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一、活动主题:了解山西皮影戏,传承民间艺术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起源、表演形式和发展现状。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时间:2课时四、活动地点:教室五、活动过程:第一节:山西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山西皮影戏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教师介绍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起源、表演形式和发展现状。
3. 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山西皮影戏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节:皮影制作与表演技巧1. 制作皮影:教师展示皮影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皮影。
2. 表演技巧:教师讲解皮影表演的基本技巧,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3. 皮影戏表演: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皮影,并进行表演。
第三节:山西皮影戏剧目的选择与编排1. 剧目选择:教师介绍几个经典的山西皮影戏剧目,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剧目。
2. 编排剧本:学生根据选择的剧目,分组编写剧本,并进行讨论修改。
3. 排练:学生分组进行排练,教师给予指导。
第四节:皮影戏演出与评价1. 演出准备:学生分组准备道具、服装等演出物品。
2. 演出:学生分组进行皮影戏演出,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演出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节:皮影戏传承与创新1. 传承意义:教师讲解皮影戏传承的重要性,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
2. 创新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皮影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
3.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六、活动延伸:皮影戏文化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深入了解山西皮影戏的历史、流派、经典剧目及著名表演艺术家。
2. 每组选取一个研究方向,如皮影戏的制作工艺、表演技巧、音乐特点等,进行深入探究。
3. 学生将探究成果以PPT、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七、实践活动:皮影戏走进社区1. 学生分组策划皮影戏表演活动,包括选定剧目、编排剧本、制作道具等。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第五单元山西皮影戏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山西地方特色文化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2、指导学生认识山西皮影戏, 了解皮影戏的历史。
3、激发对山西特色文化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了解山西特色文化。
2、了解山西皮影戏的有关知识。
3、山西皮影戏的原理。
4.会做影子游戏。
教学重点: 认识山西皮影戏, 了解山西皮影戏的有关知识.教学难点: 学做影子游戏.教学课时: 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那么你知道我们山西有哪些地方特色文化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些山西的特色文化.二、板书课题认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1、丰富的资源:铁矿,煤2、旅游景点: 黄崖洞 ,平遥古城, 云冈石窟, 乔家大院3、山西的面食: 馍, 面条, 面片, [杂面.白面.玉米面.豆面] 其中, 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4、土特产.柿子.核桃.花椒.小米.5、山西民间艺术.黎侯虎.剪纸.上党梆子.山西皮影戏.三、根据学生查找到的资料.走访调查到的地方特色文化,把它们写在教科书44页的表格里。
四、小组讨论,自己知道的地方特色:舞龙。
社火。
威风锣鼓等,了解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
五、对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主题——山西皮影戏。
六、教师总结,表扬观察仔细。
勤于思考的同学。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山西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大家对山西皮影戏很有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西皮影戏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件.皮影人物]一、板书课题: 山西皮影戏1、西皮影戏的历史.山西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综合实践皮影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幕后操纵皮影,配合音乐和唱词,讲述故事、传递情感。
皮影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旨在通过皮影戏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
- 掌握皮影的制作方法、操作技巧及表演流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皮影戏基础知识:- 皮影戏的历史与发展- 皮影的种类及特点- 皮影的制作工艺2. 皮影制作:- 皮影选材与裁剪- 纸板绘制与雕刻- 上色与装饰3. 皮影表演:- 皮影操纵技巧- 表演流程与舞台布置- 音乐与唱词的配合4. 皮影剧本创作:- 剧本题材选择- 剧本结构及写作技巧- 剧本排练与修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皮影戏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皮影戏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皮影戏吗?你们对皮影戏有什么了解?(二)皮影戏基础知识讲解1. 讲解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
2. 介绍皮影的种类及特点,如民间皮影、宫廷皮影等。
(三)皮影制作1. 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皮影?2. 教师示范皮影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裁剪、绘制、雕刻、上色等。
3. 学生分组实践,制作自己的皮影。
(四)皮影表演1. 教师讲解皮影操纵技巧,如手势、眼神、身体语言等。
2. 学生分组练习皮影操纵,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表演。
3. 教师点评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水平。
(五)皮影剧本创作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作一个有趣的皮影剧本?2. 教师讲解剧本题材选择、结构及写作技巧。
3. 学生分组创作皮影剧本,并进行排练。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山西皮影戏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主题走进山西皮影戏,感受传统民间艺术三、活动对象初中学生四、活动时间1课时(45分钟)五、活动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资源1. 皮影戏道具:皮影人物、布景等2. 播放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材:《山西皮影戏》七、教学内容1. 皮影戏简介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皮影戏在我国的分布及特点2. 山西皮影戏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山西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山西皮影戏的代表作品3. 皮影戏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技巧皮影戏的演唱艺术皮影戏的舞台布置与道具运用4. 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皮影戏的传承意义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5. 实践活动:制作与表演皮影戏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皮影人物或布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展示表演才华八、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山西皮影戏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民间艺术。
2. 皮影戏简介:教师讲解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在我国的分布及特点。
3. 山西皮影戏:教师详细介绍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对山西皮影戏的兴趣。
4. 皮影戏表演形式:教师讲解皮影戏的表演技巧、演唱艺术以及舞台布置与道具运用,为学生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5. 皮影戏传承与创新:教师阐述皮影戏的传承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皮影戏。
6.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皮影人物或布景。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提供指导与建议。
7. 皮影戏表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展示表演才华。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与指导。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西皮影戏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对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和思考。
十、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皮影戏道具和播放设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学习案例:题目:探究青海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班级:湟中县土门关乡初中七(2)班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组员:张宪秀赵洪昌曹得清马兰霞课题研究的科目:语文研究目的:我省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
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
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
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研究意义: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
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皮影戏文化遗产。
初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调查问卷:赵元飞写作:喇海忠赵元飞收集资料:赵元飞喇海忠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研讨小结。
收集并整理资料。
探究性学习及任务: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探究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资料)研究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有趣的皮影戏》(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二年级下册

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皮影戏》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皮影戏的特点,学会皮影操控的基本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皮影戏表演乐趣。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的魅力。
—-活动重点-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动手操作,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学会皮影操控的基本动作,体验表演的乐趣,在具体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皮影戏的魅力。
—-活动难点1:学生动手操作表演皮影戏。
2: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皮影戏表演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皮影剧本幕布灯光音乐活动过程—、看皮影戏,激发兴趣播放皮影戏《龟与鹤》。
一窗砂纸演绎古今传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演一场皮影戏。
二、演皮影戏,感受魅力(一)、揭示主题,提出问题1 :活动准备:想要完成这台皮影戏,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呢?(皮影剧本幕布灯光音乐)2:提岀问题在这些表演要素中,你们组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们看,关于什么的表演问题最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最有价值的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关于表演的问题。
3:幕后揭秘我们就要走到他的幕后,去看看幕后的秘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各小组利用老师发放的材料,带着研究的问题,根据演出方案进行合作探究。
组内演出要求:1:注意合理分工,人人参与。
2:请放低声音,不要影响其他组。
3:组内练习的时间是10分钟。
4:听到音乐,请立刻停止活动,把皮影贴的黑板上来。
(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小组上台汇报表演,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小组把问题研究清楚了吗?他们是怎么研究的?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三、总结归纳,提出设想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那就是动手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
以后再研究问题,就可以借鉴今天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希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下能对皮影这项传统艺术融入自己的创想、不断创新、改造创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彰显特殊魅力。
考察探究皮影戏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考察探究皮影戏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示例文章篇一:《皮影戏进校园:一场奇妙的传统文化之旅》嗨,大家好!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我们学校超级有趣的皮影戏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皮影戏,你们知道吗?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法世界藏在一块白色的幕布后面。
那些小小的皮影人儿,在艺人的摆弄下,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它们在幕布上蹦蹦跳跳,演着各种故事,就好像是一群小小的精灵在跳舞。
我们学校为啥要搞这个皮影戏进校园的活动呢?我觉得呀,皮影戏可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现在好多同学都只知道什么动画片、电子游戏,对咱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啦。
皮影戏就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我们要把它重新找出来,让大家都看看它有多棒。
那这个活动具体怎么搞呢?我们得先有个准备阶段。
首先就是要找老师。
找谁呢?当然是找那些对皮影戏有了解的老师啦。
要是能找到会演皮影戏的老师,那就再好不过了,就像挖到了一个大金矿。
要是找不到,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请校外的皮影戏艺人来学校当老师。
这些艺人就像神秘的大侠,带着一身绝技来到我们学校。
然后呢,就是找材料。
皮影戏的材料可讲究了。
那皮影人儿是用皮子做的,可不是随便什么皮子都行哦。
就像做菜得选好食材一样,做皮影人儿的皮子得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韧性。
除了皮子,还得有那些用来控制皮影人儿的杆子。
这些杆子就像皮影人儿的小胳膊小腿,让它们能在幕布上活动自如。
接着就是场地的准备啦。
我们可以找一间大教室,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小的皮影戏剧场。
在教室的前面挂上白色的幕布,就像给皮影戏搭了一个舞台。
教室的后面呢,就放一些小凳子,让同学们坐在那里看皮影戏。
这就好比是我们自己建了一个小剧院,专门用来演皮影戏。
有了这些准备,就可以开始活动啦。
活动的第一部分就是皮影戏知识讲座。
这时候,那些请来的老师或者艺人就像知识渊博的老学者,给我们讲皮影戏的历史。
他们会告诉我们皮影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古老的传说。
《有趣的皮影戏》(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二年级下册

《有趣的皮影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皮影戏角色。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分组表演皮影戏。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皮影戏的特点和表演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皮影戏的历史和特点2. 皮影戏的制作方法3. 皮影戏的表演技巧4. 皮影戏的分组表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皮影戏的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2. 教学难点:皮影戏的制作技巧和表演协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皮影戏的相关资料、制作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收集皮影戏的相关资料,了解皮影戏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皮影戏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皮影戏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皮影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2. 新课内容(1)教师介绍皮影戏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起源、发展和地域特色。
(2)教师讲解皮影戏的制作方法,并示范制作过程,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皮影戏角色。
(3)教师讲解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如操作杆的运用、角色的动作设计等,让学生学会表演皮影戏。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皮影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皮影戏制作和表演,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制作和表演皮影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皮影戏角色的质量和表演的流畅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皮影戏欣赏活动,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的皮影戏表演,拓宽学生的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皮影戏制作工坊,了解皮影戏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邀请皮影戏艺人来校进行表演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学习案例:题目:探究青海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班级:湟中县土门关乡初中七(2)班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组员:张宪秀赵洪昌曹得清马兰霞课题研究的科目:语文研究目的:我省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
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
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
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研究意义: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
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皮影戏文化遗产。
初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调查问卷:赵元飞写作:喇海忠赵元飞收集资料:赵元飞喇海忠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研讨小结。
收集并整理资料。
探究性学习及任务: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探究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资料)研究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
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
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
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
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皮影戏还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
波斯的历史学家雷士丹丁的记载,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军队在波斯演出影戏的情况。
1767年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的全部形式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成为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到1776年又间接传入英国。
十八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们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做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他们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介绍到本国去。
(赵元飞搜集整理)皮影的起源与发展(资料)一、皮影戏的沿革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
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
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乔”字在当时作“伪装”解,瓦子诸艺中有“乔相扑”一种,就是滑稽摔跤,“乔影戏”可能是由真人模拟影人的动作形式,做出种种滑稽可笑的样子,引人发笑。
如果当时的影戏不是极为喜闻乐见,就难有“乔影戏”之说。
“手影戏”从字面讲可能是以手的各种形象表现各种影象,可能是今天人们利用灯光,在粉壁上,以双手变化,在灯光投影下做出各种动物形象的游戏表演,也可能是手上表演的小形影戏。
“大影戏”明确说明是以“人为”之的表演,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想,宋元时代一些戏曲从傀儡、影戏中吸收动作和音乐滋养的情况。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二、皮影戏的流传与风格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
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区,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点外因唱腔和音乐,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别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不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等的区别。
如“拍板皮影”主要流行在陕西潼关、华阴一带,又称“老腔皮影”,据说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开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声调豪放、激越,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惟挑竿的为唱者之主,其他人员帮腔。
乐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
每唱至紧张时,一人用力拍板节奏,形成特色,故称“拍板皮影”。
所演剧目多为表现“春秋战国”和“三国”历史故事为主,无才子佳人戏。
三、皮影戏的表演“弦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地区。
据说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间流传。
唱腔有“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
剧目有500多本,现已整理出350本,武戏较文戏多,除“三国”、“列国”等连台本戏外,也有《碧玉簪》一类才子佳人戏。
“碗碗腔”主要流行在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大荔等地区。
故亦名华剧。
其音乐唱腔婉转优美、柔和细致。
乐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形如小铜钟)、边鼓、云鼓、手锣、大锣、马锣、梆子、唢呐、大号等。
‘碗碗’为其主要击节乐器,故名“碗碗腔”。
耍竿子者专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弹月琴者兼打边鼓、堂鼓、手锣,并在幕内专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铙钹、哨呐、大号;敲碗碗者带打梆子、大锣、马锣、铰子等,仅五人就可以唱全剧。
挑竿者双手掌竿,以作人、马各种动作。
文场动作与生人无异;武戏跌打厮杀,马上马下,极为生动。
传统剧目有250余种。
从以上简单例举,即可以看出皮影戏在陕西一省内就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青海皮影戏简介青海皮影戏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接壤的三角地带。
青海皮影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种类。
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
从工艺上来讲,青海皮影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重视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
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
青海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以小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
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