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质结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原子的重心。

电子负责形成原子的外部电子云层。

电子云层的电子以不同轨道绕原子核运动,轨道称为能级。

2. 元素和同位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核组成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主量子数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的存在使某个元素具有多种类型,但其化学性质相同。

3.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原子序数是元素的质子数。

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元素的周期和族数决定了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和化学性质。

4. 电子排布规律对于s轨道,最大可容纳2个电子;对于p轨道,最大可容纳6个电子;对于d轨道,最大可容纳10个电子;对于f轨道,最大可容纳14个电子。

电子填充规律遵循能级最低原则和保两性原则。

二、化学键1. 离子键离子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非金属元素倾向于吸收金属元素的电子形成阴离子,金属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离子键的化合物的性质通常为高熔点和易溶于水。

2. 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当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能级相互重叠,形成共享电子对,就形成了共价键。

共价键的特点是化合物通常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并且通常不溶于水。

3. 金属键金属键是一种化学键,形成于金属元素之间。

金属锁的原子核和电子云大量重叠形成一个离域电子云,这些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形成金属键。

金属键的特点是导电性高、热导性高,而且具有延展性和韧性。

4. 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性质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电负性差异越大,成键越容易形成,共价键会变得越极性。

三、晶体结构1. 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构成。

正负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强大的结晶力,使得其特点是具有高熔点和易溶于水。

科学七下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下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下知识点总结在七年级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包括物质、能量、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对七年级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基本类型。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性质在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之后,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物质的变化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固体融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铁生锈、木头燃烧等。

二、光1.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规律,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材料的影响,如传播速度、折射角等。

2.光的成像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之后,我们学习了光的成像。

光在通过透镜时会产生成像,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成像方式,包括实像和虚像。

3.光的颜色光的颜色是根据光的波长来判断的,不同的波长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我们学习了光的三原色和三次颜色的概念,以及光的补色现象。

三、热1.热的传导热是一种能量,它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播。

我们学习了热的传导规律,包括热传导的方式、热传导的速度等。

2.热的膨胀物质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发生膨胀。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结构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结构
1、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2、原子的结构 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什么决定? 质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微粒的特点:
A、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证据:扩散现象等
B、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证据: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缩小
C、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A、两者的根本区别: 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B、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C、两者的实质:
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等等
证据:固体很难压缩,很难分割
1、将“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 “中子”、“电子”分别填在下列空格中。
分子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一定条 氧____ 分子 分解为 件下,当它和碳原子起化学变化时,氧____ 原子 ;氧_____ 原子 跟碳______ 原子 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 氧_____ 原子核 和______ 电子 构成,核内有8 分子 。氧原子由______ ______ 质子 和8个不带电的______ 个带正电的______ 中子 ;核外有8 电子 做高速运动。 个______
1、物质是有元素所组成。 元素:具有相同荷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拉丁文
A、书写原则: 大写或一大一小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它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

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是否纯净,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属、矿石等。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例如空气、土壤等。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特征,例如燃烧、腐蚀等。

二、能源与能量转换能源是指能够产生功、发光、发热等形式的物质或现象。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由于位置、速度、结构和温度等因素而具有的产生动力的能力。

1.常见能源常见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2.能量的转换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转化,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能量的转换。

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物体或系统的过程,如热量传导、能量的辐射等。

能量的转换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2.生物适应性生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生理、形态或行为上的改变,有效地利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健康与疾病健康是人体正常状态下的一种全面良好的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并且能够承担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活动和任务。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3.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初中物质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质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质的结构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如金、水、氧气等。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等。

二、物质的结构1. 原子结构(1)原子由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电子云(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分子结构(1)由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2)分子由至少两个原子组成,如氨气分子(NH3)、水分子(H2O)等。

3. 晶体结构(1)由离子或原子通过离子键或金属键结合而成。

(2)晶体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周期性。

三、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1. 化学性质与结构(1)分子结构直接影响着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分子的电荷分布、空间结构等。

(2)非金属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2. 物理性质与结构(1)晶体结构的规则性决定了晶体的硬度、透明度等物理性质。

(2)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性质。

四、物质的结构与环境问题1. 空气的结构(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氮气和氧气通过分子结构的差异产生了生物的氮气固定和释放。

2. 水的结构(1)水分子呈部分离子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

(2)水的分子结构决定了水的密度、熔点和沸点等性质。

五、物质结构的应用1. 材料制备(1)通过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改变材料的硬度、导电性等性质。

(2)通过设计分子结构来制备特定性质的化合物,如化学药品、洗涤剂等。

2. 环境保护(1)通过研究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

(2)利用结构性材料,设计高效的吸附剂来净化水质。

六、物质结构的未来发展1. 纳米技术(1)纳米技术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2)纳米技术已在电子材料、医学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利用生物体内的结构原理,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结构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原子、分子、晶体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和排列方式。

以下是物质结构的必考知识点归纳: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以特定的轨道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列表,它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决定。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转移或吸引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主要类型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化学性质受其原子排列和化学键类型的直接影响。

5.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类型包括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等。

6. 晶格缺陷:晶格缺陷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不规则性,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这些缺陷会影响晶体的物理性质。

7. 非晶体与准晶体:与晶体相比,非晶体没有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而准晶体则具有长程有序但不具备传统晶体的周期性。

8.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具有纳米尺度(1-100纳米)的材料,它们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

9. 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π-π堆叠等)形成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10. 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材料的宏观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与其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例如,金属的导电性与其自由电子的分布有关。

11.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用于确定晶体结构的技术,通过测量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模式来解析原子的位置。

12. 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能够观察到原子尺度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探测样品表面的电子态。

这些知识点是物质结构领域的基础,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七年级下册u6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u6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u6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主要讲解了一系列关于重量、密度、体积和物质的相关知识点。

以下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物质的重量物质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导致的重力大小。

通常情况下,重量的单位是“牛”,符号为“N”。

公式: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质量 x 重力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大约是9.8m/s²,也就是说1kg物质的重量大约是9.8N。

二、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也就是说,在相同大小的体积空间中,物质所占据的质量大小。

密度的单位通常为“千克/立方米”,也可以用“g/cm³”来表示。

公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通过重量和体积,可以求得物质的密度。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密度的大小来辨别不同物质。

三、物质的体积物质的体积,是指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通常情况下,体积的单位可以使用立方米来表示。

公式:物体的体积=物体的长度 x 物体的宽度 x 物体的高度四、关于混合物的知识点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体,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保持着其自身的特性。

化学上,混合物而言,成分可随意变化,是由物理过程形成的。

通过对混合物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浓度浓度通常用来描述混合物中溶质的含量。

浓度越高,溶质含量越多,溶液也会愈加稠密。

公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2.比例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数量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比例的研究,可以确定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含量。

公式:物质数量比例=物质的质量比例/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例3.比重比重是用来描述混合物中物质间重量的比例。

比重高的物质会下沉,而比重低的物质会浮在混合物的表面。

公式:物质的比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以上是七年级下册U6知识点的详细阐述,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物质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和第七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和第七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和第七章知识点第六章:力和轻重物
第一部分:力的概念
力是一种物理量,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程度。

SI国际单位是牛(N)。

第二部分:力的分类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第三部分:力的合力
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与之等效的单一力叫做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原力决定。

第四部分:力的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称为力的平衡。

第五部分:轻重物
比重为物体重与其体积之比。

物体比重大于水的就叫做重物,
否则叫做轻物。

第七章:压力
第一部分:压力的概念
单位面积上力的大小叫做压力。

SI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

第二部分:压强
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而压强是作用于物体上某一点的压力大小。

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第三部分:液体压力
液体压强的大小取决于液体密度、液体高度和重力加速度等因素。

第四部分:浮力
物体置放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升作用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出液体的重量。

第五部分:浸没法的应用
浸没法可以用来确定物体的密度。

将物体放于液体中,通过描述浸没的深度来确定物体的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纯净物有确定的组成,所以它有确定的性质。

12、由不同种单质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性质。

13、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是指杂质很少的物质。

14、混合物可以通过蒸馏、过滤等方法分离得到纯净物。

三、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3、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化学变化。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一些现象。

5、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示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6、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8、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9、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具体提炼: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一类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等发生改变分子的观点: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2.化学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一类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分子的观点:分子被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55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4. 几个化学反应i.自来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盐酸(自来水中的消毒剂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银——→氯化银+硝酸HCl+AgNO 3 AgCl ↓+HNO 3现象:生成白色沉淀ii. 镁条燃烧镁+氧气——→氧化镁Mg+O 2 MgO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iii.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Cu 2(OH)2CO 3 CuO+H 2O+CO 2↑现象:加热后粉末变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可燃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固体一般可分为晶体(如石英、云母、石墨、食盐、冰、金属)和非晶体(如玻璃、松香、蜂蜡)两大类。

晶体的熔化曲线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表明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与时间轴没有平行断,表明非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固态物质逐渐变软,然后由稠变稀直到成为液态,没有确定的熔点。

这是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

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由于内部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在硬度等性质上的极大差别。

三、物质的结构1. 分子i.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ii.性质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表现:在远处能闻到气味,液体蒸发,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以及溶解现象 b)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间隔可以改变点燃△表现: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液体体积之和,气体容易压缩,物质的三态变化c)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表现在引力和斥力上 引力:固体不易拉断,液体可以流动斥力:固体不易压缩,物质熔化和气化要吸热d) 种同性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表现:液氧可以助燃,淀粉不论遇到什么形态的碘都会变蓝,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水性质都相同iii. 构成任何分子都由原子构成。

分子的构成有的很复杂,有的很简单。

iv. 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所有的气体,大多数有机物,所有的液体(除汞),少数非金属单质(如I,P,S )2. 原子i.定义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ii. 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原子半径约10-10m ,用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直接清晰地观察到。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半径约为10-15m ,仅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核外电子收到原子核的吸引,并在原子核周围空旷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质子质量m p =×10-27kg ;中子质量m n =×10-27kg ;电子质量m c =×10-31kg 。

原子与中子的质量均约为电子质量的1800倍。

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

iii. 哪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所有的金属,部分非金属单质(如C,Si )iv.原子—分子论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尽管他的观点都是错的,但他仍被称为“化学的始祖”;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06年才被接受并且提升为分子学说,与原子论构成一个完整的原子—分子论。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电子。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正电荷的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方向行进,约有万分之一的α粒子改变了方向(散射),个别的粒子竟被反射回来。

他据此于1911年提出原子有有核模型。

他的学生玻尔发展了量子学说。

原子原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荷)57v.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原子的性质与分子基本相同本质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3.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带正电荷的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称为阴离子。

四、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定义: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宏观组成,不讲个数)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

宇宙中氢(H )最多,其次是氦(He );地壳中氧(O )最丰富,其次是硅(Si ),而铝(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核中主要是铁(Fe )和镍(Ni );空气中氮(N )最多,其次是氧(O )。

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元素大体是一样的。

注意:XX 物质由XX 元素组成;XX 物质由XX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XX 分子由XX 原子构成。

2. 化学式元素的命名:道尔顿首创用符号表示元素,缺点是使用不方便。

瑞典化学家柏济力乌斯提议以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

现在,元素符号通常以它们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有些元素的第一个字母和其它元素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该元素的一种单质(必须由原子或单原子分子构成)。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一种物质只能写一个化学式。

化学式的意义: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宏观组成;一个分子;该种分子的微观构成。

写化学式的一般原则: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氧元素在后,其它元素在前;氢元素在前,其他元素在后;先读的在后,后读的先写。

化学式最左边是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往往是离子化合物,这个金属元素往往是它的阳离子,其它部分往往是它的阴离子。

五、物质的分类人体中的元素 (约60宏量元素:O,C,H,N,Ca,P,S,K,Na,Cl,Mg 微量元素:Fe,Cu,Mn,I,F,Zn,Se 等 有毒元素:Pb,Cd,Hg 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20~30种【启迪与拓展】例1、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分析:湿衣服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分中的水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一部分水分子离开衣服进入空气中,形成水蒸气的气体分子,也就是衣服渐渐地变干。

评析: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

因此,晒在太阳底下的衣服要比晾在阴凉处的衣服干得快些。

例2、某食品公司宣传自己的食品说:“本品属天然绿色食品,绝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对此,你认为这话科学吗分析: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无论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所以此食品公司的宣传话语犯了科学性的错误。

评析:天然制品和人工制品都是自然界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例 3、当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大量的气体放出。

试分析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分析:汽水是一种饮料,其制作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在较大的气压下压入瓶内的液体(主要是水)中,再封上瓶盖,使瓶内依然保持较大的压强。

当瓶盖打开后,因瓶内的气压遽然减小,溶解在液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急速地释放出来。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评析:化学变化发生时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但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要看本质——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