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散文《补偿》

合集下载

爱默生随笔经典语录

爱默生随笔经典语录

爱默生随笔经典语录导读:1、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2、除了你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除了原理的胜利,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

3、如果你高尚,我会爱你;如果你不是这样,我不愿意献假殷勤去伤害你,也伤害我自己。

4、罚则面临着他的心灵,他充溢着一种如此普遍的信赖,它把满怀的希望和人间最稳妥的规划都卷入它的洪流中。

5、人并不是相信,而是看见:至善就是真,而且它可以在思想中轻而易举地打消一切特殊的游移和恐惧,静待时间明确的启示。

6、唉,大多数人已经用一块手绢蒙住了自己的眼睛,把自己栓到某一个通用的观点上。

这种顺从使他们不仅在几件事上弄虚作假,不仅仅编造几句谎言,而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弄虚作假。

7、上帝喜欢每天孤立我们,将过去和未来藏起来不让我们看见。

我们总是要四下里寻找,他却彬彬有礼地在我们面前和身后分别拉下一幅穿不透的、最纯的天幕,“你不会有记忆”“你什么希望也没有”。

8、时间与空间只不过是眼睛造成的生理颜色,而灵魂却是光明;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白昼,它在哪里消失,哪里就是黑夜;而历史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一种伤人的举动,如果它不仅仅是关于我的存在和形成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寓言的话。

9、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感觉到:除了从我们自然出生的那一年计算的年龄,还有另外一种青春和老年。

每个人放弃那种观照时,总觉得它与其属于人生,不如说属于各个时代。

在某种程度上,智能的最微小的活动把我们从时间的限制中解救了出来。

10、人们呼天抢地,但还没有表现出他们所说的一半悲痛。

在喜怒无常的心境中我们在招致灾祸,同时怀着这样一种希望:在这儿我们至少能发现实在,真理的剑锋利刃。

但结果表明它只是绘制的一个场景,一个假象。

悲伤给我的唯一启迪就是知道了它有多么肤浅。

《爱默生随笔》简介爱默生是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对诸如梭罗、惠特曼、霍桑和狄金森等重要作家起了催化作用。

他是欧洲浪漫主义在美国的分支超验主义的发言人,曾给当时美国的思想运动指明方向。

读爱默生随笔选

读爱默生随笔选

读爱默生随笔选读爱默生随笔选【第一篇】:战胜自己用这样的文字开篇就给了我震撼,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场修行,梦想、目标、方向……一路行来,最大的语言障碍就是自己,光是背着华丽且越来越重的皮囊,被窃了信仰和爱的能力。

这是一个艰巨的自制工程。

翻开过往,每一页的记忆,才发现最痛的跌倒爬起来之后才绕圈学会了奔跑,也才开始找到那丢失的精神信仰。

就像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为捡拾到一片蝶形的落叶,实际上因为上面的小一个小斑点,可以透过阳光看到五彩的彩虹光环,便乐的没有了方向,旋转起来。

“啪”摔了一跤,破了皮,出了血,两眼泪光,却四下无人,用手一抹,爬起来,跳的更欢了。

透过孩子总是可以看到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不足,因为单纯的她就是一面镜子,我坚信言传不如身教,就如爱默生说的:“谁给谁教,谁受谁学。

”一个人能不经历风雨是不可能,上帝是公平的,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备好礼物,且不论是惊喜还是窒息,每个人都会收到,而成长就是学会不断的打开礼物,接受礼物、感知礼物、分享礼物。

因为中考、高考结束的原因,近来被各大新闻报道各省市考试状元,这些仿佛把我带回了那曾经紧张到爆表的时刻,当初因为化学和英语的压力,高二就差点弃学,忘不了当时母亲的话:“你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决定。

”一整夜无眠,脑子里浮现了很多遐思,最后自己险胜了自己,第二天早早背起书包回到学校。

圣伯尔纳说过:“除了我自己,什么也不能对我造成不良影响,我所遭受的危害性我随身携带着,我决不是一个真正的受害人,除非被我自己的过失戕害。

”一切损失,一切痛苦,都是个别的,太阳照样升起,地球照样转动,精神宝塔使得苦恼丝毫递减不了我的信任。

“让我们从自然界汲取一个反思吧。

自然总是用短期方式工作的。

水果成熟后,就落下了。

果子一摘完,叶子就掉了。

水的循环纯是下落现象。

人和动物的行走是一种向下的下落。

一切体力劳动和力气活,如撬、劈、挖、划等等,都是借助于不断的下落干成的,地球、月亮、彗星、太阳、星星,永远在下落。

现代文阅读中富于哲思的文段

现代文阅读中富于哲思的文段

现代文阅读中富于哲思的文段l 断崖石头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的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

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

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2 恪守心灵的绿色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

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呕经历电闪雷鸣。

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

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

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3 胡杨祭走一路,寻索一路。

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

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4 凝望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杂乱的、破旧的村庄寂寞地走过漫长的雨季,将我年少的眼光从晦暗的日子里打捞出来的是一棵棵开花的树,它们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了我的眼睛,也洗净了我的灵魂。

我在书本垒砌的阶梯上爬行,一棵棵开花的树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

当我把目光从城市的名利枷锁里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开花的树,一棵开花的树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阳光和绿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纯净空气,我脱离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灵魂渐渐变得宽广和清澈。

5 天真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

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者中专都不必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

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

爱默生美国文学的先驱者

爱默生美国文学的先驱者

爱默生美国文学的先驱者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风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对美国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爱默生作为美国文学的先驱者的重要性。

爱默生于1803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他在哈佛大学学习神学,并成为一名牧师。

然而,他从未满足于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而是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理念。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对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观点。

爱默生的主要思想包括“自立”,“自信”和“自我实现”。

他鼓励个体追求独立思考和行动,不受社会规范和传统束缚。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力,只有通过“自立”和“自我实现”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在他的著作中,爱默生展现了他精湛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的散文作品《自然》(Nature)被视为美国转型期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这本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重新与大自然建立联系,以发现自我和个体的真正价值。

此外,爱默生的散文作品《自助》(Self-Reliance)也被广泛阅读和引用。

他在这本书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真实。

他提出了著名的名言:“要以自己的眼睛看,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这一思想触动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并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默生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的作品,还在于他的思想传播和启发了后续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是美国唯一一位在自己的生命中担任过全国演讲者的作家,通过他的演讲和讲座,他传播了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一整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爱默生的影响力延续到今天的美国文学。

他的独立思考和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在美国文学中经久不衰。

他的作品和思想继续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他不仅为美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潮,也为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而言,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他的独特思想和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伦坡

爱伦坡

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
柯南·道尔。作品经典的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 儒勒·凡尔纳 。写过《海底两万里》、 《地心游记》等著名科幻小说。 蒂姆·伯顿 电影《 伯顿。 蒂姆 伯顿。电影《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 》 力工厂) 力工厂)《Corpse Bride》(僵尸 》 新娘) 新娘)
爱伦·坡 爱伦 坡
(1809~1849) ~ )
埃德加·爱伦·坡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 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 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 之一,唯美主义者。
第四小组
爱默生
(1803-1882 )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美国 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 1803年5月6日出生, 1882年4月27日 在波士顿逝世。 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 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曾就读于哈 佛大学。
爱默生的主要作品
《论文集》 《论文集》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 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 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 誉。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 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 《五日节及其他诗》
他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 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 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毛格街血案》、《玛 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 《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 先河,对後世起了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 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 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 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 服力强。

《论圆》爱默生赏析

《论圆》爱默生赏析

《论圆》爱默生赏析
《论圆》是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爱默生通过对圆形的描绘和赞美,探讨了宇宙、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奥秘,并呼吁人们追求内心平衡与完整。

首先,爱默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圆形的特点和意义。

他认为,圆形象征着完美、无限和永恒,是所有形状中最美丽和最有力量的。

通过比较圆形与其他形状,他表达了对圆形的喜爱和推崇,并将其视为真理和神圣存在的化身。

其次,爱默生将圆形的意象与宇宙和自然相联系。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圆,一切事物都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圆环中运动和交融。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圆形现象,如太阳、月亮、星辰、花朵和水波等,以此说明圆形在自然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进而,爱默生将圆形的美喻为人类心灵的追求。

他认为人类内心渴望着完美、和谐和平衡,而圆形正是这种追求的象征。

通过追求自我完善和修炼,人们可以实现与宇宙的联系,达到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最后,爱默生强调个体责任和人类的自由意志。

他呼唤人们要发现并活出自己的特质和天赋,而不被社会和传统所束缚。

他鼓励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追求内心真实和自由的表达。

总之,《论圆》是一篇富有哲学和启示力的散文,通过对圆形的描绘和赞美,爱默生展示了他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心灵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于平衡、和谐和内在自我探索的思考,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和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本回答是基于我的理解和知识,并非爱默生本人的观点,对于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赏析,请参考原著。

nature散文赏析中文

nature散文赏析中文

nature散文赏析中文
爱默生的散文《论自然》记述了他关于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以干净简练的语言,清晰深刻的结论,表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及伦理道德思想观点,并成为西方辩证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深刻地阐明了辩证法思想。

在他看来,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用我们今天的力学思想来说,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无论是火的燃烧、熄灭,还是万物的生成与相互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即逻辑)进
行的。

“逻各斯”思想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发辩证法达到新高峰
的表现。

理性之美:爱默生经典散文集

理性之美:爱默生经典散文集
理性之美:爱默生经典散文集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化
超越
之美
历史
自然
人们
生的
经典
理性
散文 文中
社会
散文
作品
见解
人性
经典
世界
生活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理性之美:爱默生经典散文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作品集,汇聚了 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爱默生以独特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见解,赋予了这部 作品集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爱默生的散文主题广泛,从自然、人性、历史到社会现实,无不涉猎。他以洗练、简洁的语言, 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生活的真谛。他强调个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以自然为师,追求真 理,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在《自然》一文中,爱默生将自然比作一本敞开的书,邀请人们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其中的 智慧。他提出“超验主义”的理念,主张通过直觉和灵感来认识世界,超越经验的限制。在《历 史》一文中,爱默生则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认为历史是人的镜子,通过历史可以洞察人性的 善恶与真假。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感受
《理性之美:爱默生经典散文集》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启示的作品,它以独特的 视角和思考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真正价值。在当今这个快节奏、信息化 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忽略了人性的本质。而这本书正是 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内心平静的一盏明灯。
爱默生的散文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真谛。他深刻地指出,人类 作为理性的生物,应该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 种信息和价值观所左右,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而爱默生的思想提醒我们,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被外界所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默生散文《补偿》为什么我可以逍遥地看日头,别人却没有这样的闲暇?当然是因为他们快活的时候,我独坐在痛苦的荫翳下。

为什么欣喜的人们口若悬河,我却要像坟墓一样喑哑?啊~以前我宣讲,他们沉默,现在却已轮到他们说话。

1834爱默生散文《补偿》孩提时的我就打算就补偿这条教义写篇文章。

因为在我看来,在补偿这个问题上,生活超越了神教,人们对它的实际认识也胜于神父的说教。

再有,衍生这条教义的素材是那样丰富多彩,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不停地闪现在我面前,甚至出现在我的梦中。

它们其实就是我们手中的工具,篮中的面包,街上的交易,农场和住房,人与人之间的问候、交往、借贷,性格的相互影响以及自然和人的天性、禀赋。

我觉得,这条教义可以向人们展示神的光芒,以及摆脱了所有传统束缚的灵魂的现时行为,这样,因其客观实在性,人的心灵便可以沐浴在永恒的爱河中,可以同过去的、未来的真理相互交流。

另外,如果这条教义的阐述类似我们凭直觉感受真理时的情形,那么,它将会成为漫漫黑夜中、崎岖山路上的明星;不让我们迷失方向。

最近在教堂里听的一次布道又强化了我儿时的愿望。

一个坚持正统学说并因此而备受推崇的牧师,按通常的方式阐释了最后的评判这条教义。

他想当然地认为,评判并不在现世执行,现世的情况是小人成功,好人落魄。

然后,他援引《圣经》,推断小人和好人都将在来世得到各自应有的报偿。

我没看出教友们对这条教义的阐释有什么异议,散会后,也没有人再谈及这一布道。

然而,这条教义旨在说明什么?牧师所谓好人于现世落魄指的是什么?是[2]不是说房子、土地、官位、美酒、马匹、华服、种种奢华等只为不道德的人所有,而圣人却遭贫穷、受鄙视;是不是说对后者的补偿就是在来世也给予他们一样的满足,也让他们拥有金钱、美酒和佳肴?这一定是他所说的补偿,否则还能是什么呢?难道圣人们就为此才祈祷上帝、颂扬上帝,才去爱人、助人吗?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现在就获得这些。

就此,信徒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将来也可以像现在的罪人一样纵情享乐。

一一或者,说到底就是一一你们现在沉沦,我们将来堕落;如果现在沉沦,我们又何必等到将来,正因为我们现在不成功,我们才希望明日报仇雪耻。

这一谬误的错误前提在于:承认坏人成功,正义现在得不到伸张。

牧师的问题在于他盲从了市俗的成功标准。

他应该着眼现实生活,向人们展示世界的本相,还要强调灵魂的存在,意志的万能,从而建立起善恶,成功、真假的标准。

[3]我发现,当今流行的宗教作品中有类似的论调,而且,文学家偶然触及相关论题时,也认同这样的假设。

我认为,当今的宗教只是从形式上并非从本质上超越了它所取代的迷信。

而人实际超越了他们所接受的宗教,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揭穿了宗教的谎言。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率真、执著的灵魂都会将一切教义抛在脑后,每个人都能时不时地觉察出它的谬误,只是无法表达而已。

人其实比他们自己想像的聪明。

他们对在学校和神坛上所听到的只是不进行反思罢了,如果换成是日常交谈,他们肯定会暗生疑问。

倘若有人同不信教的人宣讲天意、神法,那么,听者的沉默足以向旁观者说明他心中的不满,只是他没办法作出自己的阐述而已。

在下面两个章节里,我要用事实来阐述补偿这条规律。

它好比是一个圆,倘能勾勒出其中哪怕是极微小的一段圆弧,我也将感到喜出望外。

反向性,或称作用与反作用,我们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黑暗、光明,冷、热,潮涨潮落,雌、雄,动植物的呼、吸,心脏的收缩、扩张,液体的沉浮,声音的高低,离心力与向心力,电子的正负,化学上的亲合力等等;在针的一端加上磁性,则另一端就产生相反的磁性,如南极相吸,则北极相斥。

要排空此处,就得压缩彼处。

自然万物不可避免地被两重性一分为二,结果每一事物都只是一半,都暗示着与它构成整体的另一半的存在。

例如,精神与物质,男人、女人。

主观、客观,内、外,上、下,运动、静止,是、否。

[4]世界具有二重性,世界的每一部分也是如此。

整体表现在微小的个体中。

类似潮涨潮落,昼与夜,男人女人。

每一根松针、每一颗谷穗内,每一动物族类的个体中无不体现着二重性。

自然界巨大的反作用反复显现在微观领域内。

例如,生理学家已经注意到,任何生灵都不是造物主的宠儿,某种补偿平衡着每一种天赋和每一种缺陷。

对同一生灵而言,某一部分的增长必定会导致另一部分的削减,如果头颅和脖颈太大,躯干和四肢就会相应缩小。

机械力原理又是一个例证。

能量的获取意味着时间的损耗,反之亦然。

行星的周期误差或补偿误差又是一例。

气候和土壤的影响亦不例外。

严寒,会激励万物。

贫瘠的土壤不会滋生热病、鳄鱼、老虎和蝎子。

[5]人的品性和处境也具有二重性。

满招损,谦受益;甜中有酸;恶中有善。

才能本可以带来乐趣,但如果滥用,也会导致相应的惩罚。

二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在一方面增长才智,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得愚蠢。

有失必有得,有得也有失。

财富增多了,开销也必加大。

过度地攫取,大自然就会出面索回他的所有,结果,财富增长了,攫取者却因此丢了性命。

大自然痛恨垄断与例外特权。

万事万物不停地进行着自我平衡,其速度之快决不亚于高浪跌人低谷。

专横、强壮、富有、好运也总会有另一面,其他也莫不如此。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既强悍又残忍,无论从性情上说,还是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来看,都不能称得上是良民一一一个暴躁的、充满匪气的恶棍一一那么,大自然就会送给他一堆可爱的儿女,让他们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上学,对儿女的爱心和担忧会磨平他的冷酷,使他最终变得彬彬有礼。

就这样,大自然融化了最坚硬的岩石,用羔羊来替代野猪,从而真正地保持了她的平衡。

农夫们往往羡慕权力和地位,岂不知总统为了白宫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通常会失去所有的安宁,甚至人最好的属性。

为图一时显赫,他心甘情愿对幕后真正的主人卑躬屈膝。

人人渴望天才那真实而永恒的光彩吗?它同样不能幸免补偿规律的制约。

那些在思想和意志上出类拔粹的人也同样为其杰出付出了代价。

每道真理之光闪过,便会有新的危险接踵而来。

他拥有真理之光吗?他必须不断地证实它的存在。

他永远在探索永恒心灵的新的启示,因此,他必须将给他带来极大满足的赞同抛在身后,继续前行。

他势必会疏远父母妻儿。

他拥有了为世界所热爱、景仰和渴望得到的一切吗?他不得不将世人的崇拜置之度外,并因执著于真理而折磨世人,因此成为笑柄,为众人所不齿。

[6]这一法则适用于城市、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任何违背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事物不容长时间处置失当。

对于刚刚出现的邪恶,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制约它。

但实际上制约因素确实存在,并终将显现。

如果一个政府太残酷,那么,执政者的性命便不能保障。

征税太高会导致国家的岁人一无所获。

刑法过于残忍,陪审团会履行不了宣判职责。

如果一个政府过于民主,那么公民狂热、过激的行为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反而使社会的矛盾对抗更加激烈。

人们真正的生活和满足是摆脱了大喜大悲,心情不受任何境遇的左右。

无论在哪个政府统治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土耳其,还是新英格兰。

历史坦言,即便在远古埃及暴君的专制下,人们也必须得到文明所能赋予他们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这些现象表明,宇宙通过她的每一个微粒表现出来。

自然界每一事物中都蕴含着她全部的能量,每件事物都是由一种内在的、无形的材料构成的。

正如博物学家在各种不同形态下发现了同一物种,他把马视为奔跑的人,把鱼看做游泳的人,鸟是飞翔的人,树则是长了根的人。

每种新的形态不仅再现了其物种的主要特征,而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同一物种中其他形态的细节、目的、进程,障碍、能量及整个体系。

每种职业,每次交易,每件艺术品,都是整个世界的剪影,都与其他事物相关联。

每一事物都是整个人类生活的象征,象征着生活的喜与恶、生活中的裁决与敌对、过程与终结。

每一事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整个人类,记录人类的命运。

[7]整个世界浓缩在一滴露珠儿上。

通过显微镜我们发现,微生物虽渺小但绝非不完备。

眼、耳、味觉、嗅觉、运动、抵御、食欲以及使生命永恒的生殖器官一一再微小的生物也都囊括这些要素。

同样,我们的行为中也体现着生活的全部。

无所不在的真谛在于:上帝完整地再现于青苔中,蛛网中。

宇宙的全部价值体现在每一点上。

有善必有恶,有亲必有疏,有力量必有局限。

宇宙就是这般富有生机。

万物皆有寓意。

灵魂于我们自身是一种情操,于身外则为一种法则。

我们感受着它的激励,同时也目睹其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

它存在于世上并创造了世界。

正义的伸张决不会被拖延。

最公正的砝码在平衡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帝的骰子永远都准备着进行裁定。

世界就像是乘法表或数学方程式,无论你怎么变,它都保持着左右平衡。

任取一个数,结果还是其精确值,不多也不少。

每桩秘密终将昭然于世,罪孽终受惩罚,善行终有回报,冤屈终将昭雪。

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是一种普遍的必然,因而,哪里有部分哪里便有整体。

烟暗示着火的存在。

看到露在外面的手,就可想见其后的躯干。

[8]每种行为都按两种方式自我回报或者说自我完善。

首先是在事物本身,即在真正的本质上;其次是在情形,即表象上。

人们称之为报应的往往指的是情形上的报应。

因果报应在于事物本身,灵魂可以洞察到,而理解观察到的则是情形的、表象的报应。

事实上,情形报应与事物本身是不可分的,但往往分散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多年才显现出来。

鞭笞也许姗姗来迟,但终将到来,因为它始终与罪行相伴。

罪与罚同出一枝。

罚就是欢乐花丛中隐藏着的一颗苦果,不知不觉中成熟了。

因、果,方法与目的,种子和果实,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结果已成熟在原因中,目的先于手段而存在,果实孕育在种子中。

这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然而我们却偏偏追求片面,分割它,孤立它;比如,为了满足感官上的享受,我们割裂了它与品格需求的联系。

人们的聪明才智一直都用于解决一个难题,即把感官上的享受、肉欲,纵情声色同道德上的享受,深刻与正直分开。

也就是说,竭力要揭去表面那属于感官的薄薄的一层,使它失去道德的根基,追逐一端,舍弃另一端。

灵魂说,吃吧,于是,身体便会饱食无度;灵魂说,男人与女人应合二为一,人们便只耽于肉体的结合。

灵魂说,为了美德的目的支配一切,身体便只为了其自身的目的而凌驾一切。

[9]灵魂竭力超越一切。

它是惟一的真实存在。

万物只不过是其附属品,包括权力、享乐、知识和美貌。

每个人都想成功,有所建树;为个人利益忙碌、交易。

具体地说,就是骑他想骑的马,穿他想穿的衣服,吃他想吃的东西,支使更多的人。

人们追求伟大,希望拥有职位、财富、名利。

他们认为伟大就是占据自然的一面,只享受幸福、不遭受痛苦。

这种分割与分离会慢慢地受到相反的作用力。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想割裂事物的人曾获得过些许的成功。

断水水再流。

只要我们不顾及整体,片面地追逐快乐、利润和权力,那么,快乐的事物不再有快乐,有利可图的事物不再获利,强大的事物丧失力量。

事物有内必有外,有光亮必有影子。

同理,我们不可能分割事物,只获得感官上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