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译文教学教材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橫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橫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
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值得收藏:《圣教序》图解教程

值得收藏:《圣教序》图解教程《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王羲之《圣教序字字析》临摹字字解析笔法精讲毛笔碑帖临摹教程名艺观韵艺术158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资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雁塔圣教序全文打印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塔圣教序译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求深欲达,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才谢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
深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 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 {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
)的正教,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