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甲烷产生菌的生态和功能研究

甲烷产生菌的生态和功能研究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和温室气体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在温室气体中,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它的危害性远远高于二氧化碳。
而甲烷的产生往往与一些微生物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甲烷产生菌。
本文将从生态和功能两方面来探讨甲烷产生菌。
一、甲烷产生菌的生态研究1. 常见的甲烷产生菌甲烷产生菌分布非常广泛,主要生活在土壤、水体、泥炭、沼泽等地方,其中最常见的是蜡样芽孢杆菌属、甲烷古菌属、甲烷杆菌属、甲烷嗜热菌属等。
这些菌多数生活在缺氧、高压、高温、高盐、酸碱极端等条件下,它们与其他微生物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2. 甲烷产生菌的代谢途径甲烷产生菌的代谢途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氢气甲烷型和甲酸甲烷型。
其中,前者的代表是甲烷杆菌,后者的代表是蜡样芽孢杆菌。
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烷。
3. 不同的甲烷产生菌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不同的甲烷产生菌对环境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也不同。
比如,甲烷古菌可以在极端的高温环境下生存,而蜡样芽孢杆菌则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
此外,在酸碱度等方面,甲烷杆菌和嗜热菌属也有所不同。
4. 甲烷产生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甲烷产生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沼泽、水稻田等环境中,甲烷产生菌与甲烷氧化菌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
而在海洋等环境中,氮循环和硫循环与甲烷产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引人注目。
二、甲烷产生菌的功能研究1. 生产甲烷甲烷产生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生产甲烷。
它们将可溶性有机物质分解为短链有机酸,并进一步转化为甲酸和二氧化碳。
而甲酸再被还原成甲烷,这个过程非常依赖于细胞内的甲烷酶。
甲烷产生菌在自然界中一方面起到了环境调节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能源来源。
2. 分解有机物质甲烷产生菌除了生产甲烷之外,还能够分解有机物质。
例如,它们可以将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分解为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similar论文 能源微生物之甲烷产生菌

能源微生物--甲烷产生菌引言:当前能源问题可谓是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能源储备,环境问题等条件的不断约束,可持续的清洁的新能源需求已经异常巨大,而甲烷具有清洁,高热能,可持续,生产工序相对容易等特点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当前对甲烷产生菌的研究异常重要。
关键词:甲烷产生菌严格厌氧厌氧滚管技术工业前景自养型代谢甲烷产生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原核微生物,是有机物甲烷化作用中食物链的最后一组成员,其独特的厌氧代谢机制使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甲烷既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能源气体,而目前大气中的甲烷气体主要是由甲烷产生菌所产生的,所以对甲烷产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分离鉴定的有200多种甲烷产生菌可分为五大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甲烷八叠球菌目以及甲烷灭菌目.1 甲烷产生菌的研究历程最初对甲烷产生菌的研究起始于1899年俄国微生物学家B.L.Omeliansku 的研究,其将厌氧微生物划分为两类:产氢细菌和产甲烷细菌,之后Schnellen从消化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甲酸甲烷杆菌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但是真正说得上是甲烷产生菌历史性前进一步的当属1950年亨盖特创造的无氧分离技术,这是甲烷产生菌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之后Baker等科学家在此分离技术的基础上从甲烷产生菌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之后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 甲烷产生菌的基本介绍甲烷产生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原核微生物,是有机物甲烷化作用中食物链的最后一组成员,其独特的厌氧代谢机制使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分离鉴定的有200多种甲烷产生菌可分为五大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甲烷八叠球菌目、甲烷火菌目。
虽然目前已经分离鉴定的甲烷产生菌众多,但是他们却具有一些共有的特性:(1)代谢产物所有甲烷产生菌的代谢产物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这是甲烷产生菌与其他细菌的主要区别;(2)基质甲烷产生菌只能利用少数几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甲烷产生菌本身缺乏自身合成的许多酶类,以至于不能广泛地利用有机物进行分解(3)生长环境迄今为止,所有分离得到的甲烷产生菌都是严格的厌氧微生物,他们只能生活在很低的氧化还原环境之中(4)辅酶因子甲烷产生菌共有其中独有的辅酶因子:辅酶 M、辅酶 F420 、F430 、F342、B 因子、CDR因子和运动甲烷杆菌因子(5)电子传递链甲烷产生菌体内还均由独特的电子传递链:辅酶 F420 、F430 和 F342就是其体内特有的电子传递系统(6)细胞壁甲烷产生菌细胞壁不含有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而是由大量的蛋白质亚基和杂多糖组成(7)皂化作用体内的脂肪酸不具有皂化作用3 甲烷产生菌的基本代谢途径所有的甲烷产生菌的代谢类型都是自养型,能够利用环境中的化学能,其生活在厌氧条件下,通过甲烷的生物合成形成维持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在甲烷产生菌中存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所共有的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
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研究

第3 4卷 第 4期
20 0 7年 1 2月
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 . 4, . 1 3 No 4
De ., 00 c 2 7
J u n l fHeln j n d a l n ier gC l g o r a o i gi gHy rui E gn ei ol e o a c n e
中 图分 类 号 : 2 . O6 2 1 文献 标 i n a d Gr wt n ii fM e ha o e u y o h s l to n o h Co d ton o t n g n
LI Tig tn CAO igy 2 U n -i g , J n -u
8 0 n h p i u g o h tm p r t r s 3 ℃ , h e u t n iae h tt e r e stv o t e . ,a d t e o t m r wt e e a u ei 5 m t e r s lsi dc t d t a h y we e s n i e t h i
Ab t a t Two m e h n g n s r i swe e i l t d fo m e h n e m e tn i u rb sn u g t b i a e sr c : t a o e ta n r o a e r m t a e f r n i g l o y u i g H n a e o l t s q g a a r b c t c n q e wih m e h n l f r t n c t t s c r o n n r y s u c . Th y e tb u — r e n e o i e h i u t t a o ,o ma ea d a e a e a a b n a d e e g o r e e mi l e g e n f o e c n e wh n o s r e y f o o e i ir s o e Th i c l n e n r l t b s a e i e u a o n n l r s e c e b e v d b l r g n cm c o c p . u u e r o o is i o l u e r r g lr r u d a d r wh t ra l te y l w. I d ii n,t e e f c fd fe e tp v l e a d t m p r t r ft e g o t ft e i o i l el e t o n a d to h fe to i r n H a u n e e a u e o h r w h o h f m e h n g n wa t d e . Th e h n g n So tm u g o h p v l e i . n a a g r m . o t a o e s s u id e m t a o e ’ p i m r wt H a u s 7 0 a d c n r n e f o 6 5 t
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胡俊英 222010328210116动医二班摘要: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
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
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
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属于古菌域(Archae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
关键词:产甲烷细菌,厌氧分离技术,产甲烷作用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
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
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
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产甲烷菌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简述了产甲烷菌研究史,分析了厌氧消化领域研究进展以及产甲烷菌代谢机理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关系.作者:林代炎林新坚杨菁叶美锋 LIN Dai-yan LIN Xin-jian YANG Jing YE Mei-feng 作者单位:林代炎,杨菁,叶美锋,LIN Dai-yan,YANG Jing,YE Mei-feng(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林新坚,LIN Xin-jian(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期刊:福建农业学报ISTIC Journal: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3(1)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厌氧消化产甲烷菌厌氧反应器。
产甲烷细菌分离纯化特征的研究

、
材 料和 方法
( ) 料及 仪器 一 材 分 离样 本 : Z1 Q 1:贵 阳青 岩 沼气 池发 酵液 样 品 , 自沼 气 池 2 深 处 ; ZI: 阳青 岩 沼 气 池 采 m Q I 贵 I 发 酵 液 样 品 , 自沼 气 池 2 采 m深 处 ; 养 基 : 甲 培 产 烷 细菌 培 养 基 ;甲烷 标 样 :96 %含 量 的 甲烷 气 9. 8 体 ( 南 气 体 有 限公 司 配 制 )仪 器 : Q —I型厌 西 ; Y X
产 甲烷 细 菌 的快速 分离 和多样 性 研究 提供 一 定 的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3 9
作 者 简 介 : 万 芹(92 张 18一 )女 , 州兴 义人 , 义 民族 师 范 学 院化 学 生物 系教 师 , 士 , 事 生 , 贵 兴 硕 从
物 学 的教 学工作 。
Z HANG W a q n KANG ih a 。, ANG a g n 3 n i , Jc u n W K io g
( igi om l nvri r a o a t s X n y G i o 6 4 0 C ia X n y N r a U i s y o t n li , ig i uz u 5 2 0 , h ; e t f N i ie , h n
张 万 芹 康 冀 川 z 王 开功 s
(. 1 兴义 民族 师 范学 院 , 贵州 兴义 5 2 0 ; 6 4 0 2 .贵 州 大学农 业 生物 工程 重点 实验 室 , 贵 州 贵 阳 5 0 2 ; 5 0 5
3 .贵 州 大学 动物科 学 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02 ) 5 0 5
摘 要 : 用严格 厌 氧培 养技 术 , 采 根据 产 甲烷 细 菌的形 态、 生理 生化 特 征 , 贵 阳青岩 沼气池 中 2米 从
神秘古菌以“一己之力”产甲烷

神秘古菌以“一己之力”产甲烷传统原油开采技术,难以驱动地下油藏全部原油的运移,仍旧有过半原油开采不出来。
科学家信任,能在油藏环境中存活的厌氧微生物有望成为人类的帮手。
利用沼气发酵原理,将液态原油降解成气态甲烷,形成油气共采,是科学家探究的一条道路。
12月23日,《自然》在线发表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讨论所(以下简称沼科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的最新讨论成果。
该团队与深圳高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讨论所、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试验室等单位讨论人员合作,发觉了一种来自油藏的新型产甲烷古菌,可在厌氧环境下直接氧化原油中的长链烷基烃产生甲烷,突破了产甲烷古菌只能利用简洁化合物生长的传统认知,拓展了对产甲烷古菌碳代谢功能的认知。
这一讨论完善了碳素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为枯竭油藏残余原油的生物气化开采——“地下沼气工程”奠定了科学基础。
不能“吃”的石油烃原油的主要成分是由几十个碳链形成的比较简单的碳氢化合物。
早在上世纪末,德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报道了石油烃可以被厌氧微生物降解转化为甲烷。
但是,这种生物降解过程与传统的沼气发酵类似,需要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和古菌,通过互营代谢来完成。
2023年,加拿大科学家在《自然》报道油藏中也存在类似混合菌群降解原油产甲烷过程。
论文共同通讯、深圳高校教授李猛告知《中国科学报》,互营代谢是指有机质分解降解产生甲烷的时候,需要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通过彼此依靠、互不行分的方式合作。
“在缺氧环境下,有机质被降解产生甲烷的过程俗称沼气发酵。
”论文、沼科所讨论员白丽萍说,过去的观点认为,产甲烷古菌仅能通过乙酸发酵、二氧化碳还原、甲基裂解和氧甲基转化等4条途径产生甲烷。
其所能利用的底物特别简洁,主要是一碳或者二碳化合物。
“以前的教科书告知我们,对于由几十个碳组成的烷烃和烷基烃这种简单有机物,产甲烷古菌是不行能直接‘吃’掉它们的。
之前,也没有微生物直接降解石油烃生成甲烷或者二氧化碳的讨论报道。
产甲烷杆菌的研究和其利用前景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产甲烷杆菌的研究和其利用前景工艺学学院: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S10A学号:20101911131姓名:刘韬成绩:目录1 产甲烷菌的分类................................................................................................................................ -2 -2.产甲烷菌的生态多样性.................................................................................................................... - 2 - 3.生长繁殖特别缓慢.......................................................................................................................... - 3 -4.产甲烷菌代谢途径............................................................................................................................ - 3 -5.甲烷合成的途径................................................................................................................................ - 3 -6.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和不产甲烷菌的关系.................................................................................... - 4 -6.1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菌提供生长基质和产甲烷所需的底物 ......................................... - 4 -6.2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环境................................................................. - 4 -6.3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菌清除有毒物质............................................................................. - 4 -6.4产甲烷菌为不产甲烷细菌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 - 4 -6.5共同维持沼气发酵环境中的适宜pH值............................................................................... - 5 -6.6不产甲烷细菌构建了产甲烷菌的“古环境” ....................................................................... - 5 -7.产甲烷杆菌的应用前景.................................................................................................................... - 5 -7.1废水处理................................................................................................................................. - 5 -7.2酿酒工业上的应用................................................................................................................. - 5 -7.3产甲烷菌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 6 -8. 结语................................................................................................................................................ - 6 - 参考文献................................................................................................................................................ - 6 -产甲烷杆菌的研究和其利用前景10级生物科学 20101911131 刘韬摘要产甲烷菌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地球生物化学碳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根据产甲烷菌的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可将已培养的产甲烷菌分为5大目. 产甲烷菌广泛分布在海底及淡水沉积物、水稻田、动物胃肠道、地热及地矿等环境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里具有不同的群落分布特点,并且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生理代谢功能.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产甲烷菌的分类及生态多样性研究进展,同时简述了产甲烷菌在厌氧生物处理和工业酿酒中广阔应用前景.关键词产甲烷菌;分类;生态多样性;废水处理;泸州老窖Methanobacterium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 Abstract methanogens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extreme environmental microbial, in the biogeochemistry of carbon cycl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methanogenic bacteria phylogeny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ultured methanogen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5heads. Methane producing bacteria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and freshwater sediments rice, water, animal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eothermal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methanogenic bacteria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distribution, and affected b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how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fun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hane producingbacteria biodiversity research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methanogenic bacteria in an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and broad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industrial saccharomyces.Key words methanogens; classification; biodiversity; wastewatertreatment; Lu zhou产甲烷菌是一类严格厌氧的原核微生物,是有机物甲烷化作用中食物链的最后一组成员,其独特的厌氧代谢机制使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产甲烷菌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因素,全球甲烷的排放量每年大约是500 t,其中74%是由产甲烷菌代谢产生[1];另一方面,产甲烷菌在有机质的厌氧生物处理工业应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沼气发酵、煤层气开发等. 因此,对产甲烷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厌氧培养技术和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实验室能对产甲烷菌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出产甲烷菌分类地位的多样性,展示出不同环境下产甲烷菌的生态及生理特性的差异性,同时也为产甲烷菌的实际工业应用指明了方向.1 产甲烷菌的分类1776年,Alessandro Volta首次发现了湖底的沉积物能产生甲烷,之后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利用有机物产甲烷的厌氧微生物才大致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氢、产乙酸菌,另一类就是产甲烷菌. W.E. Balch等在1979年报道了3个目、4个科、7个属和13个种的产甲烷微生物,他们的分类是建立在形态学、生理学等传统分类特征以及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等分子特征基础上的[2].随着厌氧培养技术和菌种鉴定技术的不断成熟,产甲烷菌的系统分类也在不断完善.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9版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肯定,并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主的产甲烷菌最新分类系统. 产甲烷菌分可为5个大目,分别是: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火菌目(Methanopyrales) [3],上述5个目的产甲烷菌可继续分为10个科与31个属,它们的系统分类及主要代谢生理特性见表1.2.产甲烷菌的生态多样性产甲烷球菌发现于1982年,生活在260m深、200atm、94℃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属于原核生物中的古菌域,具有其它细菌如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所不同的代谢特征. 产甲烷菌的甲烷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是以乙酸、H2/CO2、甲基化合物为原料[4]. 产甲烷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在与氧气隔绝的环境几乎都有甲烷细菌生长,如海底沉积物、河湖淤泥、水稻田以及动物的消化道等.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产甲烷菌的群落组成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其代谢方式也随着不同的微环境而体现出多样性.3.生长繁殖特别缓慢甲烷细菌生长很缓慢,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需经过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长出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XXX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xxx大学150080摘要:甲烷菌是一个古老的原生菌。
随亨格特(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发展以来,人们对甲烷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从产甲烷菌生存环境分离、筛选出新的产甲烷菌种。
20世纪90年代对甲烷菌的探讨、研究比较多,近10年的研究比较少。
简述了产甲烷菌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产甲烷菌是重要的环境微生物,是古细菌的一种,在自然界的破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迄今已有种产甲烷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基因组信息使人们对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进化、代谢及环境适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产甲烷菌,分类。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hanogenic bacteriaZhengzongqiaoThe first class of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150080Abstract: methanogens is an ancient native bacteria. With the Since Heng Gete (Hungate) anaerob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eople gradually in-depth study of methanogens. Living environment separated from the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filter out new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Of methanogens in the 1990s, research more, nearly 10 years of study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anogenic bac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 is a kind of archae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rmone cycle of the nature of the broken. So far has been a kind of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genome sequencing is completed. Genomic information to make The Methanogens the cell structure, evolutio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c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Keywords: microorganisms,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1.产甲烷菌的介绍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厌氧发酵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细菌,它们生活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中。
产甲烷菌是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后一个成员,甲烷的生物合成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关键链条。
由于产甲烷菌在有机废弃物处理、沼气发酵、动物瘤胃中有机物分解利用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因此产甲烷菌和甲烷产生机理的研究备受关注。
特别是近几年对产甲烷菌基因组的研究,使人们从全基因组的角度、进化的角度对甲烷生物的合成机理、甲烷菌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等方面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产甲烷菌的分类:Schnellen第一个从消化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
19 74年Bryant首次提出了产甲烷菌(M讼tha n昭甘n)一词,将其与以甲烷为能量来源的嗜甲烷菌(MethanotrDPh,)区分开来。
到目前为止,分离鉴定的产甲烷菌已有2 00多种。
它们存在于沼泽、湖泊、海洋沉积物及瘤胃动物的胃液等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于废水处理、堆肥和污泥消化等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中。
从分类学上讲,产甲烷菌属于古细菌的水生古细菌门(EUrya rchaeo-ta),已鉴定的产甲烷菌分属于3个纲的5个目中。
产甲烷菌是一类极端厌氧古菌,广泛存在于各类极端厌氧环境中,其能量代谢的终产物主要为甲烷气体。
产甲烷菌(Methanoges)最早被归属为原核生物,后来在“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被描述为一个独立的科,此时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
1979年,Balch 等根据核酸(DNA和RNA)、蛋白质、酶、脂类和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尤其是16SrRNA的寡核苷酸序列比较揭示的亲缘关系把产甲烷菌分为3个目、4个科、7个属和l3个种。
而在第九版的“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中,产甲烷菌已增加到3个目、6个科、12个属和21个种[1]。
1991年,美国奥勒冈(Oregon)产甲烷菌保藏中心的负责人 D.R.Boone博士编印的产甲烷菌菌株目录该中心收藏产甲烷菌215株分属于3目、6科、16属、55种,是当时最完备的目录。
近年来,由于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产甲烷菌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产甲烷菌位于厌氧消化食物链的最末端,在自然界碳素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完成的产甲烷过程通常是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因此,产甲烷过程及产甲烷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产甲烷菌的发展动态产甲烷菌的研究开始于1899年,当时俄国的微生物学家奥姆良(B.L.Omelauskie)将厌氧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产许多氢的细菌,后来叫产氢产乙酸菌;一类是产甲烷细菌,后来叫奥氏甲烷杆菌(Mel-hanobacillusOmelauskii)。
1901年孙根(Sohngen)对产甲烷菌的特征及对物质的转化进一步作了详细的研究。
1936年巴克尔(Barker)对奥氏甲烷菌又作了分离研究。
但这些研究,由于厌氧分离甲烷菌的技术尚不完备,均未取得大的进展。
直到1950年亨格特(Hungate)第一次创造了严格的无氧分离技术,才使产甲烷菌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74年,Bryant首次提出了产甲烷菌一词,将其与以甲烷为能量来源的嗜甲烷菌(Methanotrophs)区分开来。
Schnellen等第一个从消化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formicium)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barkeri)[2];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从各种不同的厌氧生态环境中分离获得的球状产甲烷菌纯培养菌有20多种,这些菌分别归属于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中的球状产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叶菌属(Methanolobus)甲烷拟球菌属(Methanococcoides)。
产甲烷菌属(Methanoaenium)以及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中的甲烷球菌属(Methanococcus)。
1987年,Zellner[3]等报道了另一种球状产甲烷细菌,并起名为小微粒甲烷菌(Methanocorpuscu-lumparvm)。
1992年第一株嗜冷产甲烷菌得以分离培养。
2003年,Simankova[4]等从冷陆地分离培养到5株产甲烷古菌。
Ma等[5]从厌氧消化器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甲烷杆菌。
到目前为止,分离鉴定的产甲烷菌已有200多种。
产甲烷菌的数目也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增多。
2.产甲烷菌的分类产甲烷菌有一些分类,但都不是很完善。
其中,人们对产甲烷菌的分类较完整的是按温度来划分。
根据最适生长温度(Topt)的不同,研究者将产甲烷菌分为嗜冷(Topt低于25℃)、嗜温(Topt为35℃左右)、嗜热(Topt为55℃左右)和极端嗜热(Topt高于80℃)4个类群。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分离到了不同适温的产甲烷菌。
2.1嗜冷产甲烷菌嗜冷微生物是指能够在寒冷(0~10℃)条件下生长,同时最适生长温度在低温范围(25℃以下)的微生物可分为两类:专性嗜冷微生物(stenopsychrophiles)和兼性嗜冷微生物(eurypsychrophiles)[6]。
专性嗜冷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较低,在较高的温度下无法生存;而兼性嗜冷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较高,可耐受的温度范围较宽,在中温条件下仍可生长。
嗜冷微生物的量化分类指标一直存在着争议。
多数研究者参考最适生长温度(Topt)、最低生长温度(Tmin)和最高生长温度(Tmax)3个指标进行划分。
其中,Morital[9]建立了一种分类法,认为专性嗜冷微生物指Topt低于15℃、Tmin低至0℃、Tmax 低于20℃的微生物;兼性嗜冷微生物指Topt高于15℃、Tmin低至0℃的微生物。
Nozhevnikova等[7]认为,Morita分类法主要是针对好氧微生物提出的,而厌氧微生物的生存温度通常高于好氧微生物,因此,他们提出的针对嗜冷产甲烷菌的分类方法温度范围更高:专性嗜冷产甲烷菌指低于Topt25℃、Tmin低至10℃、Tmax低于30℃的产甲烷菌;兼性嗜冷产甲烷菌指Topt高于25℃、Tmin低至10℃的产甲烷菌。
Nozhevnikova等[7]研究了苔原湿地、湖底沉积物、低温粪便发酵物以及低温运行的EGSB反应器等多种低温环境中的厌氧微生物,分离出12种在8℃以下均可生长的产甲烷菌,其中大部分菌种的Topt为25℃左右,其余的为30℃左右,这些菌种在分类学上属于MethanosarcinMethanospirillum和一些未知的类别。
在1991年,Zhilina等[8]曾在莫斯科附近的沼泽中得到MethanosarcinastrainZ~7289,其Topt为15℃,生存温度范围为5~28℃。
Simankova 等[9]在苔原沼泽地、被污染的池塘及粪便低温发酵物中,分离到了5株分别属于Methanosarcina、Methanocorpusculum和Methanomethylovorans的产甲烷菌,这些菌种均可在5℃以下生长,其中3株的Topt为25℃,其余2株的Topt为35℃。
2.2嗜温和嗜热产甲烷菌嗜温和嗜热产甲烷菌的Topt分别为35℃和55℃,其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80℃。
1972年,Zeikus等[10]从污水处理污泥中分离第一株热自养产甲烷杆菌开始,各国研究人员已从厌氧消化器、淡水沉积物、海底沉积物、热泉、高温油藏等厌氧生境中分离出多株嗜热产甲烷杆菌,Wasserfallen 等根据多株嗜热产甲烷杆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将其立为新属并命名为嗜热产甲烷杆菌属(Methanothemobacter),该属分为6种,其中M.thermau-totrophicusstr.DeltaH已经完成基因组全测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