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求因果联系方法分析共32页
逻辑学归纳推理

(四)共变法
1,定义: ,定义:
共变法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 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是变 化着的,其他情况保持不变,那么这个惟 一变化着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或结果).
向日葵增产研究
"喝假酒"与"甲醇中毒" 喝假酒" 喝假酒 甲醇中毒"
两名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兑水后冒充白洒出售, 两名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兑水后冒充白洒出售,在 4个村的范围内共售出 个村的范围内共售出225公斤,具医院反映,近年来, 公斤, 个村的范围内共售出 公斤 具医院反映,近年来, 有甲醇中毒患者来院就诊,其中有6名患者双目失明 名患者双目失明, 有甲醇中毒患者来院就诊,其中有 名患者双目失明, 两名患者死亡.经司法部门查明, 两名患者死亡.经司法部门查明,已喝过这种假酒的共 有121人,他们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中毒现象,药检部 人 他们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中毒现象, 门查明,已喝过这种假酒的共有121人,他们都发生程 门查明,已喝过这种假酒的共有 人 度不同的中毒现象,药检部门指出, 度不同的中毒现象,药检部门指出,工业酒精中含有大 量甲醇,甲醇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 量甲醇,甲醇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人体少量摄入会引 起恶心,呕吐现象,在大量摄入时会导致双目失明, 起恶心,呕吐现象,在大量摄入时会导致双目失明,昏 迷甚至死亡. 迷甚至死亡.
2,公式: ,公式:
复合情况A B C D与复合现象a b cd有因果关系. 并且: B与b有因果关系; C与c有因果关系; D与d有因果关系; 所以,A与a有因果关系.
3,注意: ,注意:
必须确认除复合情况的剩余部分外,被研究 现象的剩余部分不能与其他任何因素有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基础班 (论证逻辑2之因果关系)

C选项:直接否定结果,是最强削弱
D选项:可以削弱但力度没有C项,因为削弱的主题不明确
3、有因无果
所谓有因无果(有A无B)是指当原因A存在,却并 未产生结果B。切断了AB的因果联系而起到削弱质疑 作用。削弱强度高于无因有果
【公务员真题】传统观点认为鸡蛋黄胆固醇含量高,是直接造成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中风的罪魁祸首。所以,很多中老年人不敢 吃鸡蛋黄。最近,营养学家组织了一个专门研究鸡蛋黄与胆固醇之间关 系的小组,对116名50至65岁的男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 假定有以下几种实验结果,哪种将最能削弱传统观点?( ) A. 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分别食用蛋黄和蛋清,结果发现食用蛋清的一组 被试者体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 B. 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分别食用蛋黄和蛋清,结果发现两组被试者体内 胆固醇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C. 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食用蛋黄,一组不食用蛋黄,半年后发现没 有食用蛋黄的被试者体内胆固醇含量有所减少 D. 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食用蛋黄,一组不食用蛋黄,半年后被试者 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均没有发生变化
【题干逻辑】D 有因无果 传统观点:鸡蛋黄胆固醇含量高,是直接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及脑中风的罪魁祸首 A选项:说蛋清组明显增加,并未说蛋黄组变化 B选项: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并不能说明胆固醇高低 C选项:属于加强选项
4、无因有果
所谓无因有果(无A有B)是指A不出现,结果B仍 存在,以此削弱原题干中AB的联系。削弱强度高于 另有它因
代的墓穴中 B直接否定原因,最能削弱; D具有较强的干扰,墓主人喜爱的文物并不一定是夔文陶片,你不能过
度推断 A选项属于无关选项,讨论的是西汉时期 C说是唐代的,与题干确定是先秦的事实矛盾
2、否果
穆勒五法

穆勒五法约翰·穆勒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逻辑学体系》(1843)所区分的五种实验推论的方法。
在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因果关系时,创造出的五种逻辑方法,称为穆勒法。
一、契合法契合法的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因这种方法是异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契合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①ABC a②ADE a③AFG a…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1960年,英国某农场十万只火鸡和小鸭吃了发霉的花生,在几个月内得癌症死了。
后来,用这种花生喂羊、猫、鸽子等动物,又发生了同样的结果。
1963年,有人又用发了霉的花生喂大白鼠、鱼和雪貂,也都纷纷得癌而死,上述各种动物患癌症的前提条件中,对象、时间、环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发霉的花生。
于是,人们推断: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这些动物得癌死亡的原因。
后来通过化验证明,发霉的花生内含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
这个推断就是通过契合法得出的。
契合法的结论是或然性的。
为了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结论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场合数量有关。
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二、差异法差异法的内容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因这种方法是同中求异,所以又称之为求异法。
求异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①ABC a②-BC —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一百多年前,一艘远洋帆船载着五个中国人和几个外国人由中国开往欧洲。
途中,除五个中国人外,全病得奄奄一息。
经诊断,都患有坏血病。
同乘一只船,同样是人,一样是风餐露宿,受苦挨饿,漂洋过海,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却判若异类呢?原来这五个中国人都有喝茶的嗜好,而外国人却没有。
逻辑推理案例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逻辑方式之一—探究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提出探求因果联系时使用的五种推理方法,在逻辑学中称为穆勒五法,包括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和剩余法。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通过实验证实个体确实可以根据可能原因和可能结果同时出现(求同)、可能原因与结果同时消失(差异或共变)现象来确认某一事件是原因事件[i]。
(一)求同法1.求同法及结构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破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2.物理学科中的案例材料:“列车出站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这是由于受到机车牵引力的作用。
列车进站时,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这是由于受到制动阻力的作用。
射出的炮弹,运动速度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炮弹做曲线运动,这是由于炮弹受到重力的作用。
总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时,都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就有了加速度。
所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ii] 3.案例分析第一,获得的物理结论: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理教材中多数定义性概念以及一些规律可以运用求同法获得的,比如教材中“力”、“液化”、“机械运动”、“弹性形变”等概念以及“弹力的方向”、“力的合成”、“牛顿第三定律”等规律一般就可以通过求同法。
1被压弯的撑竹恢复原状时,使船离岸。
1人民教学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案例分析第一,获得的结论命题:产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理产生的力。
第二,教材获得该结论命题的推理方法—求同法,结构如下,求同法案例(二)差异法1.差异法及结构差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逻辑分析》PPT课件_OK

(2)证明方法的种类 ----归纳证明 ----演绎证明
• 第二,如果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特征的关联程度越高,类比 法应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抓住事物相似的本质特 征,不要用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相似之处做比较。黑格尔 曾指出:类比推理可能很深刻,但也可能很肤浅,如“地球 是一个星球,并且有人居住,月球也是一个星球,故月球上 也有人居住”?
• 第三,相类比的两类事物所依据的数学模型越精确,类比就
• 如在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比较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其 课程设置有诸多不同之处;
• 再如比较山东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其管理体制就有明显的不同之 处。
4
(2)异类比较: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相同之处。即异中求 同。
• 如中西方文化比较、中西医学比较等; • 不同项目训练过程的比较,不同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比
9.5.3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分析和综合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和互为前提的。具体运用时应注意:
• 调查、观察和搜集材料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法的基础。 • 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时,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
合—分析—综合。 • 要注意到分析与综合的相互渗透。在每一步的分析
中,同时要进行一些小的综合;在每一步的综合中, 同时也有一些小的分析。
• 如“体育仿生学”就是通过类比建立的新兴学科。
• 再如,类比袋鼠起跑前总是先屈身,然后用力一蹬的动作, 舍里尔发明了蹲踞式起跑技术;
• 类比青蛙的泳姿人们发明了蛙泳;
• 类比生物体机能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联系,人们使用了“生物 反馈训练法”;
• 类比鱼体表面的粘液,人们就给运动员身上涂油,仿制成 “人工海豚皮”和“皮肤式游泳衣”;
议论文写作之因果分析法(新)课件

练习题三:全球化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国际合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 趋势,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和文化交融。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 联系更加紧密,也使得国际合作变得 更加重要。
要点三
因果分析
全球化问题的产生与多个因素有关, 如国际贸易不平衡、文化差异、国际 政治局势等。解决全球化问题需要各 国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 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 的深入开展。
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平衡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案例二:教育问题
总结词
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详细描述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 个重要问题。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 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 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果分析法可以用来 分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原因,以及如何通 过政策调整和资源倾斜来促进教育公平。
练习题一:城市交通问题
总结词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还 增加了空气污染。频繁的事故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果分析
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道路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私家车 数量过多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如优化道路规划、加强公共交通建 设、限制私家车购买和使用等。
总结结论
总结词
结论是对整个论证过程的总结和归纳,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论 点。
详细描述
在总结结论时,需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整个论证过程,重申论 点并指出其意义和价值。结论应该与论点保持一致,同时能 够启发读者பைடு நூலகம்考和行动。在表达结论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 确性和精炼性,避免冗长和重复。
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

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本文源自“新控制原理”一书 6.1、6.2节。
更早的叙述可从(1)“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1993年4期1-14页“寻求因果联系的七种方法”一文;(2)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宏观经济归纳分析” 1996年一书;(3)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第三届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论文集”294-298页“一类归纳推理规律的研究”一文中读到。
谈及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则必须和其定义联系在一起。
因此,6.1节叙述因果关系的定义,6.2节叙述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
因果性概念是科学发展、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
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一直吸引着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及哲学家的注意。
其原因在于:没有比因果关系更基本的概念了,它反映了客观事件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之中。
一门科学只有研究到因果关系的层次,这门科学才算有牢固的基础。
逻辑控制也是如此。
在逻辑控制中,最基本的工况与作用力之间,作用力与性能之间也都存在有因果关系。
对自然语言条件语句中的联结词“如果…,则…”进行逻辑抽象,就必须考察因果关系。
寻求一个符合人们理解的、有效的逻辑抽象,一直是人工智能、思维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个有效的条件语句要求前后件之间有某种因果联系。
一旦普遍的因果关系得以确定,因果推理就跟之确定。
在这种意义上讲本章也是讲述“如果…,则…”的逻辑抽象。
本章先介绍一个普遍适用和容易接受的因果关系定义,再讲述归纳思维的规律,以便寻求因果关系,分析逻辑控制中的因果关系,最后则给出因果分析的应用举例。
6.1 现象的因果联系在介绍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之前,有必要对有关概念加以说明,以便确定本书要使用的概念的内涵。
如果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引起另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这两个现象或事件间就具有因果联系,这两个现象或事件也就组成因果系列。
原因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直接产生并先于其它现象或事件。
征兆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同时伴随于其它现象或事件。
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

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本文源自“新控制原理”一书6.1、6.2节。
更早的叙述可从(1)“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1993年4期1-14页“寻求因果联系的七种方法”一文;(2)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宏观经济归纳分析”1996年一书;(3)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第三届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论文集”294-298页“一类归纳推理规律的研究”一文中读到。
谈及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则必须和其定义联系在一起。
因此,6.1节叙述因果关系的定义,6.2节叙述因果关系的寻求方法。
因果性概念是科学发展、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
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一直吸引着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及哲学家的注意。
其原因在于:没有比因果关系更基本的概念了,它反映了客观事件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之中。
一门科学只有研究到因果关系的层次,这门科学才算有牢固的基础。
逻辑控制也是如此。
在逻辑控制中,最基本的工况与作用力之间,作用力与性能之间也都存在有因果关系。
对自然语言条件语句中的联结词“如果…,则…”进行逻辑抽象,就必须考察因果关系。
寻求一个符合人们理解的、有效的逻辑抽象,一直是人工智能、思维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个有效的条件语句要求前后件之间有某种因果联系。
一旦普遍的因果关系得以确定,因果推理就跟之确定。
在这种意义上讲本章也是讲述“如果…,则…”的逻辑抽象。
本章先介绍一个普遍适用和容易接受的因果关系定义,再讲述归纳思维的规律,以便寻求因果关系,分析逻辑控制中的因果关系,最后则给出因果分析的应用举例。
6.1 现象的因果联系在介绍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之前,有必要对有关概念加以说明,以便确定本书要使用的概念的内涵。
如果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引起另一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或存在,这两个现象或事件间就具有因果联系,这两个现象或事件也就组成因果系列。
原因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直接产生并先于其它现象或事件。
征兆系指这样的现象或事件:在一个给定的因果系列中,它同时伴随于其它现象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