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介绍 侗族人口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里

合集下载

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湖南侗族、侗寨及其传统建筑概述一侗族自称Gaeml,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侗族人口为296万,居56个民族人口第12位。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域,即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和湖北鄂西恩施地区。

我省怀化市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会同、洪江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等县分布较为集中,人口约84万。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称为“黔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

至唐宋时代,“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当时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炎徼纪闻》也载:“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羁縻州一般辖若干“峒”。

侗族自称最早见于宋代史籍的是用反切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副峒官吴自由。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

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州、会同和贵州的玉屏、天柱、三穗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

证明,侗族先民在唐宋时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入史册,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之名有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历史源流,史学界存在四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土著人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浔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经柳江、融江迁徙到侗乡的,因为侗乡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进寨”歌,歌中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侗族(概况、族称族源、宗教信仰 、音乐、舞蹈 、节日、衣食住

侗族(概况、族称族源、宗教信仰 、音乐、舞蹈 、节日、衣食住

花炮节
斗牛节—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五)衣食住 • 1、衣
•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 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 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 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 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 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 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歌舞
(四)节日
•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 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 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 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 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 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 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
花炮节
•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 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 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 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 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 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 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 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葬俗
•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 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 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 一同择日安葬。
(三)音乐、舞蹈
①侗族音乐和舞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乐器 有“格以琴”、琵琶、笛子。音乐表现为 歌曲,可分为合唱歌曲(大歌)、伴奏歌 曲(琵琶歌)、徒唱歌曲(拦路歌)。 ②舞蹈主要有“多耶”。形式简单。
寨门
• 侗寨的公共木式建筑,立于寨子出入口处, 门框上方飞檐翘角,框边雕龙画凤。外人 进入侗寨,人们在此吹起芦笙.唱起拦路歌, 向客人敬献拦路酒

带你走进侗族课件

带你走进侗族课件
带你走进侗族
依山傍水的侗乡
• 侗族,人口251.4万。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 治区。主要从事农业, 兼营林业。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 语族。1958年制定 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方案。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 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 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 杉木建造的木楼,多 为二至三层,在河边 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 为吊角楼。
风雨桥
2Leabharlann •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
最能反映侗族人民
高超建筑技艺的要
数“风雨桥”。这
种桥因桥上建有长
廊式、可遮蔽风雨
的桥屋而得名。三
江著名的程阳风雨
桥,被定为国家级
重点文物。桥上建
有5座多角宝塔形
楼亭,通道两侧有
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构造不用一根
铁钉,只在柱子上
凿穿孔眼以榫衔接,
斜穿直套,结构精
侗族儿童
标志性建筑——鼓楼
•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 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 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 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 方形,瓦檐呈多角形, 飞檐重阁,形似宝塔, 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 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 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 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鼓楼就是一般发生重大 事情是寨老门紧急汇合 商量对策的地方,因为 鼓楼里有鼓,故称鼓楼。 鼓楼高的有10多层,长 有几百年历史,鼓楼全 部 用木料,不用一钉 一铆。
1( 春风 )吹哟花满坡, (侗家)儿童真快乐 跳呀跳起(罗也)舞 , 唱 呀 唱起(新侗)歌 引来( 蝴蝶)头上飞, 追得(画 眉)大声和
2( 阳光)照哟暖心窝,( 侗 家)儿童真快乐 跳呀跳起( 团结)舞, 唱呀唱起(礼貌)歌
( 文 明 花)朵 朵 红, 开在心中(永不落)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节日风俗

侗族节日风俗

侗族节日风俗侗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

侗族人口为两百九十万左右。

那么你知道侗族的节日风俗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

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

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

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

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

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六月六,早禾熟”。

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

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

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

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

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肇兴全貌
鼓楼 鼓楼的造型十分别 致,它的底部多为四 方形,楼顶是多角形 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 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 宝葫芦。十几层的鼓 楼,不用一钉一铆, 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 而成。
“月也”,意为集体游 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 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 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 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 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 “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 “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 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 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 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 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 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 曲等。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 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入选项目)。贵州省黎平县 申报的“月也”入选,列入民 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家腌鱼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 侗族大歌 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500多年 的历史,是在中国 侗族地区一种多声 部、无指挥、无伴 奏、自然合声的民 间合唱形式。1986 年,在法国巴黎金 秋艺术节上,贵州 黎平侗族大歌一经 亮相,技惊四座, 被认为是“清泉般 闪光的音乐,掠过 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9月28日由贵 州省文化厅、黎平 县政府承担申报工 作的《贵州侗族大 歌》成功入选。
侗族 侗族(侗语作 Gaeml)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 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 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 处的黎平、三江、从江、 榕江等县,湖北恩施也有 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 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 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 也有一个分支,叫“康 族”。
黎平 “侗乡之都”黎平,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边 缘,地处湘、黔、桂 三省(区)交界处, 系侗乡腹地、侗族文 化的中心。 面积 4441 平方 公里,总人口 49.8 万人,侗、苗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侗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侗族概述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支,人口约为300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百越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语群。

侗傣语包括侗语和傣语两个大的分支。

侗语是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侗族人都能说侗语。

傣语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3.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侗族男女的服装各有特点。

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长衫,衣襟上有刺绣和银饰,下身配以黑色裤子和高筒皮靴。

女性则着装更为华丽,穿着绣花的上衣、色彩鲜艳的长裙和腰带,戴着银饰和花朵装饰的发饰。

4. 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侗族人民以歌唱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祈祷。

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伴随着吹奏竹笛、弹奏板胡等传统乐器。

侗族的舞蹈也是音乐的重要配套,以舞龙、舞狮等舞蹈形式为主。

5. 侗族节日侗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侗族过大年。

侗族过大年的习俗非常独特,包括贴窗花、燃放鞭炮、舞狮等活动。

此外,侗族还有祭山节、祭祖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6. 侗族建筑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侗族建筑常见的有“侗寨”和“侗楼”,是侗族人民居住和集会的场所。

侗寨通常建在山坡或河边,是由多个木质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

侗楼则是侗族人民集体居住的建筑群,多层楼,风格独特。

7. 侗族工艺品侗族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银饰、刺绣、木雕等。

侗族的银饰非常精美,包括戒指、耳环、项链等,常常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彩色水晶。

侗族的刺绣技艺也非常高超,刺绣作品通常配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色彩鲜艳。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

魅力艺术——刺绣
侗族刺绣中比较有名的是贵州锦屏县的刺绣,现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侗家小儿背带制作是最能反映技艺高低的作品,一块小小的侗家背带十 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这个 圆代表太阳,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 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等意思。”
生活与习俗——斗牛
"斗牛节”是侗族 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 善斗的“水牛王”。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 精神。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 “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
智慧建筑——风雨桥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 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 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 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 十分美丽壮观。侗寨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 铁钉连结,别具一格。
魅力艺术——刺绣
魅力艺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 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 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 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 种类。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 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应2010年 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 女的歌声轰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侗族介绍侗族人口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里
导语: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区主要在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区主要在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现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