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莆田人潘有声,迎娶了民国“亚洲影后”胡蝶,潘有声的生平简介

莆田人潘有声,迎娶了民国“亚洲影后”胡蝶,潘有声的生平简介

莆田人潘有声,迎娶了民国“亚洲影后”胡蝶,潘有声
的生平简介
本文导读:
1935年11月23日,胡蝶27岁,与上海实业家潘有声结婚。

潘有声原籍福建省莆田县,父母早逝,其婚事是由长兄主持。

潘有声先在礼和洋行,后到德兴洋行任总经理,与明星公司常做纸的生意,一次私人舞会上与胡蝶认识。

他们俩从恋爱到结婚经历了六年之久.。

1935年,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胡蝶嫁给了潘有声。

婚后,胡蝶跟潘有声回福建度蜜月,拜望家乡亲但因路途不靖,未能回到莆田,只在福州市与亲友见面。

胡蝶与潘有声婚纱照。

肝癌
1944年,潘有声患肝癌病逝香港,1981年胡蝶偕同儿媳回香港,将潘有声的骨灰移葬于温哥华风景如画的科士兰公墓,并为自己在潘有声墓旁购置了一处阴宅。

潘有声,香港粤剧文武生;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男演员。

潘有声的银幕处男作是《马骝精大闹天宫》,息影作《天皇巨星》,迄今参演约13出电影。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 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2、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以及蔡元培、宋教仁,甚至包括孙中山这些公众人物的大力倡导,使民国初年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新的走向。

其表现之一是( )A. 改良旗袍深受城镇女性青睐B. 西装和中山装成为男子日常衣着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D. 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 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 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在此,梁启超()A. 强调报纸的商业功能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C. 主张首先改良社会风气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6、近现代中国女性婚恋观的文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B.“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C.“只要成份好,其他不计较” D.“夫妇有义则合,无情即离”7、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上海本地人结婚规矩

上海本地人结婚规矩

一、在结婚前准新郎要挑着装满公鸡、鱼、猪腿、白鹅还有一些干果礼品上女方家去提亲,然后女方会告诉他女方家有多少嫁妆,然后第二天新郎再来女方家里把嫁妆接回去。

二、女方会将所有嫁妆放在客厅内供客人观赏,以显示自己家的富有。

男方接嫁妆时,要在女方家门口放鞭炮,敲锣打鼓。

三、在开始发嫁妆时,女方家里的嫁妆要交由哥嫂填箱,而且要先发马桶,寓意儿孙满堂。

四、在出嫁前,新娘要坐在嫂子的身边,看嫂子为自己缝制红绿被头,缝制完毕之后,用大的绸缎包裹好,打成铺盖。

五、婚宴是现在女方家里摆小型婚宴,第二天在男方家里摆大型婚宴,然后开始婚礼仪式。

六、结婚当天,新郎要上门去迎接新郎,按照上海婚礼习俗,新郎在接新娘时需要撞门、求婚、喝甜汤等一系列传统的婚礼习俗。

七、中午时分举行叩拜仪式,新人给父母敬茶、拜天地。

八、按照上海婚礼习俗,晚上五点半左右开始迎宾,六点开始婚宴。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含解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含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

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当时上海舆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但并不能说明政府赞成、人们基本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故选D项。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兴起爱国帽子等服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改为公历纪年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随着20年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方文化的 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 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不少人已 经信仰基督教,选择在教堂 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 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 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 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 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 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 步入庄严的教堂。
•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 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 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 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 领结,手捧黑色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 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 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 人等拍摄合影照。
• 时间跨越到了20世纪90 年代,有了钱的国人开始 大操大办婚礼。随着家 用电器的兴起,冰箱、电 视机、洗衣机成了这一 时期结婚必不可少的三 大件,家具和金银首饰也 开始在婚礼前的准备工 作中亮相,一场婚礼,仅 日用品的消费算下来就 达千元左右。婚宴在这 一时期初具规模,摆几桌 酒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 事了。
• 80年代,“三转一响”是 婚姻的必备基础。“三转 一响”就是指结婚时必须 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这些现在看来微 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可算 是高档商品了。那时所谓 婚礼,就是喜酒,就是定 下一个饭店,请亲朋好友 大吃一顿。那时候并没有 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 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 人,都是真正的高兴,80 年代吃到一顿好吃的,还 是令人鼓舞的大事。
•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 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 程序上也由婚礼后拍照改为 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 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 影,进而发展为只有新郎和 新娘二人合影。而在40年代 的南京,也出现了“集体婚 礼”这一新潮的结婚方式。

民国上海滩的“七仙女” 乱世佳人席与时

民国上海滩的“七仙女”  乱世佳人席与时

民国上海滩的“七仙女” 乱世佳人席与时本文导读:席与时的曾祖父席正甫是晚清上海汇丰银行买办,祖父席裕光是英商宝信银行买办,父亲席德炳是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厂长,抗战胜利后任阜丰面粉厂总经理。

伯父席德懋是民国中央银行业务局局长,194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

蒋介石故居爱庐上海东平路1号的席家花园,所处的环境极其讲究,原是一处占地三亩多的老式花园洋房,楼高三层,红顶黄墙,内部装潢非常讲究,凡是有木质装饰的地方都有精美的雕花。

小楼底层的南部有一道漂亮的内廊,中间突出,两侧向北收敛,两根乳白色的大理石柱一左一右,非常典雅。

从内廊望出去,是一片宽阔平整的草地,草地上散置着休闲的遮阳伞、小巧的竹椅竹凳、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个网球场,朋友们来了拉上网子就可以打球。

与东平路9号的爱庐(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别墅)是近邻,与宋子文的豪宅(东平路11号)也相距不远,周围环境幽静,绿树成荫,花园挨着花园,十分美丽,是上海人心目中顶级的家居地段。

但是,当年席家最出名的,却是七个明媚秀丽的女儿,尤其六小姐席与时。

宋子文别墅席与时圆圆的脸,皮肤白皙,一对大眼睛总是流露着温柔和同情心。

她小时候很喜欢吃老大房的苏式甜点。

有一次,买好甜点准备上车的时候,不知道从哪窜出一帮小叫化子,冷不防把她们的点心抢走了!从小养尊处优的席与时先是感到害怕和惊奇,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遇到几次以后她渐渐明白了:那些穷孩子个个衣不蔽体,看来的确是饿极了,就渐渐原谅了他们,不仅不憎恨,反而产生了同情心。

尤其看到有些盲眼小孩在路边乞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掏出一点零食给他们吃。

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到这种境地,他们的爸爸妈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来管他们?还在读小学的席与时,看到那些小叫花子生活得很痛苦,深为同情,由此萌发了一个志向——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而且要当盲童的老师!按照“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好景已经不长,到了席与时这一代,席家早已富了四代,1937年抗战爆发,优越体面的生活彻底被打破。

上海金山人结婚规矩

上海金山人结婚规矩

上海金山人结婚规矩
上海金山地区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结婚规矩:
1. 婚前准备:男方需要先向女方家长提亲,得到同意后再商定婚期。

在婚礼前,男方要给女方送“闹洞房”的礼品。

2. 婚礼仪式: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先到女方家接新娘,然后一起前往婚礼现场。

婚礼主持人会宣布新娘进场,并进行交杯酒、敬茶等仪式。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会回到男方家中举行迎宾晚宴。

3. 婚车队伍:在金山地区,新娘的车队通常包括主车、随车摄影师、婚礼布置师等人员,车辆多为豪华轿车或商务车。

4. 婚纱摄影:婚礼前,新娘需要进行婚纱照拍摄。

当天会安排专业摄影师在景点或者婚礼现场拍摄。

5. 红包金额:在上海金山地区,结婚红包金额通常为888元或者999元,寓意“发发发”、“久久发”。

总之,上海金山地区的婚礼仪式和习俗相对热闹、隆重,强调喜庆气氛。

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可能会因人而异,建议咨询当地人或者从事婚庆服务的专业机构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
集团婚礼一直在国内常盛不衰,据笔者考证,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在我国,是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首先兴起的,后来渐渐发展到全国,作为一种新式结婚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

上海首开“集体结婚”的先河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婚礼一直是人们认为光宗耀祖、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传统习俗,到了民国初期,这种习俗也未能改变。

人们借婚礼之际,大演奢侈浪费之风,结婚当事人花费巨资不说,亲朋好友逢礼必包红包也苦不堪言。

据1934年日本家庭科学社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结婚费用,占家庭全年收入的30%,而英国仅占1%。

其实,中国人的结婚费用,何止年收入的30%。

中国的家庭,不管贫富,每遇婚事,莫不大肆铺张,有的甚至不惜举债完婚,去追求那虚无的荣耀。

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文明婚礼”,或以登报公告代替结婚仪式,或主张向主管官署登记即为完成结婚手续,但均未能博得一般民众普遍的赞同。

于是他们致信上海市社会局,请求当局出面倡导新的婚俗。

1931年7月,上海市社会局鉴于“欧风东渐,以新旧风尚礼俗之不同,旧
组织渐有崩颓之势,新组织未能?∈苯ㄊ鳎?崇新尚旧,各行其是,礼制错乱,靡所适从”,遂拟订“结婚仪式”及“市民购领结婚证书办法”,呈送市政府核示。

当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在会同各部拟订统一全国礼制办法,因此市政府以“既经主管部会订,应候中央颁行,免涉分歧”为由没有批准社会局的请示。

1934年4月,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鉴于婚礼之浪费时间,虚糜金钱,命令社会局再拟改良结婚仪式。

社会局按照“礼节庄严、经济时间、节省费用”三项原则,拟订“上海市暂行结婚标准仪式草案”,呈送市政府审核。

该草案中,结婚仪式包括“婚礼”、“相见礼”、“告庙礼”三项,仍有许多繁琐之处。

草案送上去后,市政府一时没有批准。

同时,社会局继续派人考研各国婚礼,最后决定仿效意大利,在上海倡行“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也就是集体婚礼,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意大利尤为盛行。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为迅速增加人口,曾大力鼓励结婚生育,规定每年10月30日为集团结婚的日期。

1934年12月,上海市社会局拟定了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仪式和参加须知草案,其主要内容是:“新生活集团结婚”的原则,是在极俭约的经济支配之下,举行极度庄严的结婚仪式。

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都可以申请登记,经社会局核准后参加集团结婚。

规定每年元旦、孔子诞辰、双十节、
孙中山诞辰为集团结婚的日期,每次征求50对,每对缴纳
费用20元。

婚礼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局
长证婚。

婚礼完成后,由市长、社会局局长夫妇在市政府食堂举行联欢宴招待新人。

上述草案呈送市政府后,市长吴铁城将其送交市政会议讨论,1934年12月21日,上海市第274次市政会议一致通过,上海许多报纸详细报道了这一消息。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在各大报纸上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宣布定于4
月3日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即日起开始报名登记。

并现金征求图案美观、寓意新颖的结婚证书式样。

盛况空前的首届集团结婚典礼
自社会局规定4月3日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后,各界适龄男女前往申请登记者,颇为踊跃。

社会局为慎重起见,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

3月10日,社会局公布了首届集团结婚名单。

登记报名的共60对,经核准调查,59对新人获
准参加首届典礼。

名单公布后,结婚人开始按社会局排定的次序办理手续。

3月28日前,有两对结婚人因不符合规定而退出,因此,最后参加典礼者共57对。

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即4月2日
下午,先期举行了婚礼演习。

4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典礼如期在市
政府大礼堂隆重举行。

下午l点半钟,市政府的汽车陆续把
结婚人接到大礼堂。

证婚人、主婚人、全体工作人员亦先后赶到。

观众潮水般涌向江湾的市政府,达近万人之多。

为了确保婚礼顺利进行,上海市公安局出动大批警察维持秩序。

下午3时,在一片欢呼声中,婚礼正式开始。

身着蓝袍黑马褂的证婚人吴铁城、吴醒亚微笑着走上礼台,尾随其后入席的是主婚人及介绍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人入席。

随着司仪王先青一声高呼,上海市公安局音乐队奏响了欢快的婚礼进行曲,身穿亚美织绸厂特制的新生活集团结婚礼服的57对佳偶缓缓步入礼堂。

新娘白衣披纱,胸佩证章及扎花,手持缀有粉色绸带的鲜花。

新郎蓝袍黑马褂,胸前亦戴证章及扎花。

全体结婚人立于规定地点后,在司仪的带领下合唱国民党党歌。

唱毕,即开始登台行礼,每两对同时进行。

先由司仪王先青报告行礼者双方姓名,然后,新郎、新娘分别由社会局第四科科长张秉辉、陈国伟夫妇引导,从扶梯登台,面对孙中山遗像肃立,随即向国民党党旗和孙中山遗像行最敬礼(三鞠躬),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

站立左方的吴铁城将印制精美的结婚证书授予新郎,站在右边的吴醒亚将刻有太极图形和“新生活集团结婚”字样的纯银纪念章授予新娘,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一鞠躬以表谢意。

随后新郎新娘携手退下,立于规定位置。

全体新人登台行礼完毕后,由吴铁城宣读结婚证词。


下来吴铁城再宣读训词,指明实行集团结婚的重要性,勉励新婚夫妇为倡行新风尚作出贡献。

训词宣读完毕后,即由张莲青女士奏琴,在悠扬的钢琴曲中,新郎新娘相携着退出礼堂,到市政府广场由王开照相馆照合影。

婚礼于下午4时3刻结束,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庄重肃穆。

原拟婚礼完毕后,市长和社会局局长夫妇将在市政府食堂举行联欢宴招待新人,后来改为用这项经费购赠纪念品,作永久之纪念。

自上海市发起集团结婚后,各地纷起仿效。

北平、天津、汉口、无锡、嘉定等大中城市亦着手筹备举办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开始流行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