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出示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2、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内容3、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的翻译4、积累文言现象: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5、拓展训练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一)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二)“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本文主旨和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本文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心意。

2、衬托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三、背诵默写(一)请注意1、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2、重点句子的理解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花之隐逸(yì)者也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二)比一比:看谁写的快又准1、水陆草木之花,。

•2、予谓菊,;•3、菊之爱,。

莲之爱,?•4、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四、掌握翻译注意:1、重点实词的解释•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虚词的用法:之而(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o了解“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o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o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3.情感目标o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o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o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教学难点o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o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欣赏课本中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二、题解与作者介绍•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介绍:《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四、探究课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o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o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o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了莲哪些品质?2.理解使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o文章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o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3.把握主旨o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课堂检测1.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2.填充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小结与作业1.小结: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2.作业:加强背诵,认真默写;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爱莲说o周敦颐o菊:君子(正衬)o莲:高洁、质朴、正直、芳香、清高(托物言志)o牡丹:反衬六、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讨论、交流式[学习过程]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

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复习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复习学案 苏教版

《爱莲说》复习目标:1、复习文体-----“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一般性掌握作者情况----北宋学者周敦颐;2、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复习过程:课前自主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文体是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隐逸()谓()鲜()予()宜()众()三、原文分析: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3、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4、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6、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7、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8、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课堂互动一、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文后问题。

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4、翻译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爱莲说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及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导学流程】一、自主探究(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

2.背景介绍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3.文体知识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二)字词积累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甚fán( ) yū()泥 xiè( )玩 xiǎn ( )有闻濯.( )清涟.( )噫.( )不蔓.( )不枝2.重点词语解释。

蕃: 濯: 鲜: 亵玩:蔓: 妖: 植: 宜:3.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深入学习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3.作者是对莲花进行歌颂的,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4.作者借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迁移运用写出两句你曾经学过的咏莲佳句。

四、目标检测1.《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时期著名哲学家。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导学案【中考分析】十年未考。

中考热度:★★★★☆【复习目标】背诵默写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能翻译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复习路线图】一、重点知识温故(预习,时间20分钟,以理解识记、背诵为主)(一)【解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很)蕃.(多)。

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很)爱牡丹。

予.(我)独爱莲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转折关系)不可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品德高尚的人)者也。

噫!..者.(隐居的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二)【翻译】(特别关注赋分的重点词、特殊句式)(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它的茎梗中间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发清香。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背诵全文(重点为文中划线句的背诵、理解)二、【内容梳理】(15分钟,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做笔记)(一)整体把握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讨论、交流式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

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
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
(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
(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
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
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

1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12.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1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有何不同?
14.分析“‘菊之爱”有那两层含义?
15.归纳本文主旨: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诗中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个献身精神。

最佳答案推荐答案
1.洁身自好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
4.(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7.不受世俗污染,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态度严肃而不可轻侮。

8.用牡丹来做为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品格。

9.前者是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

后者则是被“淤泥”所染,盲目跟从的形象
1.说明记述发表议论【偏重于议论】
2.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
3.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为下文做铺垫,更突出莲值得喜爱。

4.陶渊明具有隐逸的生活态度,周敦颐既不愿隐逸,也不愿贪图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5.叹爱菊的人少有;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6.本文借赞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批判,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不慕名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陋室铭》推荐答案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2这样引述巧妙地照应了开头“唯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4陋室铭,之所以作者称之为陋室,是因为在客观上讲,确实不像那些达官贵族的家那样气派华丽。

但是由于其中一系列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表明了他的主题意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时作者就举了相同的例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实际上就是说,自己和他们一样,虽然客观条件不好,但是在精神上能得到放松清新愉快,这就算不上简陋了!
5有这种想法,但避世并不代表消极,只是政治上的抱负没有实现,很郁闷罢了。

从最后“何陋之有”可以看出,点睛之笔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