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

合集下载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河流与湖泊》之《黄河》教学设计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河流与湖泊》之《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刚刚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黄河,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走近黄河。

先了解一下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河的概况和主要奉献。

2、知道黄河的忧患,并讨论探究出治理的针对性措施。

能力目标:能够画出黄河的轮廓图。

情感目标: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黄河既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黄河,一、黄河的概况,二、黄河的奉献,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我们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古诗中讲到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的天上指哪里呢?巴颜喀拉山,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源头叫约古宗列曲,这就是约古宗列曲,自西向东注入渤海,在哪个省境内注入渤海呢?山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在山东境内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哪些省市呢?多少个?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共9省区。

好,再看看这幅图,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黄河流经了这么多的省和地形区,那么黄河到底有多长呢?5464千米,黄河的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是我国第几长河呢?第二长河。

是第二大河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表格上的数据,黄河的水量是第二大吗?不是,其实不仅是黄河的水量,还有流域面积都不是第二,所以黄河只能称之为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河流一般都分为上、中、下游,黄河的上、中、下游分别是以哪里为界线呢?从源头到河口为黄河的上游段,河口是哪里的?内蒙古。

从河口到旧孟津为中游,旧孟津是河南的,旧孟津到入海口为下游。

这就是黄河三段的划分。

最后我们再来找找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上游开始有一条大的支流叫湟水,湟水谷地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农业。

中游有两条大的支流,这条是汾河,位于山西省境内,这条是渭河,位于陕西省境内。

而且黄河上最长的支流就是渭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和湖泊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GIS软件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空间分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答案: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解决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和监管,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practices,加强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中图版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划分等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说出黄河的各河段主要忧患问题,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情感目标:通过对黄河的学习,认识到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说出黄河的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课外延伸】
思考:如何宣传“保护母亲河行动”,扩大影响范围,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忧患
治理。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习目标】1.认识外流河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内流区。

2.能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3.知道黄河的忧患,并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4.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发源地、长度、支流、分段等)。

5.了解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水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6.了解长江的洪水危害和防洪措施。

【学习重难点】1.黄河含沙量特别大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2.黄河的治理措施。

3.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水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4.长江的洪水危害和防洪措施。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一条河流的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

2.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

3.相邻的流域之间以高地分隔,高地两侧的流水顺着地面斜坡分别流入不同的水系,这些高地被称为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

4.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供给这类河流河水的区域称为。

5.有的河流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者是消失在沙漠当中,我们把这类河流称为或,把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

6.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7.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是。

8.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是。

它北起,南至,自北向南经过四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二市(北京、天津),全长千米,沟通了、、、和五大水系,自古是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课中学习1.黄河发源于,呈巨大的字型,注入海,全长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2.黄河上、中游的的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

3.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丰富。

流出青铜峡的形成了平原和平原,其中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

4.黄河中游流经高原,山西省的和陕西省的是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

这一地区严重。

5.黄河下游河床逐步抬高,形成(悬河)。

6.黄河是塑造平原的主力。

7.黄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目前已建成、、等多座水电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3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3中图版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教学目标1.通过识记黄河的源流概况等基本特征,了解黄河的贡献和存在的“隐患”,理解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2.通过阅读黄河水系图,理解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能够运用河流水系图等说明河流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了解黄河,了解我国的壮丽山河,进一步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且通过学习对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新设计1.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借助于当前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版跑吧,兄弟》节目形式,通过学生“撕名牌”的形式选择小组任务并完成,增强趣味性;2.小组合作,共同协作。

将半节课要掌握的黄河源流概况等基本情况,以解密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3.情感深化,总结提升。

整节课通过了解黄河的概况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朗诵的形式加以提升和强化。

3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黄河河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河流给沿岸人民带来的利益、危害和治理开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和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一些水文特征;从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看,在学习了长江一节内容之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河流的学习方法;从学生兴趣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本节课以活动的形式引入,整节课基本以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增强趣味性。

4重点难点重点:黄河的河流概况和基本水文特征;难点: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教师活动:邀请7班同学集体参加《奔跑吧,7班》活动;争夺“黄河之星”称号。

学生活动:分组,选出组长。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借用学生喜爱的热门节目的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黄河的学习内容。

活动2【活动】黄河基本概况第一关:解密黄河教师活动:通过“撕名牌”游戏给每组分配任务,任务卡中分别是数字、词语、诗句等关键词。

请各小组解开本组所分配的任务中的关键词或数字等所描述的信息。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说课讲稿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说课讲稿

黄河说课讲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此节分为三个课时,我选用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黄河。

下面我将从以上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它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通过研读教材了解到第二章的知识结构是总分的形式,第一节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总述;第二节第三节则是分别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学习,因此这节既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又起到了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本章第四节,它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课本和黄河流域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和贡献。

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学会通过图来探究问题、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争取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黄河的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紧接着要设定教学的重难点。

黄河的概况是常考的考点,而且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把他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再加上本节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根据以上学情,我把黄河流经省区的识记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读图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参与教学。

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养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究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

(过渡:确定了好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导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之有法”。

因此为学生确定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容忽视。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

第三章第4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黄河》第1课时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我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

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教材分析本节黄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贡献和忧患”、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介绍了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介绍了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常决堤改道,泛滥成灾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黄河的“忧患”。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后者,把凌汛问题作为“阅读”来处理的。

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黄河的治理”介绍了黄河的治理。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得防洪和防沙并举。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中图版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A、B两组,组内讨论并 最终抢答下列题目,看哪组又快又好。读P92页黄河流域图并结合课文
1.
3
3
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图片展示与问题思考结合引入课堂
讲解与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
分组讨论结合竞赛形式,活 跃课堂氛围
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黄河的发源地是?2.黄河注入于哪里?3.黄河的长度?4.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5.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流经中国的什么地形区?6.黄河下游称为?7.黄河的主要支流有?
重点
我国的河流与湖泊 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黄河与长江
难点
内、外流区的划分 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和治理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①检查预习
中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泊和淡水湖泊分别是什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内容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教学目标
1.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知道湖泊的调节作用。
2.掌握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的省区,黄河和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长江、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2.找出黑龙江,珠江,淮河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用红笔圈出青海湖和鄱阳湖
【讲解】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定义
【分组合作】阅读课本P90页的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4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一黄河》
第1课时
一、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我釆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

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黄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一贡献和忧患”、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黃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介绍了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介绍了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常决堤改道,泛滥成灾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黄河的“忧患”。

应该指岀的是,黃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口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后者,把凌汛问题作为“阅读”来处理的。

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黃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儿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Ll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黃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黃河的治理”介绍了黃河的治理。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得防洪和防沙并举。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
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析图内化知识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缺乏系统的归纳。

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析过程与方法的提炼。

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掌握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黃河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黃河的主要支流:沈河、淤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
(2)分析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水害的原因,以及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黃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白年来,黄河乂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难点: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七、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读图观察、合作探究
八、课时划分
(计划用两课时)
黃河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巨大贡献(1课时)黄河的忧患与治理(1课时)
3.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黄河
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