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合集下载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3)亭亭净植植:(5)濯清涟而不妖濯:, 也可(2)香远益清益:(4)陶后鲜有闻鲜: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出示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2、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内容3、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的翻译4、积累文言现象: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5、拓展训练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一)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二)“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本文主旨和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本文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心意。

2、衬托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三、背诵默写(一)请注意1、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2、重点句子的理解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花之隐逸(yì)者也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二)比一比:看谁写的快又准1、水陆草木之花,。

•2、予谓菊,;•3、菊之爱,。

莲之爱,?•4、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四、掌握翻译注意:1、重点实词的解释•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虚词的用法:之而(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编写谢明贵【学习目标】1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 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图片展: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板书课题及作者)2、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 LU 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问题。

、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f 31yum zhu 6 q ing li cnye man zh 1y 1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t in 1 ng j in gzh i xi e wen y m 子子净植亵玩焉2?点勾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助学案八年级班学号姓名学科语文学段八年级课题爱莲说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提高文学修养;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三课时。

学习过程:一.看注释,听讲解,明体裁,知作者1. 教师讲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3.《爱莲说》作者,是(填朝代)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

《爱莲说》是他的名文。

二.课前预读,解释词句(一).释词1.可爱者甚蕃.() 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 6.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 8.亭亭..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者也()..焉()10.花之隐逸11.花之君子..者也()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 14.宜.乎众矣()(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小组互评---教师指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爱莲说(导学案和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爱莲说(导学案和答案)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字茂叔,()哲学家,人称()先生。

他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代表作是《》答案:1、议论性感想杂文2、周敦颐北宋濂溪理学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淤.(.).濯.(.).涟()亵.(.).噫.()鲜.(.).不蔓.(.).2、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节奏?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世人/甚爱/牡丹”是主谓宾结构。

二、四字短句,一般按照两个字划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三、注意一些特殊词语,如出现“而、则”,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如“濯清涟/而不妖,”四、根据语意划分,意思关系密切的词语划分在一块。

如“水陆草木之花”,“草木”和“花”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划分成“水陆/草木之花”。

“自李唐来”,“李唐”关系密切,所以划分成“自/李唐来”,不会读成“自李/唐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文:第22课《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22课《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 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 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 分)
反思 (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的问题)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习 请写下来。 练习 习题【一】 学习 1.按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积累。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③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
是:

④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陶渊明独爱菊 B
. 无独有偶
.
香远益清C 精益求精.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分)
)(2 分)
陶后鲜有D闻 屡见不鲜.
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8.翻译句子。(4 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是:

⑤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⑥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
是:

⑦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
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⑧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二、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9、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没有(缠绕的)枝蔓,也没有(旁逸的)枝节,香气越远越清芳,挺拔洁净地立在水上。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啊。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四、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
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
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

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

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12.本文意在写莲,那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
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4.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

①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

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
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

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炼一
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②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
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

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

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面对污浊的世风,陶渊明与作者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更赞赏哪一种人生态度?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更欣赏作者的做法。

面对污浊的世风,陶渊明隐居避世,采菊东篱,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而作者置身于污浊的世间,却能保持自
己清白的操守与正直的品德。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16.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表达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或“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人生追求。

三、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当堂达标、训练拓展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
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了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做人不要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要勇于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