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鲜食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食品材料之一,其
可食部位中蛋白质含量高,且具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因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健
康功能。
然而,鲜食大豆在品种选择、栽培及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品种繁杂、产量低下、
抗逆性能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利用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资源重要性的逐渐认识,鲜食大豆的种质
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研究鲜食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鲜食大豆品种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鲜食大豆的农艺性状主要包括外观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生物学性状、品质性状等。
外观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种子大小、形状、表面特征等;生长发育性状是指鲜食大豆在不
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速度、高度、分枝情况等;生物学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叶片形态、
花冠形态、结荚数量和质量等;品质性状是指鲜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糖含量、氨基酸含量、风味等。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包括种间遗传多样性和品种内遗传多样性两个层次。
种间遗传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种的大豆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品种内遗传多样性则是指同一品种
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遗传距离、遗传分化、遗传变异等方面。
研究表明,鲜食大豆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普遍较大,品种间的遗传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而同一品种内部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比较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异。
大豆品种吉林20、30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

豆 品种 吉林 2 0和 吉林 3 0的遗 传 贡献 率分 析表 明 , 具 有 吉林 2 0血 缘 的 育成 品 种 8 3个 , 遗 传 贡献 占 核 5 % 的有 3 0 2个 , 遗 传 贡 献 占 2 % ~3 . 5 的 核 5 12 % 3 4个 ; 有 吉林 3 具 0血 缘 的育 成 品 种 1 7个 , , 柳迎春 , 夏远峰 , . 四平 头种群 白交 系在吉林 省玉米 等 塘 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杂粮作物 ,09, 1 9 20 ( ):3—9 . 6 [] 2 夏远峰 , 于明彦 , 柳迎 春 , 1 等. O个玉 米 自交 系产量 性状 遗传 分 析. 玉米科学 ,0 8,6 6 :9— 2 20 1( )2 3 .
( 0 6 AD 2 B 1 2 0 B 5 1 O —2) 公 益 性 行 业 ( 业 ) 研 专 项 ; 农 科 经 费 资 助 项 目( 3—4一 4) O 收 稿 日期 :0 0— 4—0 修 回 日期 :O 0—0 21 0 6; 21 6—2 8
分枝 数 1 ~2个 , 披 针 形 , 白色 , 粒 形 , 粒 叶 花 圆 黄
品种 审 定 委 员 会 审 定 ,9 0年 通 过 全 国农 作 物 品 19 种 审 定 委 员 会 审 定 。其 为 中 早 熟 品 种 , 育 期 生 1 1 15 , 高 9 2 2 d 株 1~l0 m, O c 主茎 叶 片 1 8~1 9个 , 披针叶 , 花 , 毛 , 粒 圆形 , 皮 黄色 , 黄色 , 紫 灰 子 种 脐
关键词
大豆 ; 吉林 2 ; 0 吉林 3 ; 0 遗传 贡献 ; 系谱
大 豆品种吉林 2 18 0,9 5年 通 过 吉 林 省 农 作 物
大豆遗传多样性与细胞学特征分析

大豆遗传多样性与细胞学特征分析大豆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食品、饲料和工业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大豆资源的广泛利用,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细胞学特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部生物个体间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差异。
大豆作为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条件下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
但是,随着人类对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筛选和利用,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不同的种质资源之间表现出丰富的形态、生理和产量特征。
因此,评价和利用大豆遗传多样性对于选择育种材料、提高产量和优化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基因片段的变异或多态性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物种内部遗传多样性的一种方法。
PCR-RFLP、SSR和SNP等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中,SS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来源和生长环境等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遗传多样性在不同品种和种群间的差异比单株内部差异更大。
细胞学特征是指大豆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对大豆细胞学特征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大豆种质资源的分布规律、田间表现形态和遗传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为大豆育种和种植管理提供依据。
目前,大豆细胞学特征主要以花粉学和染色体学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花粉学是指对大豆花粉外形、萌发和发育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大豆花粉是大豆基础繁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
研究表明,大豆花粉萌发过程的变异性和花粉数目的差异对种间杂交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大豆花粉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染色体学是指对染色体形状、大小、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大豆染色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型学、基因组大小计算和基因定位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豆的遗传图谱已经逐渐建立,并且已经识别出数百个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QM基因。
大豆RIL群体ZKS—HX的构建及遗传结构分析

Ab t a t s r c :0ne h und e t n y t 8 e o b na nb e i e ZKS — H r d we t -wo F2 r c m i nt i r d ln s( X) we e c e t d y r r a e b t r s fH e e g 2 × Xi he c o s o f n 5 nmi . 6 n No .H e e 5 i he na i a o f ng 2 s t ton ll nge t( 0 e r ) plntn s 2 y a s a ig c li a nd t ot lc li a e r a up t . li n h c a e .Xi u tv ra he t a u tv t d a e O 1 3 milo e t r s nmi n No. sa h g p o e n. 6 wa i h— r t i s m iwid s y a G. ac l ) Ge tc c m p sto ft e s be n RI p pu a i n wa na y e e — l o be n( Gr ius . ne i o o ii n o h oy a L o l to s a l z d by u i 4 SS ma ke s Ther s ls s we ha he ge tc c t i ton o wo pa e swe e sng 1 R r r . 2 e u t ho d t t t ne i on rbu i ft r nt r 0 52 nd 0. 71 r s c i e y,t e t r nt ls p r to n gr up i ia o t e p op r i n o . 9 a 4 e pe tv l h WO pa e a e a a i n i o s sm lr t h r o to f t he who e,n e i us d v a i n f o 1 :1 e r ga i n r to wa s r e . Th o l o s ro e ito r m s g e to a i s ob e v d e c mm u t a i niy v r—
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及QTL定位研究

2 世 纪 8 代 以来 , 0 0年 随着 分子 数量遗 传 学和 分子 标记 技术 的发展 , 有关大豆生育期 性状L 相关 基 因的定位受 到重 l j 视, 在研究 方法 、 研究 内容 和技术 手段 等方 面均取 得 明显进 展 。笔者简要 回顾 大 豆生育 期性 状 的遗传 和相 关基 因定 位 的研究历程 , 并综述相关研究结 果。
质 的敏感性小 于 E1E L 、 2l 。
M Ba c ln等在研究 l4— 80 H r o ×H83 eF 群体 i f 4 3 ( ao y a s 8 7B4 4 的晚熟后代 ) aoo ×H rsy的 F 群体 时发 现 ,6 2 I 4—43 80中存 在 控制 开花期和 成熟期 的基 因 E e , 5 5 显性 基 因延 迟开 花 和成 熟, 隐性基 因 促进 开花 和成 熟 , 研究 同时 推测生 育期有 关 该 的近等基 因系 的轮回亲本 H r o ao y和 Cak E e 位点 隐性 s l 在 55 r 纯合 ( 5 5 I] e e )” 。 在不 同的 日照 条件下 , 大豆开花期和成 熟期 的遗传研究 结果不尽 相同 。一些研究者认 为 , 短 日条 件下延 迟大豆开 在 花和成熟 的基 因是隐性 的 l , 6 6 因就是 在短 日条件 驯 E e 基 下研究 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 遗传时被发 现 的 , 所用群 体为栽 培品种 Pr 6 a n 及其 自发 突变体 的杂交后 代 , a 隐性基 因延 迟开
摘 要 综述大豆 生育期 性状遗传及基 因定位研 究进展 , 讨论 当前的研 究重点和今后 可能的研究 方向, 以期为相 关研 究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大豆 ; 育期性 状 ; 生 遗传 ; 定位 中图分 类号 Q 1 文献标 识码 A 89 文章编号 o 1 — 6 12o )4 031 0 57 6 1(o8o — 1 — 3 9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_

Brim 等[1]、Hanson 等、Weber 、胡明祥等[2]均认为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实质上是加性效应起作用。
IShigeT 则认为加效效应和非加效效应对蛋白质含量都是重要的。
Chauhan 、陈恒鹤报道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 )与特殊配合力(SCA )的方差都显著,但加性效应更重要。
Verma 从大豆配合力分析研究,认为性成分是主要的。
Gupta 等用7个品种(系)配制4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F 3、F 4、F 5代进行了研究,认为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的[2],但在JS-2XA 和PS73-7XK 组合中,实质上是加性效应起作用。
Weber 认为有3个基因控制蛋白质。
IShigeT 认为控制蛋白质的基因数目可能有2个或3个。
海妻矩彦等用乙烯亚胺(EI )处理大豆种子,获得了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显著不同的突变品系[3]。
大豆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高度可遗传的性状,蛋白质含量较产量、脂肪含量等性状的遗传力高。
Weber 用亲子代回归法[4]估算的F 2代单株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为0.70;胡明祥等[5-6]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3个组合F 2代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0.55及0.62;一些研究工作者曾对F 3或更高世代的材料,无论是单杂交、三交或复合杂交组合进行研究,获得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0.39~0.92。
对于这些结果还需进一步开展具体综合的研究和探讨。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选用蛋白质、脂肪和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表1)的5份大豆材料,A1006、A1016、A1019、OH1015、OH1020,按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将5份材料配成20个杂交组合。
1.2试验方法2007年5月将5份亲本材料,播种于吉林农业大学大豆试验田,同年7月将5份材料互作父母本,分别进行人工授粉,得到正反交杂种1代(F 1和RF 1);2008年将亲本、杂种1代(F 1和RF 1)按随机区组,种植于试验田,3次重复,2行区,行距60cm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成熟后,每个处理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采用包括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Zhu 和Weir ,1994),分析大豆籽粒中品质性状含量的试验数据。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关键词 : 豆; 艺性状 ; 大 农 遗传 变异 ; 关 性 分 析 ; 成 分 分 析 相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5 5 1 ¥ 6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2 6 ( 0 8 0 — 0 90 1 0-7r e a i n a d Pr n i a m p n n n tc Va i to Co r l to n i c p lCo o e t
A ayi o j rAg o o cT ato o b a n lss n Ma r n mi r i fS y e n o
析 。 结 果 表 明 : 效 分枝 、 伏 级 和 单 株 荚 数 的 变异 系数 较 大 , 别 为 6 . 3 、4 4 和 2 . 9 , 育期 的 变 有 倒 分 O 9 3 . O 7 8 生
异 系数 最 小 为 4 1 % ; 相 关性 上 , 区 产 量 与 单 株 粒 重 呈极 显 著 正 相 关 , 高 、 株 荚 数 、 .7 在 小 株 单 单株 粒 数 和 每 荚 粒
S IH u 。 U a-a H i X H it o
( . h m a i n A d n s r t n S a i n o e d, h m a i n 4 3 0 2 h m a i n Ag iu t a 1 Z u d a mi it a i t to f S e Z u d a 6 0 0; .Z u d a rc lr l o
t e e wa i nfc n l o i v o r l t n b t e il e l t n e d weg tp rp a t a d t e e wa lo a h r sa sg iia ty p st ec r e a i e we n ye d p r po d s e i h e ln , n h r s as i o a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4, 50(3): 556 575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DOI: 10.3724/SP.J.1006.2024.34094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宋健1,6,**熊亚俊1,6,**陈伊洁1,6,**徐瑞新2,**刘康林1郭庆元1洪慧龙2高华伟2谷勇哲2张丽娟2郭勇2阎哲2刘章雄2关荣霞2李英慧2王晓波3郭兵福4孙如建5闫龙7王好让8姬月梅9常汝镇2王俊1,6,*邱丽娟2,*1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25;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农村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3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4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200; 5 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呼伦贝尔 162650; 6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5; 7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35; 8 江苏徐怀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10031; 9 宁夏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 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 (公共母本)杂交, 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
PCA和聚类分析发现, 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 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
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 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 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 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 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 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
在一定地区,耕作制度相对稳定,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长度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不同,形成适宜营养体和产量构成因子所需的时间各异,对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使现有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方面呈现丰富的遗传变异。
采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长度和比例适宜的品种,可充分利用光、温、水、肥资源,形成合理的株型和产量结构。
通过生育期结构的调整,还可使关键发育阶段处于较适宜的条件下,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可以说,在生态条件和大豆熟期类型稳定的前提下,生育期结构比生育期长短更为重要。
在以往研究中,基本营养生长期改良立足热带高温、短日条件,重点是延长前期长度,并不克意缩短或延长后期长度;鼓粒期长度的遗传研究中很少考虑营养生长期和花荚期,因此不涉及前期和后期的结构问题。
目前,尚不知道在成熟期相同的条件下,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
2003,2004年分别同期种植了全生育期相同,营养生长期不同的大豆杂交组合小黑豆×GR8836的亲本、F1、F2、F2: 3,记载出苗期、R1、R7、R8数据。
通过对两年数据分析发现,该组合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表现大体相同,本文以2004年数据为例阐述遗传分析结果。
各性状频数分布的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R/V、全生育期长度在分离世代表型值趋于中亲,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性状有超亲表现。
因此推断可能存在基因间互作。
另外,F2呈偏态分布、F2:3呈双峰分布,有明显的主基因存在特征,х2检验证实存在一对主基因效应。
生殖生长期F2、F2:3均趋于正态分布,由此推断由多基因控制。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黑豆×GR8836组合的亲本、F1、F2、F2:3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通过极大似然法和EM算法对混合分布的有关成分分布参数做出估计,然后通过AIC值判别和一组适合性检验,选择最优遗传模型,并估计主基因和多基因一阶、二阶遗传参数。
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组合当中,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R/V三个性状均有一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作用,遗传模型分别为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为D-0(即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R/V为D-3(即一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
主基因遗传率在F2:3代分别为76.29%、27.63%、58.58%,延长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性状的基因呈显性。
营养生长期及R/V性状主基因遗传率高,且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比率小,因此在育种中,可以在早世代对其进行选择。
另外,在双亲全生育期相同的条件下,F2、F2:3世代出现广泛分离,本分析结果得到一对主基因控制全生育期,但主基因遗传率较低,表明本组合中,控制亲本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遗传方式不同。
在存在主基因效应的三个性状中,R/V加显性效应值几乎相等,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结构(R/V) 多世代联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