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合集下载

浅谈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教学策略

浅谈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教学策略

浅谈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教学策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学习、建构、积累、内化等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初步达成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学习目标。

一、感知有新鲜感词句的特点有新鲜感是一种阅读感受。

阅读时的新鲜感往往会因人而异,而且还有时效性,这就决定了有新鲜感的词句常常是通过比较形成的。

有新鲜感的词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没有见过的陌生事物,二是采用了比较新奇的表达手法,三是词句具有独特的感情或寓意。

在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借助认知与思辨活动来体会词句的新鲜感。

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这是学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语文要素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对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教学时,教师要打破教学常规,在初读课文阶段就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把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的重点就是各自画出来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补充课文中更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画出的词句进行分类,思考分出的类型是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分类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总结出常见的类型。

最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在阅读一篇课文中抓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方法,懂得新鲜感是因人而异的,是通过比较形成的。

二、形成有新鲜感词句的积累一个有新鮮感的词语和句子进入学生视野中,才能成为学生的关注对象,否则它在课文中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和句子。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阅读水平的提升,那种一出现就新鲜感十足的词语和句子似乎在变少,但是,学生可以捕捉、积累文本中部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年级有新鲜感的句子和词语

三年级有新鲜感的句子和词语

1.很多人都想给爱人新鲜感,所以有改变造型,有换工作,甚至还有去整容的。

但外表再改变,人本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属于换汤不换药,不会带来任何新鲜感。

其实真正的新鲜感,并不是改变,而是来自于消失。

当你从爱人身边消失几天
后,再出现时的新鲜感非常强烈,小别不止胜新婚,更加胜新欢。

——陆琪
2.男人喜欢女人,一开始总因为欲望、征服欲和新鲜感。

所以不管这个人刚开始对你多好,都只是浮于表面,不走心的。

当他得到一个女人后,欲望满足,征服达成,新鲜感消退,这时才考验真情。

所以好男人也贪美色,只不过他贪完之后会负责任。

找老公,就要找个负责的色狼。

——陆琪
3.其实男女拍拖,新鲜感普遍最长都只有两个月。

当两个月过去后,两个人就需不停进行磨合半年左右,这期间极容易分手。

但当半年过后两人间所产生的就不只是当初所凭借的好感,而是真正的爱与在乎。

未来的路,靠的就是这份在乎与心里的爱了。

所以,若两人已共同走过了半年的磨炼,就请不要轻易放弃!
4.两人牵手时间长了,新鲜感就淡了,慢慢就有裂痕了,距离也渐渐地远了,紧跟着抵触来了,拒绝来了,争吵来了…… 爱情的路上,谁没有分手的念头,谁没有挣扎的感觉?----- 没有了矛
盾和瓶颈,爱情就是一种摆设,就是一潭死水罢了。

关键的是,我们不能放弃,最漫长的坚持,能带给我们最永久的幸福。

5.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对方的条件成了结婚的终点,而往往不是思想上的依恋,心灵深处的归宿结婚是因为很爱很爱一个人,我从来都没听过是因为生活让人变得实际,还是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真爱梁山伯、祝英台化蝶飞,罗密欧、朱丽叶生死相随这就是花季雨……。

紧扣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

紧扣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

紧扣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作者:王倩颖孙国平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1年第06期纵观语文课堂,老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朗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读破句、读断意。

一篇文章读完之后,不知文本所云为何。

亦或是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他们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意表达不清楚,自己兴致勃勃地说,他人却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再来看一篇四年级学生用现代文改编的《清平乐·村居》,笔者摘选了其中一个语段:“二儿子正在那里心灵手巧的织着鸡笼,这里往上串一下,再往下串一下,就这样一直的串,时而大时而小。

”先抛开文中“的”“地”的错误用法不谈,“那里”“这里”“心灵手巧的织着鸡笼”“时而大时而小”就存在着意思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达不规范的问题。

再比如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理解有偏差、体会不深入、情感不饱满等情况。

以上种种常见的语文现象其实都源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不强。

不管是听到的语言,还是看到的文字,人们在接触这些语言文字时,对其中信息的捕捉、对其意思的理解、对其情感的体会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感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言感受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

语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语言感受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责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2]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抓手。

教师紧扣语文要素,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非常便捷有效的路径。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万变不离其“读”,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教材怎么改革,阅读教学永远离不开“读”,而朗读则是培养语感的基石。

统编教材一如既往重视“朗读”,不仅如此,统编教材更重视有质量、有梯度的朗读。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年级教材要求的“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李老师,向您请教个问题,您说三上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新鲜感到底如何理解,如何关注?
我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感觉。

是不是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做这样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这正是统编教材所强调的三四年级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教师也可以谈自己感觉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但只是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是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您说是不是这样呢?。

部编本小学语文1 大青树下的小学

部编本小学语文1 大青树下的小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校园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单元重点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承接二年级教材的学习目标来设定的。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实际上就是积累新词。

教材为什么要这样来设定目标呢?因为承接二年级,积累新词也是一种能力。

同时积累新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习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这个目标保持承接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

还要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这也是在要求学生要形成积累句子的好习惯。

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比如,在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出现了5个民族,除了汉族,其它四个少数民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四个词语对学生而言就是新鲜的词语,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记住它们,由于词语本身是很抽象的,特别是这些表示种族的名词,为了让学生便于记忆,教材还专门配了四幅插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除此以外,凤尾竹、绒球花也可能成为学生有新鲜感的词语,这些词语都得让学生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记住它们。

文中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这样的学习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形成有意识地主动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关于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在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要求但没有明确提示,这就给我们老师提供了自主解读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哪些句子可以成为学生“有新鲜感”的句子呢?肯定不是每一句话都可以的,可以找哪些句子呢?课文第一句话就很有特色“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大山的怀抱里,一半在云里,一半在雾里。

从校门口铺出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伸到山脚平地。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浓密的竹林里,白墙红瓦,映照着东方的晨曦(xī)。

门前,翠竹掩蔽(bì);屋后,欢跳着山溪……山溪里,飘着歌声。

竹林间,荡着笑语。

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

一双双眼睛在探求,一对对耳朵在谛(dì)听。

顿时,琅琅书声从窗口飞入云际,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xù)语……我们是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孩子,成长在学校里。

一阵春风吹进竹林。

青青的竹子,竿壮叶密;春笋破土,拔地而起。

林间闪闪的红领巾,像飞动的旗!山间的新笋,天天向上。

山里的孩子,茁(zhuó)壮成长。

1.【梳理信息】短文的第1自然段点明了“我们”的学校是一座________小学。

2.【品析句子】从“山溪里,飘着歌声”“竹林间,荡着笑语”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___ ____________的心情。

3.【语文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1)对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同学们上课时非常认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

B.同学们对老师非常感兴趣,对老师说的话感到好奇。

C.从“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可以看出孩子们上课时场面很乱。

(2)用“”画出一处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阅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类文阅读1.山村2.快乐、兴奋3.(1)A(2)示例:一阵春风吹进竹林。

三年级有新鲜感的句子和词语

三年级有新鲜感的句子和词语

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中关于句子的教学。

在每个单元导读的下面有针对性对句子的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

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是三年级下册将要达到的目标。

这样一步步的深入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我们来看第一单元导语: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呢?“有新鲜感的词句”就是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思想上发生碰撞或情感有所触动的;包括特殊结构的词语或句子(成语、修辞、歇后语等)“新鲜感”是极具个性化的词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定,因人而宜。

如第一单元的《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要求: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为之一振的、写法上有特色的词找出来说一说,如:“坪坝”这个词不懂,什么是“坪坝”﹖学生就可以提出来交流。

也许还有的学生找到了“绚丽多彩”这个词,这不就是指颜色很多、很华丽吗?边找边说,学生就有所得了。

再如《2花的学校》课后题: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1.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

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第一句中的“走过荒野”、“吹着口哨”、第二句中的“互相碰触着”、“拍着大手”都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们边读句子边体会加点的词。

“风吹着口哨,树枝在风中触碰着,绿叶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写出了东风、树枝、绿叶、雷云的声音,各种声音奏响的交响曲,从中感受了无比快乐的心情。

还有第七单元也对词语作了要求:导语出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21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让我们读读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热闹的音乐会、轻快的山东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积累这样的偏正短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除了有微风吹拂时,有的同学也许会想到:小燕子也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有新鲜感的词句

有新鲜感的词句

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一、教学目标1.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2.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先来看一组句子。

一、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品句(课件出示)1.这感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侧面突出了校园环境的安静和同学们学习的认真,这样的写法很新鲜。

2.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更夫的羡慕,提了灯去追逐影子,更是让人感到新颖而有深。

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新鲜感是带有个性的主观感受,对新鲜感的感受可能是多角度的,带来新鲜感的,可以是陌生的名词,可以是文中描写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有特色的句式。

比如说《大青树下的小学》这课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名词我们很少遇到,有的同学会觉得很新鲜;“大青树、绒球花、铜钟、凤尾竹这些事物不常见,有的同学觉得很新鲜;“从……从…从……”“向……向……向……”这样整齐的句式,有的同学也会觉得很新鲜,这些都可以算有新鲜的词句。

这些句子有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的动作描写特别细致,有的充满了有趣的想象,那什么才是有新鲜感的句子呢?三、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包括:不理解的词句,很少接触到的词句,第一次遇到的词句,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和读起来感觉很美的词句。

四、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碰到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以下方法来体会:1.想象画面关注,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语如《花的学校》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同学们可以想象“荒野”“竹林”的环境,及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哨”的样子,体会这些词语的生动性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再有感情的朗读。

2.体会情境,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同学们可以先找出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想象花儿“跑出来”“跳舞”“狂欢”等情景,边朗读边做动作,体会花儿喜悦和无拘无束的样子。

3.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如在学习第3~5自然段时,同学们重点围绕“关了门做功课”“放假”这些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进行体会,关门做功课是怎样的心情?放假时是怎样的心情?最希望做什么?花儿会有哪些功课做?他们放了假会是怎样的情形?将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融入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教材要求的“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李老师,向您请教个问题,您说三上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新鲜感到底如何理解,如何关注?
我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感觉。

是不是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做这样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这正是统编教材所强调的三四年级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教师也可以谈自己感觉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但只是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是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您说是不是这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