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使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

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 , (朝代)哲学家、文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蕃. 淤泥.. 濯. 清涟. 不蔓.不枝 亵.玩 噫. 鲜.有闻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可爱者甚蕃. 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焉 隐逸.. 君子.. 噫. 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一、自主学习: (一) 读课文, 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 (三)作者是从 和 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了解“说”这种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二)课堂探究、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鲜:宜:2、重点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合作探究:(一)、作者把莲花比作-------------2、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合作探究:(二)、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出示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2、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内容3、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的翻译4、积累文言现象: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5、拓展训练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一)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二)“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本文主旨和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本文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心意。

2、衬托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三、背诵默写(一)请注意1、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2、重点句子的理解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花之隐逸(yì)者也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二)比一比:看谁写的快又准1、水陆草木之花,。

•2、予谓菊,;•3、菊之爱,。

莲之爱,?•4、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四、掌握翻译注意:1、重点实词的解释•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虚词的用法:之而(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22、《爱莲说》导学案年级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爱莲说》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五主备人:郭静授课人:苏琪郭静教研组审核:教务处审核:学生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欣赏莲花形象,揣摩写作目的。

3、分析衬托、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知识链接】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目,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学习导航】一、预习方案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字,世称,是代著名哲学家,著有、等作品。

本文选自。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3、标题《爱莲说》的含义:4、读准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周敦颐()甚蕃()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隐逸()噫()鲜有闻()予()二、自主学习(课文分析)(1)作者把莲花比作了什么?那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的那些品格?(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那几种花?分别比作了什么?(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花呢?(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5)本文借花来喻人,从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做什么?你能否举例说明?(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7)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解释加□的词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翻译文段中画下划线的句子:【当堂小结】【达标测评】背默课文中的名句:①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②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③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④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⑤“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⑥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

(4).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理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理解文意(学生展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朗读课文,识记文字,处理难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探讨文章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知识链接“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题目的意思,“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爱莲说》“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细读课文,看看作者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莲的描绘体现出来,借“莲”颂“君子”。

文章名曰写莲,实则是在写君子,写作者自己,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预习案反复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作业。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濯.亵.鲜.噫.二、词语解释蕃:独:盛:染:濯:清涟: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亵玩:鲜有闻:宜乎众矣:理解“之”的用法:(1)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莲之爱三、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姓名班级时间:2011.9.21 主备人:李晓静【学习目标】1、学写法: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反映衬的写法。

2、抓字词: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3、品寓意: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反映衬的写法。

【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不蔓不枝亵玩鲜有闻涟二、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同予者何人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内探究】活动一、简介作者,了解“说”这种文体。

活动二、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活动三、了解文章大意。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题,把不明白的以及文中有疑问的在班级交流。

活动四、品析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莲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

2、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莲进行描写的?分别赋予莲什么样的品格?3、思考: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4、合作探究: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那他把三种花分别比作什么人?作者对于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反馈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蕃②陶后鲜有闻鲜③亭亭净植植④濯清涟而不妖濯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②喜爱的原因是:【课后提升】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2011.10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伟岸高洁的思想品质。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 )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噫.()鲜.()有闻2.解释下列词语。

蕃:染:濯:妖:植:亵:隐逸:噫:鲜:宜:二、合作探究1.听课文范读,然后各小组朗读比赛。

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

三、精讲点拨1.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2.试分析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品格?3.作者意在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四、活学活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或动物写下来。

五、有效训练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六、拓展学习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枫叶礼赞》一文,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分析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

枫叶礼赞孟超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

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良好的时节。

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

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

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

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

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

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

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运用的
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

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
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朝代)哲学家、文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
蕃.淤泥
..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
可爱者甚蕃.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亵.玩焉隐逸
..
君子
..噫.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作者是从和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2、“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莲花的外形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一、当堂检测: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朗读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1)文中写出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

(3)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4)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2、短文以写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第二课时
【预习案】
一、预习自测: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书中做出标注。

2.作者从生长环境和体态香气两方面描写莲花,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2. 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意见。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两句是,。

②本文中作者拿和与莲对比,前者是,后者是
,作用是突出。

③人们常说“近墨者黑”,但实际生活中“近墨者”却未必“黑”,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

二、课后作业:
1、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