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育优质课一等奖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doc

《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2)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初步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方法(3)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水的人工净化系列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体会分类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淡水资源匮乏、必须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保护并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的意识二、教学重点:1、掌握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等混合物分离方法2、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能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观看视频、图片,讨论水资播放一段关于淡水资源匮乏的视频及水资源分源的现状。
布图,引出地球淡水资源缺乏这一现实。
情境创设:学生讨论水中含有的哪些鲁滨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他只能从池塘中取杂质,如何把这些杂质除去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以饮用吗?泥水中含有哪些杂质?他怎样从泥水中提取纯净的水?小结:杂质的种类小组讨论如何除去这几种1、不溶性杂质(如泥沙)杂质,并试着设计方案2、可溶性杂质(如食盐)3、微生物一、净化天然水(一)、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学生根据要求分组完成这1、沉降法一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烧杯A和烧杯B中分别取100ml天然水样品。
记录静置,同时在烧杯B中加入明矾粉后搅拌再静置。
2、过滤法思考如何除去烧杯底部的演示:(1)过滤器的制作;(2)过滤操作不溶性杂质总结:过滤操作的要点观察演示实验,并总结过滤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操作的要点。
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靠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在烧杯内壁上。
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讨论:过滤后如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总结浑浊的原因演示实验:在滴有品红的水中加入活性炭包,观察现象分组实验: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包,静置,观观察实验现象察分组实验情境创设:鲁滨逊用自制的过滤装置制得了澄清的水,加思考并解释热煮沸后,这种水饮用是否绝对安全?为什么(二)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蒸馏分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1、取吸附后的清液于玻璃片上,用酒精灯缓慢现象加热,至水分消失。
课时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

课时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
3.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节水、护水和净水的意识。
2.在集体讨论、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如何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教师出示PPT(课本第26页图),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地球上总的水资源当中,有多少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又有多少是能够利用的。
教师: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资源。
但是,地面上的淡水往往掺杂很多的杂质,为了满足实际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天然水水质的不同实行相对应的净化处理。
【新课导入】二:(故事导入PPT)展示一幅鲁滨孙漂流记的动漫图片教师:鲁滨孙流落在荒岛上,他只能从池塘中获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新课导入】三:(图片导入见PPT)幻灯片展示:湖水、雨水、海水等相关图片教师: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的储量很小,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但是往往含有杂质,为满足需要,人们还需要对水实行净化处理。
【提出问题实行探究】探究点一: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认真观察课本“实验探究21”净化天然水,完成下列问题。
(1)天然水中的杂质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
(2)净化天然水的步骤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3)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泥沙的沉降。
(4)用什么能够区分硬水和软水?通常用什么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①用肥皂水能够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②通常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过滤的作用是什么?操作要领有哪些?答案:(1)过滤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初中化学_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教材和实验探究了解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初步掌握过滤的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对化学实验严谨性的认识,提升化学实验素质。
3.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通过对水的净化,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4.通过水的净化实验探究,初步建立一个正确的对待他人、社会、环境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难点:过滤的基本实验操作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好,请坐曾经九曲浪淘沙,骏马奔驰向天涯,敢问路向何处走,甘泉送入万千家。
这是老师写给黄河的一首小诗。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切】那么从涛涛河水到最后的“甘泉”,中间经过了怎样的步骤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水的人工净化【板书:天然水的人工净化】二、承上启下在净化水之前,我们先通过一段科技小品文回顾一下水是如何循环的【切PPT】大家一起来看(1min)好,这篇小品文再现了水的天然循环,通过循环,水实现了自身净化,但有时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老师这里就有一瓶取自某个池塘的水,像这样的自然界的水,我们把它叫做天然水【板书:天然水】,结合这篇小品文,同学想一想,这瓶水里可能有哪些杂质呢?(泥沙、细菌、可溶性杂质、颜色和异味)通过整理,我们发现天然水中,可能有以下杂质【切PPT】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杂质除去呢?请大家自学教材31-33页,尝试找出除去杂质的方法,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探究。
(巡视,单独问一问)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他的方法(沉降、过滤、吸附、蒸馏)三、实验探究好,大家已经将方法找到,下面我们按照同学们找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首先来做第一步——沉降【同时板书】沉降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水放在这里静置一下,大块的泥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到水的底部去了【切PPT】大家请看主要的步骤,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烧杯B中加入明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尝试在课本中找出答案(等待1min)这位同学说一下(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或者加速泥沙的沉降)好现在我们开始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已经做完了,明矾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因为沉降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我们先做下面的实验。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天然水的人工净化一、教学目标1.掌握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原理;2.理解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3.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天然水的主要污染物;2.不同净化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2.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案例研究;2.创设实践场景,进行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饮用的水是怎么获得的?”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天然水中可能存在什么污染物?”3.引出新课题:“人工净化天然水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进行人工净化。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天然水的主要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2.介绍不同的水质标准,比如饮用水标准和工业用水标准。
第三步:探究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净化方法,如过滤、沉淀、蒸馏等。
2.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研究自己所负责净化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净化天然水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进行讨论。
第四步:实验探究(40分钟)1.将学生再次分组,每组进行一个净化实验。
2.实验内容可以包括:过滤、沉淀、蒸馏等净化方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讨论其优缺点。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1.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各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2.整理出净化天然水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分析其适用场景。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1.讲解目前国内外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净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水资源净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然水的主要污染物,掌握了几种常见的人工净化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水资源净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初中化学_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水资源的分布的学习,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2、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掌握过滤法这一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系列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体会分类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水的净化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资源匮乏,必须节约用水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并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过滤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诱思导学;通过实验演示、启发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动态展示为辅;【教学用具】黄泥水、明矾粉、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药匙、活性炭包、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表面皿、胶头滴管、坩埚钳、玻璃片、硬水、软水、肥皂水、试管、多媒体【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2自然界中的水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沉降2.过滤3.吸附4.蒸馏《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次走进实验室,对实验室基本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接触和使用过一些仪器,并初步学会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巧,他们喜欢到实验室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
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样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系列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实验目的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这也是本课时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效果分析本课题以探究天然水的净化方法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这一基本科学探究理念,引领学生亲历天然水的人工净化,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验沉降和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还通过演示实验将之与吸附、蒸发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联系起来,对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起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山东 彭秒 水的人工净化 教学设计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水的人工净化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彭秒课题: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天然水的成分,知道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和一般思路。
2.通过过滤,吸附等实验操作的体验,理解过滤、吸附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优良品质。
3.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验证水中存在可溶性物质,认识蒸发的原理.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物质意识观念,即从宏观把握物质,又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净水方法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
5.加强对学生的健康饮水以及水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加强学生的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和保卫我们的共同的家园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多差异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的分离原理和分析思路。
2.过滤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方法分析,及学生对实验任务的准确规范的描述。
3. 构建的物质的微粒观。
教学难点:多差异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的分离原理和分析思路。
实验操作技能的分解和准确规范的描述。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的构建。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圈、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胶头滴管、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蒸馏水、火柴,黄泥水、活性炭(包)、药匙、废物桶等设计流程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问题驱动,探求新知3实验探究,深化提升 4思考对比、加深理解5情感渗透,价值提升 6知识迁移,思维拓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颗粒大---自然沉降1不溶性杂质固体-过滤颗粒小---明矾天然水(液态)矿物质--------蒸发蒸馏水物理变化2可溶性杂质颜色和异味----吸附3水---------------------------蒸馏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混合物纯净物。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自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自然水的人工净化》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把握过滤的试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试验操作,提高试验操作技能和动手力量。
3、通过试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
二、教学重难点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试验原理及留意事项。
过滤试验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引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让大家思索如何帮忙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
向同学展现一瓶黄泥水:让同学观看黄泥水,请同学依据已有学问和生活阅历,思索黄泥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泥沙、细菌等。
黄泥水中有如此多的杂质,那么鲁滨逊如何把黄泥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水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来水厂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过程,之后再传送到家家户户,究竟经受了哪几个步骤呢?今日就来学习水的净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1、吸附沉降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静置。
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全部的不溶性杂质吗?请同学留意观看静置后的'黄泥水。
不能,水中仍旧含有大量微小杂质。
放入明矾,让同学认真观看瓶中水的变化。
水中的微小杂质沉降了下来。
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肯定的净水作用,这个过程叫做吸附沉降。
2、过滤让同学观看现象、思索如何除去沉降在水底的不溶性物质,从而使杂质与水分别。
老师讲解过滤操作并演示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操作的方法。
让同学仔细观看试验操作、沟通争论过滤操作中需要留意的事项和缘由。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留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老师组织同学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试验同时老师留意巡回指导。
初中化学《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案和学案

初中化学《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案和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2. 掌握常见的净水方法及其原理;3. 能够设计简单的水净化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净化的过程;2.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2. 常见净水方法及其原理。
难点:1. 水的净化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瓶清澈的饮用水,引导学生思考:这瓶水是如何变得清澈的?进而引出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这一主题。
2. 讲授净水方法及其原理介绍常见的净水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并解释各自的原理。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水的净化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各种净水方法的效果,讨论如何优化实验方案。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净化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七、教学步骤1. 沉淀:通过加入明矾等化学物质,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聚集成较大的絮状物,以便于后续处理。
2. 过滤:利用过滤层(如沙层、活性炭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进一步净化水质。
3.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材料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异色物和异味物。
4. 消毒:通过加入消毒剂(如氯、臭氧等),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确保水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设计
烟台十中郭政
一、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年级的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实验,这样奠定了学习化学的前提条件——兴趣。
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根据书本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体悟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并且在生生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
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和分析,了解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原理
(2)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原理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过滤、吸附、蒸发、蒸馏基础操作
(2)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树立学生不畏失败送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蒸发、蒸馏的操作
2.教学难点:规范掌握过滤的操作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