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知识讲解
《寓言四则》课文讲解

《寓言四则》课文讲解寓言是一种以虚构的动物和事物为形象,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触动心灵的文学体裁。
它常常以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育。
在文学史上,寓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寓言四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组寓言,下面我们将对这四则寓言进行解读和讲解。
一、《卑鄙的裁缝》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名叫裁缝的小人物,他以自己的卑劣行径蒙蔽了全村人。
故事让人深思:卑鄙的手段可以得到短暂的成功,但最终会被真相揭露并受到惩罚。
这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言行正直和诚实的思考。
人们应该学会辨别正邪、善恶,选择正确的道路,避免走向卑鄙与道德堕落。
二、《怨天尤人的狼》这个寓言讲述了一只狼以各种借口抱怨天命和众生不公,却不愿意检视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个寓言,我们可以看到狼尤人的典型心理状态:心怀不满,抱怨天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而不自我反省。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益,教育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怪罪他人,而是应该检讨自己,积极改进,不断提升自我。
三、《贪婪之害》这个寓言讲述了一只兔子因为过于贪婪,而失去了自由。
通过讲述兔子在追求草地上的胡萝卜时被猎人捕获的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贪婪的危害性。
贪婪使人们失去了理性思考,沉迷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中,最终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寓言提醒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贪婪地追求无尽的物质财富。
四、《聪明与愚蠢的牡羊》这个寓言讲述了两只羊分别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
一只机智的羊选择了绕过山脚下的道路,而另一只愚蠢的羊却被山脚下的悬崖所吞噬。
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警示:聪明和愚蠢的差距在于眼光和抉择。
聪明人会在困境中冷静思考,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愚蠢人则常常轻率行事,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抉择。
通过对《寓言四则》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寓言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这些故事启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导我们学会选择正确的道路,正直诚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进。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2.重点词语。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分别概括出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2.区别它们的异同之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2.《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3.《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4.《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卷六》,作者刘安,西汉思想家。
四、课堂笔记
1.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自吹自擂、爱面子。
2.蚊子: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疏忽大意。
3.智子疑邻:缺乏调查,主观臆断。
4.塞翁失马:祸福相依、乐极生悲,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转化。
五、课后习题解答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中,赫尔墨斯到雕像店里两次问价的目的
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是被人所瞧不起的”。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战胜了狮子,为什么又被蜘蛛消灭了?答:蚊子
战胜了狮子是因为蚊子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和毫不畏惧的精神;被蜘蛛消灭是因为蚊子胜利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丧失了警惕性,而蜘蛛则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3.《智子疑邻》中,宋国的大夫智其子而疑其邻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富
人讲的是身份贵贱,所以认为儿子高明;而老人说的是人之常情,老人触犯了富人的身份地位的忌讳。
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笔记
一、狐狸的假装
故事:一只老狐狸被猎人追捕,便在一棵大树下面出了一巴掌,狐狸恐慌得连忙抱住大树狡辩道:“我是大树的枝叶,怎么可能动!”猎人见了瞒天过海,放过狐狸而去。
笔记:本寓言故事展现了狐狸以狡辩骗取安全的勇敢,以及猎人仁慈劝阻的品德,教诲人们绝不能以谎言欺骗他人,也要以善良的心做事。
二、猴子的惊喜
故事:一只猴子爬到顶上一棵桃树上,正想好摘到一些桃子,结果一看每个枝头上都挂满了桃子,无比激动,便把自己搂进枝头间,吃掉了桃子。
笔记:本寓言故事彰显出贪婪的危害,提醒人们要有恰当的自制力,节制贪婪的欲望,不要对一时的惊喜而忘记自己的本分。
三、兔子的聪明
故事:一只兔子被猎人追赶,他一路跳过小坎儿,准备豁出去,突然发现还有一个大小坎儿,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兔子把自己背起来,双腿站立,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猎人以为是一棵树,自然就没有发现他,兔子得以逃脱。
笔记:本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想出聪明的办法来战胜困难,兔子抓住机会,变拙为巧,用聪明的办法逃出了困境。
四、蚂蚁的勤劳
故事:一只蚂蚁在河边采集落叶,突然一只鹰从天上俯冲,想要抓住蚂蚁,蚂蚁从鹰的爪子中跳了出来,回到家里,就对家人说:“做事要立刻行动,莫要耽搁”。
笔记:本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勤劳致富、有勇无畏,只要采取有效行动就能成功摆脱困境,有效利用时间,及时行乐,勤劳致富才是正道。
;。
七年级上册语文 寓言四则知识讲解

《寓言四则》知识讲解编稿:王胜华审稿:徐冬杰责编:陈为华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篇经典的寓言故事。
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知识。
2、分析故事情节。
3、多角度概括寓意。
知识汇总关于寓言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但是写作寓言,却需要精心安排故事情节,这是由寓言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寓言的创作实际上是主题先行的,它的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或揭示某种现象,同时又篇幅短小,这一切都决定了作者要在情节的安排上匠心独运。
那么,我们学习这几篇寓言也要以此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
同时,对于外国收集寓言的有名的集子《伊索寓言》和中国的《韩非子》和《淮南子》都应该有适当的了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赫 hè庇 bì爱慕mù2、解词:庇护:包庇;袒护。
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3、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生活在约公元前六世纪。
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由于主人赏识其才华而获得自由。
伊索善于讲述寓言故事,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
4、《伊索寓言》: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雅典人得墨特里俄斯编了《伊索故事集成》,这是最早的希腊寓言集。
我们现在看到的《伊索寓言》是经过多次增删编辑而成的,有些寓言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可能都是伊索的作品。
所以,就整体而言,《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
流传很广的寓言有《狼和小羊》、《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狐狸和葡萄》等。
课文感知故事开头,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说明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去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这篇寓言通过写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本国的人丁氏对.曰古义:应答,回答今义:相合;正确;正常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3. 一词多义问之于.丁氏(向)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宋之.丁氏(的)之国人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国人道.之(讲述)道道.听途说(道路)杞人忧天《列子》文学常识《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杞人忧天地崩坠的故事,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重点课下注释①因往晓.之(告知,开导)②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③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④只使..坠(纵使,即使)⑤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⑥充塞四虚..(四方)2. 通假字①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②身亡.所寄(同“无”,没有)3. 古今异义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好像4. 一词多义其.人曰(那)其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一、文体知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二、课文细读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当时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地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不一样。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赫耳墨斯的雕像是什么价格?这则寓言的有何寓意?不要钱,如果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他的雕像可以白送。
以神喻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部编版七年级上《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第22课《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作者简介相传伊索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作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其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二、相关资料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神的首领。
古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交代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里来,其来意表明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
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耳墨斯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里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
3.故事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本题运用故事结尾妙处两步分析法。
故事这样结尾是为了与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讽刺那些妄自尊大的人,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
四、课文主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一、文体知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短小故事。
寓言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二、问题归纳1.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的原因是什么?蚊子之所以能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狮子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他用爪子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塞翁失马》
写作特色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精巧的构思。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
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如同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直下便戛然而 止。短短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把握重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尔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
显得很狂妄。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又有哪些地方表明了他不被重视? 比如赫耳墨斯专程来到人间就是想看看“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比如他想“他身为神使,
考题例析
1.(2015•浙江台州中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文言词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
) (2)两股战战(
(3)欣然规往(
)
(4)媵人持汤沃灌(
(5)辍耕之垄上(
)
(6)年且九十(
) )
)
2.(2015•呼和浩特中考)名著阅读。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既篇幅短小又寓意深刻。其中《马和驴》的故事就运用_____修 辞方法,讲述____________故事,揭示了_____________的道理。
知识积累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凡人:这里指世间的人。 2.庇(bì)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3.饶头:商人为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品之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
做“饶头”。 4.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5.赫(hè)拉 6.宙(zhòu)斯 《蚊子和狮子》 1.较(jiào)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2.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3.喇(lǎ)叭 《智子疑邻》 1.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
2.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运用对比可以突出人物某个方面的特征。宋人在“大亡其财”之后,“甚智其子”与“疑邻人之 父”的不同态度,深刻地说明了持相同看法的人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通过对比告诉人 们,评价一个人要公正、客观,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 1.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情节起伏大。 《塞翁失马》一文,不足 120 字,却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 情合理。全文通过讲述“塞上之人”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有时虽然暂时受到损 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坏事。即:好与坏、福与祸、得与失在 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寓言的寓意便在情节的大起大落和回环往复中表达了出来,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和吸引力。 2.全文巧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在回环往复的叙说中,节节凸显塞翁的形象,层 层深化主题的意义。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 8 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 “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 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 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与主人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 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居的老人干的。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 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绝妙的讽刺。 赫耳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人更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 “饶头”白送,淡淡一句,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却是一个一文不值的“饶头”,这 种讽刺是何等的绝妙。 3.简洁的语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叙述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一个“笑”字, 描写了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真切。又用简短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性 格,使人洞见其内心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 1.精巧的构思。 《蚊子和狮子》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 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倒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 战胜狮子,真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反倒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 者衔接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非常耐人寻味,而寓意又非常深刻。 2.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 得形象、生动。如把蚊子的叫声比作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3.简洁生动的语言。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的语言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 句“我比你强得多”,把蚊子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智子疑邻》 1.故事简练,寓意深刻。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寓言四则》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伊索寓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相传他原是古希腊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因才智 出众,善于讲述寓言故事,受到主人赏识,获得了自由,以后他游历希腊各地,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 伊索斯的宫廷。公元前五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公元前 4 世纪至 3 世纪,雅典人得墨特里俄斯编了《伊索故事集成》,这是最早的 希腊寓言集。我们现在看到的《伊索寓言》是经过多次增删编辑而成的,有些寓言产生于不同的年 代,不可能都是伊索的作品。所以,就整体而言,《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寓言的汇编,是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流传很广的寓言有《狼和小羊》《农夫和 蛇》《乌龟和兔子》《狐狸和葡萄》等。 《韩非子》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韩非(约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的贵族家 庭,曾屡次上书进谏,要求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政策,都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 秦国任客卿,不久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韩非的法学思想主张“术”(君主 驾驭百姓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反对儒家的“礼治”,主张“法治”。 韩非所著的《韩非子》一书,共 20 卷,55 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 有说明力。 《淮南子》 《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他善为辞赋, 爱好屈原的作品,著有赋 82 篇,遗憾的是今已失传。《淮南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的许多作品哲 理性很强。《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 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 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 传至今。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3.(2015•安徽中考)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在________、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中,女主人公________面对敌人的酷刑,发出了 铮铮宣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2)《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故事出自________(国别)的寓言故事集《________》。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2.雨(yù):名词作动词,下雨。 3.坏:毁坏。 4.其:代词,他的。 5.筑(zhù):修补。 6.必:一定。 7.盗:盗贼。 8.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9.亦云:也这样说。 10.暮:晚上。 11.果:果然。 12.亡:丢失。 13.疑:怀疑。 《塞翁失马》 1.塞(sài):边塞。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 动。 3.故:缘由,缘故。 4.亡:逃跑。 5.胡: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胡地。 6.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7.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8.福:好事。 9.居数月:过了几个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10.将(jiāng):带领。 11.好(hào):喜欢。 12.堕(duò):落,掉下来。 13.髀(bì):大腿。 14.入:进攻。 15.丁壮:壮年男子。 1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17.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18.此:此人,这个人。 19.独以跛(bǒ):仅仅因为跛脚。独,副词,仅仅,只有。以:因为。跛:腿瘸。 20.保:保全。
3.此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常识。在日常阅读中要注意对作品的作者、主人公 以及重要对白等的积累。答案:(1)罗广斌 江姐(江雪琴) (2)古希腊 伊索寓言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 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 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智子疑邻》 以简洁的故事情节告诫人们:听意见应只听正确的,不要看是谁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 间的福祸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祸患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福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 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学期
为什么其子与邻人之父的话完全相同,可是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因为这两个人与当事人的亲疏和利益关系不同。 《塞翁失马》 “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 不是。塞翁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