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奇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腰俞穴麻醉应用于肛肠病手术63例总结

降低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 促进伤 1 3 ' 愈合 , 改善 患者预后情 况, 值得临床推 广。 [ 关键词] 肛肠病 , 手术 ; 腰俞 穴麻 醉 ; 局部麻 醉
显著 , 并 与采 用局 部 麻 醉 的 6 3例 作 对 照 观 察 , 现 报
告 如下 。
度, 轻推 1 mL形 成 皮 丘 , 同时 , 向深 部 刺 透 骶 尾 韧 带, 在 出现 落 空 感 后 , 抽 吸无 回血 后 将 药 液 匀 速 推
入穴内, 在 注射 的 同时 进行 回抽 , 在 推 药 过程 中 , 直 到患者 出现 酸麻 胀 感 , 并 向肛 门部 放 射 。如 出现 进
第3 1 卷第 9 期
2 0 1 5年 9月
湖 南中 匡椽 忐
V o 1 . 3 1 N o . 9
・9 1・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e p 2 0 1 5
种 中医穴 位麻 醉方 法 , 将 麻 醉 药 物 注射 于 此 穴 位
中, 可通 过 经络作 用 而 发 挥 良好 的麻 醉 效 果 。为 了 分析 腰俞 穴 麻醉 用 于肛 肠 病 手 术 中 的应 用 效 果 , 笔 者对 6 3例 肛 肠 病 手 术 患 者 采 取 腰俞 穴 麻 醉 , 效 果
脓肿 1 0例 。对照 组 中男 3 8例 , 女2 5例 ; 年龄 2 0~
腰俞麻醉

腰俞麻醉在肛肠科应用的研究进展湖南省中医院研究院附属医院李劲荣新奇赵亮武明胜戴紫登余腊梅朱伟腰俞穴为督脉的腧穴, 位于骶管裂孔处。
在此穴中注射麻醉药通过经络作用而起麻醉效果,称为腰俞穴麻醉,简称腰俞麻醉,属于中医穴位麻醉之一。
通过临床观察,结合解剖学研究,证实腰俞麻醉的作用在于对骶裂沟神经的区域阻滞作用,故有别于骶管麻醉。
腰俞穴麻醉于195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曹吉勋教授首创并逐渐推广应用于肛门会阴区及直肠下段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详述如下:一、腰俞穴经络的解剖研究在一般的中医书籍中,对腰俞穴的阐述是:腰俞穴为督脉的腧穴,定位为正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痔疾,便秘;操作为向上斜刺0.5~1.0寸。
解剖学腰俞穴在骶后韧带、腰脊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成人骶骨后壁上、下部各有一缺损, 分别称为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 骶尾间隙也称为骶裂孔或骶管裂隙。
两个间隙表面均有坚韧的纤维膜覆盖, 属于黄韧带的延续, 骶骨裂孔上的纤维膜亦称骶尾韧带、凯塞林氏(cathelin)膜, 此韧带厚约1mm~3mm。
骶管后壁的形态复杂, 变异很多。
临床上腰骶间隙和骶后孔穿刺较少运用, 骶管注射多指骶尾间隙注射。
朱世柱等[1]将骶裂孔的形状分为三角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7种,并将骶裂孔周围形态变异分为无裂孔、周边异常结节、骶角不明显等6种类型。
其中骶裂孔呈钝三角形者约占45%;其他各种不规则形裂孔约占53%;少数骶骨无骶裂孔存在。
许多学者观察到相似的结果。
骶管裂孔两侧骶角为隆起的骨性结节,在行骶管裂孔穿刺和骶后孔穿刺时,骶角为触摸定位的标志, 骶角的形态可分3种情况:(1)两侧骶角同高者占70.8%;(2)两侧骶角不同高者占24.8%;(3)两侧骶角扁平者占4.4%[2]。
在临床上有时骶角位置不同高或只能触到一侧骶角,甚至有时由于骶角扁平而难以触及, 给穿刺定位造成一定的困难。
裂孔矢状径各家报道不一,平均为4.5mm左右。
肛肠病手术腰俞穴麻醉药物用量计算方法的探讨(附120例临床报告)

结果显示 , 以该 公 式 计 算 麻 醉 用 药 量 ,o例 麻 醉 全 部 成 功 , 5 发 生 尿 潴 留 外 , 未 见 毒 副 反 应 。 对 照 组 6 6 除 例 余 o例 按 常 规 剂 量
药物用 量 和患者体 重存 在 量 化 关 系 , 此 可 以 确 定 据 麻 醉用 量 , 避麻 醉风 险 。 规
1 资 料 与 方 法
骨角 间 的骨性 凹陷 即是 此穴 。肥 胖者 可 以臀 沟皮 纹
消失 处定 位 此 穴 。用 2 普 鲁 卡 因 2 局麻 , 刺 ml 直 有突破 感 , 推注 无 阻力 , 回吸无 血 , 透 明液 体 即为 无 穿 刺成 功 。先推 注 2 利多 卡 因 5 , 察 5 n 无 ml观 mi, 不 良反应 后 再 以 1 %利 多 卡因 治疗 量 缓 慢注 入 腰俞 穴 。用量 按 下 列 公 式 计 算 : 利 多 卡 因 用 量 ( ) 1 m1 患 者体 重 ( g ×0 2 k ) . +2 如 患 者 体 重 6 k , 治 , 0g则
别 、 龄、 重、 情 、 年 体 病 施行 手术 等具 有可 比性 。
1 2 治疗 方 法 .
患者 全部 采用 左侧 卧位 , 腰俞 穴麻
的骨性裂 隙 。因肛 管 、 阴部 位 于 督 脉 的循 行 路 线 会
上, 故在此 穴 内注射 麻 醉药物 , 取得 肛管会 阴部 良 可
醉, 一次 性 给 药 。( ) 疗 组 : 腰 俞 穴 常 规 取 穴 。 1治 按
肛肠手术行腰俞穴麻醉120例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133・Health For Everyone 《人人健康》2016年20期肛肠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腰俞穴是中医经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穴位。
腰俞穴麻醉也被称为骶管麻醉,是在肛肠治疗中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具有易操作、起效快的优点。
肛门处感觉神经丰富,手术中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术后镇痛效果有关键性作用。
腰俞穴麻醉,顾名思义就是在此穴位上注射麻醉药物,以通过经络作用而发挥麻醉效果。
现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肛肠手术患者,按照腰俞穴麻醉方法和局部麻醉方法,将患者各分为两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肛肠手术患者,其中将采用腰俞穴麻醉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采取局部麻醉方法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各60例。
其中,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6~68岁,平均(48±2.57)岁;混合痔24例,肛痿16例,肛裂11例,肛周脓肿7例,直肠息肉2例。
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73岁,平均(46±2.86)岁;混合痔22例,肛痿18例,肛裂12例,肛周脓肿6例,直肠息肉2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依据我国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及排除疗效标准》确诊,肛门、直肠下段、肛管手术患者列入入选标准。
并排除骶骨畸形或有外伤的患者、对腰俞穴麻醉恐惧或椎管麻醉禁忌症者、骶骨尾部有感染病灶者。
1.3 麻醉方法观察组:采取腰俞穴麻醉。
患者侧卧位,上曲双膝,臂部放松。
麻醉师将拇指循尾骨尖沿脊柱向上,尾骨尖后上方5~6㎝处倒置V 形凹陷,即为腰俞穴。
取2%利多卡因10ml 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配置成1%盐酸利多卡因20ml 为注射液,垂直刺入腰俞穴处皮下,先轻推1ml 形成皮丘,抽取无回血后再缓慢注入剩余药液。
小剂量低浓度简易腰俞穴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肛肠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骶管麻醉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传统的骶管麻醉方法药物用量大,浓度高,易发生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本院运用中医理论,将小剂量低浓度简易腰俞穴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患者8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8例。
均自愿接受肛肠手术治疗,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对照组男246例,女202例;年龄18~78岁。
观察组男268例,女180例;年龄18~7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充分暴露腰骶部,右手示指摸到尾骨尖后,拇指沿后正中线向头侧方向触摸,在两骶角连线中点距尾骨尖约4~6cm 处扪及一弹性凹陷,即为骶管裂孔(腰俞穴),并做好标记。
消毒穿刺部位。
①观察组:简易腰俞穴麻醉,选择7号针头垂直刺入皮肤及皮下组织,穿过骶尾韧带,有落空感时患者有酸胀感即为得气,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射生理盐水或空气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后,将注射针口斜面旋转至尾侧方向,缓慢推注麻醉药液,即1%利多卡因混合液3~5mL(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5mL +0.1%肾上腺素1~2滴),有酸胀感,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再推注以上1%利多卡因混合液5mL。
完成注射后拔针,翻身仰卧,8~10min达到麻醉效果后进行手术。
②对照组:予传统骶管麻醉[1],于骶裂孔中心作皮内小丘,将穿刺针垂直刺进皮肤,当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带感觉,稍作进针有落空感,此时向尾侧方向,与皮肤成30°~45°角倾斜针干,顺势推进2cm,即可到达骶管腔。
无皮肤隆起,注射器抽吸无脑脊液,注射空气或生理盐水未见阻力,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2mL,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予1.33%利布合剂23mL(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3mL+生理盐水10mL)缓慢注入骶管腔内。
观察中医腰俞穴麻醉用于肛肠科手术的效果

观察中医腰俞穴麻醉用于肛肠科手术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中医腰俞穴麻醉用于肛肠科手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90例,以45例为1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方法对照组行常规麻醉,观察组行腰俞穴麻醉。
观察并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麻醉优26例,良17例,优良率95.56%,对照组优20例,良15例,优良率77.7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肛肠科手术中中医腰俞穴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具有较高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中医腰俞穴麻醉;肛肠科手术;应用效果肛肠科手术可供选择的麻醉方法有局部浸润麻醉、骶管阻滞麻醉(即中医腰俞穴麻醉)等[1]。
为了验证中医腰俞穴麻醉的应用效果,本文特以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
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实验以90例肛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其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19-64岁,平均47.2±4.5岁;病程1-10年,平均4.2-1.3年。
主要症状是脱出、便血、疼痛。
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2]。
纳入标准:无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无消化、造血、呼吸、循环系统疾病者;具备手术适应症者;同意本次实验者。
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者;克隆、结核病等所致之特异性肛肠疾病者;合并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其他肛门直肠疾病患者。
以45例为1组,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1.2.1麻醉方法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20mL+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配置成30mL的麻醉药。
患者取俯卧位,臀沟线与腰部线的交界处即是腰俞穴,先作一皮丘,然后再垂直进针,若推药阻力不大、抽吸无回血、通过后产生落空感即位置准确,可开始缓慢推入麻醉,一次性总量约20-30mL。
腰俞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

腰俞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曾新辉【摘要】目的观察腰俞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1%利多卡因注射在腰俞穴处(即骶管腔内).结果注射后止痛完全,肛管括约肌松弛良好,达到麻醉效果.结论腰俞穴麻醉操作简便,肛门止痛完全,肛管括约肌松弛良好,麻醉后反应少,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1页(P150)【关键词】腰俞穴;麻醉;肛肠科;手术【作者】曾新辉【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中医医院,五华,51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2腰俞穴麻醉亦称简化骶管麻醉,该麻醉方法操作简便,肛门止痛完全,肛管括约肌松弛良好,麻醉后反应少,术前无需繁琐准备,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便于基层医院和门诊开展。
现将该方法在我院肛肠科手术中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肛肠科手术患者80例,其中门诊患者62例,住院18例;年龄16~70岁;体重40~70kg;其中痔疮手术48例,肛瘘手术18例,肛裂手术14例。
1.2 麻醉方法参照文献[1]执行。
患者取侧卧位,腰背向后弓曲,双膝尽量屈曲向腹部靠扰使骶部突出,寻找腰俞穴(骶裂孔)并压成“+”字作标记,经严格消毒后,用30mL针管吸入1%利多卡因20~25mL,成人一次限量为400mg,安上7号针头且针头斜面朝向尾骨尖,推药少许作一皮丘,垂直刺向腰俞穴,再通过骶尾韧带进入骶裂孔,此时有落空感,回吸无血,注药无阻力,先缓慢注药5mL,观察无不良反应,再缓慢注射剩余药液,边注药边观察麻醉平面。
2 麻醉结果患者在注药后10min左右,麻醉平面基本固定,其中77例患者肌松、镇痛完全;2例肌松镇痛不全,需加用局麻;有1例出现一侧麻醉不全而加用局麻。
术程中血压波动不大,生命指征基本平稳,术中个别患者出现心悸、耳鸣不适,未作特殊处理,5~10min后,可自行缓解。
术后未出现尿潴留病例。
3 讨论腰俞穴属督脉之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位于骶裂孔中。
肛肠手术行腰俞穴麻醉690例临床研究

60例肛肠手术患 者行 腰俞麻 醉 , 9 取得 了满 意效 果 , 果 结
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
全部 6 0例均为 我院肛 肠科住 院患者 , 9
部轻度胀痛 , 下肢 出现异样感 , 说明针尖确实在骶管 腔内。 注入药液 1 L后大部 分患者可 以出现肛 门部 发热 及肛 0m
置进针 。
本 组 6 0例 , 9 1分 6 3 例 ( 1 %) 2 分 2 例 3 9 .7 , 0 ( .% )3分 1 29 , 2例 ( . % ) 4分 2 17 , 5例 ( . % ) 总有 效 36 , 率 9 .% 。 64
3 讨 论
122 麻醉方法 ..
选用带 7号针头的 2 0mL一次性无 菌
21 0 2年 2月第 3 4卷 第 2期
H b i C F b a 0 2 V l 4 N . e e J M. e r r 2 1 , o 3 , o 2 T u y
29 4
肛肠 手术 行 腰 俞 穴麻 醉 6 0例 临床 研 究 ※ 9
韩 庆丰 崔 浩杰 边 小松 。 马俊彪
计总有效。
2 结 果
斜 向下 内汇合 , 形成等边三角形。沿 下角处作 与脊 柱垂直
的水平线 , 此线 与臀 沟皮纹 消失 处交 界 多为骶 骨 角 的位 置, 骶骨角连线中点为进针 部位 。若骶骨角变异或肥胖 患 者可 以由尾骨尖 向上约 4 5—5e . m凹陷处 的骶管 裂孔 位
( 河北 省任 丘市人 民医院肛 肠科 , 河北 任丘
【 关键词 】 麻醉 , 局部 ; 腰俞 ; 穴, 中医肛肠手术
0 25 ) 650
【 中图分类号 】 R 1. 【 64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69 21)2 04 — 2 02 21 (020 — 29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奇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在肛肠科手术中,运用腰奇穴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进行肛肠科手术的患者426例,保证患者具有大致相同的既往病史。
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为采用腰奇穴麻醉的治疗组,另一组为采用腰俞穴麻醉的对照组。
分析两种麻醉方法的作用效果,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结果:两种麻醉方法都起到了较好的麻醉效果。
其中腰奇穴麻醉的治疗组中,无效仅1例,有效率为99.53%;腰俞穴麻醉对照组无效8例,有效率为96.24%。
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运用腰奇穴麻醉效果优于腰俞穴麻醉,其有效率更高。
结论:腰奇穴麻醉在肛肠手术中,效果显著,值得深入探讨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腰奇穴;腰俞穴;肛肠手术;麻醉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通过穴位治疗在中医治疗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人们患有如便秘、肛裂、肛瘘、肛门脓肿,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等肛肠科疾病时,临床上往往采用腰奇穴麻醉方法,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治疗疾患。
腰奇穴位于臀部上缘的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而腰奇穴麻醉,是指将常见的局部麻醉药注入人体内的腰奇穴,起到麻醉作用。
现就我院收治患者为临床资料,探究腰奇穴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进行肛肠科手术患者共计426例,分别采
用腰奇穴与腰俞穴麻醉各213例。
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107例,年龄在1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0±23.50)岁;对照组中同样具有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107例,患者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0±23.5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信息上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无疼痛感,起到麻醉效果且肝门较松弛则为有效;患者有轻微疼痛感,但可承受,肛门松弛,即为显效;患者感到十分疼痛,没有起到麻醉效果,肛门较紧未发生松弛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t检验的统计方法与χ2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过观察比较,腰奇穴治疗组,显效为47例,有效165例,无效仅1例,有效率达99.53%;腰俞穴对照组,显效69例,有效101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6.24%。
两种麻醉方法均起到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但腰奇穴麻醉有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3讨论
中医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之一,穴位疗法是中医中的主要治疗方式,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人们饮食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疾病祸从口入。
肛肠科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因此术前的麻醉成为了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采用单纯西式的
传统麻醉,使患者在手术过程苦不堪言。
于是中医穴位麻醉法便成了不二之选。
本实验研究了腰奇穴麻醉的临床效果,以腰俞穴麻醉为对照。
两麻醉方法,都是属于中医穴位与西医相结合的麻醉方法。
其中腰奇穴位于臀部上缘的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而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两组麻醉方法均是将常用麻醉药注入两组穴位当中,使其产生麻醉效果。
本实验中两组各213例患者中,腰奇穴麻醉仅一人无效,有效率高达99.53%;腰俞穴麻醉8人无效,有效率为96.24%。
两者比较,腰奇穴的麻醉效果更胜一筹,且该麻醉方法操作简单,因此在肛肠手术中,应用腰奇穴麻醉应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