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论思想总结
结合《文心雕龙·神思》,简述刘勰的艺术构思理论。

结合《文心雕龙·神思》,简述刘勰的艺术构思理论。
《文心雕龙神思》是刘勰的重要著作,包括《文心雕龙》和《神思论》两部分,主要探讨理论创作的结构和技巧,突出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特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艺术构思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勰强调要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固定在想象之中,以渲染文章的思想感情层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他认为,要创作出丰富的文学文章,就必须能够把人的理想创造出来,以此为基础,才能够将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刘勰强调要控制环境和人物,通过控制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他认为,人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深入地构思,才能准确表达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使文章更加精彩有力。
此外,刘勰还认为要注重文章的气氛和情节安排,把情节安排在一定的环境中,营造出深广的情感气氛,把作品中的杂乱变得有序,使之更加有逻辑性;而且要注重文章的语言使用,用恰当的词语及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在总结刘勰的艺术构思理论时,他强调,要将文章表达出思想感情以及特定的环境,而这些构思过程中,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及情节的安排,从而使文章更有表现力、美感,更能打动读者。
刘勰的艺术构思理论对现今的文学创作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若能在创作中掌握其理论,有助于提升文学创作的质量与艺术水准,以便达到以情
抒怀、惟妙惟肖的境界。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

「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中的文论观点之文学发展观、风骨知识点概要上次推送我们针对《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神思》和风格论中的《体性》等篇章中出现的重点文论观点有选择性的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把目光转移,一起了解一下《通变》等章节中论述的艺术创作与继承以及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风骨。
特征分析刘勰关于文学发展观的论述是从内外两面展开的。
就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主要看时代社会。
《时序》等篇对此有系统的探讨。
依据刘勰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三点看法:一是文学随时代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一一质朴与文华一的互为消长:二是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或文质相激,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三是指出楚汉以后,文华过分,有背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加以矫正。
在《通变》中,他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揭示造成“质文代变”的原因,并就如何纠正“由质及讹,弥近弥淡”的不良文风提出自己的主张。
首先,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诸要分类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术”两方面。
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策略。
其次,通变观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表现为对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文学传统和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正确处理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其三,刘勰提出了作家贯彻通变思想应当掌握的原则和方法。
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也要把他落实到主体的修养和创作的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从《文心雕龙·序志》看刘勰的文论思想

《文心雕龙·序志》是《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不像以前的四十九篇是文学理论专论,它是此书的一篇序言。
这篇序言系统地透露了作者的四种观点: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唯务折衷。
这些文学思想奠定了他文学批评的基调,使这部著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美中不足的是,有的观点也给作者的理论造成了局限。
《文心雕龙·序志》是《文心雕龙》的一篇序言,“序”,就是叙述,“志”,就是想法。
在这篇序言里,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目的、方法、态度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指导思想和内容安排,为后面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调和框架。
全文大体分五个部分:一是解释书名的含义和写作此书的动力;二是指出写作目的“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奠定儒家经典的指导思想基础,“尼父陈训,恶乎异端”,批评当时文坛上过分注重形式、文辞浮华的风气;三是对魏晋以来的文论进行评点;四是明确《文心雕龙》的写作体例——“上篇以上,纲领明矣……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五是表明自己的文学批评态度“唯务折衷”。
文章目的明确,结构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后面内容的框架。
下面,笔者将对序言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
一、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就是雕绘;缛,指繁密的花纹和彩饰,引申为繁琐。
用在这里,“雕缛”指文章的辞采和技巧。
在刘勰所处的齐梁时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已经被社会所接受。
例如,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晋代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曰:“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赞陆机、潘岳:“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曰:“文成笔下,芬藻丽春。
”由此看来,狭义的文学概念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相比以上几人,陆机的表述更精炼,更抓住问题的实质:“诗缘情而绮靡”。
对这句话,学者刘运好曾有过精到的解释:“诗缘情”是从诗歌发生的角度描述诗歌的特征,“绮”本指文缯,此指文辞的华美;“靡”本指细好,此指音调的圆润连贯。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贾奋然内容提要 刘勰在魏晋南朝四部区分和集部形成的语境下,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出发,建构以道、经为本原,以《离骚》为经文贯通的文学风标,以集部之文为主体,以史、子冠笔类之首的大文论批评视域。
他论文四部并包,但始终立足于文章本位,一方面吸纳经史子的文艺精髓建构理想文章范式,另一方面则竭力在文章中贯注经史子的文化精神。
四部之分固然意味着经史子集各有疆域,但它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源共生,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内生力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谱系。
刘勰提出风骨、通变等批评范畴践行文化与文学融通的理念,力图在整体文化视域中重构文论话语的历史维度和精神价值,拯救南朝形式主义文学之弊。
刘勰四部融通的大文论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具有指向未来的超前性特质,为唐宋古文运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章本位 四部融通 大文论视域 精神之维 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2;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6-0105-09 魏晋南朝四部区分,集部形成,文论话语大都将言说对象聚焦于集部文章。
刘勰认同文章本体属性,又强调在整体文化传统中审视文章。
他突破四部界域,将经传史子重新纳入文章视域中观照,融合其文艺精髓和文化内蕴建构理想文学范式,①创建了“大文论”的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②促进了文学新变与文化精神的融合。
本文诠释《文心雕龙》的大文论构架,探讨刘勰论文纳入经史子类之缘由,论述其创立的以文章为本位,融通四部的大文论思想的内在理路、价值旨归、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一、四部区分与刘勰论文立场从汉代刘向、刘歆《七略》之“诗赋略”到魏晋南朝四部之分和总集编撰,中国古代集部形态逐步确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BZDA236)①中国古代“文学”概念与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较大差别,刘勰论文重点关注以集部为中心的“文章”,这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概念,与现代意义的“文学”不尽相同。
刘勰最著名的一句话

刘勰最著名的一句话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著作中,他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物以类聚”这句话告诉我们,同类之间会互相吸引,聚集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社会上会看到许多类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比如说同好者、同业者等等。
这种聚集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因为这些人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认真对待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掘和分享快乐。
而“人以群分”这句话则告诉我们,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和某些人在一起,而和另一些人保持距离或者避开。
这种选择既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我们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
但是,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选择,不因为某些理由而歧视或者排斥某些人。
总的来说,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去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点,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随意歧视或者排斥某些人。
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 1 -。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从古至今,公文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声音。
而刘勰的《雕龙》作为古代公文论的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本文将围绕刘勰的古代公文论展开探讨。
在古代,公文是政府传达政策、指令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区、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
为了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刘勰在《雕龙》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公文的相关理论,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公文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即为政府治国理政、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他强调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落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刘勰对公文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用典、比喻、排比等。
在实践中,刘勰的公文论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具体而言,撰写一份合格的公文,首先要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作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要遵循公文的构成要素和特定格式,使公文看起来整洁、规范;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处理公文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应遵循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论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刘勰的公文论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古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文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公务、管理社会。
刘勰的《雕龙》是一部宝贵的古代公文论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刘勰的公文论思想,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公文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
《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文论思想总结
刘勰(约公元465年-约公元520年)是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龙》,该书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心雕龙》中,下面对刘勰的文论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刘勰强调文学的修养,认为修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他主张作家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不仅仅限于中国的文学,还应该学习外国的文学,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作家的修养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有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刘勰对文学创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他主张作家要有真情实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他认为作家应该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用真实的笔触来描绘形象,用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家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够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要有创新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
他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记叙、议论、描述和夸赞四大类。
他进一步将记叙文分为人物传记、运动传记等;将议论文分为谏论、议论、答谏等;将描述文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将夸赞文分为颂文、赞文等。
他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方法
和语言表达上有不同的特点,作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
最后,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
他认为作家要追求文学的审美效果,作品要符合审美的原则,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情感的饱满和形式的完美,要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还指出,作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富有创造性,要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刘勰的文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文学的修养,要求作家具备广博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具体要求,主张作家要有真情实感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分析;提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强调作品的情感和形式的完美。
刘勰的文论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而且也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