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基础配筋图
剪力墙配筋统一做法

剪力墙配筋设计统一做法武汉天华•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嵌固面以下不作为底部加强部位,加强部位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嵌固以作为底部加部位加部位高度从地室板起;H/10和两层,H指的是自顶板算起的墙体总高度,不是确定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24m以下剪力墙结构:一层[《抗规》第6.1.10条及《高规》第7.1.4条]•标高表注明嵌固端位置取消约束边缘构件范围[(11G101-1)]不是底部加强范围•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框剪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水平分布筋最小直径d8 d8 ,建议选用HRB400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竖向分布筋最小直径,建议选用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当审图不允许竖向分布筋采用d8时,改为d10,间距根据规范要求加大[《抗规》第6.4.4-3条及《高规》第7.2.18条]注意抗规的用词:应满足…..不宜小于…..•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剪力墙结构一二三级0.25%,四级及以下0.2%;间距300mm 高层剪力墙7.2.19条位置:0.25%;间距200mm框剪结构0.25%(非抗震0.2%);间距300mm 框剪结构(非抗震);间距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0.3%(非抗震0.25%);间距200mm[《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优先采用d8•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d8d10,间距调整审图不同意采用时,采用,间调•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墙身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优先采用d8审图不同意采用d8时,采用d10,间距不大于200mm,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采用d10•框架-剪力墙结构墙身的“最小”构造配筋一~四级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均按照0.25%控制;水平分布筋的最小直径要求同竖向分布筋(均优先选用8mm);高层建筑中的顶层、楼电梯间、山墙、端开间纵(外)墙应控制间距不大于200mm 。
剪力墙配筋统一做法

关于剪力墙稳定性
验算墙体稳定 时将与墙连接 的无楼板拉梁
删除
翼缘很短,应注意 整体稳定计算,这 类墙应手算复核, 还有直接按层高
1/20控制
关于剪力墙稳定性
这段墙的稳
定性需重视, 因为是在洞 口边,计算 高度为整个 墙高(外校
城的)
墙两侧均 无楼板, 无支长度 很高,存 在隐患
墙两侧均 有翼墙, 高度不受
• 高层建筑结构一字形墙的最小厚度
一、二级的一字形剪力墙最小厚度220mm。
应事先通知建筑。
[《高规》第7.2.1-2]
不需特
别加密
• 剪力墙拉筋的设置
最小Φ6@600@600(双向),底部加强区不再特别加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双向布置(经济,易懂)。有特殊要求,采用“梅花双 向”。
[《高规》第7 第7.2.3,8.2.1 1;《抗规》6 》6.4.4-2;11G101-1]
关于剪力墙的墙厚
[抗规6.4.1]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 小于层 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 小于层高或无
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
关于剪力墙的布置及稳定性
墙体布置要求:对于住宅建筑中经常出现的底层架空或局部出现穿层 墙,应特别注意墙体的稳定计算, 墙体的厚度应从抗震概念上进行适 当加强,一般厚度可以按抗规的要求进行初选,即:一、二级不宜小 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 /20;电梯井隔墙两端应设置翼墙,形成I、Z、[形截面。 墙体稳定性:验算墙体稳定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翼墙的长度,翼墙长度小于截面厚度的2倍和800时,应按高 规附录D.0.4 条验算整体稳定(实际就是验算单片墙等效厚度截面 的稳定),此时翼墙长度按附录D,自墙内侧开始计算。 2.穿层长墙墙尽量不采用开洞模型。 3. 对与墙垂直的梁有可能对墙形成支撑时,将梁删除,计算稳定。 4.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刚性地坪做法减小墙的高度以满足墙体稳定。 5.不能过分依赖于程序整体分析的结果中有无墙体失稳,对于存在疑 问的穿层墙、翼缘很小的墙都应手算复核或采用程序的稳定验算程序 进行稳定性复核。
剪力墙配筋新手实用完整版

剪力墙配筋新手实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mm,计算结果是,那就用*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再除以2就是200mm2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配筋率=2*(200*200)=%,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进行计算是不对的。
应该填%(或者%)。
如果填了%,实际配了%,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
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 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x200x1000=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剪力墙配筋

剪力墙配筋与设计剪力墙配筋设计中,包括有墙体(墙身)配筋、墙端暗柱配筋、墙体暗梁配筋。
(1)墙身配筋(最小配筋率)(配筋间距)墙身配筋比较简单,要同时满足构造配筋和计算书配筋要求。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4)P66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高层规范》:P90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5)P66 6.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的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高层规范》:P90 7.2.1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剪力墙的墙身钢筋分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
在剪力墙结构中,水平分布钢筋居外侧,竖向钢筋居内侧,水平分布钢筋为主要钢筋,拉筋把横竖两种钢筋拉结在一起。
配筋图

一、箍筋表示方法: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配筋构造之剪力墙与基础

配筋构造之剪力墙与基础剪力墙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2.厚度大于160mm的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当其厚度不大于160mm时,也宜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
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墙的两个侧面布置,且应采用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 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 a。
4.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后截断(d为水平分布钢筋直径)。
当剪力墙端部有翼墙或转角墙时,内墙两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墙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15d后截断。
在转角墙处,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带边框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5.剪力墙墙肢两端的竖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4φ12的钢筋或2φ16的钢筋;沿该竖向钢筋方向宜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为250mm的拉筋。
6.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的水平分布钢筋总面积的1/2。
纵向钢筋自洞口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剪力墙洞口连梁应沿全长配置箍筋。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150mm。
在顶层洞口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相同的箍筋。
门窗洞边的竖向钢筋应接受拉钢筋锚固在顶层连梁高度范围内。
7.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
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可适当提高。
剪力墙水平筋与竖向筋的构造做法

解读16G101-1,结合设计施工图,正确处理剪力墙钢筋各种节点的构造做法,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1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构造1.1 端部无暗柱,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在端头弯折10d,每道水平分布钢筋设双列拉筋,见图(一)图(一)图(二)1.2 端部有暗柱,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紧贴角筋内侧弯折10d,见图(二)1.3 端部有L形暗柱,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紧贴角筋内侧弯折10d,见图(三)图(三)1.4 转角剪力墙1.4.1 两侧剪力墙配筋量不等时,外侧水平分布钢筋连续通过转弯,在转角配筋量较小一侧交错搭接至少1.2laE,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错开500,且内侧水平分布钢筋在端部弯折15d,见图(四)图(四)1.4.2 两侧剪力墙配筋量相等时,水平分布钢筋在转角两侧交错搭接至少1.2laE,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错开500,连接区域在暗柱范围外,且内侧水平分布钢筋在端部弯折15d,见图(五)图(五)1.4.3 外侧水平分布钢筋在转角处弯折0.8laE 搭接,且内侧水平分布钢筋在端部弯折15d,见图(六)图(六)图(七)1.1.4 当为斜交转角墙时,外侧水平分布钢筋配通。
内侧水平筋在端部弯折15d,见图(七)1.5 端柱转角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进入支座不小于0.6laE,并紧贴角筋弯折15d,内侧水平分布钢筋在端部弯折15d,见下图(八)、(九)、(十)图(八)图(九)图(十)位于端柱纵向钢筋内侧的墙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端柱的长度>=laE时,可直锚。
其他情况,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甚至端柱对边紧贴角筋弯折。
1.6 翼墙有四种构造节点图(十一)翼墙有暗柱图(十二)翼墙变截面图(十三)翼墙变截面图(十四)斜交翼墙1.7 端柱翼墙有三种构造节点图(十五)图(十六)图(十七)1.8 端柱端部墙有两个构造节点图(十八)图(十九)2 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2.1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图(二十)图(二十一)2.1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二十二)2.2 剪力墙水平拉结筋图(二十三)剪力墙层高范围最下一排拉结筋位于底部板顶以上第二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最上一排拉结筋位于顶部板底(梁底)以下第一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
剪力墙布置、画图、配筋

剪力墙布置、画图、配筋总结1.总体把握:假设形状的大小近似于3*6m的样子,则尽量做成槽钢型的盒子(或者大包小),如图所示:其它尺寸,其它形状:1.1:翼缘:一般尽量布置成有效翼缘,假设200墙厚,则600长;建筑上不允许,也可以布置的短一点,满足锚固长度是底线。
有时候,建筑允许比600布置的还要长,允许长值若在300以内,则翼缘做长点,齐窗。
内部则没必要,原因后面会分析。
2.总体把握时,应结合其它方面:2.1:凹凸处,都布置成长墙,且长墙肢尽量控制不是短肢剪力墙(200墙厚,墙长1700),凹凸处,大多形状都比较怪,z型居多,且翼缘尽量齐窗,若翼缘齐窗后长度太长,则不齐窗。
2.2:方便钢筋的锚固,梁搭接,做端柱,设置翼缘;虽然用钢量大了些,但这种浪费是必须的,所以不必纠结。
但尽量控制z型墙是底线,一些跨度比较小的的填充墙下可以不必设梁,比如小于等于3.6m的跨,加强板的配筋即可。
2.3:某些所谓的翼缘,除了其自身外,其拐角处没必要按边缘构件去配筋,因为此处应力小。
但有个前提,翼缘(可以当作扶壁柱)在墙身中间的位置。
电梯井也会出现此情况。
2.4:墙的经济长度:200墙厚时,剪力墙的经济长度1.7m,短肢剪力墙的经济长度为600 ,即一般1700mm的墙,一般都满足轴压比的。
3.梁长:在建筑有要求的部位,梁高尽量不超过450mm,所以,按梁的跨度取值(10~15)X450=4.5m~6.75m;既然是经验跨度,则说明一般梁长在此范围之内是合理的。
3.1:梁只听说过“连梁超筋”,一般没有听说过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出什么问题的。
并且,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还是占大多数,连梁占少数。
所以,假设梁高450,则梁长尽量布置成大于2300mm(跨高比大于5),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只要大于2300,不要太长(比如7m、8m),管它多长,不用管,梁长不是重点。
如果是建筑布置的原因或其它需要,梁要布置成连梁,则跨高比尽量大于2.5,假设梁高450,即梁长尽量大于1200mm,为啥?可以从规范中抗剪公式可以看成,如果可以,尽量比1200mm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