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爱情悲歌(四):相思怨之李季兰
李季兰的诗_李季兰生平简介

李季兰的诗_李季兰生平简介李季兰(713年-784年)原名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唐代女诗人、女道士。
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幼时住在四川三峡。
那李季兰的诗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季兰的诗李季兰主要活跃于中唐时期,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中所处年代最早的一位,与“李杜”、王维等大概处于同一时期,也是其中才华最高的人。
由于李季兰文人的社交频繁,所以她的诗作也广为流传。
历史上没有记载李季兰写了多少诗,但从陈振孙曾为其编了《李季兰集》可以看出数量应该是不少的,只可惜没有流传到现在。
现存的李季兰的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总共有十六首,主要是五言律诗,而且每一首都不是敷衍之作。
高仲武用“诗意亦荡”来评价李季兰的诗,诗意潇洒自然、无拘无束。
李季兰的诗包括了《蔷薇花》、《春闺怨》、《道意寄崔侍郎》、《偶居》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相思怨》和《八至》。
李季兰的《寄校书七兄》评价比较高,是一首格式标准的唐律,表达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够写信过来。
李季兰的感情诗比较多,这跟她多段感情有关,《春闺怨》中就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对爱恋没有一点避讳。
唐朝李季兰生平简介李季兰原名为李冶,季兰是她的字,出生于公元713年,乌程人,容貌美艳,才思敏捷。
六岁时,父亲让她以蔷薇为题作诗,她马上有吟诵了一首诗,但是诗中的内容却让父亲很不高兴,认为此诗有轻浮之风,担心他长大后会有违妇德,败坏门风。
五年后,李季兰的父亲为了避免他担心的事情发生,就把十一岁的女儿送到了玉真观,成为了女道士。
李季兰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眉宇间透着潇洒之气,在道观里写诗作画,还会弹琴,擅长写五言诗,虽然过着清心寡淡的生活,但是没有压抑她的才情,反而更为自由。
李季兰长到十六岁时,有不少文人来到玉真观中,见到如此清秀的女冠,从此就相交甚密,经常在聚会上喝酒论诗,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与李季兰往来频繁的文人中不乏朱放、刘长卿、陆羽、崔焕等诗坛名宿,风流的李季兰也与其中的几位发展了感情,并写下了不少寄托情思的诗。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作者:王玲侠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4期江苏徐州●王玲侠摘要:无论现代还是古代的女性,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执著与追求。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大胆地追求爱,为爱痴狂,在爱情生活中,幸福地享受着爱的滋润,但在古代更多的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甚至承受着被抛弃所带来的伤痛。
因为她们真情的抒发,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女性;爱情;幸福;痛苦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很注重实际,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无房无车不嫁”,但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要求,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更多的女性还是很在乎爱情,爱情对女人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比现代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古代的人们生活可就简单多了,女性在物质上的享受是其次,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
自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集中的体现,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爱情观较之男性更为直接,更为热烈,从而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一、对爱情的渴望少女怀春,男儿钟情,是人之常情,在古代,有不少诗篇表达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和女性的爱情生活相关的就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例如《诗经·魏风·汾沮洳》描绘的一个女子: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闻一多先生说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这位女子不论在何时何地,她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并极力夸赞她所思慕的人儿,如何的勤劳,如何的帅气,如何好,真是情人眼里出帅哥,足见她痴情到何种地步了。
再如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写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季兰相思怨翻译_李季兰相思怨解析

李季兰相思怨翻译_李季兰相思怨解析李季兰是唐朝著名的女诗人,但李季兰的诗传世不多,有很多都是遣怀诗,《相思怨》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佳作。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季兰相思怨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季兰相思怨翻译李季兰在道观与孤灯、黄经长伴是日子中,逐渐出落为一个风仪玉立的少女,不安分的心被道观的清规戒律束缚着,芳心无以寄托,心中饱受煎熬的春情似乎只能在花开花落间暗自感叹。
百无聊赖之际,李季兰抱着琴登上高楼,抚琴以排解内心的激荡,吟诵《相思怨》一首。
李季兰《相思怨》翻译:世上的人都说海水太深,却不及相思的一半,海水是有边际的,但是相思渺茫,无边无际。
带着满心的相思和琴走上高楼,楼中空虚,月却是圆满的,抚一首相思曲,相思情到断肠时,只好停到手中的哀弦。
这首情意慢慢的《相思怨》据说是写给知己陆羽的,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抛开为谁而作,这首诗的本身所表达的浓烈的爱情就让人大为感动。
遗憾的是,李季兰的道士身份决定了她的情始终都不会有结果,那些与她相恋的男人介意世俗的成见,不可能娶她。
即使李季兰一生不缺爱情,也只能承受着数次的分离。
李季兰相思怨解析李季兰《相思怨》颇有古风,又有民歌的用语习惯,通过浅白的表达方式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这个意境中有欲接近天的高楼,圆满的月光照射到楼中,显得楼中更为空荡,女子轻轻地抚相思曲,音调凄冷哀伤,萦绕在空虚的高楼,诉说着绵延不绝的相思。
忧伤到深处,琴弦断了,女子肠断于哀调戛然而止之际,黯然神伤。
诗中,女子初尝爱情的滋味,给予了太多的期望,得到的确实无尽的相思。
头两句将海水与相思作比较,表述了海水的深远远不及相思,从“半”字看出深度的差距。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确定了两个意象比较得出的结论,并从深度延伸到了宽度,较之于有边际的海水,强调相思的无边无尽。
五六两句中,女子为了排解渺茫的相思,抱琴来到了高楼,却不知面对的是空荡的高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圆满的明月,加重了女子的落寞与忧愁。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女冠诗人李季兰:寂寞千载心素材

女冠诗人李季兰:寂寞千载心李季兰和鱼玄机、薛涛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女冠诗人。
鱼、薛二人在?全唐诗?皆有成卷诗作,李季兰的作品只被收录十八首。
传世作品虽不多,得到的评价却甚高。
刘长卿称其为"女中诗豪";高仲武在收录大历名作的?中兴间气集?中录其诗作六首,并赞为"醒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誉其作品为"大历正音"。
李季兰,名李冶〔李裕〕,字季兰。
其出身不可考,应非娼家,可能为平民。
有人以其诗句"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判定其为巫峡人,后迁居浙江。
也有学者认为,这两句是季兰以巫山神女自比,全诗以泉流写琴声。
无论祖籍何处,李季兰的大局部时光都是在浙江吴兴一代度过,她又被称为"乌程女道士"。
五代笔记小说中记录她五六岁时咏蔷薇,说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其父以为不吉,"此女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
"这那么故事被普遍认为是后人附会,也有学者从她的诗句"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中分析她曾有婚姻,不谐后才成为道姑。
唐代道教大兴,得力于朝廷支持,"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入道不失为一种谋生良方,也是一种改换社会境遇的方法,薛涛是营妓脱籍后着道装隐居;鱼玄机那么是出身闾里、嫁人做妾后被遗弃后入道。
唐风宽松,入道后,她们的诗酒应酬并未中断,反而脱离了乐籍的鄙俗,增添了风雅的趣味。
无论是公主还是平民、贱户,成为道姑后,只要有才情,身边都聚集着不少文人名士,这些客人之间也来往密切,道观成了他们社交之所,女冠成了联系的枢纽,与欧洲的贵妇沙龙有些相似。
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如此卓绝,她的社交圈也很精彩。
美人恨全诗翻译

美人恨全诗翻译。
“香车”与“宝马”这两件代表着高贵的物品,本该送给才貌双全的女子,而我却为了要照顾好你的母亲,只能忍痛割爱。
美人原是女郎名李季兰,她的心地和美貌就像海棠花一样鲜艳娇嫩。
季兰从小到大就喜欢歌舞,尤其喜欢李延年的音乐。
季兰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很会打扮,很漂亮了。
可以称得上美丽的。
李延年的《佳人歌》中说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于是天下的人都认为季兰是个美丽的女子,连她的兄长都自愧不如,同时也把季兰作为学习的榜样。
季兰十六岁时,常常在家里唱歌跳舞,学习歌舞。
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人,听她唱歌跳舞,他们还争着跟她学。
她在房间里学习,又怕打扰别人,所以点起了蜡烛,这样,更加衬托出她的姿色动人。
当时,有一个叫孟卿的人来拜访她的哥哥,那些歌女听见有客人来,都纷纷离开,唯独季兰站在原地不动,等孟卿离开后才走开。
因此,季兰非常受到孟卿的器重,于是送给季兰许多丰厚的礼物,希望季兰能成为自己的情妇。
季兰假意答应了,但心里并没有忘记丈夫。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初结发为君妻,今日结发为君妇。
这首诗出自汉代班婕妤的《自悼赋》,是一篇以妻子口吻抒写失宠之悲的小赋。
一开始就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描写了人生荣枯无常,写尽了年华消逝、恩爱成空的怅恨。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暗喻手法,燕草和秦桑原是两种颜色的植物,现在用它们做了自己夫妻的代称,这不仅暗示了诗人自己年华已逝,身边也没有了曾经恩爱的丈夫,而且让人联想到当初两人恩爱的情景,深刻感受到眼前的凄凉。
“香车与宝马,风日共辉光”用两个奢侈的意象描写李季兰家庭的奢华,“香车”指华丽的车子,“宝马”指精致的马车,两个意象都是属于皇室,如今都落在了一个平民妇人的家中。
诗人借李季兰嫁入豪门,而成为皇妃的故事,反映了自己无辜受累,被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一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道出了主人公深切的悔恨。
相思怨原文_翻译及赏析

相思怨原文_翻译及赏析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唐代·李冶《相思怨》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
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李冶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镟。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唐代·李隆基《途经华岳》途经华岳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镟。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
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
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唐代·李隆基《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
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
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神州阴祀,洪恩广济。
草树沾和,飞沉沐惠。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
送乐有章,灵轩其逝。
——唐代·佚名《郊庙歌辞。
祭神州乐章。
送神》郊庙歌辞。
祭神州乐章。
送神神州阴祀,洪恩广济。
草树沾和,飞沉沐惠。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
送乐有章,灵轩其逝。
相思怨李冶(唐)

相思怨李冶(唐)俗话说:“女子重情”,因此在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女们往往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描绘生活中的情感。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著名的女道士,此人才学过人,并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一首著名的肉麻情诗。
虽然诗歌比较肉麻,但是却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人的相思之苦,因此当男生听了之后,便会感到十分感动,而这首诗便是唐代女才子李冶所写的《相思怨》。
相思怨(李冶)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们总是说,海水是最深的,但是在我的眼中,我却认为海深度不及我思念的一半。
海水虽然广袤,但是尚有边际,而相思则是无边无际。
我拿着琴在高楼弹奏,月光洒满高楼,而我却在楼上虚度光阴。
弹奏完了一首相思曲,就让相思肠愁跟随者弦一起断了吧。
这诗的首联颈联用海水作比,形容相思的深情。
后四句写了弹琴高楼,在清凉的月光之下,更增寂寞与孤独,尤其是在《相思曲》的凄凉旋律中,情肠与琴弦一起断绝。
全诗深得民歌言语直白的妙处,情深似海意境悠远。
诗的作者为李冶,此人是唐朝诗坛上的著名才女,也是一个多情的女子。
在李冶的一生之中,写下了很多感情真挚的情诗。
李冶自幼便聪明过人,再加上长相貌美,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当时所不容,所以在她11岁的时候被送进了剡中(今浙江嵊州市)玉真观作女道士并改名。
这样的行为,对于李冶而言,或许是多了一个释放自己的机会。
玉真观虽然地处偏僻的地方,但是却经常有文人雅客前来观光旅游。
自古文人骚客,对美好的事物都是喜欢接触的,因此当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李冶之时,便有了挑逗之心。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李冶见到了如此多的优秀才子,心也开始荡漾。
然而,她深知,自己身为女子,应当恪守妇道,不可做出有违世俗的举动,因此只敢想。
一般而言,在这样心态下的人,对爱情的印象都是极为美好的,而这也是为何李冶能够写出如此肉麻,并为人们所赞叹的情诗的原因。
在这首诗中,李冶用海水的深度和广度开头,体现了海之深,海之广,都比不过相思的无边无际。
青衣女冠亦风流

人时时相伴游 山玩水 ,有时朱放也会 以游客 的身份 去玉真观内探访。
I I l ,
五六岁时曾口占一首咏蔷薇 的诗 :经时未架却 , 心 绪乱纵横。 已看云鬓散 , 更念木枯荣。 父听后大惊 其 失色 , 断言 :此女子将来富有 文章 , “ 然必为失行妇
人矣。” 即将其送往剡中( 今浙江嵊县一带 ) 真观 玉
修行 , 改名李季兰。
唐 朝开 元 年 间 , 教 盛 极 一 时 , 奉 为 “ 道 被 国教 ” 。 上 至 后 妃 公 主 , 至 名 门 淑 媛 , 观 修 行 者 比 比 皆 下 入
的确 是做 了不少 , 全唐诗》 仅( 当中就
收录数十首。 的朋友中有高官、 她 有文 士、 有名僧 , 个个风流不俗。似陆羽这
般 的 知 心 密 友 , 不 是没 有 。 诗 僧 皎 也 对 谢 , 大 诗人 谢 灵 运 的十 世 孙 , 是 陆 是 也
诗赠予李冶 : 古岸新花开一枝, 岸傍花 然 ,她 便 也 是 以心 相 交 。 皎 然俗 家姓 肠断时。 两人本都是生性洒脱 , 随缘随 羽的好友。李冶 曾一度迷 恋他 的超脱 性的 , 既是偶遇 , 大多不会如俗 常般苛 气度 , 借诗 向他暗示柔情 , 却被他婉然
艺 ・意Il ・ I 林诗 L sY YI H N
青 衣 女 冠 。亦 风
QN YN ' IG IV ̄ t YF N L IE G I U
● 流 溪
人道海水深, 不抵相思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高至明日月,至疏至亲夫妻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我是从这几句诗认识李季兰的。
我欣赏季兰的才气,但我并不喜欢她这样的女人。
李季兰,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
《唐才子传》上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
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可见她是才貌双全的女子。
我从史料中,没有查寻到有关她家事的记载,但能给她琴艺和诗书方面熏陶教育的,大概是个殷实之家吧。
大凡才女有两类,一类是睿智聪明、知书识礼、感情专一,恪守礼节和妇道,这类的才女流传千古,给历史留下的是美名和赞誉,像卓文君、唐婉和蔡文姬就属于这类;另一类才女自恃才高,娇宠放荡,行为不羁,给后人的留下的是不齿,李季兰应该属于这一类。
据说她六岁时,作《蔷薇诗》: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
架却同嫁却谐音。
这两句诗,显示了季兰的文才,也流露出她思春的情怀。
小不更事的女童竟然春心萌动,心绪纵横?她的父亲听了非常气恼的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于是,季兰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让她了却尘缘,静心修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县一带,那里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气候宜人。
自东晋以来,这里就文风鼎盛,骚人名士辈出。
不知是后人杜撰,还是巧合,真是一语成谶!李季兰的一生,正应了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10个字。
道观本是道士修道养德的地方。
道教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达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从而追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不受外界干扰的心灵清净之境。
道观所处之地大都是灵山秀水、空气清新、住所幽静,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修行,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返璞归真,清心寡欲,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一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
李季兰既然是道士,就该修道立德,受到道观里清规戒律的约束。
可季兰竟然芳心未泯,心绪乱飞,这一飞不要紧,竟飞出了一世的风流,飞出了一生的孤独和坎坷。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在清幽的玉真观中已是二八芳龄,她出落的面似芙蓉,肌如凝脂,亭亭玉立,妩媚多姿,她在道观中每日练字、做诗、弹琴,全身自然飘逸出一种萧散的风神。
就像词人张先笔下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的女子,不仅貌美,还有一种飘若游云的神韵。
这样的女子,招来一些观光游览的文人雅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观的观主,见李季兰多才多艺,也有心栽培她,为她提供吟诗写字的专门房间,叫她每日研习书法,吟诗作赋,苦练琴技。
这样经过了几年的磨练,她在翰墨及音律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她的才名也因此口口相传,成了远近有名的才女。
玉真观也因她而人气大增,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游赏,想借游观一睹她的芳容,一些文人雅士们则想接近她,和她谈诗论道,切磋诗艺。
哪个少女不怀春呢?玉真观清幽的环境,道教无为的思想,岂能锁住一颗青春驿动的心?李季兰像三月初露的桃花,绽放自己的美丽,彰显过人的才气。
相反,她的心并没有脱离凡尘俗世,她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想像尘世中的女人一样,享受男人的温暖和爱抚。
就是她这些不该有的念头,使她成为几个男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也给她的人生蒙上了几许污点。
闯入她生命中的男人比较有名气的有刘长卿、朱放、陆羽、皎然。
这几个人在《唐才子传》里都有记载,可见李季兰在当时的知名度,是多么高了。
清幽的玉真观囚禁了李季兰的身体,却锁不住她的心,她长期的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实在太不甘心。
她要展露自己的才华,而结交名士则是促她成名的最佳途径。
在一天天寂寞难耐的等待中,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男人终于来了。
他就是隐居在剡溪、镜湖间,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朱放。
才女遇名士,如他乡遇故知似的相悦相知。
想来,季兰第一次见到朱放时,眼波流转间,一定有无限的爱意涟涟,深情款款,是一见倾心吧。
试想,她等了16年,她爱的激情,一下子被眼前那个风神散朗的男人点燃,那种春心的浮荡是多么的热烈!朱放也一定被她燃烧如火的爱所激荡,沉醉,忘了归路。
两人一见如故后,经常在一起谈诗论道,临流高歌,登山揽胜,赋诗抒怀,度过了一段十分快乐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一份游离世俗之外的爱,像海边的沙粒不知不觉间,从指缝里悄悄的溜走了。
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
季兰的第一次爱短暂如烟花,美丽的绽放之后,便是寂寂的凄凉。
相爱一场,两人还是分了手,于是,只得靠鸿雁传书,来倾诉相思之苦。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更何况季兰已品尝到了相爱相思的苦涩,于是她寄给朱放的一首诗很自然的从笔底下流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首诗借月写分别后的相思之情,自然真纯,没有斧凿之痕。
真实的感情,应该如山间溪流,自然叮咚的流淌,想来季兰的情思该是如此吧。
相思似满月,夜夜减清辉。
那无声的月啊,静静的倾泻一地,夜夜在减着清泠的光华。
只有一个多情的女子,在清凉的山风中,寂寞的独坐着,簇拥满怀的月光。
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思念是美好的,但是,才情万种的季兰啊,你忘了道士的身份!惹火烧身的,也只能是自己了。
和季兰临别时,朱放也写下一首赠李季兰的诗: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离之时,也是断肠之时,可是肠断后,他却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有季兰孤独的心,在道观的晚风中,无语问斜阳,独自话凄凉。
她一天天等待着朱放的归来,和她重修就好,欢爱依旧,和他游山玩水,诗词唱答,但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美丽情人。
她望穿秋水,等不见良人的归来,只得发出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怨叹。
在季兰寂寞的等待中,另一个男人又闯入了她的生活,抚慰了她寂寞的感情。
他就是江南有名的茶仙陆羽。
陆羽不仅精通茶道,同时也饱读经书,是个博学多才的世外高人。
《唐才子传》上说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从中可以看出,陆羽是个饱读诗书,喜爱游山玩水,性情非常的雅士。
陆羽在龙盖寺中研习茶道,诵诗著书,闲情雅致中,也渴慕异性知己的青睐。
清寂的日子,他的感情渴望有一份寄托。
这时李季兰的才名隐约传入他的耳中,他很想目睹她的芳容,领略她的才气。
于是,他主动到玉真观里,探访了李季兰。
想来,两人初次相遇,陆羽以清秀的气质,洒然的风度,随和非凡的谈吐,给季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才使他取代了朱放的在季兰心目中的位置。
此后,两人经常私下交往,对坐饮茶,围炉煮雪,谈诗论道。
这样,日久生情,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最终深化为互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
季兰本是一颗多情的种子,她哪管什么道观的清规戒律,就像现在思想前卫的女青年,该享乐时就享乐,青春不挥霍,过期就作废。
女人的花样年华可是短暂的,就像五月的红草莓,鲜亮诱人,可转眼就发霉变质了。
所以,季兰需要男人的爱抚,需要有人抚慰她一颗寂寞难耐的心。
陆羽对季兰还是不错的。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
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病时相逢,季兰欲语泪先流,那娇弱的病态,那美人脸上的点点泪痕,一下子牵动了陆羽的心。
他和她必究有鱼水之欢,所以他要尽一个情人知己的责任。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陆羽用诗酒温暖着病中的季兰,给了她心灵的慰藉。
可见季兰和陆羽是心灵相通的密友、知己、情人,像季兰这样的女子,和他交往的男性不再少数,有的为她的色,有的为她的才,有的两者兼而有之,而她和陆羽该是两情相悦,心心相吸吧。
一个道士经常游走在男人的世界里,能得到一人的真心,季兰该珍惜才是,可她偏偏不知好歹,又移情别恋起来。
这个男人就是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
?唐才子传》记载,皎然,俗姓谢,宋灵运之十世孙也。
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
可见,他和陆羽相交深厚。
皎然善写文章,常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找不到陆羽,于是写下了《寻陆羽不遇》一诗: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羽每天早出晚归,到山中去与季兰幽会。
究竟到山中去作什么呢?经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观探访李季兰去了。
从陆羽的口中,皎然得知季兰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所以,出于猎奇心里,她也想见见季兰。
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常常是三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可季兰毕竟是个多情的女子,在和皎然多次的交往中,她被他出色的诗才,淡然的心境,深深吸引,于是常以目传情,暗送秋波,皎然却是修炼成性、心如止水、不为女色所动的僧人,他就像《西游记》中意志坚定的唐僧,抵制了美色的诱惑,保持了一份干净的节操,这更让季兰敬佩不已。
面对季兰的挑逗,皎然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己的心意: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兰慨叹: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因而对皎然愈加尊敬,两人仍然是好朋友。
读到这首诗时,我也不禁为皎然这样的僧人竖起了大拇指。
面对送到手的美色而不上钩,真是个极品男人!季兰啊季兰,你千不该万不该,见一个爱一个,天下有才有德的好男人多的是,哪能一见就生情呢?这不成了滥情了吗?不是说,好女不嫁二男吗?不是有些女人,为了心爱的男人守身如玉吗?而你呢?你是否懂得,谁游戏了感情,谁就要受到感情的惩罚!所以,季兰的心灵注定是寂寞的。
据说,季兰和唐代有名的诗人刘长卿也有交往。
史料上留下的是他们之间的黄段子:季兰经常和一些文人名士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吟诗作赋。
有一次,刘长卿也在场,他知道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疝气,于是,他引用陶渊明一首《饮酒诗》中的一句山气日夕佳(山气同疝气谐音)。
刘长卿听后应声说:众鸟欣有託。
在坐的都大笑不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季兰是个肆无忌惮、非常放荡的女子。
虽然说唐代是个非常开放的时代,但是季兰在大众面前,竟然开着那样的荤段子,使千年之后的我实在不能接受。
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沉静内敛、不夸饰不张扬的女子。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我们女性应有的自尊、自重、自爱等传统美德,都是不能丢的。
季兰的多情没有错,但她的爱给了那么多的男人,这样的女人怎能得到男人的心呢?再加上她身为道士的特殊身份,孤守一生是必然的。
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是多么的渴望获得一份真情真爱,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一样,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男人和孩子,但她却不能够。
当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情感的风雨后,她对这份真情真爱就更加的渴慕。
她流传下来的诗篇中,写寂寞相思最为深刻感人,那是她情的凝结,那是她心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