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来源:中国网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

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

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关于《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容抽象化,德育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畴。指学科(活动)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政策问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

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5月,省教育厅启动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于近期正式印发。为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全面、准确、系统了解《指导刚要》有关容,确保《指导刚要》顺利实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1.《指导纲要》的研制过程

《指导纲要》编制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四门德育学科,中小学语、数、外等14个学科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课的开课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意见,吸收地方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听取来自教育部、有关省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国教育学会、省外高校、教育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及媒体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召集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集中征求意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今年一月底,在郭树清省长的亲自关心支持下,我们将征求意见稿呈送了各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省领导同志对《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编辑体例、容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还专门召开不同类型20余个座谈会,

听取了部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的意见。

三是修改完善。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纲要》。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00多人次为研制《指导纲要》付出了辛勤劳动。

2.《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畴。指学科(活动)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3.《指导纲要》的突出特点

总体来看,《指导纲要》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指导纲要》针对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德育方法不够丰富、德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

二是系统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作“四位一体”规划与设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纵向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容系统化设计,实现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筹各学科和校外各项实践活动,挖掘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指导纲要》强调了“两个符合”,即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浅及深、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三是体现了时代要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指导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容和要求落实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入脑入心,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侧重于价值观教育,是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传承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课程,该课程与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容的教学目标不同,并不取代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

为推进《指导纲要》的落实,省教育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保障机制。文件的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在印发《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德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德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引领。通过专家解读、集中宣讲等途径,对《指导纲要》进行广泛宣传。将《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作为评价“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的重要容,引导和推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发挥示引领作用。并加强资源开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三是组织督导检查,加强督导评价。将提请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或依托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对《指导纲要》的落实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德育一体化建设专项教育督导,将学校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价,真正使《指导纲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之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育德能力的倾斜,保持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教学质量。

5.围绕《指导纲要》的教师培训工作

围绕《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与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实现领导体系、研究体系、发展体系和责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融合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要将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组织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优先推荐中小学班主任、德育骨干、团队负责

人等教师参训。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开展训前调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和协调,科学设计培训容,组建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培训团队,针对德育带头人和德育骨干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切实做到按需施训。

实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和自主选学,对教师开展训前、训中、训后测评,设置师德教育、网络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与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等培训专题,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三级培训,7月份,省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每市教育局负责德育工作的同志1人,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各2人;市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开展各科教师全员培训。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适当时候聘请专业人士、优秀校长和教师,形成专家团队,组成讲师团,面向广大教师宣讲、解读《指导纲要》,传播科学的德育理念、知识和方法,设计具体的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活动指导手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专项研究课题,评选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让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师头脑,建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育德模式改革,形成师德建设规化、制度化的新局面。

6.落实《指导纲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具体举措

针对当前教师育德实践和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研究制定德育一体化和师德建设体系融合创新的办法,在容、形式、师资、基地、经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工作措施。

一是将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贯穿教师师德培养全过程。在师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

方位的教育实践容体系,切实落实师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

二是对新上岗教师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建立新上岗教师德育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举办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培训院校和指导教师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将指导教师的实际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四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设计,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德育培训实践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要精心谋划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完善竞争择优机制,遴选优质培训资源和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做好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

7.通过实施《指导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是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是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

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是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来源:中国网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

德育一体 全面德育 ——4 32德育模式汇报材料

德育一体全面德育 ——4+3+2德育模式汇报材料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此学校制定了德育课程、学科德育、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以德育评价制度、德育队伍建设、德育氛围等三个方面为核心的德育保障建设;以家庭和社区教育为内容的外围建设。从而形成我校全科、全员、全程的“4+3+2”校本德育体系。 党建引领制度先行 1、党建引领。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引导、德育创新、服务中心”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引领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党员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学科教学中。 2.制度先行。学校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抓手,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领会纲要精神,知晓纲要内容,制定《钢城友谊路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

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仪式教育制度等基本制度,以制度保障促进学校德育模式构建。 四位一体全科育人 1、德育课程建设。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以《道德与法制》为核心,我校主要从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入手,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使学生道法教育达到入脑入心效果。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务求实效。重视人文关怀这一核心,让思想品德课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及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另外学校开发实施德育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道法教育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紧密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与实施发扬学校传统、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及时将学校开展的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进行整理,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2、学科德育建设。一是学校强化学科德育渗透,发挥语文、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提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将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课例评选、展示、研讨活动,建设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精品课程。二是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全面梳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中重复交叉的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 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最

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 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爱探索,爱发现》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爱探索,爱发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个普遍的弱点就是依赖性比较强,缺少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因而错过了不少有趣的知识和经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脑筋思考,不断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本堂课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与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相符。学会思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育目的就是激发学生一些要勤于探索的意识,告诉学生如何去探索,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培养自己爱动脑筋,爱探索的好习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该目标相辅相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列举不同的示例帮助学生总结探索发现的具体方法。 2.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在实践中掌握探索发现的方法。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让学生知道探索发现这个过程并不难,并且能够积极对自 己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索。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能在生活中积极进行探索发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探索事物的有趣之处。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覆杯实验的杯子;硬纸片;两个气球。 学生准备:一支笔、普通尺子,一张纸。

一、导入小实验《覆杯实验》(5 分钟) 1.神奇的杯子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杯子,我们先把杯子里装满水,杯口朝上放,接下来我们把一张硬纸片放在杯子上,然后迅速把杯子反过来,用手紧紧地按住,然后把手松开,你们认为杯子里的水会不会漏出来。 大家的答案仅仅是动脑想的,却没有动手实践过,所以大家的结论都是不确定的,要想知道最终的结果我们不仅需要动脑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探索实践一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场探索发现之旅吧!齐读课题《爱 探索,爱发现》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让学生初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我要向你学(10 分钟) 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探索小能手”,他们带来了自己

小学道德与法治

滨州市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试行)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通知》(鲁教基发〔2016〕2号)《滨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滨办发〔2015〕24号)、《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此意见。以此引领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改变课堂教学重形式内容、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式,加大学校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的力度,指导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实现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一部分课程育人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极强的教育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实施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其中既包括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又包括学生对社会事物、社会现象以及对民族、国家、环境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以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公共道德修养的要求。 小学生还处在道德品质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基阶段,教育的内容是最基础的。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做人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汇集了有

2022年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根据区教育局《___寒亭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__通知》 文件及固堤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 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 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

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时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 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辟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位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家校共建工作有机协调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七)抓好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积极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时常性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 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 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 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 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 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 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的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已经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 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五蕴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 短而难于变小;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育;若幼时不教导,等待其长大,则习性 难成,无能为力矣!所以,背诵《弟子规》就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父母教导,需敬听到,父母责,须思宗”,《弟子规》头两篇就是针对孝顺父母、认同长辈而作。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快乐、 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快乐他人、快乐社会、快乐国家。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抓起,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背诵经典唤起学生关爱意识。针对经典中贯穿的传统道德对 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犯罪行为都具备关键性的教育意义 3、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规》进入校园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人无信之者,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 基本信用都没,就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弟子规》第三、四部分讲对自己谨慎 约束,对他人诚实守信,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由此可见在《弟子规》进校园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课程的目标

夯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夯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以“一个规范、二个体系、三项机制、三项活动”的“1233”工作模式,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寒亭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長。 一、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寒亭区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了由校长、教务处和总务处、各任课教师组成,以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和少先队组织组成的两支德育队伍。教务处、总务处的所有成员结合德育工作,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形成了以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个小组、两条主线、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 现在寒亭区各学校都建立了导师队伍,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为有效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

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仪 式教育制度等基本制度,倡导学长制、首见负责制、校外辅导员制度等十二项育人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寒亭区教育局也采取了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抽查方式,对各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进行排查、了解。 二、构建两个体系,确保德育一体化有效实施一是构建结构合理的中小学德育队伍体系。从选拔竞聘化、培训与研讨科学化、工作考核职级化、表彰定期化、政治经济待遇激励化等方面,多举措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中小学德育队伍,以充分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强化学科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科育人素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经常性地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充分依托优质人力资源,由学科育人示范标兵担任负责人,分学段、分学科组建了22 个“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 ;利用云平台、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采取个别辅导、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发掘、培养学科育人意识强、善思考、懂研究、能践行的优秀学科教师,实时将其纳入研究共同体,共同进行学科育人方面的实践研究;各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认真研究并设计了学年度行动研究方案,每位成员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个人行动计 划,实现了学科育人动力和技能的持续提升。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聆听、鉴赏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兴趣、实践能力及创造精神。 (一)人文性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风格,是世界各个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人”的思想取向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与每一环节。音乐教育应“寓教于美”“寓教 — 1 —

于乐”“寓教于悦”,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践性 音乐教育具有非语义性、非模拟性、非同一性、非具象性、非静态性等特征。在音乐学习或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赏中,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才得以实施。 (四)创造性 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活)动”的特点。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必须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领悟音乐的内涵,演唱(奏)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创(编)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德育范畴 (一)高尚情操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精神涵养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 —

德育课堂一体化心得

学习《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莱州市朱由学校王彦青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要想将这个家庭组建得更完善,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德育散落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中,要想做好,就要从小事做起,重点是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学会用“爱”去熏陶学生。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我们小时候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到达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只要认真钻研,将各种德育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

悦读领航书海,美德浸润童心——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案例

悦读领航书海,美德浸润童心——语文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施案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小学语 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教育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 的品质。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下面以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外婆》整本书导读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课 程一体化实施中的具体教学措施: 此案例选取的教材是城阳区小学语文教研室推荐的五年级第二学期拓展阅读书目《外婆》, 这是一部儿童生命教育小说,作者伍剑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再现刻骨铭心的童年生活,用 饶有趣味的故事塑造品质优秀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与弘扬。对学生进行《外婆》整本书导读,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品味精彩的语言, 感知外婆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外婆身上的优秀品质,感受文本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亲情。 导入环节,用作者伍剑小时候的真实故事创设氛围,用作者谈话录音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在不幸男孩与著名作家的强烈反差中,初步形成对外婆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由于书 中的“我”和学生年龄相仿,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像“我”一样是外婆等祖辈养大的孩子,因此上 课伊始就会引发多数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对课堂充满期待。继而猜读封面和目录,激发学 生对故事内容的浓厚兴趣。 课堂重点放在赏读精彩片段上,采用诵读感悟、涵泳体验的形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 验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苦中有爱的片段重在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抓关键词句赏读、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体会祖 孙两人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的感情。初读文本之后,鼓励学生交流自己从中读懂的内容,追问 学生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外婆“拉到怀里”“紧紧搂住”“晶 莹的泪花”中满满的疼爱,感受“我”“心一下子酸酸的”“给外婆抹去眼泪”中深深的体谅,紧接 着指导学生抓住感受深刻的词语朗读句子、感受情境,最后在饱含感情的分角色配乐朗读中 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祖孙之情的体会。该环节中,学生读到的是作品中慈爱的外婆, 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慈爱的亲人,平时亲人平凡的爱在此时也会 变得不再平凡。 苦中有乐的片段先播放作者回忆外婆的短片,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走进作品,然后放手让学 生自主选择片段中的精彩内容分享朗读,体会文中人物快乐的心情。接下来,一方面让学生 小组合作表演外婆和“我”跑前热身的场景,感受祖孙之乐,联想自己生活中的亲子之乐;另 一方面,指名配乐朗读外婆和“我”雪中跑步的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美好的画面,交流 自己的理解,感受文字之美、故事之美、亲情之美。最后,在温情的音乐中师生配合朗读片 段内容,联系祖孙俩穷苦的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外婆乐观的品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该 环节中,学生通过读、听、想、说,对用雪搓手的有趣场景、雪花纷飞的美丽画面、亲子跑 步的快乐之情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学生平时忽略的生活之美会浮现在脑海中,从而学会珍 惜幸福生活,享受生命中的精彩瞬间。 苦中有智的片段先讲述“我”调皮捣蛋的故事,让学生交流自己顽皮时家长的处理方式,然后 出示外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默读片段思考“外婆是个怎样的人”,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中,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或对好学的外婆充满敬意、或对和蔼的外婆产生爱意、 或对智慧的外婆无比羡慕。交流中不仅对文中的外婆有认同感、亲切感,而且对生活中关爱 自己的亲人也有理解之心、感恩之心。

落实全员育人说明报告

中心小学 落实全员育人说明报告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拓宽教育渠道,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奠定基础。现做说明报告如下: 一、营造德育氛围,创建学校特色 1、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负责人和班主任为组员,政教处作为实施全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统一部署,具体协调,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各部门通力配合。班主任是最具体的德育工作实施者,学科教师不忘德育渗透,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2、重视师德建设,更新育人理念。学校确定以理想引领的正面教育感化教师,以榜样示范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以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的工作方式鞭策后进,以各种讲座、讨论和培训、师德报告会。学习理论,更新理念。把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工作方法得当、工作水平高超作为全校教师努力的目标。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氛围。 3、明确德育目标,落实教育措施,追求教育实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生源的特点,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和规律以及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1)班级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班主任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学校一直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从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班主任,到目前为止,学校的班主任思想素质过硬,师德高尚,责任心事业心强,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水平,班集体建设成绩显著,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2)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发挥在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组织各项活动时(如校运会、文化艺术节、观看演出等),都考虑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努力塑学生美好的心灵。如卫生习惯,爱护公物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公共秩序、严格自律的习惯,体谅照顾他人的习惯等。真正做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根据学校"学校有品牌、班班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形成"海、陆、空"立体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即一是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与教室外走廊文化布置、校门口广场文化、橱窗文化与校园围墙文化布置;二是学校网站建设。校园文化突出主题,讲究格调,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我们就学校近年来开展的特色活动为主题,创建了五个方面的特色文化,对全校师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旨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本指导纲要旨在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指导纲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而成。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和主阵地,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热爱劳动、乐于研究,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教育: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歌、了解国家历史文化、认识国家地理环境、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等。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该为国家的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读书笔记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读书笔记上周四按照教务处安排,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山东省中小学学科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重点学习了其中的语文部分,通过纲要的学习以及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现在浅谈体会如下: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育人功能显而易见,它对于小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时也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它不是直接的说教形式,而是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耐读、耐看,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起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 2、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教育,还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并不是所有的小学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客观实际都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不断完善和充实小学语文的德育功能。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近年来,山东省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作为英语学科,在小学英语日常规范教学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成为各地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学生英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也应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等,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听、说、读、写等实际技能的培养,重视分数的考核,严重忽视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因此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探索并思考的重要问题。 (2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道出了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努力!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改革,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山东省教科院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课题组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3)我区近年来课程改革氛围浓厚,尤其是今年将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研究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我校也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将培养“有教养”的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教学改革氛围异常浓厚。并结合区和我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为课题组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学科渗透式德育的发展。国外各个国家的学科渗透式德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争奇斗艳,不断完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美国在学科教学中尽可能贯穿德育内容。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高峰在文章《透视国外的学科德育中》曾这样描述美国的学科德育教育: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学科德育问题的重视。法国的学科渗透式德育体现在,在地理、历史、经济、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学科课程中,将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放在学科德育的突出位置。英国和德国强调将德育贯穿在一切教学工作中,各门课程也要担负德育任务。日本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

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中国是世界上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山东省也是几千年来文明发达的地区,历史上 的繁荣更是说不完。就在如今,山东省也是我国文明发达的地区,也是传统文化巩固和传 承的地区之一。在千回百转,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这一教育理念在山东 省大中小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它奠定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教育运动。 “思政课一体化”包括思政课、社会课、历史文化课和文化教育课等课程内容。它要 求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想政治理论、文化历史入库,强化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学生的各 项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在大学中,“思政课一体化”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察中国传统文化运用范围;在中学中,“思政课一体化”主要学习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土壤,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军政策;在小学中,“思政课一体化” 主要是以德育、文化培训和廉政教育为主,开展“名师教外语”、“共建课堂”、“德育 实践”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 同时,也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修身学习,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生素质不高的现状, 凸显大中小学对思想政治、文化历史、各类课程的综合认识和实施。 因此,“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在某些方面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而且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 生思想政治、文化历史、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也在快速跟上时代步伐,该“思政课一体化”也得到了极大 的重视,成为山东省大中小学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一体化”必须依托 于坚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秉持着“充实、健全、完整、统一”的理念,从多元教育、终 身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传统历史、文艺影像等教育内容,及时 地提高学生新时代思想文化素质,将大众服务理念、文明和谐理念以及改革创新理念注入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嘉奖来进一步激励学生,解决学校与支持思政课 一体化的社会矛盾,此外,还要给予合理的奖惩,使学生更有动力去担当。 总之,“思政课一体化”是山东省大中小学提升学生实践性和文化责任感,从学生中 灌输特殊文化思维,塑造特殊文化素养、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方式,是真正能够促进 学校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一项教育理念。未来,希望山东省大中小学可以继 续加强“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宏大的视野去建设山东省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充 分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实现德育课程育人、学科德育育人、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育人,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试点目标任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措施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项内容。 4、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管理体系。 (1)健全和理顺德育工作领导体系。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以学校行政为核心, 政教处为龙头,安全主任、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以及其他教

职工共同参与管理的学校德育群体。 (2)增强教师队伍德育工作意识和德育工作能力。营造“教师身正,人人为导师;学生乐学,人人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以校本研修为契机,集思广益,定期为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建立班主任工作思想交流阵地,表扬德育先进个人和集体,宣传德育要求等。 (3)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立体网络。 (5)以常规为本,把常规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抓好细节教育:爱校爱班、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清洁卫生、公物、礼仪、课间操等等。 (6)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 (7)开展“大手牵小手,互助共成长”活动。 (8)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9)在家长委会的支持配合下,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家校互动。 5、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坝子小学德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坝子小学德育一体化领导小组: 组长:杨光 副组长:刘大庆林继奋 成员:王家民白清华柴广芳 吴敬远孙华伟 工作小组: 组长:刘大庆 成员:全体班主任及课任教师。 (二)大力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宣传“四位一体”的德育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引导社会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改革营造良

寿光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寿光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潍坊市教育局等12部门关于印发潍坊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潍教办字〔2017〕30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制定我市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每次研学旅行要建立健

全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制定风险清单和活动安全预案。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带队人员、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服务车辆、师生饮食起居、往返路线等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确保师生安全、活动顺利。 (二)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做到主题向上、学习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体验深刻,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关键能力等的培育有机融入其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三)课程性原则 强化研学旅行的课程意识,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季节变化、不同学段教育需求,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周密制定学段、学校、学年研学旅行课程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研学旅行课程。 (四)实践性原则 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寓教于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五)公益性原则 研学旅行坚持公益性质,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机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经营性创收,不得搭车收费,对家庭经济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