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甲烷菌

合集下载

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都是微生物,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和功能是不同的。

1.硫酸盐还原菌: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硫化物和各种形式的还原剂(如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这个过程是还原性的,因为它产生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硫酸盐,使其还原为硫化物。

这个过程对于自然环境和工业应用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去除环境中的硫酸盐,防止其积累。

2.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能够利用各种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进行厌氧发酵,最终产生甲烷。

这个过程是厌氧的,因为产甲烷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产甲烷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沼泽、湿地、稻田等环境中。

它们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和能源转化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能源(如甲烷),并排放到大气中。

这两种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和工业应用中都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例如,在污水处理和生物燃料生产等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利用有机物质产生甲烷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体、土壤和消化系统中。

产甲烷菌途径是指这些微生物在产生甲烷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化学反应路径。

产甲烷菌途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醋酸型和氢型。

醋酸型产甲烷菌途径是指这些微生物利用有机酸(如醋酸)作为电子供体,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

而氢型产甲烷菌途径则是利用氢气作为电子供体,产生甲烷和水。

在醋酸型产甲烷菌途径中,有机酸首先被转化为乙酰辅酶A,然后通过甲酸四氢叶酸还原酶(F420)和辅酶B12的作用,将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辅酶M。

接着,甲基辅酶M被还原为甲烷和辅酶M,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在氢型产甲烷菌途径中,氢气首先被氢化酶氧化为质子和电子,然后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到甲基辅酶M,最终产生甲烷和水。

产甲烷菌途径的研究对于理解甲烷的产生和消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界中,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产甲烷菌也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可以应用于生
物能源、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等领域。

总之,产甲烷菌途径是产生甲烷的重要化学反应路径,其研究对于理解甲烷的产生和消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产甲烷菌途径,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污水处理菌种

污水处理菌种

污水处理菌种引言概述: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菌种在污水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菌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去除污染物和改善水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及其作用。

一、厌氧菌种1.1 产甲烷菌产甲烷菌是一种厌氧菌种,主要生活在厌氧环境中,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

它们在厌氧消化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降解有机废物,产生甲烷气体,不仅能够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还能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1.2 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类能够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菌种,主要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

它们能够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从而降低污水中的硫酸盐含量。

硫酸盐还原菌在污水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硫酸盐污染物,改善水质。

1.3 厌氧氨氧化菌厌氧氨氧化菌是一类能够在缺氧条件下氧化氨氮的菌种。

它们能够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厌氧氨氧化菌在厌氧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氨氮,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二、好氧菌种2.1 好氧颗粒污泥菌好氧颗粒污泥菌是一类能够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菌种。

它们能够利用有机物质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能够吸附和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质。

好氧颗粒污泥菌在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物质和改善水质。

2.2 硝化菌硝化菌是一类能够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菌种。

它们能够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硝化菌在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氨氮,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3 脱氮菌脱氮菌是一类能够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有机物质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菌种。

它们能够将污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的去除。

脱氮菌在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硝酸盐污染物,改善水质。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甲烷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气体,它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可以在沼泽、湖泊、海洋和土壤中发现。

甲烷的产生与许多生物过程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有机物质进行代谢,产生甲烷。

这些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沼泽、湖泊和海洋等环境中。

产甲烷菌的代谢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酶和代谢产物。

产甲烷菌的代谢途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机物质的分解,第二阶段是甲烷的产生。

在第一阶段中,有机物质被分解成为一系列中间产物,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和氢气等。

这些中间产物被称为挥发性脂肪酸(VFA),它们是产甲烷菌代谢的重要物质。

在第二阶段中,产甲烷菌利用VFA进行甲烷的产生。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酶和代谢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甲烷合成酶。

甲烷合成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可以将VFA转化为甲烷。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产甲烷菌通过氧化氢或二氧化碳来获得能量。

产甲烷菌途径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从而减少有机物质的堆积和污染。

此外,产甲烷菌还可以在沼泽和湖泊中形成甲烷气泡,这些气泡可以帮助维持湖泊和沼泽的生态平衡。

产甲烷菌途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过程,它可以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从而减少有机物质的堆积和污染。

此外,产甲烷菌还可以在自然界中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产甲烷菌类型

产甲烷菌类型

产甲烷菌类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产甲烷菌那些事儿。

产甲烷菌啊,就像是一群默默工作的小魔法师。

你想想看,它们能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变成甲烷,这多神奇呀!
这些小家伙们生活的地方那可多了去了。

有的在沼泽地里,那一片片泥泞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乐园;有的在动物的肠道里,嘿,牛啊羊啊的肚子里说不定就有它们在欢快地忙碌着呢!就好像我们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玩耍一样。

产甲烷菌的种类也不少呢!有一些特别能适应恶劣环境,就跟那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厉害得很。

还有一些呢,对温度啊、湿度啊有特别的要求,稍微有点不合适,它们可能就不乐意干活啦。

咱说它们是小魔法师,可一点都不夸张。

它们能把那些我们觉得没啥用的东西,比如一些有机废弃物,通过它们神奇的魔法,变成有用的甲烷。

这就好比变废为宝啊!
你说这产甲烷菌对我们人类重要不?那当然重要啦!甲烷可是一种能源呢,有了它们,我们不就多了一种获取能源的途径嘛。

而且啊,它们在生态系统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是没有它们,那整个生态系统说不定都会乱套呢。

那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小魔法师呢?当然是要好好保护它们啦,给它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它们能好好地施展魔法。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小的产甲烷菌,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它们就像是大自然的秘密武器,默默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做贡献。

所以啊,我们要珍惜它们,爱护它们,让它们能一直为我们带来惊喜。

难道不是吗?产甲烷菌虽然小,但是它们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啊!我们要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好好利用它们的魔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和便利。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产甲烷菌1

产甲烷菌1

产甲烷菌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

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

人们对产甲烷菌的认识约有150年的历史。

人们对产甲烷菌有极大的兴趣是在于产甲烷菌对天然气的形成,在自然界与水解菌和产酸菌等协同作用,使有机物甲烷化,产生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能物质——甲烷。

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封套(包括细胞壁、表面层、鞘和荚膜)、细胞质膜、原生质和核质。

产甲烷菌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它们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分有所不同。

也是与真细菌的区别点。

细胞封套有四种:1.大多数G+产甲烷菌的细胞壁在结构上与G+真细菌相似,细胞壁有一层和三层的,单层的厚度为10~20nm,如甲烷杆菌属与甲烷短杆菌属。

巴氏甲烷八叠球菌的细胞壁只有一层,厚约200nm。

它们化学成分与G+真细菌的不同,不含细胞壁(即不含二胺基庚二酸或细胞酸)而是假细胞壁质或是未化的异多糖。

三层的细胞壁壁厚为20~30nm,有内层、中层和外层。

外层在细胞分裂横隔形成时消失,如瘤胃甲烷短杆菌。

2.G+的炽热高温甲烷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六角形的蛋白质亚基即S层覆盖。

3.G-产甲烷菌不具有球囊多聚物或外膜。

只有一层六角形或四角形的,由蛋白质亚基或糖蛋白亚基组成的S层。

4.甲烷螺菌的细胞质膜外只有一层由蛋白纤维组成的鞘包裹几个细胞。

其厚度为10nm。

产甲烷菌的生理特性1.营养特性:甲烷细菌的能源和碳源物质主要有5种,即H2/CO2、甲酸、甲醇、甲胺和乙酸。

2.特殊辅酶:F420:是黄素单核甘酸的类似物,分子量为630的低分子量荧光化合物。

它是甲烷细菌持有的辅酶,在形成甲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特点:(1)当用420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时,能产生自发蓝绿荧光,这一现象可借以鉴定甲烷细菌的存在。

(2)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易被好氧光解,并使酶失活。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
产甲烷菌途径是指一类细菌通过代谢反应产生甲烷气体的过程。

这些细菌主要分布在湿地、沼泽地以及动物的肠道中。

产甲烷菌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甲酸、甲醇等化合物,并在缺氧条件下利用氢气或有机物代谢产生甲烷。

产甲烷菌途径可以分为三种:醋酸盐法、甲醇法和氢法。

醋酸盐法是产甲烷菌最常用的途径,通过代谢硫酸盐和有机物来产生能量,产生的甲烷气体是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甲烷合成酶催化产生的。

甲醇法是通过代谢甲醇来产生甲烷气体,产生的甲烷气体也是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甲烷合成酶催化产生的。

氢法是通过代谢氢气来产生甲烷气体,也是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甲烷合成酶催化产生的。

产甲烷菌途径在生物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产甲烷菌途径可以用于生物制气,生产替代传统燃气的沼气。

另一方面,产甲烷菌途径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如利用产甲烷菌处理废水、处理污染土壤等。

总之,产甲烷菌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细菌代谢途径,在生物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

产甲烷菌适宜温度

产甲烷菌适宜温度

产甲烷菌适宜温度
产甲烷菌(methanogens)属于古菌(archaea)的一类,它们可以在缺氧环境下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酸等物质还原生成甲烷(CH4)。

产甲烷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在湿地、沼泽、深海沉积物、甚至是反刍动物的胃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产甲烷菌的适宜温度范围因其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心温型(mesophilic):这类产甲烷菌在中等温度下生长得最好,通常在30℃到40℃之间。

2. 嗜温型(thermophilic):这类产甲烷菌适宜的温度通常在50℃到70℃之间,有些种类甚至能在更高的温度下生长。

3. 心寒型(psychrophilic)或嗜冷型(psychrotolerant):这些产甲烷菌在较低温度下活跃,通常在10℃到20℃之间。

在工业应用中,如厌氧消化或生物甲烷生产过程中,经常利用心温型和嗜温型产甲烷菌。

控制在这些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范围内可以提高甲烷产率和厌氧消化的效率。

然而,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到成本和能效,因为保持较高的温度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甲烷菌胡俊英 222010328210116动医二班摘要: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

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

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

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属于古菌域(Archae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

关键词:产甲烷细菌,厌氧分离技术,产甲烷作用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

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

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

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属于古菌域(Archae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

已知产甲烷细菌约有10多种,主要有产甲烷杆菌、甲烷八叠球菌、产甲烷螺菌和瘤胃甲烷杆菌等。

这类细菌常见于沼泽、池溏污泥中,在食草动物的盲肠、瘤胃中也有大量的产甲烷细菌,常随粪便排出,所以在沼气池中可用塘泥和牲畜粪便接种。

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已建起了许多小型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照明,既解决了燃料困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分布在污泥、泥沼和哺乳动物消化道等的代谢产物为甲烷(甲烷发酵)的细菌。

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甲烷甲烷八叠球菌(Me thano-sarcina)、反刍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等都是不生孢子的专性厌氧细菌。

在核蛋白体RNA碱顺序、细胞壁成分及脂质种类方面与一般细菌有不同处一,细胞结构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封套(包括细胞壁、表面层、鞘和荚膜)、细胞质膜、原生质和核质。

产甲烷菌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它们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分有所不同。

也是与真细菌的区别点。

细胞封套有四种:1.大多数G+产甲烷菌的细胞壁在结构上与G+真细菌相似,细胞壁有一层和三层的,单层的厚度为10~20nm,如甲烷杆菌属与甲烷短杆菌属。

巴氏甲烷八叠球菌的细胞壁只有一层,厚约200nm。

它们化学成分与G+真细菌的不同,不含细胞壁(即不含二胺基庚二酸或细胞酸)而是假细胞壁质或是未硫酸化的异多糖。

三层的细胞壁壁厚为20~30nm,有内层、中层和外层。

外层在细胞分裂横隔形成时消失,如瘤胃甲烷短杆菌。

2.G+的炽热高温甲烷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六角形的蛋白质亚基即S层覆盖。

3.G-产甲烷菌不具有球囊多聚物或外膜。

只有一层六角形或四角形的,由蛋白质亚基或糖蛋白亚基组成的S层。

4.甲烷螺菌的细胞质膜外只有一层由蛋白纤维组成的鞘包裹几个细胞。

其厚度为10nm。

二,生长繁殖甲烷细菌生长很缓慢,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需经过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长出菌落。

据麦卡蒂(McCarty)介绍,有的甲烷细菌需要培养七八十天才能长出菌落,在自然条件下甚至更长。

菌落也相当小,特别是甲烷八叠球菌菌落更小,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遗漏。

菌落一般圆形、透明、边缘整齐,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强的荧光。

甲烷细菌生长缓慢的原因,是它可利用的底物很少,只能利用很简单的物质,如CO2、H2、甲酸、乙酸和甲基胺等。

这些简单物质必须由其它发酵性细菌,把复杂有机物分解后提供给甲烷细菌,所以甲烷细菌一定要等到其它细菌都大量生长后才能生长。

同时甲烷细菌世代时间也长,有的细菌20分钟繁殖一代,甲烷细菌需几天乃至几十天才能繁殖一代。

四,研究进程产甲烷菌的研究始于1899年,当时俄国的微生物学家B·L·Omeliansku 将厌氧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氢的细菌;另一类是产甲烷细菌。

1901年Sohngen对甲烷菌的特征以及对物质的转化作用做了详细的研究。

1936年Baber对奥氏甲烷菌又做了分纯研究。

但由于厌氧分离甲烷菌技术尚不完备,这些研究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

直到1950年Hungate首创了严格的厌氧分离技术,才是甲烷菌的研究取得迅速发展。

在亨格特技术出现后,Baber、Smith、Wolfe、Fox、Mah等众多微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以及污水处理专家等从产甲烷菌的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生态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重大进展,为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Schnellen是第一个从消化污泥中分离提纯甲酸甲烷杆菌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

1974年Bryant首次提出了产甲烷菌(Methanogen)一词。

到如今,分离鉴定的产甲烷菌已经有200多种。

五,分离培养与保存1,分离培养产甲烷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厌氧分离技术的不成熟,使得产甲烷菌的分离培养一直难以取得进展。

直到1950 年, 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发明的厌氧滚管技术才使甲烷菌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个技术后来也被称为/ 亨盖特滚管技术0, 此后该技术又经Balch 等( 1979) 改进而日趋完善, 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研究严格、专性厌氧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

目前厌氧分离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比如厌氧手套箱等,但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仍然是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

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的基本步骤为: 亨氏管中装有4~ 5 mL 融化的琼脂培养基, 冷却至47 e左右时接种; 然后迅速( 数秒钟)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使琼脂培养基在滚管中凝固, 将凝固后的培养基立即放入39 e 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数天后, 滚管壁上即可出现菌落, 而后在CO2 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放入新鲜的培养基中培养; ¼新培养的菌液经过多次滚管和单菌落分离后即可得到纯的菌株( Hungate, 1969)。

产甲烷菌的培养方法,一般要求不高的可用在液面加石蜡或液体石蜡的液体深层培养法、抽真空的培养法、在封闭培养管中放入焦性没食子酸和碳酸钾除去氧的培养方法(Berker)、Hungate的厌氧滚管法、Hungate的厌氧液体培养法、Balch的厌氧液体培养增压法等。

2 ,保存方法由于产甲烷菌苛刻的厌氧要求和一些培养物在缺乏代谢底物时生存能力差,常常限制了其传代时间和存活能力。

张万芹,康冀川,王开功三位微生物研究专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产甲烷的各项特性,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产甲烷菌的保存实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根据实验,他们得出结论,所有实验室的产甲烷菌培养物都是通过定期将其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来进行保藏的。

待生长完成后,培养物再转到新的培养基之前可放在室温或冰箱保存。

这种短期保藏方法对为试验提供有活力的接种物十分必要,但容易发生培养物的污染和遗传变异。

该次研究表明,产甲烷细菌在短期保藏下可存活约12~1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短期保藏法在产甲烷细菌的保存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六,产甲烷菌的功能产甲烷菌的最大功能就是甲烷生成,即产甲烷作用。

产甲烷作用是有机物降解的最后一步,在降解途径中,电子受体,如氧气、三价铁、硫酸根、硝酸根和四价锰都被耗尽,而氢气和二氧化碳积累起来。

由发酵产生的较轻的有机物也形成积累。

而在程度较高的有机物降解过程中,所有电子受体,除二氧化碳之外全都被耗尽。

而二氧化碳是大多数分解代谢过程的产物。

它们能按下式过程直接由氢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CO2+4H2→CH4+2H2O 它们也能利用甲酸、甲醇和乙酸等。

利用乙酸的反应过程是:CH3COOH→CH4+CO2。

生成甲烷的反应系统:只有产甲烷和发酵作用能够在只有含碳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发生。

发酵作用只造成大分子量有机物的分解,产生小分子量有机物。

而甲烷产生可以去除这些中间产物,如氢气、小分子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如果没有产甲烷作用,大量碳元素将会以发酵产物的形式在缺氧环境中积累。

产甲烷菌对人类也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最明显重要的就是沼气的使用。

通过产甲烷作用,有机废物可以转化成有用的甲烷(“沼气”)。

在我国广大农村,沼气池的供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功能方式,是人们家居做饭等广泛使用的一种能量,在一些地区已经取代了部分煤的使用。

另外,对于反刍动物如牛和羊的营养是必要的。

在瘤胃中,厌氧生物(包括产甲烷菌)将纤维素消化成可以被动物吸收的物质。

如果缺乏了瘤胃中的微生物,必须给牲畜喂特殊的食物才能够存活。

参考文献1 Balch W E, Wolf e R S. Specif icit y and biological dist ribu ti on of coenzym e M ( 2-mercapt oethanesu lf on ic acid ) [ J ] . J Bacteriol, 1979, 137( 1) : 256~ 263.2 H ungat e R E . A rol-l tub e method f or cult ivat ion of s t rict anaerobes[ J] . Methods Microbiol, 1969, 36: 117~ 132.3 M·R·Smith and R·A·Mah,Appl.environ.microbiol.,36(66),870-879,19874 丁安娜, 惠荣耀, 应光国. 产甲烷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1, 6( 3) : 62~ 68.5 单丽伟, 冯贵颖, 范三红. 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J] . 微生物学, 2003,23( 6) : 42~ 46.6 周翥虹, 连莉空, 梁家骤.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模拟及其用[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0, 2( 2) : 12~ 19.7 姚向琼, 郝先荣. 畜禽养殖厂能源环保工程的发展及其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探讨[ J]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75( 1) : 181~ 184.58姚守平, 罗鹏, 王艳芬, 等.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J]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7, 29( 2) : 58~ 63.9 祖波, 祖建, 周富春, 等.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J]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 3) : 5~ 8.10 郝鲜俊, 洪坚平, 高文俊.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J ] .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35( 1) : 111~ 113.11 徐晓宇, 叶庆富, 吴伟祥, 等. 转Bt 基因/ 克螟稻0 秸秆还田对稻田厌氧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J]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 10( 1) : 63~ 67.12 郭嫣秋, 胡伟莲, 刘建新. 瘤胃甲烷菌及甲烷生成的调控[ J ] . 微生物学报, 2005, 45( 1) : 145~ 148.13 傅霖, 辛明秀. 产甲烷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工业应用[ 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 4) : 574~ 5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