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房地产泡沫如何触发金融危机(上)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金融危机是指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崩溃和经济衰退的一种现象。

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原因:1.住房泡沫:2002年至2024年期间,美国住房市场经历了一波空前的房价上涨,房价高企导致了过度的保值贷款和次贷款,最终引发了住房泡沫的形成。

当房价开始下跌时,许多人无法偿还其贷款,银行也开始遭受重大损失。

2.资本市场的失灵:由于过度解除监管,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出售高风险资产,同时将这些资产转移给其他机构,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不透明的金融网络。

当这些高风险资产不能履行其承诺时,整个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导致金融市场的失灵。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迅速上升,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开始担忧,并纷纷削减对这些国家的债券投资。

这导致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过程:1. 金融危机爆发:2024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许多次贷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的损失急剧上升。

2024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申请,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2.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由于对银行的不信任和恐慌,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崩溃。

股票市场崩盘,大量机构倒闭或被迫向政府寻求救助。

同时,信贷市场也几乎冻结,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来运营业务。

3.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金融市场崩溃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生产和消费活动受到抑制,企业裁员增加,失业率上升。

经济活动的减少导致了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影响教训:1.强化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强化金融监管和监管机构。

政府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监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并制定合适的措施来规范金融市场。

2.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金融危机揭示了许多金融机构存在不透明的交易和风险转移行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在 21 世纪初,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

它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创,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次贷。

次贷是指那些信用评级较低、收入不稳定或者信用记录不佳的借款人所获得的住房抵押贷款。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时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放宽了贷款标准,大量向次贷借款人发放贷款。

这些次贷借款人原本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还款能力,但由于当时房价持续上涨,金融机构认为即使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也可以通过将房屋出售来收回贷款。

于是,次贷市场迅速膨胀。

为了分散风险,金融机构又将这些次贷进行打包,形成了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等,并将其出售给投资者。

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经过多次转手和再包装,其风险变得越来越难以评估和控制。

当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时,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次贷借款人发现自己的房屋价值已经低于未偿还的贷款金额,于是纷纷选择违约。

金融机构手中积压了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而那些持有次贷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者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 21 世纪初,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

这使得资金成本降低,信贷过度扩张,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次贷市场的膨胀。

其次,金融监管的缺失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但监管部门未能及时跟上,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

再者,金融机构的贪婪和短视行为也难辞其咎。

为了赚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忽视了风险,过度放贷,并且对次贷的风险评估不足。

此外,消费者的过度借贷和消费观念也是一个因素。

许多人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还款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借贷购买房产,导致债务负担过重。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复杂的多因素事件,它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导致了长期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以及随后的破裂。

以下是这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机制。

1.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低利率政策: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大幅降低了基准利率,维持了一个低利率环境长达数年。

这使得借款成本降低,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宽松的信贷条件:金融机构开始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即向信用评分较低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这些贷款通常具有较高的初始利率和可调整利率条款,增加了借款人的还款风险。

信贷评级机构的失误:主要的信贷评级机构如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Fitch)给予许多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较高的信用评级,这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金融创新与衍生品:金融机构利用次级抵押贷款创造了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信用违约掉期(CDS),这些衍生品的杠杆作用放大了损失,并且在危机期间很难估价。

2.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次级贷款的泛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发放贷款,并将这些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出售给全球投资者。

贷款质量下降:随着次级贷款的快速增长,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变得越来越宽松,甚至出现了一些欺诈行为,导致贷款质量下降。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错误评级:信贷评级机构未能准确评估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风险,给予过高的评级,误导了投资者。

3. 金融监管的缺失监管不足: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足,尤其是在次级贷款和衍生品市场方面,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监管机构的失职: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系统性风险。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研究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研究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研究美国房地产市场是全球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市场之一,而美国房地产市场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泡沫。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部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查看过去几十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泡沫的多次发生都有一些共性。

首先,低利率政策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利率可以让借款更加便宜,房地产市场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房价也因此水涨船高。

其次,松散的信贷政策和宽松的监管政策也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

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例,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将高风险贷款转移至第三方机构来规避监管要求,这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了泡沫的破灭。

第二部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危害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会给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

首先,房地产泡沫破灭会导致房价暴跌,这会使大量的购房者被套牢,持有负债。

其次,泡沫破灭还会导致银行倒闭和失业率上升,整个经济将进入衰退。

更糟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影响不止局限于经济领域。

泡沫破灭还会引发社会问题,比如心理疾病、婚姻破裂、家庭离散和人口转移等问题。

泡沫破灭会对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部分:如何避免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历史上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警示我们,房地产市场泡沫绝不是轻易产生的。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如何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发生成为了全球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房贷资金被用于非法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开发商开发长期租赁住房,加强租赁市场的发展,以减缓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住房市场的调控,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避免房价过快上涨。

结论房地产市场泡沫是一场经济和社会灾难。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研究告诉我们,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必须合作,加强监管和调控,才能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美国金融危机是指2024年至2024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给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成因可追溯到多个因素,包括金融机构失灵、房地产泡沫、金融创新失控和监管不力等。

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财富损失以及信心危机。

首先,金融机构失灵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期间,许多金融机构在大量抵押贷款违约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问题下破产或接近破产。

这些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过度借贷和高风险投资,使其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偿还债务。

危机开始时,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被迫被JP摩根收购,紧接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其次,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2000年以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但在此后的几年里,人们将房地产视为投资工具而不是居住需求。

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使得借款人能够轻松获得住房贷款,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

然而,这种过度泡沫最终破裂,导致大量抵押贷款违约和贬值,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失控也是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是指创建和应用新金融产品和技术的过程。

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金融工具变得相当复杂和不透明,例如衍生品市场的信贷违约互换(CDS)和抵押支持证券(MBS)。

许多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这些高风险金融产品,但缺乏对其真实价值和风险的准确认识。

当抵押贷款市场崩溃时,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市值暴跌,引发了金融危机。

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政府监管机构没有及时意识到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并未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许多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交易和杠杆操作,但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限制和监督。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复杂,以至于监管机构难以全面了解和控制其业务。

这些监管漏洞和不足助长了金融风险的累积和传播,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1.信贷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是信贷泡沫的形成。

在200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宽了借款和贷款条件,导致了大量热钱涌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机构采取了过度宽松的放贷政策,使得借款人贷款条件容易,贷款利率较低,从而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

然而,这种信贷泡沫最终崩溃,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启示一:金融监管应更加严格。

这次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金融市场的过度冒险。

2.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如次贷、衍生工具等。

这些创新产品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的资产支持,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

当次贷市场发生危机时,这些创新产品的价值迅速下降,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启示二:金融创新应慎重进行。

金融创新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需要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确保其能够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同时减少系统风险。

3.市场失灵: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市场在有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失灵。

由于贷款市场的不完全信息,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从而过多地放松贷款条件。

此外,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务工具的定价和评估能力也存在缺陷,低估了这些债务工具的风险。

启示三: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政府干预: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救助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等,以防止金融系统的崩溃。

这些政府干预措施不仅增加了国家债务,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通胀和货币贬值等。

启示四: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中采取果断的措施,但要避免过度干预。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同时要注意解决根本问题,以避免将风险转移给纳税人。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包括信贷泡沫、金融创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全球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并引发一系列金融危机的事件。

这场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经济衰退以及大规模的失业。

本文将从起因、机理以及演变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0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价格飙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随着房价的上涨,许多人买不起房子,于是银行推出了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了放贷范围。

而这些次贷产品通常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然而,由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手段的引导,投资机构开始将这些次贷包装成高度复杂的金融工具,再次转售给全球投资者。

这种行为会将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形成所谓的"全球化风险传播"。

其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机理在于信贷和流动性的崩溃。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这些次贷产品中,但由于这些次贷产品的风险较高,贷款违约率迅速攀升。

当投资者开始质疑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时,他们纷纷撤出投资,导致了信贷市场的崩溃。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衍生品套利关系,一旦某个机构陷入困境,将会对整个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这种机制被称为"金融杠杆效应",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情绪,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最后,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次贷危机爆发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例如雷曼兄弟。

其次,由于金融机构的失去信心,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导致许多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借款。

三是全球经济衰退,由于金融危机大规模的失业,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滑坡。

最后,全球各国纷纷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以应对经济衰退。

总结起来,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再加上金融机构的杠杆效应和全球化风险传播的机制。

浅析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政府干预

浅析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政府干预

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政府干预1. 引言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由来以及政府对危机的干预措施。

2. 金融危机的由来2.1 国内因素2.1.1 房地产泡沫202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在过去几年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许多人进行了过度贷款购房,从而导致房价不断上涨。

然而,这种过度的泡沫最终瓦解,导致房地产市场崩溃,许多人无力偿还贷款,银行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

2.1.2 贷款市场的放松另一个促成金融危机的因素是贷款市场的放松。

许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方面变得过于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没有足够的审核。

这导致了大量低质量贷款的发放,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些贷款就无法偿还,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2.2 国际因素2.2.1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危机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因素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危机。

在2023年,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包括货币贬值、债务危机等。

这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2.2.2 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也对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方面,美国政府逐渐放宽了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解禁和减税措施,从而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发生了调整,导致资金过于宽松,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 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干预措施3.1 货币政策调整在2023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市场的压力。

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调整货币政策。

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并且减少了流通货币的供给。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

3.2 监管和改革为了防止类似金融危机再次重演,美国政府还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改革。

政府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增加对金融机构的审查和监督力度,防止金融机构出现过度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房地产泡沫如何触发金融危机(上)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刘明] 发布时间:12-11-08 16:28:10 9 如果不深刻反思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就无法真正走出这场迄今仍在持续演进的危机,更无法有效防止未来发生类似的危机。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导是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则是危机积聚、形成和触发的关键。

一、寻找增长出路如何埋下危机种子上世纪80年代以迄对金融市场的“去监管化”,其直接后果是包括证券化债务在内的“金融工程”迅猛发展、日趋复杂,以令人瞠目的规模释放出流动性,并被认为最终直接导致本轮危机。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结果是不是引导资金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担纲的相关产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本世纪不到10年的房地产兴盛等,究竟能够带领美国经济走多远。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提高住房拥有率是两党共同的努力,支持住房贷款的激进政策既有实现“美国梦”的理想主义的一面,更有寻找增长发动机的现实考虑。

此后的一段发展表明,房地产兴盛使美国在21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没有陷入长时间和大规模的衰退,仅仅大约8个月之后即告复苏;但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膨胀所带来的短暂繁荣,却掩盖了并且继续积累着“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为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更深层的种子。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最终对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造成了远较“新经济”泡沫更为严重和持久的损害。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早期,美国房价大约上涨了130%。

在这场“繁荣”中,人们认为房价能够永远涨下去。

自2006年起,房价开始下跌,此后跌幅超过30%。

如果考虑进通货膨胀的因素,则本轮金融危机后的房价大约已经回到了房地产泡沫开始之前。

早在2005年,随着美国利率的升高,美国“次贷”债务人开始出现违约。

许多人的贷款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抵押贷款的拖欠数增加。

到2009年,超过500万笔贷款出现了拖欠,大约占美国抵押贷款总数的10%。

最终银行只好没收房产,然后再予出售,这就是所谓的取消抵押品赎回权(foreclosure)。

同时,房价下跌导致违约增加,可能是因为房主认为当时的房价已经不值得按原贷款支付,即“资不抵贷”,他们拥有的已经是负资产。

从2007年开始,负资产的抵押贷款数量急剧上升。

美国全国不动产协会估计,截至2011年年底,有1100多万美国人房屋抵押贷款债务大于其房产价值,约占全部抵押贷款屋主的22.8%。

与借贷人和房主相对应的另一面,银行和相应的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也遭受巨大损失,金融系统的问题由此暴露出来。

经济学家们最多预测到房价下跌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却无人预测到房价下跌通过抵押贷款这样的媒介制造出连锁式恐慌,直至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房价下跌仅仅是触发点,连锁式的雪崩才是这场危机的全貌。

2007年1月,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崩溃,三四个月之间跌去40%。

但是直到当年10月,股市才到达崩盘的临界点。

这就说明,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溃后的9~10个月间,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而当股市崩盘的时候,其螺旋式下降的急剧程度远超过房价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则直到2009年中才暂告缓解,但此后迄今,复苏的步伐仍然十分缓慢。

从地域的角度看,美国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最初集中在不大的区域,但是,雪球越滚越大,区域性的危机迅速波及全美国。

进一步,按伯南克的说法,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各国出于储备的需要,对于安全的或者说被认为是安全的美元资产的国际需求上升,无论是主权财富基金还是外国中央银行,都对固定收益证券有着巨大需求。

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围绕美国房地产价格构建的证券化债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行到世界各地。

相应地,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进而也蔓延至全球各主要经济体。

二、证券化如何大规模释放流动性从各国情况看,房地产泡沫的膨胀、破裂,与利率、抵押贷款比率等因素当然相关,但没有完全的、必然的联系。

相比较而言,证券化是美国向房地产业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次贷”危机爆发后名声大噪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不是简单的私营公司。

它们由国会批准建立,因而被称为所谓的“政府赞助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可以享受特殊的权利,并且享受来自美国财政部的信贷支持。

作为美国最大的两家非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其目的就是支持房地产业,主要业务则是共同负责建立美国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让购房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

从业务流程来看,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承担抵押贷款制造者和发放者的角色。

“两房”的主要业务则是从这些金融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抵押贷款打包放入所谓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再转售给其他投资者,这一业务流程就是所谓的证券化。

投资者也可以再转售债权。

所以,“两房”自己并不制造抵押贷款,而是抵押贷款发起人与抵押贷款最终持有者之间的转手者。

“两房”发行的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总额高达数万亿美元,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转手证券池,在抵押贷款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证券化的意义在于,发放抵押贷款的机构可以并不真正持有这些抵押贷款,而是一种类似债务安排者的角色,因而可以迅速地和毫无顾虑地将资金注入市场。

抵押贷款的偿付交到银行,银行则转手到证券池,证券池再把这些钱转给投资者。

所以最终贷款给房主的人是投资“两房”池子的人,银行实际上只是中间商和服务者,并为此收取一定费用。

最初,进入证券池的贷款都是有一定标准的。

要获得优惠级贷款(Prime Mortgage)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良好的信用评级以及较好的贷款价值比。

此外还有“准优级”(Alt-A)市场或者其他种类的抵押贷款。

最后,针对信用评级更低的人群的贷款是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ortgage)。

从借款人的信用度来说,次级贷款是最低质量的贷款。

到2007年,次级贷款增长到了约10000亿美元,相当于大约500万人平均每人贷款20万美元。

由于证券池中的贷款来自广大的不同地域,按风险管理理论,这就分散了风险,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流动性释放的进程。

一旦将次级贷款打包成一个大证券,他们就变成了“更安全”的贷款。

打包其中最好房子的证券甚至可以得到AAA的评级。

这是分散的单个次级贷款人所无法想象的。

当然,危机后的反思发现,人们忽略了风险分散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各变量的不相关性。

除“两房”外,许多其他金融机构也从事着类似模式的证券化业务,本文暂不讨论。

通过收购次级贷款,“两房”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

“两房”还使用自己的账户收购了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包括自己发行的,也包括其他企业发行的,从而更加剧了自身面临的风险,并最后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威胁。

政府通过“两房”提供贷款,其目的是让“可靠的中产阶级”买得起房。

特别是证券化本身形成了一种机制,使资金去向和权益更为清晰,从而提高了人们借贷和出借的意愿。

此一时期,美国的住房拥有率的确明显提高。

证券化帮助美国政府实现了释放流动性、促进增长和就业以及增进社会福利等政策目标,可谓成功的“金融工程”;但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另一侧面是,风险在不断积聚。

三、杠杆运用如何急剧放大市场规模关于抵押和杠杆比率的研究在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中被普遍忽略,但是抵押和杠杆的存在却并非新的经济现象。

简单地说,相对于某一单位资产作为抵押,你可以借贷多少,这就是所谓的杠杆问题。

高杠杆比率使美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非机构、非优级住房买卖领域,2000年时美国的杠杆比率大约为7比1。

此后杠杆比率一路上升,到2006年,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杠杆比率高达33比1。

从证券资产的角度看,如果银行购买AAA级抵押贷款证券,有的杠杆比率超过60比1。

如果看所有大约2.5万亿的所谓“有毒”抵押贷款证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2006年,平均杠杆比率大约也达16比1。

正是这些高杠杆比率的“资产”在金融危机中压垮了不少大型金融机构。

危机前大约20年里,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所谓的“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使美国人的风险承担意愿上升,更加愿意负债,一些新奇的金融创新在技术上也助推了过度的借贷。

而如果购买房产很少或什么也不用付出,众多的美国人当然更愿意大量借贷投资,房价也因此而飙升。

房价的飙升使人们进一步确认投资房地产的乐观预期,也使借贷者的资产迅速扩张,从而使借贷者更加愿意并有资质借贷;贷款者则更加愿意出借,包括进一步提高杠杆比率,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借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循环。

所以,资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源于债务收益的上涨,借贷者自身也并不具备较强的还款能力;而要填补交易持续下去的缺口,就只能指望房价的持续上涨以及相应的再融资和杠杆比率的再提高。

是杠杆支撑着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上升反过来刺激杠杆比率提高,如此往复,相互反馈,直至杠杆崩溃。

高杠杆比率的存在也使得少数人更加可能操纵、控制价格,推动资产价格飞涨。

原因在于他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借贷从事房地产投机,而不必或更少受到自有资金的限制。

按照“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杠杆比率高点,在理论上,仅仅两三名像比尔·盖茨这样的美国顶级富豪,其资产就可以撬动美国整个“次贷”市场。

反过来,资产价格飞涨会促使人们“创造”更多这样的资产,不管是运用实际资源开展的真实房地产项目,还是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各种“虚拟资产”。

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双重高杠杆率相互推波助澜,也最后形成了双重杠杆崩溃。

本轮金融危机的最后触发、市场资金链的断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利率的突然提高,更是在于负面信息的出现,促使放贷人急遽降低杠杆比率,使得2007年次级贷款人无法对其贷款进行再融资,从而陷入困境。

资产价格下降,甚至“资不抵贷”,则进一步降低了再融资能力,与杠杆崩溃进一步相互反馈。

同样如此往复,形成与杠杆比率上升时期相反的循环。

杠杆周期由此成为经济周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当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一旦出现损失,由于杠杆的存在,其损失也相应地放大。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房价的变动只是金融危机的触发点,而不是金融危机本身。

计量经济学家运用自回归方法估计过去增长与未来增长的关系,会认为房价及其风险的可预测性很强。

但事实上,房价最后跌穿了银行家们的信心底线。

由于忽略杠杆的意义,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这场危机中被证明为一场灾难。

西方经济学因此也迅速滑向“心理学”,对危机做出“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这样的解释。

当然,我们很难说什么是绝对合适的杠杆比率,正如我们很难说什么是绝对合适的利率,也无法提供一套适应各种经济环境的一成不变的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