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应当答案: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答案:3.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2 )【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答案:(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总结归纳【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自.李唐来(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爱者甚蕃.(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22 短文两篇一、预习检测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8劳.形9、..之乱耳7、无案牍何陋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15、予谓.菊16、“陶后鲜.有闻二、设问导读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3、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5、《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6、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三、巩固达标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②,草色入帘青。

③斯是陋室,。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⑴何陋之有?()⑵忘路之远近()⑶渔人甚异之()⑷具答之()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爱莲说导的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的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教案二、熟读背诵,累积理解。

编写谢明贵1、读一读:朗读课文,掌握以下难读的字词。

【学习目标】 f ān y ū nízhuóqīnɡli án yāo màn zh īyì1、朗诵、背诵《爱莲说》,并掌握词、语句,疏导文意。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t ínɡj ìnɡzhíxi è wán yān3、学习莲花高洁的质量,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的道德质量。

亭净植亵玩焉【要点难点】要点:理解文章的要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烘托的写法。

2、译一译:圈点勾勒,试译短文。

【学习过程】三、合作研究,词句品析。

一、莲花赏识,沟通导入。

1、找出直接描绘莲花的句子。

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花的并给予了莲花哪些品1、图片展现:吟诵莲的诗句,充足感觉莲之风姿。

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图片展:学生赏识无量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足感觉莲之风姿。

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畅事理,行为方正沟通引读:风采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庄重,令人恭敬而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描述过它,赞叹过它,并把它敢轻侮看作高洁脱俗品行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2、你读了作者描绘莲花的这些句子以后,你感觉作者赞叹的不过是莲花吗篇交口称赞、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崇高贞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独有的谈论明确:不是。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爱莲说〉〉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之字用法①的②助词,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⑵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2、⑴莲花的可爱之处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⑵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这是借物喻人的用法。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③: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3、①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然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②莲花不慕名利、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课时自学指导1、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2、C3、.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香远益清。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迁移训练一1、(1) 染沾染 (2)予我 (3)鲜:少。

(4)待等到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菊牡丹百丈冰悬崖5、质朴、品行高洁,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等。

二、.BCDEA三、1、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2)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中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学习如何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提升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如何组织语言,使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

二、预习检测1.《爱莲说》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文章开头提及了哪两种花?作者对这两种花的态度是怎样的?3.文章中如何描述莲花的形象?这些描述体现了莲花哪些品质?4.作者通过描写莲花,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意思?它有何寓意?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文章中提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你了解陶渊明对菊花的情感吗?请简要说明。

8.你认为《爱莲说》这篇文章对你有哪些启示或影响?三、全诗译文《爱莲说》的译文如下: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四、中心思想《爱莲说》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K12学习】《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K12学习】《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爱莲说》导学案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3、题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3、归纳主题: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一个“独”字写出了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链接】(作者和文体是要掌握的常识,把重要的常识整理到课本上)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5、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画线词语注音。

陋室铭()刘禹锡()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2、翻译课文。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之乱耳.. 6、无丝竹.. 5、往来无白丁7、无案牍..之劳.形9、何陋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

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

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12.本文意在写莲,那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
作者写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4.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

①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

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

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②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

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

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面对污浊的世风,渊明与作者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更赞赏哪一种人
生态度?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更欣赏作者的做法。

面对污浊的世风,渊明隐居避世,采菊东篱,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而作者置身于污浊的世间,却能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与正直的品德。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16.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表达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或“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人生追求。

三、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当堂达标、训练拓展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渊明独爱菊。

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