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一、金耳工厂化栽培的定义
“金耳工厂化栽培”实质上是一个专有名词,所谓工厂化即工业化之意,并非工厂里栽培食用菌,它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特征。
“金耳工厂化栽培”是指在选育稳定的、高度一致性的优良品种前提下,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分阶段处理流程工艺、定时定量的生产过程,集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于一体的不受季节影响的连续栽培方式。
二、金耳工厂化栽培的特征
金耳工厂化栽培是是一种高度集约的栽培方式,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生物转化率和商品率。
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征:
(一)稳定、一致、连续的周年化生产
产量和品质稳定,出菇一致性程度高,可连续周年化生产,是金耳工厂化栽培与其他形式栽培最显著的区别。
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是金耳工厂化栽培的最基本属性。
(稳定和一致性是行业的技术桎梏,品种选育是关键)
(二)生长周期恒定,产品高度集约
金耳工厂化栽培的生长周期是相对恒定的,完全可以根据销售需求实现每日恒量生产,从而打破自然农发栽培或设施栽培过程中,产量大幅波动起伏的现象。
同时,金耳工厂化栽培也是一种高度集约的栽培模式,通过立体多层式的栽培,其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约40倍。
(三)分区流水化作业,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整个工厂一般分为5大区域:拌料、装袋、灭菌区,接种区,培养出菇区,采收入库区,打包销售区。
各区所涉及设备自动化程度均较高,满足各区域工艺流程要求,开展流水化、标准化作业。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1. 背景介绍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农产品,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益。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许多农业企业开始考虑进行食用菌工厂化建设。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要点、设备选择、建设流程等内容。
2. 设计要点食用菌工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生产流程、环境控制、工人操作等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食用菌的种植方式,包括采用地下种植和架空种植两种方式。
其次要考虑到温湿度控制、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确保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符合要求。
此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布局和运输通道,以便工人操作和管理。
3. 设备选择食用菌工厂的设备选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选择种植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节能性能、耐用性等因素。
通风设备、加湿设备、灭菌设备等也需要根据工厂规模和种植方式进行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维护以及后续更新升级的可能性。
4. 建设流程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流程包括前期准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调试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规划选址、申办相关手续等工作。
设计阶段需要与设计团队密切合作,确定设计方案。
施工阶段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承包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调试阶段则是工厂设备的正式启用前的综合测试阶段。
5. 维护与管理一旦食用菌工厂建设完毕,维护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工厂环境的监控,保证生产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结语通过本文对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相信读者对如何进行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既需要考虑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要注重环保和安全。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种植方式主要包括:straw bag法, 浆状物培养法和木屑培养法。
1. Straw bag法:(1) 原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有机质基底,如稻草、秸秆等。
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如切碎成适当的长度,然后用沸水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和杂草种子。
(2) 润湿基底: 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在大容器中,然后倒入足够的水,直至其充分浸湿,但不要有水分滴下。
(3) 接种香菇菌种: 在润湿的基底中加入香菇菌种,均匀分布在整个基底上。
(4) 包装: 将接种好菌种的基底放在编织袋中,并用绳子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蒸发和病菌侵入。
(5) 培养: 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将包装好的袋子放在菌棚中,进行培养。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覆盖整个基底,形成菌包。
(6) 孵化: 菌包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菌丝覆盖基底后,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7) 出菇: 在菌包孵化期结束后,可以移至更适合培养的环境中,如菌棚,进行出菇。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可以对菌包进行适时的喷水和通风等措施。
一般出菇期为7-10天,人工摘取成熟的香菇。
2. 浆状物培养法:(1) 培养液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培养香菇的浆状物培养液。
常用的浆状物包括玉米糖浆、米糊、豆粉等。
将这些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使其形成浆状。
(2) 润湿培养物: 将培养液倒入培养容器中,使其充分润湿。
(3) 接种菌种:在润湿的培养液中加入香菇菌种,并充分混合。
(4) 培养: 将接种好菌种的培养液容器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如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适宜等。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生长扩散。
(5) 孵化: 菌丝生长扩散后,需要继续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
(6) 出菇: 在孵化期结束后,移至更适合出菇的环境中,如菌棚。
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出菇。
出菇期一般为7-10天,需要及时采摘成熟的香菇。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培养基质准备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的需求, 配制适合的培养基质,并控制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以保证 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出菇管理
控制出菇室的各项环境参数, 如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流 通等,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 长和发育,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
栽培设施选址与布局
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 便利、无污染源的地方。
布局
根据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进行合 理布局,如分区布置、合理安排 人流和物流等。
04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选择
80%
适应性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 条件的品种,以确保其生长和产 量的稳定性。
100%
市场需求
考虑选择当前市场热销或具有潜 在需求的品种,以增加销售渠道 和经济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1-30
目
CONTENCT
录
• 背景介绍 • 实施方案概述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施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本控制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市场销售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前景展望与风险
评估
01
背景介绍
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产量的全球趋势
采收与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标准,采 收成熟的食用菌,并进行清洗 、分级和包装等处理,最后销 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
实施方案特点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食 用菌工厂化栽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节能环保
采用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实现节能减排和质和口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工厂化栽培白灵菇技术关键

工厂化栽培白灵菇技术关键白灵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也被称为洋蘑菇或白蘑菇。
它是全球最主要的食用菌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白灵菇广泛应用于烹饪、食品加工和保健品等领域,对其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工厂化栽培白灵菇的关键技术。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厂化栽培白灵菇的首要条件是搭建适宜的基础设施。
首先,需要建立具备良好通风、温度控制和湿度调节的菇棚。
菇棚应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以保持稳定的生长环境。
其次,要配置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喷雾系统、循环水处理设备等,以提供菌床水分和环境湿度的自动化控制。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减少菇棚内部因过度积水而导致的污染和病害的发生。
二、菌种选择白灵菇的工厂化栽培中,菌种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优质的菌种代表了菌株的稳定性和产量的潜力。
栽培者可以选择优质的菌种生产厂家或研究机构购买,确保其品质和纯度。
同时,注意备份和保护菌种,以免菌种遗失或污染。
三、菌床制备菌床是白灵菇生长的基质,对于工厂化栽培来说十分重要。
常见的菌床材料有蘑菇秸秆、木屑和玉米秸秆等。
制备菌床时,首先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有害微生物,然后将其充分堆积。
在堆积过程中,要注意加入适量的水分,并进行适时的翻堆操作,以促进发酵和微生物分解。
最后,将混合好的菌种与菌床材料进行接种,确保菌丝的充分生长。
四、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是白灵菇生长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参数之一。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菇体形成。
白灵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8-23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左右。
此外,湿度过高容易导致霉菌和病害的发生,而湿度过低则会影响菌丝的伸长和菌体的发育。
因此,菇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应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监测和调节。
五、病虫害防治工厂化栽培白灵菇中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常见的病虫害有白菇虱、白菇蚜、霉菌和杂菌等。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巡视和清除病虫害,加强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1. 培养基质准备工艺影响搅拌效果的两个关键点栽培原材料相当广泛,有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米糠、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但是对不同原材料的配方或原材料的混合物搅拌方式有所不同;搅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被搅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衡量搅拌效果成败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搅拌促使原材料混合物的均一性,不会造成一些死角;另一个是确保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会使原材料酸败;搅拌均一性的实现主要靠搅拌机本身的性能和搅拌时间,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引起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的季节温度高于30℃,营养物质倾倒后,微生物快速发酵致使培养基料变酸腐败;培养料酸败后对出菇及产量的影响培养料的酸败直接影响出菇结果,酸败后的培养料使菌丝吃料困难,料发黑,发菌时间大大延长,催蕾时料面分泌大量黄水,增加了受杂菌污染的机率,单产水平下降;采取的工艺1 针对不同原材料采取不同的加水方法,对于木屑可以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以促使其提高自身含水量;棉籽壳含有丰富的棉绒纤维可以短期预湿,在搅拌前可以将其浸入水桶中使其充分吸水,从而减少在搅拌锅里搅拌的时间;2 玉米芯含有相当多的糖质,加水后不立刻装料容易引起酸败,但可以通过短期预湿的方法使其增加含水量,经过研究证明玉米芯在35℃高温天气下预湿2hr后pH下降不明显;3 对于营养物质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极易酸败的物质采取的办法是,在装填料前将其倒入搅拌,内完成装瓶,培养料不会酸败;4 高温季节,在搅拌锅的上方安装风扇,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除,可减轻料的发热和酸败;影响装瓶的五个关键点装瓶是指将培养料均匀地装入栽培用的容器-塑料瓶中,然后在瓶中央打一个直径~2.0cm 的通气孔;主要的原理是通过震动、翻转使培养料漏入栽1/6页培瓶中;这当中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装瓶需要装得上紧下松,这样有利于菌丝的两头发菌,使菌丝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料完毕;2 装瓶时必须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位于64%66%之间,而且瓶肩无空隙;3 装瓶时850mL塑料瓶必须确保瓶重590620g/瓶,1100mL装料重量在770~800g/瓶,不能装得太轻或太重;这样有利于保持瓶内培养基质之间的空隙度,确保瓶内基质间良好的通气性;4 装瓶时确保栽培瓶之间的误差在20g之内,确保菌丝发菌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出菇的均一性; 采取的工艺1 装瓶要达到上紧下松的目的,可调节装瓶机的震动频率,使其不致过大,且确保每瓶的平均装料重量位于590620g和770~800g之间850cc.塑料瓶58mm口径,装瓶重量含瓶与瓶盖重,约78g,1100cc塑料瓶,78mm口径;2 含水量的确保及瓶肩无空隙则通过大量的配方试验来验证,实验证明必须提高主料木屑、棉籽皮、玉米芯等的蓄水能力,如通过堆制的方法使杂木屑的持水力达到68%70%、松木屑持水力达到76%或更高、浸泡过夜的棉籽皮蓄水能力达到76%、预湿3hr的玉米芯蓄水能力也达到70%以上,实验中还发现主料吸水后吸胀的体积各不相同,吸水后膨胀性越大装瓶的效果越好;3 营养物质一般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类,它们的使用量越大,装瓶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工厂化瓶栽要想获得高产在一潮内完成较高的产量,必须使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30%以上,营养物质吸水后由于吸胀作用很小,培养料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发菌速度大受影响,所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配方的优化,对主料进行选择与配比;4 培养料装得太轻,干物质含量减少,尽管菌丝发菌较快,但是后期的出菇受影响,子实体发育后劲不足,菌盖变薄且容易开伞,菇体细弱无力,容易开伞;装瓶装得太重,培养料之间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影响了菌丝吃料的速度,使发菌变得相当缓慢,使后熟期延长,增加了栽培成本;5 确保瓶与瓶之间的重量差别在20g范围内,这样可使发菌变得相对均匀,使将来出菇的整齐度提高,缩短了采收期,便于栽培参数的设定及更改;2/6页2. 无菌操作工艺消毒工艺原材料的消毒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含孢子全部杀死,使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另一个作用是使培养料经过高温高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进行降解,有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消毒的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培养料配方的改变:如果培养料的配方变化以后,基质之间的空隙可能会变小或变大,消毒程序也要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可能会导致污染或能源的浪费;2 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培养料酸败很快,所以除了装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外,锅炉的蒸汽供应以较大为好,尤其在消毒前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消毒锅内仍达不到100℃,培养料仍然在酸败,消毒后培养料会变黑,pH下降,使将来出菇减产;3 灭菌锅内放置数量:灭菌锅内放置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放置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蒸汽穿透力受到影响,灭菌时间要相对延长;4 空气过滤装置:采用全自动灭菌锅在灭菌结束后都有脱气过程,为了使锅内外压力平衡,在灭菌结束后,外界空气通过过滤装置回流到灭菌锅内,便于锅门打开,所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十分重要,也影响着灭菌的效果;冷却工艺冷却是指将培养料由高温降至接种所需的温度一般为20~22℃的过程,由于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冷热空气的交换,这样栽培瓶就可能在冷却室中造成冷空气回流带来的污染;所以对冷却室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 冷却室必须用无菌的气流彻底清洁,至少保持10000级的净化度;2 冷却室中的空调设置为内循环,且功率要求较大,降温迅速,资料证明栽培瓶由100℃降至20℃度,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50%、栽培瓶由80℃降至20℃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30%,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栽培瓶降至合适的温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交换比率,降低污染的风险;3/6页接种工艺接种环节是对清洁度要求最高的环节,因为在此区域涉及到瓶盖的开启,人员的操作,所以也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接种室主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非常苛刻:1 接种室必须有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1820℃,而且采用齿片散热方式;2 接种时由于有栽培种传输至外操作区域,所以室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状态,且新风的引入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室内保持10000级,接种机区域保持100级;3 接种室的地面必须易于清理,最好用环氧树脂材料等无尘材料;4 接种室必须安装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杀菌,紫外灯安装时注意角度和安装位置;5 接种操作前后相关器皿必须用75%的酒精擦洗、浸泡或火焰灼烧;6 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人员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3. 培养工艺食用菌的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黑暗、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蟹味菇栽培种在22℃温度下经过3035天配方不同天数有所改变菌丝吃透培养料,然后再经过3060天的后熟培养,即可搔菌出菇;金针菇在16~18℃温度下培养28天采用液体菌种可缩短1星期,即可搔菌;而杏鲍菇在22~23℃温度下培养30~35天,即可搔菌;培养期间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杂菌和虫害的大量发生;4.栽培工艺搔菌工艺工厂化食用菌在出菇前必须经过搔菌处理,使菌丝断裂机械刺激,蟹味菇将培养料表面搔成“馒头型”,而金针菇采用平搔方法,然后再补充一定的水分后出菇;但是,杏鲍菇采用平搔方法,不补充水分;在搔菌的过程中的留意点主要有:1 及时挑出在培养室中感染的杂菌;4/6页2 将污染的搔菌头及时用酒精或火焰消毒;3 搔菌要确保培养料面搔成“馒头型”,保留老的菌种,可缩短现蕾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4 搔菌头调节适当高度,搔菌后瓶子边缘料面距离瓶口在~1.5cm;催蕾工艺搔菌后须快速移入催蕾室进行催蕾;催蕾室满足下列工艺要求:1 催蕾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催蕾室里的灯光设置必须合理均匀,催蕾室里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催蕾室必须保证较高的湿度,真姬菇催蕾时的湿度近乎100%,所以室内要安置充足的加湿设备,最后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2 催蕾室内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使其保持清洁;3 真姬菇的催蕾最好能覆盖无纺布、纱布等通气性良好的覆盖物,以保湿与通气;在此种环境下1416℃、95%98%湿度下经过810d即可现蕾;子实体品质控制工艺真姬菇经过近10d的催蕾过程,针头状的菇蕾就会冒出培养料表面此时揭去覆盖物,即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工艺要求为:1 生长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与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栽培房不同床架都要安装层架灯,确保菇蕾能及时地、均匀地得到较强的光照,以促使真姬菇特有的大理石状花纹的分化和菇型的美观,生长后期每天光照不得少于1012hr;室内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确保CO2浓度位于10001500mg/Kg之间;湿度保持在9095%之间;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以促使均匀长菇;2 栽培房内必须保持清洁,不要存有烂菇体或培养料残渣等,在每批次结束后对室内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减少杂菌的累积;3 栽培房内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房间,有子实体浓厚的香味,所以在进排气孔方位均要安装防虫网,以防止一些菌蝇或菌蚊类害虫的入侵;5 采收包装工艺采收工艺真姬菇生长至菌盖大小2cm且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菌柄长度5-8cm时即可采收,由于其质地脆嫩异常,菇盖容易脱落或破损,在采收时要非常小心,减少破损,研究中发现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采收非常方便,速度也非常快,采收速度为30004000株/人.小时;包装冷藏工艺瓶栽真姬菇的采收后为一株,一般以托盘盛放,再覆以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装后的成品及时放入3~5℃的冷库中,保存期为7~10天;。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食用菌产品的日益需求,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已经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就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述,内容包括选址、设施建设、领导人员培训、菌种选择、采收工艺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
首先,选址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基础,众所周知,食用菌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
因此,在选址时应选择气候温湿度适宜以及土壤状况良好的地区,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工厂正常运转。
其次,设施建设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重要一环。
工厂的主要设施包括菌种生产车间、菌袋灭菌车间、菌袋接种车间、菌类生长车间等。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食用菌生长的特点,确保设施温湿度控制的精准,同时要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领导人员的培训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的关键,只有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领导人员,才能有效地指导和管理生产。
因此,工厂管理层应安排培训课程,包括菌种选育、灭菌技术、接种技术、生长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管理人员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理解和运作能力。
菌种选择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市场需求和工厂生产能力,选择适合的菌种进行栽培。
常见的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菌种的选择要考虑其品质、产量和市场销售情况等因素。
采收工艺是保证食用菌品质的关键步骤,采收时应注意控制采收时间和方式,避免对菌体造成损伤。
同时,需要建立严格的品质检测体系,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研发加工技术,将食用菌进行加工制品,增加产品的深加工率。
最后,销售渠道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关键一环。
可以与超市、酒店、餐厅等商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性。
同时,也应积极开拓电商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综上所述,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址、设施建设、领导人员培训、菌种选择、采收工艺以及销售渠道的合理规划和运作。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也就是工厂化生产可以周年、规模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效率高,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温度:为了满足食用菌在反季节种植对温度的需求,常投入大量的电费开支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进行降温,所以种植环境的保温情况直接影响电费的开支多少。
有的投资商处于对前期投入资金的考虑采用的保温层的厚度和密度都达不到保温的要求,对建厂前期来说节约了开支,但无休止的制冷费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二、湿度:工厂化种植都是利用制冷机降温,在降温的过程中也除掉了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要远低于蘑菇生长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为了增湿只能多次大量上水使菇体的生长和质量都受到影响,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解决了空气湿度难以控制的弊端,能使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永远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通风:通风也是影响温度的一个主要环节,车间温度的高低很大的程度就是受通风的影响,所以处理好通风和温度的关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在外间温度低时进行通风可以减少对车间温度的影响,这是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通风的时间受限制,尤其到7、8月份早晚温度相差不大采用这种方法意义就不大了。
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设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车间的温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通风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可以减少通风带来的温度骤变对菇体的影响。
四、光照: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车间采用何种光照方式至关重要,对于光线要求不严的品种采用日光灯照射合理调节光源的位置和光的亮度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光照强的品种必须采用多个光源,过多的光源给各种操作带来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对于光线要求较强的品种宜采用采光板进行采光,这样即解决了过多的灯给出菇车间的操作造成的不便也解决了灯光给出菇车间带来的热量问题,也很安全。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优点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1.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的定义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实际上就是封闭式工厂化周年栽培。
利用制泠或加热设备和自然气候抗衡,实现“空龄效应”。
“空”指空间,“龄”指时间。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内,利用设施、设备创造出适合不同菌类不同发育阶段的环境,进行立体、规模、反季节周年栽培。
其目的是提高周年复种指数,提高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周转使用率,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集现代农业企业化管理的栽培方法。
2.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均为季节性传统小农手工作坊式栽培。
菇农必须承担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变化、技术失误、误购入劣质菌种等诸多风险,出售的仅是初级产品,无多大的利润空间。
他们所获得的效益,只不过是比简单出卖劳力稍强些。
现代农业生产是逐步向“精品农业”发展。
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属于“精品农业”范畴,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反季节品种,消费对象是超市、酒楼、宾馆,面对着的是中高档消费群体。
为了保证连续周年供应,只能走工厂化设施栽培的道路。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副产品极丰富的社会里,百姓对品质要求逐步提高,只有品质才能够激发起民众的购买欲望。
近几年随着老百姓生活的提高、节奏加快,日益提高营养、保健意识,导致对小包装的需求日益增加。
所谓的品质,不再停留在简单鲜菇的外观形态上,而是在内在的质量上,表现在其风味和口感上,显的尤其重要,特别是绝对不能有农药残留。
熟料栽培,原来就不存在喷农药事情,只不过各地传统小农手工作坊式栽培,只注意到栽培产量,连最起码的防虫网都舍不得投入,往往忽视物理防治为先的原则,简陋生产,粗放管理,追求的仅是短期的经济效益,造成病虫害的日益严重。
导致减产。
因此,季节性传统小农手工作坊式栽培,所生产出来的鲜菇没有标准可言,已不能够适合市场对品质日益苛刻的要求。
目前政府提倡外向型农业,但为了打破“绿色壁垒”,也必须进行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才谈的上和国际接轨。
要达到无公害生产,工厂化生产是一个很好模式。
只有将目前小农生产模式逐渐向工厂化设施栽培模式转变,形成稳定的周年生产,并有一定规模的产量,才能使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才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3.投资与效益的辨证关系工厂化设施栽培虽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一次性投资相对较高,使不少人望而怯步。
首先对高投入辨证关系必须有清晰认识。
世间任何事物,没有绝对化的。
例如,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搅拌机,每台价格都在5,000元左右,表面上看它价格很高,如果只是在生产季节使用,一年生产量仅在季节性10万袋左右,那么每一袋仅搅拌机设备投入就是O.05元,如果工厂化企业周年生产能力在100万袋以上,那么平均每一袋仅搅拌机设备的投入也仅仅只有0.005元,远远低于手工搅拌的劳动力费用支出。
又如,年生产100万袋的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包括住宿等仅需要6,667m2(10亩)土地,而自然季节性栽培,同样面积土地,即使年复种3次,只能够生产18万袋。
如果同样生产loo万袋生产规模,年复种也3次,就需要43,335m2(65亩)土地,且不说土地费用,将所需要的人工数、在管理过程来回路程所消耗的时间、工作的天数相乘,结果折合消耗总天数再乘以日工资。
将是一笔可观无形消耗费用。
再举一例,为了夏天能够工厂化生产低温型的金针菇,就必须对栽培场所室内进行保温处理,这是工艺要求。
但有的栽培者往往为了节省保温设施的投入或自身知识的局限,仅是简单将旧厂房进行改造,采用聚苯乙烯板张贴在墙上作保温墙。
聚苯乙烯板具有保温作用,但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还有吸湿,增加了自重,结果使其保温性能大幅度下降,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少,但每个月的制冷电费高达数万元,结果一年运行下来年电费总支出惊人。
从上述的三个实例可以清晰看到投入和产出的辨证关系。
存在着长期投资效益和短期投资效益辨证关系。
同时也说明了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新型产业,是一项周密、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系统工程,必须事先对此有一定充分的认识。
此外,工厂化设施栽培,应尽可能提高设施栽培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尽可能降低劳动力强度,减少劳动力费用。
虽然投资费用增加了,但从长久来看,设备改造所产生的效益将是可观的。
在福建省闽南各地菇农长期从事季节性集约化白背毛木耳栽培,或者从事其他产业,在资金上完成了原始的积累。
在目前投资渠道不明情况下,利用原来从事食用菌生产所积累的经验,又陆续开始回到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上来,主要从事秀珍菇周年设施栽培,有关设施栽培中的技术都还在探索阶段。
投资近百万元的企业,也陆续在增加,大部分企业年生产规模都在百万袋以上。
有的已经成功,有的还处于摸索阶段。
从他们运行情况结合笔者经过十余年有关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探索体会到:目前在农业产业内,没有任何一项项目有像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这样,具有如此大的经济效益。
要使食用菌能够周年生产,并上水平,只有走设施栽培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现在依然有不少投资者对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存在疑惑,投资额要百万元左右,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否拿回投资成本,这种疑惑完全可以理解。
较有一定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这方面的困惑可能会少些。
高投入必然存在高获利。
同时也必然存在着高风险,获利和风险并存。
问题是如何规避高风险,希望本文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4.体制选择是成功的基石笔者十余年来,受邀请参与过国营、家族、个人、股份制等多种不同体制下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的规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感触很多,深刻体会到良好体制是成功的基石。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特点:产品定位在鲜菇,不易于储存。
每日生产数量均在数百公斤以上。
时时刻刻都得使栽培的全过程控制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
为此,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运行体制。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最好是采用股份制。
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首先应对体制形式、产权的归属、技术、资金等制定合理的股份比例,协商一致,使“产权多元化”。
并就具体的分工等给予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按章办事,也容易形成有效监督机制。
所有股东都必须明白:自己不是万能的人,企业的运转和发展,靠资金,搞好基本投资建设;靠技术,把握生产技术核心;靠认真管理、各人的“资源”,出效益;靠营销策略、品牌,占领市场较大份额。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新开办的企业,所有的股东都得对市场变化和竞争激烈程度、效益和风险并存有充分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股东,包括技术干部都必须投入相应大小的资金,使大家都有信心。
对于高级人才要给于一定的技术股权,必须制定对人才的持续吸引力的“期股”机制。
5.对市场的调查5.1食用菌干、鲜菇需求比例在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里超市、中高级餐馆林立。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老百姓对商品要求是:便于简单加工就能够食用,因此,市场上鲜菇比例大幅度上升。
鲜菇包装已出现托盘包装、软包装、抽真空包装,以此提高商品外观的档次,吸引市民购买欲望。
5.2深入了解鲜菇市场,取得第一手感性认识如果生产规模设置在日生产鲜菇200kg左右的企业,首先要对当地及周边城市的总人口数及全市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饮食习惯、不同消费群体的比例、市场对所生产不同菌类的认识程度、节假日和日常市场容量、一般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价格之间差价、周边从事同类生产菇农户数、超市数量等分别进行调查,并对其全年。
乃至今后二、三年的走势进行分析。
如果生产规模设置在日生产鲜菇1t左右的企业,一般当地吞吐有困难,只得流向大城市。
如果能够获得近一、二年来上海、广州各种鲜菇每日市场价格变动,画出曲线,这样对投资的决策是有很大帮助的。
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成本也越低,市场销售的竞争也越激烈。
销售的压力也越大。
笔者认为在中等城市周边发展日生产200kg规模企业比较妥当,立足本地。
另外,注意季节变化对市场影响。
在夏季,金针菇采用工厂化设施反季节栽培,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但在夏季市场上高品质的鲜菇断档,在福州批发价格也维持在12,15元,妇,此时的消费量仅有500kg左右。
而到了冬季。
自然季节常规栽培的金针菇上市,批发价格就跌到5,7元,kg,和蘑菇价格相当,此时,销售量却增加到4,5t。
但已跌到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成本价以下,所以一旦预测市场价格低于设施栽培的成本价时,就得停产,进行设备维修或生产夏季品种,如冬季,自然无法生产草菇,此时价格就十分可观。
此外,不能够被一时高价格所迷惑,特别是稀有菌类。
因消费者对稀有菌类的认识、接受要有一个过程。
当新产品出现时,是以奇特而被动尝新而消费的,这是短暂的,不久就会跌落,随后价格又会回升,逐渐稳定,这时的价格才能够作为测算的价格。
茶树菇、竹荪价格从暴利,滑落下来就是典型的例子。
5.3对经销商可诚信度的考察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每日鲜菇数量有时是以吨计,销售定位均流向附近大城市。
一般新介入的企业,销售网络尚未建立,只得靠经销商进行批发。
选择多家有诚信的经销商是关键。
大部分经销商不是买断价格,而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双方在电话中讨论协商,确定。
7天一结算,半个月一结算,有时能够结帐就不错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无论市场行情怎么跌落,经销商都不会和厂家风雨同舟的,经销商维护的是自己的利润。
如果,自己企业鲜菇的质量在整个批发市场质量最好,质量稳定,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和品牌。
那就是卖方市场了,可以根据市场的行情,进行讨价还价,而且是货款到位才发货。
设施栽培企业对经营方针和具体操作办法要研究。
5.4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多变性现在已是资讯十分发达的社会,随着大城市间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交通已不是大问题了。
产区鲜菇源源不断集中流向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再辐射到城市各角落。
从菇棚到老百姓餐桌仅需要十几小时。
鲜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最近由于受内陆省自然季节栽培金针菇的冲击,福建16家金针菇周年栽培企业叫苦不迭。
进入10月份大部分企业就停产或生产其他夏天发育的菌类,规模较小的企业,只是减产或不停产。
至第二年2月份,以迎接5月前后又一个新的销售旺季,但较为短暂,随后价格又跌落。
进入8月份后价格逐渐上涨,国庆节前后价格为暴利。
因此。
对于设施栽培的企业不同季节。
要有不同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够“一棵树上吊死”,才能够获得更大效益。
6.工厂化设施栽培应有“天时、地利、人和”宽松的环境6.1天时所谓天时,就是先要对当地十余年的气候变化有充分了解。
画出侯温、侯湿度的变化(侯:指五天平均气温、湿度值),气温稳定在5、12、23?时间,十余年内,秋季和春季旬出现32?以上高温的机率等气象资料,做出图标。
这样就能够根据所欲栽培菌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判断。
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是否适合该菌类的生长及适宜生育期的长短,生产费用等。
有这方面教训,如,福建罗源引进漳州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从地理经纬度上看,仅差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