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白居易(二) 爱情悲歌文稿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第二部)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第二部)

诗歌爱情
杨雨 中南大学 教授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二 、 白居 易在 符离及其初恋 爱情
白居易 , 祖籍太原 , 唐代宗大历七年(7 7 2年) 生 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 唐德宗建中二年 (8 年) 自 71 , 为避 徐 州 战乱 , 父把 家眷 送 往徐 州符 离县 居 住 , 其 至 德宗贞元十四年 ( 9 年 ) , 78 夏 诗人离开符离去 浮梁 依其 长 兄 , 符离 生 活前 后 长 达 十 几 年 之 久 。 在 此 在 期间, 诗人除有少数几年是流浪江南 、 放游苏杭 , 在 越中、 长安、 阳等地游学 以外 , 襄 其余 十多年基本都 是在符离家中度过 的。贞元五年 ( 8 7 9年 ) 白居易 ,
儿湘灵 , 二人 互相 爱 慕 , 一见 钟 情 , 很快 就 浸 沉 于 热
目标 明《 湘 灵 》 《 至 夜 怀 湘 灵 》 寄 、冬 2首 ; 拾 遗 先 王 生 考证 确定 描 写 与湘 灵 恋 爱 的 《 情》、 生 别 离 》、 感 《
恋之 中, 他们经常私下约会 , 在月光里 , 濉河旁 , 柳荫 下 、 花丛中, 桃 留下 了他们 爱 情 的足 迹 。 自居 易 经常
始— — 那 场撕 心 裂 肺 , 始 无 终 的初 恋 悲 剧 情 结 。 有 爱情 是 人生 不 可逾 越 的话题 , 恋 对 于 个 人 性情 的 初 影 响至 关重 要 , 其成 败所 得 , 于一 个人 的影 响甚 至 对 是一 辈 子 的 , 过此 类经 历 的人是 不 言而 喻 的 。 有 白居易 生 于世 代 仕 宦 之 家 , 因时 事 人 乱却 与 然 宿州 符 离 ( 属徐 州 )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后 在符 离 唐 结 前
的爱情 遭 到 了 自家 的坚 决反 对 。 贞 元 九年 ( 9 7 3年 ) 天 , 冬 自居 易 的父 亲 白季 庚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

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倡女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倡女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

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

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

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

据推算,白这时19岁。

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三首《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裂开)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的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6岁。所以,《长恨歌》中的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杨,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的绵绵之恨,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谱写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句中,就马嵬兵变进行具体的描绘,在南逃的过程中,皇帝的卫队止步不前,陈述杨国忠与杨贵妃的罪恶,杨国忠被处死,继而在卫队的压力下皇帝又处死杨贵妃,从此二人阴阳两隔,这对唐玄宗造成很大的打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与“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到了唐玄宗在贵妃死后两次痛苦欲绝的情感经历,表达出对贵妃的思念之情,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悔恨之情、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

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

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

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

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

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

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

”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

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

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

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

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

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

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

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

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较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以其深沉而悲切的爱情悲剧诗著称。

本文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为主题,分析其作品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首先从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入手,探讨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接着介绍其爱情悲剧诗的背景,包括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然后分析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意象,探讨他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沉痛的爱情情感。

最后探讨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及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白居易、爱情、悲剧、诗、解读、主题、背景、风格、意象、表达方式、影响、价值、现实意义1. 引言1.1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悲剧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在他的诗中,爱情被描绘得既美好又令人心碎,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挣扎。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广泛涉及人们相爱、相思、相离的过程,通过诗人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爱情中的甜蜜和痛苦。

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让人感受到爱情中的无力和无奈。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寂寞、思念和离别等意象,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对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爱情的不竭追求和追溯。

2. 正文2.1 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主要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被描绘成一种美好而又矛盾的情感,既有快乐和甜蜜,也有苦涩和伤感。

他将自己的爱情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用细腻动人的词藻表达对情人的眷恋和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同期声:少年成名的白居易果然才华横溢,在他35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诗篇《长恨歌》,历代的诗词研究专家一致认为《长恨歌》堪称艺术全壁,全篇都很出色,几乎没有败笔,仅一篇《长恨歌》就确立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恨歌》全篇120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

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先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妃,再是唐玄宗的爱妃,这中间关系的转变让后人议论纷纷,那么这种情况在白居易的笔下他会如何处理呢?诗人会不会客观的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南京大学莫砺峰教授为你讲述系列节目白居易之《爱情悲歌》。

莫砺峰:《长恨歌》一开始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他当然没有直接说唐玄宗,唐明皇不能这样说,唐朝人写本朝的事情一般都是用汉来做比喻的,叫做以汉喻唐。

那么这里的汉皇当然实际上指的是唐玄宗了,那么所说的汉皇又是谁呢?当然指的是汉武帝。

汉朝一个比较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好色成性的君主,所以用他来比拟唐玄宗。

那我们看看他说:“汉皇重色思倾国。

”他爱好女女色成天到晚想找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就是统治天下,统治宇内。

他统治天下很多年都一直在找美女,我们来看看这说的是不是事实,好色就是齐澣本来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是喜欢美丽的异性,但是一般的是用在男性对女性,我们说男性好色,这个男人喜欢美女这叫好色,这个本来也许是大部分男人都有的一种天性,人谁不爱美呢,他喜欢美女。

问题是好色这个事情假如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普通老百姓假如他好色问题不是太大,但是假如发生在帝王的身上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为什么?因为帝王的身份跟普通人不一样,古代的帝王被人认为是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所以帝王一旦好色往往后果就严重了。

因此孔夫子有一次看到卫灵公跟一个叫南子的美女坐在一辆车子里面招摇过市,他老人家就很不高兴了,“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说完了吧,完蛋了,我没有看到过君主好德喜欢贤才,喜欢道德像好色这么厉害的,他不高兴,来批评这个卫灵公。

我有时候想假如孔夫子看到一个平头百姓跟他家里的一个不能美貌的妻子或者是谁坐在一个车子里,他可能不会这么生气,因为老百姓好色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帝王好色才会有严重的后果。

那么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开篇第一句说:“汉皇重色”,当然我们说这是历史事实,汉武帝确实是好色的。

大家都知道“金屋藏娇》这个词语这是汉武帝创造的,创造这个成语还不稀奇,问题是这个成语是他很幼小的时候创造的,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顽童时候他就说了金屋藏娇了,他就说我将来要娶到陈阿娇做皇后,我就造一个黄金的房子来给她住,果然后来汉武帝一辈子他身边是美女不断,除了皇后陈阿娇以外后来有卫子夫,有李夫人,有勾弋夫人等等,就是美女很多而且不停地换,一会儿宠爱这个,一会儿又宠爱那个了。

当然我们说帝王身边多美女,帝王可以不断地换美女,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有制度保障的,制度规定是这样子,他可以这样做。

那么唐玄宗是不是一样呢?白居易用这个汉武帝来比喻唐玄宗,唐玄宗是不是同样呢?差不多。

唐玄宗统治有两个年号,前面一个叫开元,后面一个叫天宝,大致上来说开元年间他还比较勤于国事,天下治理得比较好,所以唐朝人认为开元是盛世,到了天宝慢慢的就不行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跟他好色有一点关系,天宝后年唐玄宗派了很多使者到处去寻访美女,找来干什么呢?充实他的后宫,当时派出来的这个使者因为使命就是找美女,所以这些使者的名字叫花鸟使,就是出去找花,找鸟的使者,不是什么大事情,找美女的使者。

那么唐玄宗一生中间有确实曾经宠爱过很多美貌的嫔妃,比如说皇甫德仪,比如刘才人,比如武惠妃,他最后宠爱的这个叫武惠妃,非常宠爱她,他都要想立她为皇后了,但是因为大臣反对才没有立上。

武惠妃其人非常美貌,同时也非常会笼络唐玄宗,但是这个人人品不好,武惠妃39岁就死了,怎么死的?是被鬼吓死的,因为打心术不正她做的惠妃以后她就对不是她亲生的那几个王子就是唐玄宗跟王皇后,跟其他的嫔妃生的一个太子还有两个王子武惠妃都设计把他们害死了,还骗唐玄宗说他们要来害我等等,就把他们害死了。

三个王子被害死以后冤魂来找武惠妃索名,结果就把武惠妃给吓死了,所以她39岁就死了。

好,武惠妃一死因为唐玄宗多年以来就专门宠爱她的,这一死唐玄宗身边没有美女了,当然不是美女,宫里还有很多美女但是他都看不上眼,他看她们都觉得不美了。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事情唐玄宗要另外再寻找一个美女,那么当然皇帝急,太监也急,高力士这些人也帮他找。

好,这样一找就不该发生的事情就发生了,就是唐玄宗这一次找美女在武惠妃死以后找美女,最后找到了谁呢?找到了他的儿媳妇,就是后来的杨贵妃,当时叫杨玉环。

同期声:杨玉环出身于宦门世家,早年丧父,她被寄养在了洛阳叔父的加中,杨家乃书香门第世带官宦,杨玉环也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杨玉环性格温婉,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并擅弹琵琶,那么这样一位绝代女子是怎样被唐玄宗发现的呢?莫砺峰:杨玉环17岁那一年她参加了一次宫廷的婚礼,皇宫里面有一个咸阳公主招驸马要出嫁,当然举行盛大的婚礼。

杨玉环也来参加了,那时候她才17岁,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735年,这个婚礼很盛大好多人都来参加,武惠妃的儿子,就是武惠妃跟唐玄宗的亲生的儿子叫李瑁,李瑁是封为寿王的,长寿的寿,寿王也来参加了,寿王一眼就看中17岁的杨玉环,国色天香一下子就看中她了,所以肯定对她的妈妈说我看中这个姑娘了,所以武惠妃就向唐玄宗提出来说我们把杨玉环招为媳妇吧,让这个寿王娶她。

唐玄宗也同意了,当年年底就下了诏书封杨玉环为寿王妃,请大家记住这个年代,735年因为下这个诏书,唐朝的诏书,唐朝下文件有诏名,这个是记录在《唐大诏令记》里,735年12月24号一点都不错的,就是朝廷下文书了,封这个杨玉环为寿王的王妃。

但是过了两年以后到了公元737年,武惠妃突然死了,武惠妃突然去世,这一去世唐玄宗身边没有他喜欢的嫔妃,要重新招美女了。

然后就找到这个实际上已经成为寿王王妃的杨玉环,这个具体的过程在《旧唐书》也好,《新唐书》也好这些正史中间都讳莫如深,都不提,模糊其词,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不正当,唐玄宗这个时候跟杨玉环之间两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公公和儿媳妇的关系,所以觉得不正当,所以正史里都不提。

但是野史就不管了,野史它不是正史它可以说,所以我们来看一看《长恨歌传》里是怎么写的,那么就在陈鸿的《长恨歌传》里面对于唐玄宗怎么会找到杨玉环的记得很清楚,当然,这是在武惠妃去世以后了,在公元737年以后,说那一年的十月天气寒冷,农历十月已经很冷了,唐玄宗有一个习惯天气寒冷以后就到骊山到华清宫里去,因为华清宫里面有温泉,那里可以避寒。

所以那年十月他又去了,皇帝一去当然很多人都跟着去啊,贵夫人很多,内外命妇都一起跟着去,然后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长恨歌传》里面记的非常清楚,也非常的详细,它是这样说的:“上心油然,若有顾遇;左右前后,粉色如土。

”这是什么意思?上就是皇上,就是皇上的心悠然突然兴奋起来了,唐玄宗突然一阵兴奋“若有顾遇”他仿佛在人群中间看到了一个绝代美女的身影,但是还没看清楚因为人很多,仪仗队大家排着一起走跟着他,还没看清楚就不见了,一闪就不见了,等他再回过头来仔细的看周围其他的贵夫人呢,发现左右前后粉色如土,就是周围那些涂脂抹粉的贵夫人像泥土一样毫无光彩,不是他要看的,这个人不见了,一闪就不见了。

当然,皇帝看中了所以太监就忙起来,他就去派高力士去找,高力士就到外面去搜,当然暗中的去搜,偷偷的去搜。

这一找从寿王的王宫里,寿王李瑁的宫殿里面把杨玉环找出来,这就是唐玄宗看中的,实际上当然就是他的儿媳妇。

由于这件事情在正史里面记的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后代有不少的学者来争论这个事情,封建时代的不少学者比如宋代的张俞,清代的朱彝尊,他们都反复的考证,他们说唐玄宗看中杨玉环这个事情后来把她接到宫里去了,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杨玉环跟寿王之间还没有正式成为夫妻,就是已经许了同意她配给寿王了,但是因为成为一个寿王的妃子有很多的仪式,仪式很烦,要举行礼节仪式非常的繁复,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唐玄宗看到了,他们的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说杨玉环被唐玄宗看中然后接到宫里去的时候还没有跟寿王真正的发生关系,她还是一个处女,这样实际上还不算是公公霸占儿媳妇,要想帮唐玄宗开脱的。

但实际上这种开脱是徒劳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一个非常尊敬的学者,就是陈寅恪,就是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在他的一本《元白诗笺证稿》里面有非常周密的考证已经推翻了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弄清楚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刚才说了公元735年12月唐玄宗就是朝廷下诏册封杨玉环为寿王王妃,那么等到第二个有明确记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唐玄宗让杨玉环进入一个道院,就是出家做女道士,这个事情也是有明确的记录,发生在公元740年,为什么让她做女道士呢?实际上是唐玄宗为了要霸占这个儿媳妇做的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说杨玉环现在已经出家了,出家已经断了红尘,跟红尘也就没关系了,她是另外一个人物了,出家到乐观道院里面成了女道士,她再还俗再到宫里去嫁给唐玄宗这就没有关系了,不是他儿媳妇,他无非是掩耳盗铃,那么由于这第二件事情有明确的年代记录,我们看看时间差有5年,5年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唐朝把一个女性册立为一个王子的王妃,这个过程有多么繁复,这个仪式有多么复杂也不可能需要5年,不能说5年仪式还没有完成,他两个还没真正结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唐玄宗霸占儿媳妇这个罪名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应该说我们现在已经清楚了。

同期声:不管唐玄宗如何为自己掩饰他和杨贵妃的关系还是被历代的历史学家证实了,那么这种在世人看来的畸恋白居易该如何下笔呢?如果真实记录他就不会有“为蹲着讳”的顾忌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白居易会如何处理这一敏感问题呢?莫砺峰:那么我们再回到《长恨歌》上面,看看《长恨歌》是怎么说的,《长恨歌》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他说杨玉环这个姑娘生长在杨家,在深宅大院里面根本就没有人认识她,谁都不知道她是非常漂亮,国色天香,但是外人都不知道。

但是由于她是天生的一个美女这样的美女她是不会长期被埋没掉的,所以最后还是被发现了,“一朝选在君王侧”,最后就选到帝王身边去了,选到唐玄宗身边去了。

这写的是事实吗?应该说不是事实,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当然在古代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如果她是绝代的美貌,她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最高的价值就是被帝王赏识被皇帝发现了,被皇帝赏识了。

我们看汉代的王昭君,王昭君由于她的美貌没有及时地被汉元帝知道,了解,所以她就远嫁匈奴,后来死在异国他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