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前沿理论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加复杂、多变。

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的传导过程,以及从美国传导至全世界的机制过程,以期为各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时减轻经济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

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

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

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

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

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引言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了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以及国际传导机制,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1. 泡沫破裂与信贷周期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通常与泡沫破裂有关。

在繁荣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不断上升,导致金融市场出现过热现象。

投资者的热情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泡沫。

一旦投资者开始怀疑泡沫的持续性,他们会纷纷减少投资,这可能导致泡沫的破裂。

破裂的泡沫会引发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和信贷紧缩,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2. 不良贷款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生成与不良贷款问题密切相关。

在繁荣期,金融机构往往会出于扩大业务规模的目的,放松对借款人的信贷审查,提供过多的贷款,尤其是高风险的贷款。

当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借款人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这些不良贷款就会大量涌现。

不良贷款对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发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3. 金融创新与复杂性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还与金融创新与复杂性有关。

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例如,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复杂的金融工具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增大。

当金融机构无法有效管理和控制其风险时,金融危机就有可能发生。

二、现代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1.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脆弱性传染国际资本流动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可以很容易地流动到其他国家,而且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通常会撤回资金,并寻找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这种行为导致了金融脆弱性的传染现象,将原本局部的金融危机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是指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和危机事件在国际范围内迅速蔓延,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是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体现,暴露了金融市场的内在风险,并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不稳定。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政府的监管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是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金融资产和风险的传递速度更快。

外国资本流入和跨国金融交易的增加,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敞口。

一国金融体系发生危机,很容易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传播给其他国家,造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也是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重要原因。

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资本充足率是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旦金融机构存在问题,比如资产质量下降或资本充足率不足,将引发市场对其信心的削弱,导致资金的大规模回笼,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传染。

三、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的监管能力是抑制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和保障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

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对于及早识别和纠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体系存在差异,监管力度和能力不一,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监管套利行为和漏洞。

一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失效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造成金融危机的传染。

面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合作与协调,建立更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及早发现和遏制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及防范对策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及防范对策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及防范对策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局限在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有着强大的国际传染效应。

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将会产生连锁反应。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及防范对策。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互联互通是经济危机产生传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汇率、利率等宏观经济要素都相互影响,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金融问题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金融风险也会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场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全球范围内。

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冲击,股市下跌、信贷紧缩,甚至有一些国家的经济遭受了重创。

二、影响经济的外因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单纯的内部原因,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国际油价、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金融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它将不得不采取一些政策以应对问题,这些政策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那么进口商品会变得更加昂贵,因此该国可能会进口更少的商品,这也会对进口国的经济产生影响。

更进一步的,如果几个经济体的货币同时贬值,那么它们对彼此的贸易可能会减少,这也会对全球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三、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及时地识别、掌握和控制风险,将会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国际金融监管在经济危机防范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金融监管制度正在逐渐完善,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和预防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中,对于金融机构实行规范管理,根据涉及金融机构保证金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四、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国际合作在对抗金融危机方面也非常重要。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

与之相应地,国际金融风险也在不断传播和传染。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旨在浅谈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染机制,并探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途径和策略。

一、金融风险传染的机制1.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机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交易活动频繁。

当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或风险时,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震荡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还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

这表明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媒介。

2. 跨国金融机构的影响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跨国金融机构通常参与多国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其资产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风险,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由于雷曼兄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且拥有庞大的跨国业务,其破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可见,跨国金融机构的活动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具有重大影响。

3. 国际间政策联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往往受到国际间政策的影响而产生联动效应。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政策调整和决策往往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某一国家的政策调整导致本国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跟随调整,甚至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这表明了国际间政策联动是金融风险传染的另一重要机制。

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途径和策略1.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途径。

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协调机制,共同监管跨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减少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关系日益紧密,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容易在各国之间传播。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是指一国的金融风险传向其他国家造成负面影响,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十分常见,也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播。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融合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互联互通,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更加透明,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更快。

这意味着任何国家的金融风险事件都可能立即传递到其他国家,引发共振效应。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程度也是金融风险传播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互十分频繁,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借贷和交易关系。

一旦某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和恐慌。

此外,全球流动性和风险溢价的不确定性也是金融风险传播的因素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经济不确定性和政治不稳定性都会使得风险溢价上升,导致资本流动缩减。

一旦这种现象在某个国家出现,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动风险,甚至形成连锁反应,使得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是一个复杂而且严峻的问题。

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让各国之间变得互相依存,一国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事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因此,各国应该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开展合作,以减少金融风险传播的影响,并制定协调的金融监管政策,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摘要】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行为所产生的可能损失的风险。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加剧,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国际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经济周期波动都会对金融风险产生影响,而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也存在异同。

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路径多种多样,加强国际合作与监管是应对的关键。

未来,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的挑战,继续关注金融风险传染的展望,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风险、国际传染、国际金融体系、全球化、经济周期、金融监管、跨境传染路径、国际合作、风险措施、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什么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个人在金融市场活动中面临的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它来自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市场波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存在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金融风险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状况,同时也会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意味着金融市场中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递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引发连锁反应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使得金融风险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所以有效防范和管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机制,增强跨国合作和监管,成为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必要手段。

1.2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意义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意义是指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散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风险的传染也变得更加频繁和迅速。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使得金融风险跨国传播更为容易。

一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往往会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金融风险跨境传播。

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崩溃引发,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

定 性 : 一‘ 全 球 经 济 一 化 和 资 金 流 动 容 易 受 到 市 场 预 期 和 信 心 变 化 足 体 的影 响; : 是科技进 步使得 大规模跨 境交 易迅 速 ;三 是 出现 大量 国际 风险 投资基 金、投 资银行等杠 杆交 易者 的投 资或投机 行为 。 ( )危 机 传 染 的 “ 观 基 础 说 ” 三 微 对 危 机 传 染 的 研 究 着 眼 于 微 观 角 度 , - 是 为 危 机 传 染 的 根 源 寻 找微观 基础 , =是研 究微观 主体金融机 构之 间的危机 传染机 制。流动 : 性不 足和资产 价格 的变换被认 为是导致 危机传 染的原 因。 三 、金融 危 机 的传 染机 制 危 机 的传 染 在 概 念 I可 分 为 两 类 : 第 “’ 强 调 不 同 市 场 间 二 类 的 相 互 依 赖所 导致 的溢 出效 应 。这 种 相 互 依 赖 足 指 由于 实体 经 济 或 者 金 融 方面 的链 接 ,使 得 局 部 的或 全 球 性 的 冲 击 在 国 际 间 的传 播 。第 一类 则指 危 机 的 传 染 与 可观 测 到 的宏 观 经 济 或其 他 基 本 面 : 无 关 ,而仅 仅 足 由于 投 资者或 其 他金 融 经纪 人 的行 为结 果 。 学 者们 对 传 染 的定 义 不 同 ,而 且 对 传 染 机 制 的 分类 研 究也 大 相径 庭 , 丰要 有 以 下研 究成 果 : ( 一)实体传 染 机 制 。 实体 经 济 传 染 是 指 通 过 实体 经 济 关 联 而 达 成 的 危机 在 闲家 间
时代经贸 2 t 2年 3 月 总第2 5 0 期 3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传 染 机 制 的 研 究
娄艳 芳
( 新疆 财 经大 学 ,新 疆 乌鲁木齐 801) 3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前沿理论问题探讨*马红霞孙国华提要|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是金融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10年来有关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紧密结合2007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特点,从危机传染的内涵、传染原因和传染机制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旨在拓展我国危机传染理论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危机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中图分类号|F83作者信息|马红霞,女,196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30072。

孙国华,男,1977年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430072。

*本文是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GJ015)“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机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R.Dornbusch,Y.C.Park&S.Claessens,Contagion:Understanding How It Spreads,The World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15,No.2,2000,pp.177 197.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contagion)再次令世人震惊。

其实,早在1926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学者米切尔(Mitchell)就撰文指出,金融危机日益趋于国际化,既可能在各国同时爆发,也可能以一种或几种方式从危机中心地带向其他国家蔓延。

但在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之前,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连爆发了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2007 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这些金融危机在国家间的传染机制理论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①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说明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为什么以及如何传染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该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传染(或传导)机制或渠道和传染程度的度量等。

国外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较早,较为系统和深入,已经从宏观经济传染机制深入到了微观金融传染机制层面。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才开始关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问题。

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危机传染经济学研究现象的理解,为各国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传染,必须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传导路径与根源,以找到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概念的界定、危机传染根源的认识、危机传染机制和传染渠道的理解上分歧较大。

本文力图抛砖引玉,从危机传染的内涵、传染原因和传染机制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旨在反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焦点。

一、对金融危机传染内涵的界定“国际金融危机传染”(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agion )(下文简称传染)一般指金融危机在国家之间的传播(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或propagation )。

其中,危机“传染”(contagion )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借用医学名词而衍生出来的金融新名词,替代了以前的“国际传播或传导”(propagation )一词。

目前,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内涵的界定分歧较大。

我们把散见在学术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归纳为6种:“概率说”、“溢出说”、“净传染说”、“过度联动说”、“极值说”和“折衷说”。

下文按界定范围由宽到窄对这些定义进行归纳和评述。

“概率说”一般被认为是较早的现代传染定义之一。

格拉赫(Gerlach )和斯梅茨(Smets )将传染定义为一国货币遭受投机攻击后导致他国货币受投机攻击压力增加的现象。

戈尔茨坦(Goldstein )和波兹内(Pauzner )等人进一步明确地将传染定义为投资者从一国撤资而导致他国危机发生概率的增加。

这种传染定义最为宽泛,遭受货币攻击可能性增加的国家并不必然发生危机,因而不能说明一国危机是否传染到其他国家。

“溢出说”弥补了“概率说”的上述弱点,强调传染源(危机起源国,Ground Zero )与传染对象(被传染国)之间的冲击溢出效应。

普利茨克尔(Pritsker )将传染定义为由于危机传染国与被传染国之间的实体经济联系或者金融联系而发生的冲击,卡尔沃(Calvo )和莱因哈特(Reinhart )把这类危机的传染称为基本面传染,马森(Masson )则称之为“溢出效应”。

“净传染说”对传染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界定。

卡明斯基(Kaminsky )和莱因哈特(Reinhart )明确区分了“溢出”与“传染”这两个概念,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传染进行了界定,认为危机传染与传染源国、被传染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经济人的行为导致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蔓延才能称为“传染”,并称之为“净传染”(pure contagion )。

虽然“溢出说”和“净传染说”强调的传染渠道不同,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被传染国受到了传染源国的冲击并且发生了危机,这也是“溢出说”和“概率说”最大的差别。

一些学者如福布斯(Forbes )、罗戈宾(Rigobon )和陈楼(Chan-Lau )等学者另辟蹊径,从实证角度定义传染,分别提出了“过度联动说”和“极值说”。

“过度联动说”是福布斯和罗戈宾提出的、近年来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实证定义,他们将传染定义为一国(或区域)所引发的冲击造成他国与该国市场联动趋势的显著上升(或增加)。

按照这种定义,贸易联系和金融联系造成的市场联动性被解释为实体经济的相互依赖(real interdependence ),除此之外的联动性增加才是由传染造成的,被认为是真正的危机溢出效应。

这一定义与溢出说相比更为精确,因而在实证研究中被广为应用。

陈楼的“极值说”将传染定义为可观测到的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同时实现高额收益概率的增加而非金融市场之间联动性的增加,经济学研究认为只有各国金融市场收益率极值同时出现时,才能说明危机从一国蔓延到了他国,因为收益率极值出现是金融泡沫或破灭或发生流动性逆转的标志。

显然,“过度联动说”和“极值说”是方法论层面的定义,可以更加精确地识别传染,但其内涵最为狭窄,且忽略了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路径等深层次的根本因素,没有反映出危机传染的本质。

总体上,上述5种定义都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传染内涵进行了界定。

第六种定义是“折衷说”。

达斯古普塔(Dasgupta)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将传染定义为一地区、一国或者某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向其他地区、国家或者金融机构蔓延的过程。

这种定义是在世界银行定义(2000年)的基础上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扩展,也为研究危机传染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基础。

为广泛地涵盖各种危机传染理论,本文采用“折衷说”定义对金融危机传染理论进行归纳和评价。

二、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源金融危机的起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不稳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自我实现”;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他国金融危机对本国的传染。

前者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内容,后者已成为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焦点。

然而,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根源的研究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主要有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微观基础说”三派观点。

1.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托雷(Torre)和施穆克勒(Schmukler)提出了危机传染根源的“全球化说”。

该理论观点是,两国之间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资产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变动的同步性越强,基本面冲击和投资者行为冲击造成的传染程度也会越深。

相反,一体化程度较弱的国家对危机传染的免疫力较强。

他们考察了拉美地区金融市场的历史变革及各国的经济政策,认为拉美各国对“华盛顿共识”过度乐观,忽略了金融全球化可能对这些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在这些国家间频繁爆发和传染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副产品。

而多恩布什(Dornbusch)等人则认为金融一体化仅仅是危机传染的条件,而不是危机传染的原因。

他们认为,传染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冲击,分为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共同冲击等。

另一类是其他非基本面的偶然因素,包括流动性因素、投资者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吴冲锋将上述宏观因素结合在一起,认为贸易全球化、金融交易电子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9大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危机传染的原因。

2.危机传染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沿着明斯基的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和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理论思路,林毅夫等人提出了危机传染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

林毅夫认为一场危机之所以能够从一国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体,其共同外因是由下述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金流动容易受到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的影响;二是科技进步使得大规模跨境交易“即时”或迅速;三是出现大量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杠杆交易者的投资或投机行为。

3.危机传染的“微观基础说”近期对危机传染的研究着眼于微观角度,一是为危机传染的根源寻找微观基础,二是研究微观主体金融机构之间的危机传染机制。

流动性不足和资产价格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危机传染的原因。

艾伦(Allen)和盖尔经济学研究(Gale )认为消费者流动性偏好的变化导致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的不足,在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备的条件下促成了危机在金融机构之间的传播。

受此启发,很多学者从流动性需求变化造成的资产价格变化入手,分析消费者和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的变动所导致的传染问题。

帕夫洛娃(Pavlova )和罗戈宾(Rigobon )认为资产组合的变化造成的财富转移效应通过贸易渠道将金融危机从一国传染到他国。

西富恩特斯(Cifuentes )等人和阿德里安(Adrian )等人认为资产价格变化是造成危机在银行间传染的主要原因。

2007年以来,为遏制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的传染,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联储都采取了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办法以阻断危机在国内蔓延和国际传染。

比如,一方面,各国央行注入流动性或者降息,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存款保险最高赔付额,对金融机构新负债(包括存款、债券等)无条件担保以促进私人流动性流入金融机构。

在2009年伦敦G20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为1.1万亿美元的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