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完整word版)孝经全文及译文

(完整word版)孝经全文及译文

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查看详细第二章: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查看详细第三章:诸侯【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查看详细第四章:卿大夫【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蓋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

所以,不合礼法的...查看详细第五章:士【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蓋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

所以,对母亲...查看详细第六章:庶人【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查看详细第七章:三才【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赞叹地说:“啊,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查看详细第八章:孝治【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查看详细第九章:圣治【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曾子又说:“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圣人的德行,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查看详细第十章:纪孝行【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时,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父母生病时,应忧...查看详细第十一章:五刑【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

要胁君主...查看详细第十二章:广要道【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爱戴君主,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

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查看详细第十三章:广至德【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译文】孔子说:“君子教孝道,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

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查看详细第十四章:广扬名【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查看详细第十五章:谏诤【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查看详细第十六章:感应【原文】子曰:“昔者明王(1)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2)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查看详细第十七章:事君【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进见君主时,要想着如何尽忠;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查看详细第十八章:丧亲【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查看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