷”的一声,萝卜从她手里飞了出来;再“卜”的一声,萝卜仍旧塞在石壁上洞眼里,水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在悬崖上呆呆地望着。
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把长发妹刮到一个山洞里。
山洞里石墩上坐着一个满身黄毛的人。
他对长发妹恶声恶气地说:“我这个山泉的秘密给你发现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
你若告诉别人,别人也来这里取水,我就杀死你。
我是山神,你记着!”一阵大风刮来,把长发妹刮到山脚底。
中国侗族民间故事

中国侗族民间故事在侗族,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
那你知道中国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乡唐家村进湾去的刘家坡小河边有一座大山,名叫老师坡(老师:古时候的风水先生,不是现在的人民教师)。
这里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哩。
刘家坡半坡上住着一寨刘姓人家,我老家也在这里,从小常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起老师坡的来历。
老师坡位于刘家坡的斜对面,这里是一处悬崖,有几十丈高,旁边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到崖顶,崖顶上是一丘水稻田,悬崖的正下方的位置有一个一人高的山洞,洞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这条河直通前面的大山源头和山外舞水河,据说这个洞那个时候叫邪家洞(邪家:邪魔的称呼),邪家就住在这里,洞里黑乎乎的不知道通向什么地方,没有人敢进到这个洞中。
那个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也还算红红火火,可是寨子里的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现自己家里不是少这样,就是掉那样!人们也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又不知道从何找起。
有一天,寨子里有一个妇女赶着两只鸭子到小河边的田里劳作,就放两只鸭子到小河上游里觅食,可是这两只鸭子眼看顺流直下,进入到这个邪家洞里。
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是很好,家里有鸭子可以下蛋补贴家用,眼看鸭子进到洞里不出来,妇女急了,也不管村里老人告诫过说这里是禁地,就直接进洞去找鸭子,黑灯瞎火的她一路走进洞,在洞里左拐右突,可是就只听见鸭子声音在前面不远处,就是寻不见鸭子的踪影。
她在洞里走了两公里左右,突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亮光,妇女转过一个湾,前面豁然开朗,金光闪闪,洞里有石床、石椅、石锅石碗筷,在洞里的另一个角落妇女还发现了村里丢的一些东西:火筒棒(火筒棒:侗族人用竹子做的吹火用的工具)、灰筛(灰筛:侗族人做灰碱粑用来筛火木灰的一种工具)、米口袋等等,一对夫妇正在吃粑(粑:侗族过年过节的一种食物),看见妇女进来并邀请妇女一起吃,妇女问他们村里丢的东西怎么会在他们这里,夫妇说是从村里借来做粑过年的,等过完年就还回去,还要拿粑向村里人道谢哩。
侗族民间故事

侗族民间故事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那你知道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侗族民间故事:老师坡与老师洞相传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乡唐家村进湾去的刘家坡小河边有一座大山,名叫老师坡(老师:古时候的风水先生,不是现在的人民教师)。
这里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哩。
刘家坡半坡上住着一寨刘姓人家,我老家也在这里,从小常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起老师坡的来历。
老师坡位于刘家坡的斜对面,这里是一处悬崖,有几十丈高,旁边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到崖顶,崖顶上是一丘水稻田,悬崖的正下方的位置有一个一人高的山洞,洞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这条河直通前面的大山源头和山外舞水河,据说这个洞那个时候叫邪家洞(邪家:邪魔的称呼),邪家就住在这里,洞里黑乎乎的不知道通向什么地方,没有人敢进到这个洞中。
那个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也还算红红火火,可是寨子里的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现自己家里不是少这样,就是掉那样!人们也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又不知道从何找起。
有一天,寨子里有一个妇女赶着两只鸭子到小河边的田里劳作,就放两只鸭子到小河上游里觅食,可是这两只鸭子眼看顺流直下,进入到这个邪家洞里。
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是很好,家里有鸭子可以下蛋补贴家用,眼看鸭子进到洞里不出来,妇女急了,也不管村里老人告诫过说这里是禁地,就直接进洞去找鸭子,黑灯瞎火的她一路走进洞,在洞里左拐右突,可是就只听见鸭子声音在前面不远处,就是寻不见鸭子的踪影。
她在洞里走了两公里左右,突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亮光,妇女转过一个湾,前面豁然开朗,金光闪闪,洞里有石床、石椅、石锅石碗筷,在洞里的另一个角落妇女还发现了村里丢的一些东西:火筒棒(火筒棒:侗族人用竹子做的吹火用的工具)、灰筛(灰筛:侗族人做灰碱粑用来筛火木灰的一种工具)、米口袋等等,一对夫妇正在吃粑(粑:侗族过年过节的一种食物),看见妇女进来并邀请妇女一起吃,妇女问他们村里丢的东西怎么会在他们这里,夫妇说是从村里借来做粑过年的,等过完年就还回去,还要拿粑向村里人道谢哩。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 善良人家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善良人家在侗族民间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家庭。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侗族小村庄,里面住着一个家庭。
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他们的小儿子。
这个家庭非常贫困,但他们一直秉持着善良、真诚和乐观的信念,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
父亲是个勤劳的农民,每天都起早贪黑地耕种着田地,为了能给家人带来更多的粮食。
母亲则是个勤俭持家的妇女,她精心照料着家中的一切生活细节。
小儿子,则是他们家庭的希望,他聪明好学,不仅在学校里表现优异,还经常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尽管生活艰难,但这个家庭无怨无悔地过着日子。
他们也经常把自己的一部分粮食和衣物捐给那些更贫困的人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他们相信善良的人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即使自己没有很多,也要尽力帮助别人。
有一天,村庄附近突然来了一场极大的水灾,许多村民的房屋都被洪水冲垮了。
这个家庭也受到了灾害的影响,他们的房屋也被洪水淹没了。
面对巨大的困难,许多村民变得焦躁和绝望,但父亲和母亲却依然保持着乐观,他们告诉小儿子不要害怕,我们会重建新的家园。
于是,父亲和母亲带着小儿子开始修建新的房子。
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使用木材、石头和土块建造起一座新的房屋。
尽管条件不完备,但他们却用满腔的热情和努力将这座房子建造得坚固而美观。
修建完房子后,这个家庭带着满心的喜悦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他们依然保持着善良、真诚和乐观的品质,时不时地帮助附近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们相信,只要心怀善良,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善良人家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这个家庭,学习他们的精神。
这个家庭成为了村庄的楷模,人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智慧。
善良人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真诚是无价之宝。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保持善良的心,即使生活再艰难,一定能够找到光明的希望。
真诚的善良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会传递给周围的人,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
侗族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善良和真诚的传统文化观念。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 善良人家

【民间故事】侗族民间故事善良人家从前有一户善良的侗族人家,家庭很温馨,家中有一对老人,还有一个年幼的男孩。
这户人家家境虽然不富裕,但是家里总有米有菜,常常给邻里分与之,自己吃的却很清淡。
老人们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善良,又要顽强,勤劳,多做好事,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
某一年春天,他们的村子遭遇了灾难,一场洪水把整个村子淹没了。
村里房屋全毁,村民们纷纷痛哭流涕,不知道该如何重建家园。
这户人家不失时机地展现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拉着村里的居民,修葺房屋,恢复栅栏,清理治河道。
他们的善良之心被大家所看在,爱心和勇气很好地展现出来了。
时间一晃而过,新村依旧如一。
本来温馨又和谐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就在这一年,老夫人患了绝症,面对这种情况,一家人万分的担忧和痛苦。
这时,他们的小儿子决定前往附近的镇子去买药,照顾老人。
他左顾右看,找到了一个店家,但他突然发觉自己携带的银子还不够买药。
店家见到了这个孩子的好心般,担心他们家里的情况,也曾经给他在此买过东西,一直很感激他们的善良。
所以,店家想要帮这个孩子垫上药费,店家很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好人,不会欠人家东西的。
于是,店家不假思索地对他说:“这药你可以拿去,等你家里能够凑齐钱再来把贷款还给我。
”小儿子非常感激这个店家,下定决心回家一定务实工作,慢慢地赚起足够的钱,再来把钱还给这个店家。
他承诺会像他们家的老人一样有毅力,勤勉,克服每一个困难。
再过几天,这户人家的老夫人恢复健康了,他们的小儿子欣喜地回到家中,兴冲冲地把药交给了母亲,并告诉了全家顺顺利利地买下药去。
老夫妇和孩子们感激地回应了店家的帮助和祝福。
从此,这户善良的凡夫俗子成为了他们村中东区的楷模,他们的行为被兄弟姐妹所宣扬,人人都羡慕他们的善良、慷慨和充满正义。
人们说,住在善良的家庭里,就像生活在一座加倍光照的城堡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被那充满正义和爱的光芒所包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民间故事
一、侗族简介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侗族人口总数为287万人,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其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大歌2006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侗族民间故事
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更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艺术,它从来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表现,而是现实生活的凝聚和升华,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补充。
民间文学中许多神话,传说,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者的这种艺术追求。
而侗族这一古老民族有自己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崇拜的祖先,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
(1)《老师洞与老师坡》
相传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乡唐家村进湾去的刘家坡小河边有一座大山,名叫老师坡(老师:古时候的风水先生,不是现在的人民教师)。
刘家坡半坡上住着一户刘姓人家,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起老师坡的来历。
老师坡位于刘家坡的斜对面,这里是一处悬崖,有几十丈高,旁边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到崖顶,崖顶上是一丘水稻田,悬崖的正下方的位置有一个一人高的山洞,洞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这条河直通前面的大山源头和山外舞水河,据说这个洞在那个时候叫邪家洞(邪家:邪魔的称呼),邪家就住在这里,洞里黑乎乎的不知道通向什么地方,没有人敢进到这个洞中。
那个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也还算红红火火,可是寨子里的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现自己家里不是少这样,就是掉那样!人们也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又不知道从何找起。
有一天,寨子里有一个妇女赶着两只鸭子到小河边的田里劳作,就放两只鸭子到小河上游里觅食,可是这两只鸭子眼看顺流直下,进入到这个邪家洞里。
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是很好,家里有鸭子可以下蛋补贴家用,眼看鸭子进到洞里不出来,妇女急了,也不管村里老人告诫过说这里是禁地,就直接进洞去找鸭子,黑灯瞎火的她一路走进洞,在洞里左拐右突,可是就只听见鸭子声音在前面不远处,就是寻不见鸭子的踪影。
她在洞里走了两公里左右,突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亮光,妇女转过一个湾,前面豁然开朗,金光闪闪,洞里有石床、石椅、石锅石碗筷,在洞里的另一个角落妇女还发现了村里丢的一些东西:火筒棒(火筒棒:侗族人用竹子做的吹火用的工具)、灰筛(灰筛:侗族人做灰碱粑用来筛火木灰的一种工具)、米口袋等等,一对夫妇正在吃粑粑(粑:侗族过年过节的一种食物),看见妇女进来并邀请妇女一起吃,妇女问他们村里丢的东西怎么会在他们这里,夫妇说是从村里借来做粑粑过年的,等过完年就还回去,还要拿粑粑向村里人道谢呢。
妇女就坐下来和他们吃粑粑,吃饱后他们就拿了两个粑粑送妇女说是拿回去给小孩吃,妇女道谢就问他们有没有看见她的鸭子进来,夫妻两个都摇头不承认,妇女说:“明明看见鸭子进洞来,求求你们行行好我还要靠这对鸭子生蛋给我家娃娃补身体呢!”这时在不远处又听见几声鸭子在叫,妇女说:“你们还说鸭子不在你们这里,现在鸭子怎么会在这里叫?”夫妻两个听妇女这么说,也生气了:“你自己放鸭子不看好,跑到我们的洞府里来,又不是我们让它们进来的,是它们自己跑进来的,跑到我的洞府里来拉屎弄脏我的洞府不说,我们好心请你吃粑粑你现在还来向我们问罪,这里不欢迎你,你给我出去!”于是夫妻两个就施
个法术招来一只大蟒蛇一步步把妇女逼出洞外,妇女刚出洞,夫妻两个送给她的粑粑就变成了牛屎坨坨。
妇女很生气,就回村里了,回到村里妇女说了很多仿仿佛佛的话,到最后发展到不认识自己的公婆、丈夫和儿子!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她的魂魄恐怕是落在邪家手里了,要救回她就必须在附近请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师来给她取魂魄!”于是家里人就出钱在附近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师,这位道师道行可是了得,他能看风水宝宅、能探穴找墓地、能请龙求雨。
他在寨子里开坛斗法,道师先派一个“跳童”进洞去捉妖取魂,“跳童”进洞半天什么也没抓到,道师没办法只好亲自上阵,他带着一群人从寨子里放着炮,敲锣打鼓来到洞口,只见他脚穿草鞋,双脚包裹着裹脚的布,右手持道鞭,左手拿师刀,胸前挂个水牛角,锣鼓喧天,牛角声声,在洞口又是念咒语,又是翻筋斗,闹腾一阵,最后道师说:“我现在要进洞取魂,我会脱下脚上的草鞋,等会你们会看见这双草鞋打起架来,你们在洞外不要只顾看两只草鞋打架而忘了敲锣打鼓。
道师进洞取魂去了,在外面的人过了一会果真看见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刚开始他们还没有忘记道师的嘱托,敲锣打鼓,可是后来两只草鞋越打越激烈,他们也就只顾笑去了,而忘记了敲锣打鼓,这时只听到悬崖上面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块大石板从悬崖上掉下来,不偏不正刚好把洞口堵死,眼看道师被大石板封在洞中,大家没办法,这个时候道师在里面用牛角顶住大石板,因为这个牛角是个法器,牛角在大石板上顶出碗口那么大个洞来。
道师就靠他的妻子每天从这个碗口大的洞给他送饭活下来,本来道师是可以出来的,他是想让他妻子帮忙,但是又怕妻子意志不坚定所以要考验一下她的意志,眼看妻子每天都在坚持给他送了半年的饭,道师知道妻子意志很坚定了,有一天,他看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很幸苦,于是就解下脚上的一双裹脚布递给妻子说:“你拿着这双裹脚回家去放在锅子里,然后挑水烧大火煮这双裹脚,要煮七七四十九天,我就有办法脱离这个洞了!”
妻子听得很仔细,回家后就天天挑水煮这双裹脚,当煮到第四十八天下午的时候,妻子想:就这么一双裹脚,天天要我挑水煮,它能有那么神奇吗?就凭它也能救出我的丈夫,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妻子很好奇,于是就揭开锅盖看个究竟,当她揭开锅盖,里面哪里还有裹脚,一对龙躺在锅里,早就生了鳞甲、龙爪、龙冠,就是还没睁开双眼,她这么一揭开锅盖,本来快要成气候的两条龙,又变回了裹脚布,同样的一个法术使用了一次,就不能再使用第二次了。
这样她反而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行高深的道师,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老师坡,他捉妖取魂的山洞就叫老师洞,现在那个山崖下还留下了当年那个老师用牛角桶在石壁上的窟窿。
只要遇到大旱人们都会到那个山洞门口去求雨,那是有求必应呢。
(2)《风雨桥的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
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
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
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
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
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
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
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
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
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
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
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
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
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
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我们各民族有声有色的民间传说,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生,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民族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