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初中历史_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

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当堂测评1、《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都城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A、长安“坊”中B、长安“市”中C、开封“瓦子”中D、临安“夜市”中2、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D、元宵节3、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

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①苏轼②李白③辛弃疾④杜甫⑤李清照⑥曹雪芹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4、“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西厢记》B、《红楼梦》C、《倩女离魂》D、《窦娥冤》5、我国古代的瓦子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教学反思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小组学习,穿越历史,品读宋词,初探元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测评的完成率高,还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受教育,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三.缺点是小组的合作,讨论运用不够。

应该在小组合作,讨论题的设计上在深入挖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_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宋元都市大概多的风貌,包括大相国寺的热闹场景、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词、元曲、史学。

3.通过对宋词的聆听、朗诵及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民族复兴。

【过程与方法】4.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引领学生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民族复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了解宋元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多形式诵读宋词及了解元曲和史学,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民族复兴,人民才能享有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瓦子”,宋代代表词人及其作品风格,关汉卿《窦娥冤》,司马光《资治通鉴》【教学难点】瓦子的基木情况,宋词及著名词人的创作风格等。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充分了解教情学情,搜集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初步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主干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分为三个篇章来学习:第一站穿越宋元时代…感受都市繁华第二站走近文人墨客…欣赏经典佳作第三站弘扬传统文化…享受美好生活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动态清明上河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观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学习新课我们从以下三个篇章进行学习:【第一站穿越宋元时代-一感受都市繁华】教师:如果穿越到宋元时期,你最想要去的城市是哪里?学生教师过渡:刚才观看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下而就让我们一同去开封逛逛吧!教师:既然来到开封,我们就要逛逛最为繁华的地方,谁能推荐一个场所呢?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推荐此处,以此了解大相国寺的 繁华。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节课通过介绍宋代都城东京(今开封)和临安,以及元代大都(今北京)的兴衰,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本节课还重点介绍了宋代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元代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宋代和元代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掌握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景象。

(2)采用比较法,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

(3)小组讨论,探讨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1)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原因。

(2)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2.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初中历史_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

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当堂测评1、《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都城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A、长安“坊”中B、长安“市”中C、开封“瓦子”中D、临安“夜市”中2、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D、元宵节3、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

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①苏轼②李白③辛弃疾④杜甫⑤李清照⑥曹雪芹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4、“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西厢记》B、《红楼梦》C、《倩女离魂》D、《窦娥冤》5、我国古代的瓦子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教学反思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升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小组学习,穿越历史,品读宋词,初探元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测评的完成率高,还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受教育,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三.缺点是小组的合作,讨论运用不够。

应该在小组合作,讨论题的设计上在深入挖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是七年级历史课程下册的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探讨了南宋和元朝在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特点;二是探讨南宋和元朝在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成就;三是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过程本次课程采用了讲解、演示、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讨论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宋元时期城市的特点,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提问,进一步探究南宋和元朝在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成就,并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活动,让学生 more engaged and interactive。

三、教学反思虽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全面,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步骤设计要清晰: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步骤并没有设置得十分清晰,这会让学生请教一些问题。

更详细的教学死,要确保步骤清晰,不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主阴时,省时间。

2.合理安排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问答:“定各一时、分善人”是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师生互动的应用,力求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学生各传报道一下研究成果,其它学生指出不正确之处或补充。

3.教学内容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至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需要我们作出不同的应对。

今天让学生物注意到更多当时领先的文化成就,这其实是我们理应的但却可能是学生们需要加强的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总之,这堂历史课让学生了解到宋元时期城市和文化的特点,也让学生们理解了南宋和元朝在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教师要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很少。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效果分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本课主要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

为了学好这两方面的内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等片段和其他图片,通过“大相国寺”“瓦子”等充分了解都市的繁荣,然后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知道都市生活推动者宋词、元曲的发展演变,使之成为时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而宋词、元曲又反映和提炼各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效果较好。

可惜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不到
位,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交流互动不够充分。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表现得不够充分。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大的城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代表,它们也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宋元时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围扩大,商市扩充,教育发达,文化生活丰富。

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宋词和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

本课涉及的历史内容较多、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3)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2.杰出的词人代表:、、等。

(1)苏轼:词风,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词风;
(3)辛弃疾:词风,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1.概况: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2.关汉卿的
3.元曲四大家、、、。

导入新课
1.唐都长安与北宋的开封有哪些不同?
2.想一想:宋朝和元朝最繁荣的城市在哪里?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2.了解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帮帮忙:
黑旋风李逵要到开封去看看,请你给他推荐一处地方。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大表现。

(1).猜一猜: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2).通过王安石“元日”引导学生分析春节习俗的变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
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
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
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宋词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想一想”:
词最初的书写内容是什么?谁知道后来词根据内容和意境
分为哪两个类别?
让学生朗读下面两首词,体会一下风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重要的词人
(1)苏轼: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髙了词的格调。

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人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
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昨夜雨硫风骤,农睡未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辛弃疾:南宋词人。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欣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体会词风与苏轼风格的相似之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坐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风格豪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三)元曲
1.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与他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