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工程抗爆模拟与防护、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及城市防灾减灾。
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的抗震、抗爆,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与加固等内容。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
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检测和监控、爆炸灾害模拟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以及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地震灾变与工程抗震Seismic-induced catastrophe and Anti-seismic ofengineering structures2、爆炸力学与工程抗爆Explosion mechanics and protection of explosion disaster3、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Base seismic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4、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city disaster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专业介绍一、学科概况由于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防灾减灾研究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百年历史的土建工程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
在我校最早获批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博士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六个硕士点的学科方向中也一直含有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群体支持防灾减灾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雄厚力量。
1997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授权点获批,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该学科隶属的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和相关的交通运输工程在我校均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学科还可以在上述两个一级学科所设的博士后流动站中招收博士后人员。
这样逐渐形成了培养土木工程减灾防灾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
目前,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
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我校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重要陆地交通干线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现象,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
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地下工程减灾防灾。
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理论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青岛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设有岩土灾害与G IS预测系统、结构抗震与防护、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评价与防治、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共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曾指导和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共12名、硕士生76名。
近五年获国家级、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近几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6项。
发表学术论文3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96篇,著书11部。
该学科近几年共完成6项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
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有5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重点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3项及49余项重大横向课题。
该学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本学科任教或讲学,郑颖人、卢耀如2位院士是本学科的特聘院士。
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瑞士苏伊士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和德国大学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1)基于3S技术研制了“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3S系统”和“开采沉陷可视化工程分析设计系统”,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国防工程、高速公路及兖矿集团等多项大型工程中。
成功地进行了巴东新城镇搬迁选址,为国家避免了近6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完全取证,成果应用于工程,目前累计新增产值55296.261万元,新增利税6808.285万元,增收节支62961.816万元。
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于04年获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以“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组织与完成由本学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十一五”重大规划研究课题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成果“长江三峡链子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报”(国务院专项)、“高陡堆积层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理论研究”(中科院基础理论项目)等,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大型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405)学科专业简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成灾模式、破坏作用和毁损效应,发展和完善工程结构防灾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城市防灾减灾决策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是在近几十年内才形成的,以适应现代化城市与重大工程综合防御重大灾害的需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灾减灾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在适应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已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教授的领导下,早在1964年就开展防护工程的多学科研究,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被批准为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更名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
本学科研究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专业在日本丰桥科技大学栗林荣一教授资助下,设立了“章在墉—栗林荣一地震工程奖学金”。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学研究人才。
在专业方面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抗震 2.工程结构抗风 3.城市防灾减灾 4.防护工程 5.环境振动监测与控制 6.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三、学制与修读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修读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审批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081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081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填空题:约占20% 简答题:约占40%计算题:约占20% 综合分析题:约占20% 考试内容与要求: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考试内容: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考试要求: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2. 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3. 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4. 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考试内容: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考试要求:1. 理解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内涵;2.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3. 掌握活断层的鉴别方法;4. 掌握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5. 了解活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理论及方法。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考试内容: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考试要求:1. 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2. 掌握地震地质基本特征;3. 掌握地震效应类型及相关概念;4. 掌握振动破坏效应的评价方法;5. 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防护措施;6. 掌握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7.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及方法;8. 掌握地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9. 了解我国地震分布的规律;10. 了解地震的成因理论与机制。
四、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考试内容:岩石风化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考试要求:1. 掌握岩石风化的基本概念;2. 掌握影响岩石风化因素;3. 掌握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志及方法;4. 掌握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五、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考试内容: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原理及防治措施考试要求:1. 理解斜坡的重应力分布特征,掌握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2. 理解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实质,掌握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3. 掌握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4. 掌握崩塌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5. 掌握滑坡的形态要素及识别滑坡的方法;6. 掌握滑坡分类依据及常用分类方案;7. 掌握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8. 掌握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及原理;9. 掌握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具体防治措施的特点及防治针对性;10. 了解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工程抗爆模拟与防护、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及城市防灾减灾。
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的抗震、抗爆,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与加固等内容。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
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检测和监控、爆炸灾害模拟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以及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地震灾变与工程抗震Seismic-induced catastrophe and Anti-seismic ofengineering structures2、爆炸力学与工程抗爆Explosion mechanics and protection of explosion disaster3、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Base seismic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4、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city disaster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考研专业之防灾减灾报告及防护报告专业学校排名.doc

考研专业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
学校排名
考研专业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为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
全国共有20所招收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的是同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南大学,以下是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
学校排名学校名称1同济大学2清华大学3中南大学4湖南大学5哈尔滨工业大学6大连理工大学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重庆大学9北京工业大学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1浙江大学12北京交通大学13长安大学14南京工业大学15天津大学16河海大学17东南大学18武汉理工大学19华中科技大学20广州大学
考研专业之纺织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考研专业之纺织工程专业学校排名
纺织工程专业是“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纺织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备物质、反映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
应用非常广泛。
全国共有17所招收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的是东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苏州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天津工业大学,以下是纺织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
学校排名学校名称1东华大学2苏州大学3天津工业大学4浙江理工大学5江南大学6大连工业大学7西安工程大学8五邑大学9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0南通大学11中原工学院12青岛大学13武汉纺织大学14河北科技大学15齐齐哈尔大学16新疆大学17长春工业大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和交通及航运工程等。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水电工程的安全分析与评价、工程抗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及防治。
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核电工程的抗震,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稳定性与加固,崩岸、滑坡及泥石流等内容。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
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控制和监控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材,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要求掌握较扎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动力灾变与工程抗震2、地质灾害及防治3、工程结构健康诊断及防护4、城市防灾减灾5、灾害防御及社会发展三、学制和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发展并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对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发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理论、设计技术和工程处理方法,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灾后重建、经济恢复和发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胜任与防震减灾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岩溶、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有关的预防、设计、治理的结构选型、优化设计等方面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也可从事抗灾防灾、灾后重建方面的技术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学科立足我国西部、面向全国,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防灾减灾工程、防护结构工程及地质工程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门科学知识;具备应对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了解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人才。
要求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毕业后能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或相关学科的工程技术工作。
3、专业方向
01工程结构抗震减灾
02振动控制与试验分析
03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和综合抗震减灾
04岩土地震工程和减灾工程
05基于断层的强地震动与建筑物抗震
4、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951结构力学或950材料力学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二、就业前景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蒙受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且不说历史上的大地震和洪水给我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就近几十年而言,各种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年有之。
全球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洪涝干旱和飓风等气象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在我国都是相当严重的。
就以地震海啸而言,虽然还没有像这次印度洋地震海啸这样大的劫难记载,但近代也遭受过多次地震海啸的袭击。
总之,我们的国土不是平静的,我们人民生活的家园不是安然无恙的,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
目前地质灾害与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于这方面力度在加大,比如抗震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因此该专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三、就业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具备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又各具所长,能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四、职业规划
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有关的考试为:
注册安全工程师
(1)考试性质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人事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考试,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一次。
该考试为滚动考试(每两年为一个滚动周期),参加四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任意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免试部分科目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的考试,方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2)考试方式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为闭卷考试,在答题卡或试卷上作答。
(3)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分为四科,分别是:《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四个科目每科试卷总分均为100分。
五、推荐院校
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广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
六、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关专业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七、课程设置(以清华大学为例)
1、公共必修课程:
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外语课: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2、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2)学术活动
3、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专业强化课、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社会学导论、比较法总论、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立法与司法理论、第一外国语(专业部分)、人权理论与实践、社会理论之法-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中国法理学前沿问题、法哲学导论、社会学研究方法
八、目标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较强院校
同济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九、与目标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可供调剂的专业)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