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纪录片的定义与特征

合集下载

纪录片(课堂PPT)

纪录片(课堂PPT)

▪ 3主题: 主题是目的
▪ 4手法: 手法是陷阱 .
14
题材与需要层次
▪ 生理需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存权,表现人种危机;
雅克贝汉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 雅);《老头》;《德拉姆》《东》 情调—— 温婉悠然 散文式基调
▪ 安全需求: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有知情权。
社会重大安全事件,群体人类,集体安全。
《超码的我》《科伦柏恩的保龄球》
情调—— 论证科学 议论文基调
.
15
▪ 社交(情感和归属)需求:
渴望友爱 ;爱情;归属的可能与不可能。
《灰色花园中的母女》;强
▪ 尊重需求:
要求个人(种族)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萨特学说—存在主义
《罗杰和我》;《舟舟的世界》;《流浪北京》
.
10
人物访谈——口述历史
▪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 的权威研究人士面对镜头,讲述或评述历 史事实
▪ 访谈成为历史类纪录片的主要构成成分之 一
.
11
故事化手法——扣人心弦
▪ 纪录片故事化是指以人物为故事载体,对视听信 息进行故事化表达的过程。提炼故事化元素,并 加以适当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
2、纪实性
.
3
《姚明年》
片名:The Year of the Yao
导 演:亚当德尔·德 奥 詹姆斯·斯特 恩
类 别:纪录片
年 代:2005
国 家:美国
.
4
电视纪录片选题
▪ 社会内容的题材 ▪ 自然界内容的题材
.
5
社会内容题材
▪ 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 关系的题材。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与产业格局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与产业格局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与产业格局*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Pattern of ChineseDocumentary Films since the New Century◎牛光夏 汉 瑶Niu Guangxia Han Yao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力量的积极推动下,纪录影片从世纪之初的持续低迷到第一个十年之后逐步向好,其类型、题材和风格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近几年可谓佳作频出。

中国纪录电影在相对恶劣的院线发行环境下向市场挺进,打造了多种营销发行渠道和放映机制,以此来突破重围。

在新的发展语境下,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和产业格局正日渐呈现出新的气象与格局。

关键词:纪录电影;本体特征;产业格局;新世纪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and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market forces,from the continuous downturn at the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to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in the first decade,thetypes,themes and styles of documentary films have made breakthroughs andinnovations.In recent years,good works of documentary movies have appearedfrequently.In the relatively harsh cinema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Chinesedocumentary films have moved towards the market,created multiple marketing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screening mechanism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heavy encirclement.In the new development context,the ont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pattern of documentary films are graduallyshowing new meteorology and pattern.Keywords:documentary films,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 pattern,the new century*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BC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纪录片的认识

对纪录片的认识

对纪录片的认识从最基本的概念上讲,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对我来说纪录片就是一种记录形式,比日记、史册来的更加真实。

给人带来的除了记忆中的感受,还有视觉上的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

纪录片的出现,无疑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给许多不同阶层的人有相互了解的机会,也更是表现当时社会现状跟社会风貌的一种直接表现。

所谓记录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真实,平时看一些纪录片总会觉得其实很简单,前期拍摄,后期剪辑,不需要多想就能做出一个片子。

但到自己实战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

在记录一个故事的时候,想不干涉拍到真实的画面,总是很难。

被摄人面对镜头都会有与平常不同的态度,所记录的也不全是人最真实的一面。

在这个基础上为了避免尴尬,所要做的就是多沟通,与被摄者沟通是最必要的,让人不会对镜头有畏惧感,有距离感,同时也会让人感到放松,不会再镜头下表现的太过紧张。

看过许多老师放的纪录片,虽然只是真实的记录,但在画面中人确实是对完全没有去在意这些镜头,可想而知制作者是花了多少时间去与人沟通与人交流。

在纪录片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不仅仅是记载客观现实的机器,也是受制作者主观掌控的表意工具。

因而想要做到原汁原味的还原生活,想要做到“纯客观”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也许正是基于此,不同的纪录片制作者间的风格差异会很大,制作者为了使观众能清楚地理解到他的思想以及事实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思考,因而会对材料做一些文字、声音、镜头、效果的处理。

在处理的程度中就会形成差异,也就形成了制作者风格的差异。

纪录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用来表意,结构化的影像能够传递出制作者的观念并准确地传达到观众那里去。

当然想要去表现什么主要还是要靠制作者的自己的主观思想定位。

它将制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转化成影像,以一种固定的样式打包后转送给观众,观众再以正确的方式读解并获取制作者的观念和思想。

纪录片概念范围探讨

纪录片概念范围探讨

纪录片概念范围探讨摘要:《大国崛起》《故宫》等10部纪录片获得“十年十大纪录片”殊荣。

但这十部获奖纪录片中,有七部与同时期国外纪录片相比,在有较大差别,而其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相比,似乎有种水平下降的不良趋势。

笔者认为是纪录片概念模糊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纪录片;概念;新世纪;十大纪录片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2010年6月6日,《大国崛起》、《故宫》、《森林之歌》、《复活的军团》、《英和白》、《红跑道》、《小人国》、《筑梦2008》、《抗战》、《布达拉宫》等10部纪录片获得“十年十大纪录片”奖。

一些获奖的导演认为,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纪录片精品不多,娱乐至上的生活方式是影响精品出现的最终原因[1]。

一、新世纪纪录片与之前的差距而这十部获奖纪录片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拍摄的《龙脊》、《望长城》、《沙与海》等纪录片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一)大多是大制作,较有内涵的精品不多。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拍摄的许多优秀纪录片,大多从小人物、小事件入手,不追求画面的精良,但是故事的架构、同期声的使用等都已经出现与国际接轨的迹象。

而新世纪的众多纪录片,包括获奖记录片,大多从祖国大好河山、中国在大事件中的积极向上的表现等入手,虽然画面制作精美,解说词如散文般朗朗上口,表现事物全面,但却失去了纪录片本该拥有的带给受众思考的功能。

(二)利用同期声的较少,更多采用画外音。

20世纪80-90年代的纪录片多数注重同期声表现手法,虽然由于当时摄录设备落后等原因,同期声有时带着巨大的噪杂声,但却给受众更真实的拍摄环境,让受众能更深入地体会采访者当时的心态。

如《望长城》中采访的带路的老汉。

而新世纪纪录片,特别是获奖纪录片中,大多数采用的都是画外配音,声音听起来确实悦耳,但却少了一种真实感。

如此综合比较,可以发现新世纪十大纪录片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凸显其进步,反而与过去的纪录片相比有了些许的倒退。

纪录片名词解释

纪录片名词解释

纪录片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将真实事实、事件或人物的记录和描述进行拍摄、编辑和后期制作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它通常以非虚构形式展现,通过采集真实素材和真实场景来展现现实世界。

纪录片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来传达故事、观点和信息,从而提高观众的认知水平并引发思考。

纪录片通常有几个特点。

首先,它们致力于准确地反映真实世界的存在和发生。

纪录片作者通过采集真实素材和真实场景,通过镜头和声音来展示真实事件、人物和环境。

其次,纪录片通常具有主题和议题性。

它们关注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物生活等,并试图通过叙事和叙述手法来探索和呈现这些主题和议题。

第三,纪录片通常具有视觉艺术性。

在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纪录片作者会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通常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选题和策划。

纪录片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纪录片的主题和议题。

策划方面,纪录片作者需要制定拍摄和制作计划,并确定所需的拍摄设备和团队。

接下来是实地拍摄。

纪录片作者前往现实世界进行实地拍摄,采集素材和记录真实事件和环境。

在拍摄过程中,作者需要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和变化。

完成拍摄后,接下来是剪辑和后期制作。

通过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剪辑和加工,纪录片作者可以构建故事和叙述结构,并添加音乐、字幕和其他元素来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最后是发布和传播。

纪录片通常通过电视、电影院、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发布和传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纪录片在信息传播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展示真实事实和事件,纪录片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和认识世界,提高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

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群体和社会角色的呈现和描述,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促进社会对话和文化多样性。

此外,纪录片也是记录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保存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总之,纪录片是一种以非虚构形式记录和描述真实世界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一、定义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

纪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和表现的叙事性的非虚构的影像构成形态,它一般并不从属于某一特定的传媒。

“纪录片”这一名词起源于法文“docuemntaire”,本意是指“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到1906年,这个词开始用来指“纪录电影”或“纪录影片”,并于1914年成为名词“documentary”。

[1] “纪录片”作为一个翻译的西文名词,在中国的使用至少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梁实秋在1931年出版的《实用英汉辞典》中已选入了“documentary纪录影片”的条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影像构成形态,在电影和电视这两种不同媒介中的呈现并无本质的不同。

“胶”和“磁”(数字)的互相转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光学图像在多种不同介质中的保存已经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被反复验证。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在其尚无能力制作自己的节目之时,它大量播出的都是使用胶片制作的影像。

直至今日,尽管电视的摄像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在许多场合,譬如在电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高寒地带,或在拍摄动物时需要快速启动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使用胶片摄影机进行工作,因为摄影机能够在1秒内启动进入拍摄,磁带摄像机则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等等。

所以,从根本性质上来说,纪录片并不能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某种媒介的属性,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两者在影像构成形态上基本没有差别。

这种情形反映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分期上,就是往往忽略影视的差别,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或分为影戏时代(1932-1949年)、英雄时代(1949-1983年)和平民时代(1983年至今)[3],或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4]。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精)

简析电视纪录片定义和主要特征一、定义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

纪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和表现的叙事性的非虚构的影像构成形态,它一般并不从属于某一特定的传媒。

“纪录片”这一名词起源于法文“docuemntaire”,本意是指“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到1906年,这个词开始用来指“纪录电影”或“纪录影片”,并于1914年成为名词“documentary”。

[1] “纪录片”作为一个翻译的西文名词,在中国的使用至少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梁实秋在1931年出版的《实用英汉辞典》中已选入了“documentary纪录影片”的条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影像构成形态,在电影和电视这两种不同媒介中的呈现并无本质的不同。

“胶”和“磁”(数字)的互相转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也就意味着光学图像在多种不同介质中的保存已经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被反复验证。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在其尚无能力制作自己的节目之时,它大量播出的都是使用胶片制作的影像。

直至今日,尽管电视的摄像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在许多场合,譬如在电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高寒地带,或在拍摄动物时需要快速启动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使用胶片摄影机进行工作,因为摄影机能够在1秒内启动进入拍摄,磁带摄像机则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等等。

所以,从根本性质上来说,纪录片并不能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某种媒介的属性,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两者在影像构成形态上基本没有差别。

这种情形反映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分期上,就是往往忽略影视的差别,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或分为影戏时代(1932-1949年)、英雄时代(1949-1983年)和平民时代(1983年至今)[3],或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4]。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 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 的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 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 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 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是对 世纪60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 世纪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 直接电影”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 直接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年 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 录片运动” 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 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宣传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我国纪录片的定义与特征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呈现出大众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是不断地对纪实影片吸收和借鉴而发展起来的,自1958年我国电视台建立起来,新闻纪录片的播放拉开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序幕。

多年来,纪录片不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都不断变化更新,并且融入了新的纪实手法、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形成了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关键词】:新世纪,纪录片,多元化,大众化
一、纪录片定义
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

随着新世纪社会阶层、社会价值的变迁,我国纪录片创作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边缘文化并存的格局,在题材上更加广泛。

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各种观念兼容并包,各放异彩的态势,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灵活、自由,实现了真实记录与艺术叙事的完美结合。

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大众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特征
新世纪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关注的视角更加宽广,关注社会发展产生的问题,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

2010年8月23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大国
崛起》的原班人马及央视六大摄制组跨越欧、亚、美三大洲,详细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

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是由新时期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西方经典纪录片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影响。

目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制播模式、创作内容、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使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而从2006年《故宫》到2007年的《大国崛起》,我们都明显地
感受到了‚讲故事‛的魅力。

《故宫》全片伊始就有很强的故事性,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一头从永乐元年除夕说起,将观众带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随后再将迁都北京的一波三折、紫禁城三大殿落成后毁于天火又重造的起落娓娓道来。

编导在这里突破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灌输模式,而是将一段历史叙述得跌宕起伏,有冲突、有悬念、有发展、有戏剧性转折,一再引起观众探究的兴趣,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将这段历史印入脑海。

该片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生动细节相结合的作品,在每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中,我们均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也看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这些人物与细节的表现显示了节目的张力与表述历史的开合度,使得整个节目不仅有严谨的骨架,还有丰富的血肉,更有细致的眉眼,实现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纪录片是纪录真实的艺术,而现实是稍纵即逝的,对于那些已经发生却未拍到的事件,纪录片导演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呈现,搬演重现就是其中之一。

该方式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运用重现的方法表现出来,虽说融入了后来者的臆想,但却能给受众更直观和清晰的感觉。

以《圆明园》为例,作为一部大量运用高科技还原历史的‚大片‛,《圆明园》开篇就通过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视角,向观众展开清朝鼎盛时期的宫廷画卷。

以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对圆明园所倾注的心血与情感为线索,出现大量较为具体的描述,不同于以往间接出现人物背影、群像等表现手法。

《圆明园》并未刻意回避对三位皇帝的描摹,而是运用非虚构搬演方式,将《圆明园》由兴建到毁灭的
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

动画和特效技术是随着高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通过电脑的合成,摄影机镜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均被突破,动画特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上的宽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维尔托夫所赞扬的‚电影眼睛‛。

从目前的国内创作实践来看,动画和特效主要被运用在历史文化类题材和某些纪录片的历史片段的呈现当中,三维动画技术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及文献、典籍的画面的苍白感。

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在形式上将动画和特效的运用做到‚极致‛的作品——《大唐西游记》,这部号称‚中国首部手绘纪录片‛的电视片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动画在这部影片中代替了实景拍摄、非虚构扮演和真实再现。

创作团队用泥塑为片中50多个历史人物建立立体人物模型,多角度拍摄这些模型后,在电脑里构建三维数字模型。

具有突破意义的是,在这种模拟镜头运动方式的过程中,三维空间和二维手绘图画之间经常发生无痕转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正是由于传统的创作和制作模式无法达到展现复杂的历史人物和场景,‚重现梦幻大唐,‘独解’西游传说‛的目的,《大唐西游记》才另辟蹊径,采取了以动画为主的模式讲述玄奘西行的历史。

从播出效果来看,这种模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实现了生动、鲜活地呈现历史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包括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一方面让人积极向上,但另一方面又给人带来压力,比如说很多人都面临着的生存问题,要求发展,
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竞争状态,在这种紧张的状况下,要观众晚上还看让他思索的片子,我认为是苛求的。

另一方面来说,电视台都要考虑一个经济效益的问题,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可以带来广告客户,也就不太可能把重点放在高雅深刻的纪录片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