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完整版ppt
11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 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完整版ppt
12
秋
秋
秋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静 景
景秋 唱落观
雨
蕊
图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16
槐树落蕊
“微细”静 “柔软”静 “细腻”清 “清闲”清 “落寞”悲凉
完整版ppt
17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
(清、静、悲凉
)
完整版ppt
18
闲话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9
秋果奇景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完整版ppt
7
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 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 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 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 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两篇古代散文《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散文,只是在时空上我们来一个穿越,从大宋朝的赤壁之下来到1934年的北平。
1934年8月的一天,在北平的一间租来的小破屋子里,一个叫郁达夫的作家写下了这篇不朽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二、师生谈话,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要点:交待字词处理计划作者五方面课文朗读情况经过两个早晨的预习,想跟你们了解一下预习情况。
预习三件事,你做了几件?《名师一号》“基础预练”上的字词做了吗?习题讲解课上交流。
作家郁达夫生平简介看过了?从名地时评著五方面说说看。
原名:郁文。
地:浙江富阳人(南方人)。
时:现代。
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著作: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课文甭问,是读过了的。
读了几遍?调查。
三、整体感知要点:分析文题感情基调明确体裁文章结构1、你觉得你能读懂课文了吗?至少句子不用翻译了。
文章写什么的?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生成下一步。
如果学生能答出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就顺势而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首尾段并齐读之。
)2、从题目上能看出文章内容吗?文题分析:重心是“秋”,它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故都”确定的描写的地点。
故都就是北平,郁达夫却没把题目拟作《北平的秋》,你觉得要是拟成《北平的秋》,就本文内容来看,可不可以?(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么“故都”相比北平而言,有什么不同吗?更有了一层深切眷念之意。
小结:读书不应忽略文题,所谓“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从题目以及你读文章的感觉来看,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赞秋的还是悲秋的?从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吗?齐读首尾两节。
一读小结:这么一说,本文体裁也明确了:抒情散文。
(板书)4、问:是写景抒情的?还是纯抒情的?(写景抒情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主体内容是写景)学生读写景文段,4-11节二读小结:首尾抒情,中间写景,总分总嘛,结构也明了了。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都的秋,那 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 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
秋 果 闲 话 秋 雨
秋 蝉 槐 树 落 蕊
秋 院 静 观 秋 景 图
奇
景
啼
唱
据以上分析可大致得出文章结构
故都的秋
10
2、听读课文,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 都的秋情感的句子。
3、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关键词:清、静、悲凉
4、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 对“清、静、悲凉”的北平之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 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 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 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 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 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 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 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 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 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的零头 。
愿付出生命
向往、热爱、
迷恋、眷恋
→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向往
情感呼应
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挽留与眷恋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 为何还要描写“南国的秋” 呢?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清
静
悲→
凉
对比
1
作用: 结构严谨
内容完整
主题鲜明
温 润 慢
2,13
三、初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故都的秋
秋秋秋 秋 秋 晨槐蝉 雨 日 小落残 话 胜 院蕊鸣 凉 果
四、悲凉情景深探究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 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 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 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 秋呢?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
回 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整体感知:
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2、“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 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辞千里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 指哪儿
由
题
目
切
?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入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 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 之情。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返回“淡”。 慢”“润”“淡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原因
用作对比,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用作对比 ,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业
基础知识”部分。 1.完成《习题册》的“基础知识”部分。 完成《习题册》 预习第二部分。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段 第一部分 开头两段 第二部分---中间部分 第二部分 中间部分 第三部分---结尾两段 第三部分 结尾两段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文 结 构
记叙 、 案 、 一、总起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院中所见之景 秋槐之落蕊及其他 秋 秋 能 起一 的 不 景 流 露 忧 独 之 思 抒 发 赞 、 眷 恋 之 情 , 美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题 解
“故都 ” 两字指 故都” 故都 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秋”字确 定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 起,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又深沉。 目明确而又深沉。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分 段 朗 读
的感
南国之秋的 对
不及北国 秋的
一
柄
一 栩
段 落 研 读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一 、 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 由 ,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 “ 故都的秋 ” 的 特 是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作用是什 点 是什么 ?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 作用 是什 么?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特色? 二 、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 特色 ? 作者在写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使用课件)

1921年出版他的第一部 短篇小说集《沉沦》, 之后又发表《春风沉醉 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和《出奔》等。
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1934年7月,郁达夫“不 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 “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 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 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 生中最突出的倾向……” •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阅读,理清全文的思路
• 思秋——绘秋——议秋——赞秋
首尾段的作用?
“绘秋”部分描绘了几幅图画?
秋
秋 秋 雨
秋
秋 景
枣
奇 景
蝉
残
秋 院
槐 清
话
凉
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 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 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 似文学。” 1945年被日本宪 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 为革命烈士。
落
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晨
图
探究主旨
本文是赞秋还是悲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三、初读感知,把握行文思路。
1、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2、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311
3、写了哪几幅画面?
小结:写景的角度: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
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图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
3、找出作者的活动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4、文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写出了凄清、孤独、悲凉、
秋蝉残鸣图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三、议
秋雨话凉图
1、秋雨有什么特点?2、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四、展
1、忽来忽去
2、“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愉快心情。
五、练
《优化方案》配套练习
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 总第52课时 班级: 姓名: 制作人:夏占会 日期:11月4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
《故都的秋》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
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
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
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
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
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自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试题, 8分钟后检查自学效果。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散文钞.( ) 一椽.( ) 潭柘.( )寺 落蕊.
( ) 橄榄..( )( ) 普陀.( )山 房檩.( ) 廿.
( )四桥 着.( )衣 混沌.( ) 椭.( )圆 2.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
(2)一椽破屋:
(3)落寞:
(4)一叶知秋:
(5)不能自已: 自学指导二:整体感知课文。
10分钟时间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明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代替?
2.在作者的笔下,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4.作者不远千里赶去北平的理由是什么?
5.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四字短语)
【当堂训练】时间:15分钟。
(填空每空2分,选择题每题3分)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乙处()丙处()丁处()
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组长意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