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
《野蜂飞舞》优秀教案

《野蜂飞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野蜂飞舞》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通过聆听和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聆听《野蜂飞舞》,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野蜂飞舞》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曲子给你什么感觉?(二)新课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野蜂飞舞》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野蜂飞舞》是俄国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歌剧《萨丹王》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作品描绘了野蜂在花丛中飞舞的情景,通过音乐表现了野蜂的活泼、机敏和毅力。
2.分析音乐结构:(1)引子:以快速的半音阶上升,表现野蜂的忙碌。
(2)主题:以快速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表现野蜂的活泼和机敏。
(3)副主题:以柔和的旋律,表现野蜂的温柔和悠闲。
(4)尾声:以快速的半音阶下降,表现野蜂的离去。
3.分析音乐风格:(1)速度:快而紧凑,表现野蜂的快速飞行。
(2)节奏:复杂多变,表现野蜂的忙碌和机敏。
(3)音色:丰富多样,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表现野蜂在不同环境中的飞行状态。
4.感受音乐情感:(1)让学生再次聆听《野蜂飞舞》,引导他们关注音乐的情感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野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野蜂飞舞》的理解和感受。
2.分享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音乐演奏:组织学生进行《野蜂飞舞》的集体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野蜂飞舞》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或绘画作品。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情感表达。
《野蜂飞舞》教案(共五篇)

《野蜂飞舞》教案(共五篇)第一篇:《野蜂飞舞》教案《野蜂飞舞》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小青蛙》《野蜂飞舞》,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难点:1、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2、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复习歌曲。
二、听《野蜂飞舞》。
1、播放《野蜂飞舞》,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是描写什么的?2、引入《野蜂飞舞》,你听出来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3、再次欣赏,用动作表现野蜂飞舞的样子。
三、思考与活动。
1、听乐曲。
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听后交流:如果给你一支笔,你会画什么样的线条呀?3、再听:边听边用身体语言表现小蜜蜂飞行的样子。
四、编创。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五、小结。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小动物,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呀?是啊,让我们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野蜂飞舞教案七彩管弦(二)第二课时《野蜂飞舞》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紧张活泼的情绪特点2、能够用简单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3、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准备:《野蜂飞舞》音乐和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这首乐曲里面藏着一种小昆虫。
小朋友们等一下听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
1、是什么小昆虫在飞?(小野蜂)2、是只有一只在飞呢还是有一群在飞?(一大群在飞)二、听第一遍乐曲,引出相关背景知识。
1、《野蜂飞舞》是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是作为一个故事的插曲。
今天老师就来讲这个故事,小朋友在听的过程里猜一下这首乐曲时作为故事里哪一段的插曲。
2、讲述《萨旦王的故事》,帮助小朋友理清《野蜂飞舞》是讲述王子变成野蜂,从海岛出发,经历千辛万苦来到皇宫,狠狠蛰厨娘这一情节的背景音乐。
《野蜂飞舞》教案1

《野蜂飞舞》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昆虫的音乐》,详细内容为《野蜂飞舞》乐曲学习。
该乐曲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是一首描绘野蜂飞翔场景的管弦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野蜂飞舞》这首乐曲的背景及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野蜂飞舞》的主要旋律,并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乐曲中的快速旋律和复杂节奏。
教学重点:掌握乐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乐谱、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野蜂飞翔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野蜂的飞行特点。
(2)让学生模仿野蜂的飞行动作,感受野蜂飞舞的节奏。
2. 新课导入(1)介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蜂飞舞》的乐曲特点,如快速旋律、复杂节奏等。
3. 例题讲解(1)分析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2)示范演唱乐曲主要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4.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野蜂飞舞》2. 内容:(1)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乐曲特点:快速旋律、复杂节奏(3)旋律及节奏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野蜂飞舞》的主要旋律。
(2)用简单的词语描述野蜂飞舞的场景,并创作一首以野蜂为主题的小诗。
2. 答案:(1)旋律示例:见教材第34页。
(2)小诗示例:野蜂飞舞,翩翩起舞;阳光照耀,翅膀闪烁;欢快节奏,响彻云霄;里姆斯基,名作传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音乐风格。
(2)了解其他描绘昆虫的音乐作品,如《蝴蝶夫人》等。
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

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1【活动目的】1、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感应曲式,并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
【活动重难点】重点:特定音效的听辩与摸索。
难点:角色扮演活动。
【解决方法】重点:通过各个环节的摸索及律动,在游戏中让幼儿听辩特定音效。
难点:首先让幼儿理解各个钟的声音,在让幼儿扮演。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队形:幼儿成半圆形坐在老师周围。
乐器:将所用乐器放在托盘内摆放在小椅子下方。
【活动筹备】道具:CD机、各种钟的图片、伸缩布偶。
乐器:第一课时不需要任何乐器。
【活动过程】一、故事引导时钟有很多种,有一种时钟里面住着一只小鸟每次叫小朋友起床时,就会打开小门探出头来叫“咕咕、咕咕”,另一种时钟有装置闹铃……还有一种老爷钟……二、感应曲式A段:老爷钟及咕咕钟、闹钟。
B段:感应两个乐句。
Coda:感应4拍。
三、听辩“咕咕”声1、老师操作伸缩布偶,配合音乐于“咕咕”声时伸出布偶和学生打招呼。
2、音乐律动A段:伸|缩——双手、头或肢体各部位。
B段:双手左右伸懒腰|展翅左右飞。
Coda:拍手四次。
3、两人一组面对面活动同2,coda两人互拍。
四、听辩“闹钟”声1、音乐律动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上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拍手四次。
2、两人一组面对面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互转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互拍手四次。
音乐公开课教案:《奥尔夫》2教学目标:1、在情景中学唱歌曲《小黄鸭》,并初步尝试用分组唱的形式进行歌唱。
2、激发参与兴趣,体验和朋友共同歌唱的快乐。
教学重点:《小黄鸭合唱队》分为AB两个乐段。
在A乐段中幼儿对“呷。
小学音乐野蜂飞舞课件

管弦乐分类
管弦乐团按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弦乐组、木 管组、铜管组、打击组。著名的管弦乐团有维 也纳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管弦乐通常 以管弦乐套曲情势表演,管弦乐套曲通常含三 至四个乐章,各个乐章表达的音乐情感不同, 使整个管弦乐音乐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比其 他情势的重奏曲、小夜曲、奏鸣曲更能显出强 烈的音乐效果。
再见
野蜂飞舞
乐曲介绍
• 《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 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剧 《萨 旦王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第 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 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 一群大黄蜂,环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 舞。”
乐曲欣赏
乐曲赏析
• 此曲小号演奏时,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 翅疾飞的情景。
• 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 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 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 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管弦乐简介
系指除协奏曲、交响乐之外的由管弦乐队 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
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 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 出条件的不同,可对乐队编制适当调整,或加 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我国的管弦乐队为 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 族乐器,亦属常见。
科萨柯夫
• 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 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 得堡海军士官学校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 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 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 音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时,因支持学生罢 课一度被解职。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 近的柳边斯克庄园。
《野蜂飞舞》课件全面版

再见
野蜂飞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乐曲介绍
• 《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 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 基·科萨柯夫(1844-1908),所作歌剧 《萨 旦王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第 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 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 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 舞。”
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
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亦属常见。 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系指除协奏曲、交响乐之外的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
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 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
乐曲欣赏
乐曲赏析
• 此曲小号演奏时,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 翅疾飞的情景。
• 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 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 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 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管弦乐简介
系指除协奏曲、交响乐之外的由管弦乐队
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终于 长大。
科萨柯夫
• 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 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 得堡海军士官学校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 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 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 音乐学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时,因支持学 生罢课一度被解职。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 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
一、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简介
大黄蜂(bumblebee)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属于膜翅目昆虫中的胡蜂科,是社会性
昆虫。
大黄蜂体型较大,具有黄黑相间的体色,尾部有针刺。
它们主要以花蜜和花粉为食,也是重要的茎线虫的传播媒介。
大黄蜂的翅膀快速振动,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
本文将介绍大黄蜂飞行的奥尔夫教案。
二、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的重要性
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对于学习大黄蜂的飞行机制和行为至关重要。
通过奥尔夫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黄蜂的飞行姿势、翅膀的运动规律以及飞行速度等关键要素。
同时,奥尔夫教案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黄蜂为什么能够稳定地飞行,以及对于大黄蜂生物力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的内容
3.1 奥尔夫教案的目标
通过这个奥尔夫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 1. 了解大黄蜂的飞行动作及其特点;
2. 理解大黄蜂飞行的机制和原理;
3. 分析大黄蜂飞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4. 讨
论大黄蜂飞行对于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3.2 奥尔夫教案的步骤
3.2.1 观察大黄蜂飞行
1.让学生们观察大黄蜂在花丛中的飞行姿势和翅膀的运动规律;
2.学生们可以记录下大黄蜂的飞行速度、频率和姿势等信息。
3.2.2 分析大黄蜂的飞行机制
1.引导学生们讨论大黄蜂飞行的机制和原理;
2.提问学生们大黄蜂的翅膀振动频率和飞行速度之间是否有关联,并让学生们
进行思考和探讨。
3.2.3 实验探究大黄蜂飞行的速度
1.设计实验,探究大黄蜂飞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2.学生们可以使用跟踪器追踪大黄蜂的飞行轨迹,并测量飞行距离和时间,计
算出飞行速度。
3.2.4 讨论大黄蜂飞行对于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1.学生们讨论大黄蜂飞行对于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们思考大黄蜂飞行的生物力学特点对于工程设计的启示。
四、奥尔夫教案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通过实施这个大黄蜂的飞行奥尔夫教案,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黄蜂的飞行机制和行为特点,并能够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这个奥尔夫教案,结合其他生物的飞行研究,加深对生物力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