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等级的划分

合集下载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1、稻谷(GB1350-2009):⑴整精米率指标按1-5等级分别为:籼稻:≥50%、≥47%、≥44%、≥41%、≥38%粳稻:≥61%、≥58%、≥55%、≥47%、≥44%⑵等外级:出糙率低于5等的稻谷⑶标签标识要求: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产地(县)、收获时间,为稻谷产品溯源提供根据和方便。

2、玉米(GB1353-2009)⑴按1-5等容重指标分别为:≥720g/L、≥685g/L、≥650g/L、≥620g/L、≥590g/L等外级:<590 g/L⑵5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各主要玉米生产国家要求相一致。

⑶不完善粒按1-5级分别为:≤4%、≤6%、≤8%、≤10%、≤15%⑷对于水分>18%的玉米,须将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测定容重。

⑸标识要求。

3、大豆(GB1352-2009)⑴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22%、≥21%、≥20%,低于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它质量指标与普通大豆3等相同。

⑵高蛋白大豆按蛋白质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44%、≥42%、≥40%,低于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普通大豆2等相同。

⑶普通大豆定等指标使用完整率代替纯粮率进行定等,质量等级仍为1-5级分别为:≥95%、≥90%、≥85%、≥80%、≥75%,⑷新标准取消东北黄大豆与一般黄大豆分类,根据种皮与子叶颜色将大豆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颜色大豆、混合大豆等,并要求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中同类型大豆不低于95%,不符合要求的归为混合大豆。

⑸我国新标准中首次对损伤粒单独进行要求,1-5等损伤粒分别要求≤1%、≤2%、≤3%、≤5%、≤8%,其中热损伤粒分别为:≤%、≤%、≤%、≤1%、≤3%。

玉米等级的划分

玉米等级的划分

玉米等级的划分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玉米等级的划分玉米等级如何区分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

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

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

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存在以下差异:(1)容重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

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山西北部、河北邢台以北地区的玉米质量为好。

(2)水分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

内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较小,除内蒙通辽和辽宁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

烘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过程中,水分逐渐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

东北地区春节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发瘪和容重偏低。

玉米等级标准表

玉米等级标准表

玉米等级标准表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为了确保粮食的质量和市场的公平竞争,各国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等级制度来对玉米进行评估和归类。

在中国,玉米等级标准表是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的,旨在规范市场交易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根据中国的玉米等级标准表,玉米主要以外观、品质和杂质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以下是各个等级的详细描述:一等品玉米:粒大而饱满,形状完整,颜色金黄鲜亮,质地坚实。

没有霉斑和病斑,无异味。

含水量在14%以下,杂质率低于0.5%。

二等品玉米:粒形较一等品稍小,颜色较浅一些,质地仍然坚实。

粒表面有少量的霉斑或病斑,但不影响品质。

含水量在16%以下,杂质率低于1%。

三等品玉米:粒形大小不一,有些粒表面有较为明显的霉斑和病斑。

含水量在18%以下,杂质率低于2%。

四等品玉米:粒形大小不规则,颜色较为暗淡。

粒表面有较多的霉斑和病斑,含水量较高。

杂质率在2%以上。

五等品玉米:粒形大小不一,颜色暗淡,粒表面有严重的霉斑和病斑。

含水量高于20%,杂质率高于3%。

根据等级的不同,玉米的用途也有所区别。

一等品玉米通常用于食品加工和动物饲料生产,因其品质好、营养丰富;二等品玉米则主要用于玉米油和淀粉的加工;三等品玉米则多用于酿酒和发酵行业。

在市场交易中,玉米等级标准表是对玉米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等级的不同,价格也会有所差异。

一等品的玉米因其高品质受到市场青睐,价格相对较高;而五等品的玉米因其质量较差,一般用于工业加工或者饲料,价格相对较低。

玉米等级标准表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提高消费者对粮食的信心。

同时,玉米的等级评定也有助于农民提高玉米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玉米等级标准表在市场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仍然需要加强执行和监管的力度。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检验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玉米等级标准的行为,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

玉米等级的划分

玉米等级的划分

玉米等级的划分玉米等级如何区分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

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

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

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存在以下差异:(1)容重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

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山西北部、河北邢台以北地区的玉米质量为好。

(2)水分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

内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较小,除内蒙通辽和辽宁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

烘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过程中,水分逐渐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

东北地区春节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发瘪和容重偏低。

而春节后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事先自然晾干时间较长,因此籽粒饱满,容重普遍较高。

冷冻玉米等级划分

冷冻玉米等级划分

冷冻玉米等级划分冷冻玉米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食品,可以在各种料理中使用。

为了保证冷冻玉米的质量,通常会对其进行等级划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冷冻玉米等级及其特点。

一级冷冻玉米:品质上乘,色泽鲜艳,颗粒饱满,无虫蚀或霉变。

一级冷冻玉米的籽粒大小均匀,口感鲜甜,营养丰富。

这种等级的冷冻玉米通常会在采摘后立即进行处理和冷冻,以保留最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二级冷冻玉米:品质良好,色泽鲜亮,颗粒饱满,偶有轻微的虫蚀或霉变。

二级冷冻玉米的籽粒大小不太均匀,口感稍逊于一级冷冻玉米,但仍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这种等级的冷冻玉米通常会在采摘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处理和冷冻。

三级冷冻玉米:品质一般,色泽较暗,颗粒不够饱满,有明显的虫蚀或霉变。

三级冷冻玉米的籽粒大小不均匀,口感相对较差,但仍可用于一些加工食品。

这种等级的冷冻玉米通常会在采摘后的较长时间内进行处理和冷冻,或者是由于采摘时的不及时处理而导致品质下降。

根据冷冻玉米的等级划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选择适合的产品。

一级冷冻玉米在食用时口感鲜美,适合直接食用或制作各种菜肴;二级冷冻玉米适合制作冷冻玉米汤或其他料理;而三级冷冻玉米则适合加工成冷冻玉米粒等食品。

了解冷冻玉米的等级划分,对于选择优质的冷冻玉米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购买时,消费者可以仔细观察包装上的标签,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和口味的产品。

同时,在储存和烹饪时,也要注意保持冷冻玉米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冷冻玉米等级划分,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优质的冷冻玉米产品。

通过了解不同等级的特点,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选择适合的产品,享受美味的冷冻玉米料理。

二级玉米标准

二级玉米标准

二级玉米标准
二级玉米标准是指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评定和划分的玉米等级。

具体的二级玉米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定指标:
1. 外观:包括籽粒形状、颜色、大小和完整性等方面的评估。

2. 含水量:玉米的含水量是影响储存和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含水量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3. 杂质含量:包括石子、沙子、杂草种子等杂质的含量。

4. 真菌毒素含量:玉米中常常会含有一些真菌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等。

过高的真菌毒素含量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 饲料价值和营养成分: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其蛋白质含量、能量值、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等都是评定其饲料价值的指标。

二级玉米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玉米的质量和安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衡量和选择的标准,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玉米的等级划分标准

玉米的等级划分标准

玉米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籽粒形状应完整,色泽应鲜亮,不得有致病虫害及霉变等痕迹。

2.体积比重:一等玉米的体积比重应达到或超过720克每升(g/L),二等玉
米的体积比重应达到或超过690克每升(g/L),三等玉米的体积比重应达到或超过660克每升(g/L),四等玉米的体积比重应达到或超过630克每升(g/L),五等玉米的体积比重应达到或超过600克每升(g/L)。

等外级的体积比重则低于600克每升(g/L)。

3.水分含量:一等玉米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4%以内,二等玉米的水分含量
应控制在15%以内。

4.不完整粒含量:一等玉米的不完整粒含量不应超过4%,二等玉米的不完整
粒含量不应超过6%。

5.霉变粒含量:一等玉米的霉变粒含量不应超过2%,二等玉米的霉变粒含量
不应超过2%。

6.杂质含量:一等玉米的杂质含量不应超过1%,二等玉米的杂质含量不应超
过1%。

植物性原料玉米

植物性原料玉米

• 玉米中的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醇溶谷蛋白、 谷蛋白和其他蛋白。玉米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 6.5~13.2%,仅次于小麦和小米。但是,玉米所 含的蛋白质,缺少小麦中所含有的麦胶蛋白、麦 谷蛋白,所以玉米粉没有面筋,其烘焙性能比小 麦粉差、玉米蛋白可作为食品和饲料的优质添加 剂,在玉米深加工中能提出8~10%的蛋白粉。
粒大,顶端凹陷, 顶部及 食味较差, 马齿型 籽粒两侧 呈马齿形 中央 宜制粉
粉质型
爆裂型 甜质型 糯质型
粒扁,顶圆、乳 白无光泽
粒小,有圆形或 胚乳全部 尖形两种 表面绉缩,胚大, 胚乳全部 断面半透明 粒小,坚硬,断 胚乳全部 面呈腊状
胚乳全 部
宜酿酒
宜做爆米花 味甜,宜鲜 食、制罐头 粘糯,宜鲜 食、制糕点
• 3.脂肪 • 玉米所含脂肪一般为3.6~6.5%,超过其它谷物。 脂肪主要分布在胚中(85%左右),胚的脂肪含量 高达34~47%,而且脂肪的乎均消化率极高。但是, 脂肪中含有44.8—45.1%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 量居多),极易氧化变质。这是玉米籽粒和不提胚 的玉米粉不易保管的主要原因。因此,玉米加工中 提胚,既可增加油脂资源,又能保证玉米产品质量, 并有利于产品的安全保管。 • 4.纤维素 • 一半以上含在种皮中,主要由中性膳食纤维、酸性 膳食纤维、戊聚糖、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 水溶性纤维组成。 • 5.糖类 • 除淀粉外,玉米还含有各种多糖类、寡糖、单糖, 大部分含在胚中。甜玉米的蔗糖含在胚乳中。
玉米形态及籽粒结构
形态结构
1.马齿型
2.硬粒型
3.爆裂型
4.甜质型
蛋白 脂肪 碳水化 矿物质 胡萝卜 (g) 质(g) (g) 合物(g) (g) 素(mg) 维生素(mg) B1 B2 B5 C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等级的划分
玉米等级如何区分
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

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

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

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存在以下差异:
(1)容重
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

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山西北部、河北邢台以北地区的玉米质量为好。

(2)水分
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

内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较小,除内蒙通辽和辽宁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

烘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过程中,水分逐渐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

东北地区春节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发瘪和容重偏低。

而春节后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事先自然晾干时间较长,因此籽粒饱满,容重普遍较高。

在一般情况下,粮库将水分只降到14.5%,因此在10、11、12三个月,东北玉米很难达到14%的水分,到第二年4、5月份经过几个月的自然失水后,才能达到14%的标准。

从产区到销区的运输过程中,水分有时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但作为国储粮收购的玉米,烘干后水分基本上在14%以下,最多不超过14.5%。

也有的粮库根据买方的要求来确定烘干效果,水分指标由购买者自定,一般自13%-15%不等。

与东北玉米相比,华北玉米收获时水分较低,大多在18%至20%左右,而且气温高于东北地区,一般晾晒5-6天就可以达到15%以下,因此几乎全部采用自然晾干方式进行降水。

正常年景时,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东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

(3)杂质
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

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因此华北地区的玉米杂质偏多,有时超出1%,需要额外过筛整理。

(4)不完善粒
东北玉米在烘干过程中,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碎粒普遍高于5%。

烘干玉米经过储存、出库、再到港口转运、装卸、搬倒、再入库、再出库等一系列环节后,破碎粒还会有所增加,导致不完善粒普遍达到8%。

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碎粒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内,质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

在现货收购中,一般规定不完善粒总量不得超过5%。

(5)生霉粒
东北玉米收获时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获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储存不善,极容易出现玉米生霉现象。

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有的甚至高达5%以上。

小农户受储存环境和储藏技术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通风,因此东北玉米在4月份以前生霉粒很少,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会大幅提高。

内蒙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较低甚至几乎没有,最多也不超过2%;辽宁的略高些;黑龙江玉米水分不均,生霉粒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