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爱莲说》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爱莲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选用恰当语句进行作答;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类比衬托、象征的写作手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能够选用恰当语句进行作答。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类比衬托、象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象征手法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自学导航】根据原文完成下列填空:1.在文中具有统率下文作用的句子是,。
2.表明陶渊明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性的句子是。
爱莲说 导学案.doc

爱莲说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二、重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复习过程:第一部分:预习导学:【资料链接】(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写作背景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巩,历来为人所传诵。
第二部分: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的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托物言志的名篇。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熟读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了解“说”这种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二)堂探究、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鲜:宜:2、重点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合作探究:(一)、作者把莲花比作-------------2、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合作探究:(二)、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莲:荷花芙蓉芙蕖
小何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节奏划分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用原文回答。
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莲花的什么品格?
3.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喜爱吗?
5.小结:作者写花其实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洁品质。
6.为什么作者在开头不直接写莲花?而写其他的花?
8.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菊——隐世者——惜
牡丹——富贵者——厌
说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求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o了解“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o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o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3.情感目标o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o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o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教学难点o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o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欣赏课本中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二、题解与作者介绍•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介绍:《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四、探究课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o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o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o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了莲哪些品质?2.理解使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o文章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o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3.把握主旨o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课堂检测1.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2.填充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小结与作业1.小结: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2.作业:加强背诵,认真默写;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爱莲说o周敦颐o菊:君子(正衬)o莲:高洁、质朴、正直、芳香、清高(托物言志)o牡丹:反衬六、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爱莲说导学案语文

19.爱莲说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法指导清除障碍,顺畅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
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今江西星子)太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说”:古代的重要文体有“铭”“说”“记”“书”“序”“表”“传”“散曲”“民歌”等。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
一般篇幅不长,往往言简意赅。
《爱莲说》就是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对比、烘托、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
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牡丹来莲,其中菊花属于,牡丹属于。
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古今异义①亭亭净植.古义:今义:栽种②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新鲜、鲜美③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应当(2)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①不蔓.不枝.原意:枝蔓,这里指;原意:枝节,这里指。
②香远.益清.原意:距离长,这里指;原意:清澈,这里指。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原意:远处,这里指。
(3)将有“之”的句子分为两类①理解为“的”有:②有舒缓语气的作用: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富贵者也E.花之君子者也F.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导学案

22 爱莲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图片展示: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吟出你知道的写莲花的诗句:《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3、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课前练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xxxxx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爱莲说》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一、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阅读时要掌握好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3.积累写莲名句,整理读书笔记。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采莲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璟《山花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背诵。
归园田居赏牡丹晋陶渊明唐刘禹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庭前芍药妖无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池上芙蕖静少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惟有牡丹真国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花开时节动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6)可爱者甚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3.按要求填写句子。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填空。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
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二、课内阅读
(2012·聊城中考)阅读课文,回答5~7题。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
(2)不蔓.不枝(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绥化中考)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
⑤者。
竹心空,空以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贤:贤者。
②本:根。
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
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体:体悟。
⑦虚受:虚心接受。
⑧贞:坚贞。
⑨之:代词,指竹子。
⑩实:充实。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固.以树德( )
9.翻译下列语句。
(1)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竹似贤,何哉?
译文:
10.【乙】段中[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请把字母A或B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11.【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12.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答案解析
1.答案:(1)只(2)从(3)少(4)当然(5)美丽而不庄重(6)多
2.答案:(1)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3)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
(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3.答案:(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答案: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5.答案:(1)洗涤(2)生枝蔓
6.答案: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
应从“菊、莲”和“牡丹”的品格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答案: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8.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2)牢固(或坚固)
9.答案:(1)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10.答案:B。
11.答案: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12.答案:托物言志(象征)。
议论。
附【乙】【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的人。
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培植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