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
杭州湾跨海大桥总结报告

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调查组:茅以升班第8组2011年11月1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
杭州湾跨海大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启用日期是2008年5月1日。
现在我们向各位老师和工作组作简要汇报:1.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
总投资约107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
大桥设北、南两个通航孔。
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m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通航孔桥为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大桥两岸连接线工程总长84.4公里,投资52.1亿元。
其中北连接线29.1公里,投资额17.8亿元;南岸接线55.3公里,投资额34.3亿元。
大桥和两岸连接线总投资约140亿元,实际建设工期43个月。
资金来源:2001年9月成立项目公司,大桥建设投资额为118亿,资本金为38.5亿元。
其中,宁波方占90%股份,嘉兴方占10%股份。
公司资本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到50.25%。
投资方分别是: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45%;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17.3%;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12.83%;慈溪天一投资有限公司9.26%;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7.41%;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5%;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3.7%;嘉兴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0%。
本项目商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四家银行贷款70亿元。
中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简介与分析

中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王亚洲10244025工程管理摘要本文从要求的各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施工、影响、特点等诸多方面。
总的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个项目是比较新鲜的,也是比较有建设意义的,它的影响也是可观的。
在受力分析方面的介绍有所匮乏,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影响以及特点方面,分析跨海大桥的建筑工艺,结合课上所学的诸多因素去分析大桥。
总之,从这篇论文里,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一些缺陷。
关键词跨海距离;经济圈;工程难点;成就正文该项工程的概况及其成就总的评价: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杭州湾大桥建筑上所克服的难点,以及设计上所做出的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浓墨重笔的。
总的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标志性建筑,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牢记。
这也是其为何而声名远播的原因之一。
数字特征:杭州湾跨海大桥缩短了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40亿元。
2003年11月14日开工,经过43个月的工程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计划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晚11时58分正式通车。
2008奥运火炬传递中穿越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这无疑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创举,令国人心潮振奋。
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m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m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连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和舟山市的一座重要桥梁。
作为世界上一座重要的海底大桥,穿越了浩渺的杭州湾,连接了两座城市,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近日,我有幸亲自登上这座大桥,并对其建设与美景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杭州湾跨海大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建筑印象。
整座大桥长达数十公里,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湾区之上,气势恢宏。
桥身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与建造技术,圆滑的拱形桥墩呈现出简约而又大方的美感,与湛蓝的海水相得益彰。
在夜晚,大桥灯光璀璨,如同天空中点缀的繁星,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站在桥上,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其次,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我领略到了浙江独特的自然风光。
桥面上,海风迎面而来,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俯瞰湾区,视野开阔,远处的大海与天空融为一体,近处的草甸与山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桥上行驶,我可以欣赏到宽阔的海域、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湾区丰富的生态环境。
这里不仅有绿树成荫的村庄和渔船荡漾的港湾,还有海鸟翱翔的天空和鳞次栉比的海岛群。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乐园,让人流连忘返。
最后,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两座城市的联系与融合。
大桥的建设使得宁波与舟山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两座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加深。
大桥不仅仅是一座纽带,更是一条桥梁,将两座城市的人们紧密相连。
在大桥上,我看到了人们的笑脸与期待,他们在这座桥上传递着友谊与希望,共同书写着发展与繁荣的华章。
综上所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也是一道叹为壮丽的自然风景线。
它的存在不仅改善了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站在大桥上,我既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又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这段观后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交通设施和美丽自然环境,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我相信,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美好家园的象征,留下永恒的记忆。
观杭州湾跨海大桥有感_三年级作文

观杭州湾跨海大桥有感
几天前,我从报纸上知道杭州湾大桥将在五月一日通车了。
那可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啊!所以我央求着爸爸妈妈趁“五一”放假的时间非去看看不可。
到了五月一日,我们的车子经过引桥,然后渐渐开上了大桥,我看到大桥的两边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非常壮观。
我还看到大桥上有两个桥墩,非常可爱。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桥上的灯都亮了,那灯光简直像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卧在大海上,美丽极了。
我看见所有的车子都把车灯打开了,因为大桥刚刚通车,所以人们都来看大桥.我们的车子开得很慢很慢,桥上简直成了灯的世界,车的海洋。
人们能在大海上造出这么大的大桥,我觉的人类真伟大啊!我为自己是个宁波人而无比自豪!
第1页共1页。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1 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km,,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同江~三亚沿海大通道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的最便捷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浙江省2010年规划建成的“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宁波、舟山等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连接起来,与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一起构成沪、杭交通圈。
杭州湾跨海大桥起自嘉兴市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大桥工程包括北引线、北引桥、北航道桥、中引桥、南航道桥、海中平台、南引桥和南引线及交通工程等沿线设施。
在大桥前期工作过程中,围绕建设条件、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开展了70多项专题研究,为大桥最终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大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工程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跨海大桥为100 km/h,两岸引线为120 km/h。
(3)路基宽度:大桥宽33 m(不含锚索区),两岸引线宽35 m。
(4)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5)最大纵坡:3%。
(6)桥面横坡:2%。
(7)设计洪水频率:1/300(大桥),1/100(引线)。
(8)设计基准期:南、北航道桥采用100年,引桥采用60年并采用全预应力结构。
(9)抗风设计标准:运营阶段设计重现期100年,施工阶段设计重现期30年。
(10)通航标准:通航净高按设计最高通航水位5.19 m(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5万t级海轮标准及建设深水港条件设计,通航净空为325 m*47 m,两侧副通航孔按1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通航净空为125 m*31 m,两侧副通航孔按3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
(11)地震基本烈度为IV度。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连通线,承载着连接浙江绍兴和宁波两个经济圈的重要使命。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跨海大桥的壮丽景色,并深深被它所展示出的技术和美景所震撼。
首先,我注意到了跨海大桥的设计理念。
无论是桥梁的外观还是内部结构,都体现出了工程师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在远处望去,整座桥梁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在海上,气势恢宏。
而当我走近桥面,发现桥面采用了特殊的凹凸设计,不仅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行驶在桥上的车辆更加平稳舒适。
这种细腻挚爱的设计理念让人敬佩不已。
其次,跨海大桥所展现的景色让我心生赞叹。
走过桥梁,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海洋之中。
蓝天与大海相融合,而桥梁作为一个观景平台,让我们可以一览无遗地欣赏到周围美景。
浩渺的海洋、远山近景的交织、岛屿的苍翠,每一幅景色都仿佛一幅油画,给人以无限遐思。
站在跨海大桥上,我感到心胸开阔,思绪也随之翻腾。
再次,跨海大桥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浙江两个经济圈的连接线,这座大桥加速了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和交流。
不仅货物运输更加便利,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桥梁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种互惠互利的效应让我对大桥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经过这次观后感,我的内心感悟是: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创造出惊艳世界的建筑。
从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敢于挑战自然与技术的边界,通过精益求精的工艺和设计,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奇迹。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仅是工程师们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只有勇于超越自我,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离开跨海大桥的那一刻,我看着远处桥梁隐没在蓝天和大海之中。
我默默感叹这座大桥所蕴含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心生对未来的期许。
我相信,在中国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将会见证更多属于中国的惊世之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早就听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大名,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内心的激动和期待简直难以言表。
当车子还未驶上大桥时,我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不停地向车窗外张望。
终于,车子缓缓地开上了大桥,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跟着飞了起来。
从桥头望去,这座大桥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尽头。
桥身的线条流畅而优美,仿佛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共同绘制的一幅壮丽画卷。
我迫不及待地摇下车窗,海风瞬间灌了进来,带着咸咸的味道,那是大海独特的气息。
车子在桥上平稳地行驶着,我开始仔细观察这座了不起的大桥。
桥面上的道路宽阔而平坦,标线清晰醒目。
路边的护栏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
我注意到护栏的颜色是那种明亮的蓝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放心前行,这里很安全!”往桥下看,大海波涛汹涌。
海浪不断地拍打着桥墩,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那些浪花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美极了!我想象着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工人们是如何在这波涛之中打下坚实的根基,又是如何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才让这座大桥得以横跨在杭州湾上。
桥面上的车辆来来往往,有大型的货车,也有小巧的轿车。
大家都在这座桥上急匆匆地赶着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和故事。
我看到一辆货车司机,他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也许他正拉着满车的货物,准备送往远方的城市,为那里的人们带去所需的物品。
还有一辆小轿车里,坐着一家人,孩子们兴奋地指着窗外的大海,大人们则微笑着看着孩子,享受着这难得的旅途时光。
随着车子的前行,我看到了桥上的一些指示牌和路灯。
指示牌简洁明了,为过往的车辆指引着方向。
路灯的造型别致,像是一个个守护着大桥的卫士,在夜晚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不禁感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为的就是让每一个行驶在桥上的人都能感受到方便和安全。
在桥上行驶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独特的风景。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近日,我有幸游览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亲身感受着这座世界知名的大桥。
在我心中,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器,也是一幅楷模杰作,是时代精神的代表。
今天,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体验。
一、巨大的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也是亚洲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的建造耗费了政府和企业数年时间和大量资金,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它的建造历程是一步步向着成功迈进的,体现出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巨大成就。
二、连接两岸,畅通无阻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两岸相连,形成了物流进出口的短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大桥的建设将人们从漫长的海上渡轮中解脱了出来,乘车或者开车,出行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三、艺术与工程的完美融合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一座通行工程,也是一幅艺术品。
建筑设计和桥梁结构的完美融合,是这座大桥最为突出的亮点。
无论是夜晚的灯光照射,还是日出来时的天空,都能够在“云端”中驻足,欣赏到无限的美丽和壮观。
四、增强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城市的建设和品质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
大桥的建造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创新,成为城市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也推动了城市形象和产业的发展。
五、开拓新格局,改善人居环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不仅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新的交通便捷性,也为周边的自然和人居环境带来了改善。
大桥周围的环境治理推动了生态修复,重塑了城市的绿色形象,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带来了新可能性。
总的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起能够承担跨越杭州湾,解决人们跨海出行难题的工程,它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篇章上,成为孕育和深化了长三角区域内开放发展的铁路、公路、空港口、港口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它也表明了人的智慧和勇气的杰出成果,让我们心潮澎湃,为之感到自豪和兴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1 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km,,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同江~三亚沿海大通道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的最便捷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浙江省2010年规划建成的“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宁波、舟山等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连接起来,与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一起构成沪、杭交通圈。
杭州湾跨海大桥起自嘉兴市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大桥工程包括北引线、北引桥、北航道桥、中引桥、南航道桥、海中平台、南引桥和南引线及交通工程等沿线设施。
在大桥前期工作过程中,围绕建设条件、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开展了70多项专题研究,为大桥最终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大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工程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跨海大桥为100 km/h,两岸引线为120 km/h。
(3)路基宽度:大桥宽33 m(不含锚索区),两岸引线宽35 m。
(4)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5)最大纵坡:3%。
(6)桥面横坡:2%。
(7)设计洪水频率:1/300(大桥),1/100(引线)。
(8)设计基准期:南、北航道桥采用100年,引桥采用60年并采用全预应力结构。
(9)抗风设计标准:运营阶段设计重现期100年,施工阶段设计重现期30年。
(10)通航标准:通航净高按设计最高通航水位5.19 m(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5万t级海轮标准及建设深水港条件设计,通航净空为325 m*47 m,两侧副通航孔按1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通航净空为125 m*31 m,两侧副通航孔按3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
(11)地震基本烈度为IV度。
(12)船舶撞击力。
3 工程的主要特点(1)工程规模浩大大桥工程全长36 km,海上桥梁长度达35.7 km,无论对大桥施工组织管理还是对将来运营管理都带来许多新的难题。
(2)自然条件较差水文、气象条件复杂,潮大流急,有效作业时间短,年均180 d左右。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层深达-50 m,南岸浅滩区10 km范围内存在浅层沼气,对大桥基础施工有影响。
(3)施工条件差,制约因素多南岸滩涂区长达9 km多,施工作业条件受到限制。
(4)建设工期紧大桥计划于2008年建成,由于海上18 km长的引桥采用70 m整孔预制吊装方案,受船机设备控制;南岸滩涂区近10 km引桥采用50 m整孔预制梁上运梁方案,仅有一个工作面,海上作业距离长、工作量大,要按期完成大桥建设,必须重视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5)结构耐久性和景观要求高大桥处于海洋强烈腐蚀环境,对大桥结构耐久性影响很大。
另外大桥地处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对大桥景观要求也很高。
4 工程总体设计原则和总体设计根据大桥特定的建设条件和工程特点,提出以下总体设计原则。
(1)全面贯彻“实用、经济、安全、美观”的技术方针,充分吸取世界范围内建桥的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做到因地制宜。
(2)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的预制装配方案作为研究、确定杭州湾大桥桥型方案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发或引进海上作业的大型起吊及安装设备。
(3)重视景观设计,力求造型美观,总体上与周围环境协调。
同时充分重视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
(4)针对杭州湾的特点,充分重视施工方案研究和施工组织设计,贯彻/施工决定设计0的理念。
(5)针对杭州湾特定的建设条件,采取相应的结构安全和结构耐久性措施及施工安全对策,确保大桥建设安全和设计基准期内桥梁使用安全。
杭州湾跨海大桥总体设计包括平纵线形设计、桥跨总体布置及景观设计。
大桥平纵线形力求平面顺畅、纵坡均衡,在视觉上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尽量避免长直线和小偏角,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并与沿线环境相协调。
影响大桥平面线形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北岸连接线、北岸海堤、乍浦港规划内河港池、北航道、南航道、南岸登陆点、南岸海堤、南岸连接线,杭州湾水域流速流向分布、两岸岸线规划及路线线形的各项指标等。
综合权衡各影响因素后,大桥平面线形设计成美观流畅的S形曲线。
影响大桥纵断面线形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不仅受到最大纵坡、最小坡长、最大坡长等路线设计指标控制,还受桥下通航、通车、通人的净空高度及桥头软土路基段的填土高度限制。
大桥纵断面线形设计成两个大凸拱形,使大桥纵断面线形生动活泼。
大桥景观设计对全桥结构造型、色彩、各部分结构的美学元素构成、不同结构间的过渡、桥面系以及景观照明等进行系统的设计,使大桥不仅雄伟、美观,而且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
5 工程的结构构造组成及技术特点(1) 桥跨布置根据沿线主要控制地物和功能要求,确定桥跨布置。
(2)北航道桥北航道桥采用布跨为70 m+160 m+448 m+160 m+70 m=908 m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半飘浮体系,五跨连续结构。
索塔采用钻石形塔,桥面以上为三角形结构,以利于提高结构刚度和抗风稳定性;桥面以下两塔柱收腿,使整个塔呈钻石形。
基础采用2.8 m直径的钻孔桩+承台的整体基础,承台外周设防撞消能设施。
斜拉索在索塔上通过整体钢锚箱进行锚固。
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梁高3.5 m,梁宽37.1 m,钢箱梁采用工厂预制成组件,组拼场组拼成节段,标准节段长15 m,斜拉索与钢箱梁采用耳板锚固。
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成品斜拉索,斜拉索采用塔上张拉方式。
辅助墩和过渡墩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2.5 m直径或2.8 m直径钻孔桩+承台基础。
(3) 南航道桥南航道桥采用布跨为100 m+160 m+318 m=578 m的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三跨连续结构。
索塔采用A形塔,以利于提高受力性能和结构刚度及抗风稳定性。
结构舒展和谐,风格独特,造型优美,景观效果良好。
基础采用2.8 m直径的钻孔桩+承台的整体基础,承台外周设防撞消能设施。
斜拉索在索塔上通过整体钢锚箱进行锚固。
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梁高3.5 m,梁宽37.1 m,钢箱梁采用工厂预制成组件,组拼场组拼成节段,标准节段长15 m,斜拉索与钢箱梁采用耳板锚固。
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成品斜拉索,斜拉索采用塔上张拉方式。
辅助墩和过渡墩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直径2.5 m或直径2.8 m钻孔桩+承台基础。
(4)水中区引桥水中区引桥采用70 m跨径整孔预制吊装的连续箱梁结构,一片预制梁的吊装质量为2 260 t,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钢管桩+承台基础。
(5)滩涂区引桥滩涂区引桥采用50 m跨径整孔预制梁上运梁的连续箱梁结构,一片预制梁的自重为1 350 t,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钻孔桩+承台基础。
(6) 陆地区引桥陆地区引桥受控因素较多,根据控制地物跨越要求和经济性要求分别选择80 m、60 m、50 m、30 m跨径连续箱梁结构,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钻孔桩+承台基础。
(7)海中平台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桥长达30余km,沿线又无可利用的岛礁,加上南滩涂发育,航行条件较差,为了提高大桥施工工效,降低海上施工的风险,在海域中央设置海中平台一座。
海中平台规模为12 000 ㎡左右,平台东侧设置观光塔一座。
海中平台施工期间作为海上施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基地,并兼作海中测量、通信的中继站。
大桥运营期间作为海上紧急救援、旅游观光、海事管理的场所。
海中平台采用双层结构,基础采用钻孔桩+钢管桩基础。
一层平台采用预制梁板+湿接缝结构。
二层结构根据功能进行建筑设计,并以提高景观效果为目标。
6 工程建设所采用的管理措施(1)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务工人的管理,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2)主要技术管理混凝土套箱与钢套箱的比较和决策,套箱结构的优化,承台混凝土两次浇注优化为一次浇注,70个现浇墩身改为预制安装问题,预制场及预制方案的确,墩身安装方案的调整,湿接头裂缝控制。
(3)进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科学编制进度计划,动态管理进度计划,加强与兄弟标段间协调。
(4)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完善制度,实行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持教育和检查,强化船机设备的准入,加强细节管理。
7 工程建设投资及其资金筹措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共118亿元,在118亿元的总投资中,35%的资金作为资本金,其余的70亿元由银行贷款解决。
在资本金中,大桥两端的宁波和嘉兴,分别出资90%和10%,共同组建宁波杭州湾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股东包括宁波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嘉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占资本金总投人49.75%。
其余资本金则出于民资,共有17家民营企业组成的5个投资公司的民间资本占到了资本金投人的50.25%。
其中杭州宋城集团17.3%,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占12.83%,雅戈尔占4.5%。
70亿元的银行贷款中国家开发银行承诺贷款40亿元,工商银行20亿元,中国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各5亿元。
8 工程在设计方面的创新点大桥设计的集成创新:(1)桥身设计大桥总长36公里,设计者别出心裁把桥身设计成俯视为S形蜿蜒横跨杭州湾.S形设计是为了让海水顺利流过桥梁下方"使大桥对水文与潮汐的影响降至最低。
同时S形桥梁还有一个实际功效,即能够让驾驶员在又直又长的路面上不感觉单调避免走神或者瞌睡.为进一步防止司机视觉疲劳大桥还把两侧的金属护栏从南至北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5公里一种。
如果从远处的水面上看,整座大桥就如一条横卧海上的“七彩长虹”大桥中部离南岸约14公里处建了一个面积约万余平方米的海中平台"用匝道与大桥相连。
平台上建有观光塔,游客可以俯瞰大桥的雄姿和波澜壮阔的大海。
体现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创新设计被完美地集成到了跨海大桥桥身上。
(2)桥塔设计桥塔与桥身一样直观!根据海水深度,杭州湾跨海大桥设有南北两个航道桥。
南航道桥通航标准3000吨,设计为主跨318米A型独塔(高202米)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北航道桥通航标准35000吨,开始设计为主跨448米A型双塔(高187米)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后来发现如果北航道桥用A字型塔,它在海上的基础台面将达长100米宽38米,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小,不但造价高,在恶劣海面上施工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于是设计人员提出新的方案,把北航道桥塔改成中间大下面小的钻石型,以减少水中承台面积,降低施工代价。
当时有人顾虑北航道桥塔改成钻石型后不够伟岸挺拔,会与南航道的A型桥塔不协调,但实际建成后并没有人觉得有问题,甚至还有人认为钻石型更峻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