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导学案【学习内容】课本P26例7乘法分配律【学习目标】1.我要认识“乘法分配律”,学会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2.我能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4+40)×25=4×5+40×5=二、新知探究:(仔细阅读课本(P26)例题7,认真思考。

)例3:植树节到了!四-六年级的学生一共分为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②由上面两种方法算得出的结果,我知道:(4+2)×25○4×25+2×25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再相()。

③我会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a+b)×c=___ ×__ _+___ ×_ _④我能举一反三: a×(b+c)=__ ×_ __+__ _×__ _ 。

⑤我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乘法分配律:三、知识应用: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56×(19+28)=56×19+28 ()②32×(7×3)=32×7+32×3 ()③64×64+36×4=(64+36)×64 ()2.我会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3×25+77×25 (11+25)×4 25×12+88×25四、拓展提升:先不计算,判断下列两道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再计算验证。

35×201 35×200+35五、达标检测: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2.我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3.我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1+125)×8 35×32+68×3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第1篇】主要内容01交流分享 感知乘法分配律师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师2:谁能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举个例子?师3: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曾提出和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了更方便大家的研究和学习,我把它们梳理成这几类问题。

请大家再结合课前的学习,同学们在小组里再交流一下。

1.不同的两个算式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2.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4.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5.乘法分配律是否适用于减法【设计意图: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入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让学生经历“问题提出—观察思考—交流验证—理解应用,领悟到乘法分配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02感悟规律 理解乘法分配律(一)问题一:不同的两个算式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师: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交流第一个问题?生1:我们小组是通过计算来验证的,我们根据乘法分配律举出了四组算式,通过计算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是完全相等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乘法分配律的是成立的。

生2: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生3:没有,我们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计算得数都是相等的。

师:这个小组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说明方法—举例法。

通过举例的方法,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得数相等,以此来说明这个规律的成立。

生4:我们小组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证明乘法分配律的。

请大家看展台:等号的左边有3加5的和,也就是8个4,共32个圆圈,等号的右边有3个4,12个圆圈,再加上5个4,20个圆圈,也一共有32个圆圈。

所以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用到了更直观的画图方式来说明乘法分配律,这个方法非常好,便于大家的理解。

生5:我们小组是从乘法的意义上发现的,比如(4+9)×13和4×13+9×13,等号的右边表示13个13,等号的左边4个13加上9个13也是13个13 ,所以这两个等式相等,可以划等号。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

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第【2】篇〗教学内容: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3、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归纳并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新授教学1、师生谈话,从学校购买校服引入。

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19元,四年级段共买了200套校服,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用几种方法,学生试做。

反馈:预设:(1)(30+19)×200(2)30×200+19×200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结果相等可以用"="连接(30+19)×200=30×200+19×2002、小强摆木块,每行摆5个蓝木块,4个红木块,共摆3行,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5+4)×3=5×3+4×33、用两种方法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6厘米4厘米4、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写这样的一个算式。

5、给出一分钟的时间,写出这样的算式,看谁写得多。

(写出来的算式,左边和右边是否相等)6、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和你写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与同桌交流一下。

7、反馈预设:说字母公式,用语言表达等二、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式上填上合适的数。

①(15+23)×4=__×4+__×4②8×(125+9)=__×125+__×9③16×(37+12)=__×__+__×__④(25+7)×4=__×__+__×__2、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式上填上合适的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乘法运算定律( 3)《乘法分派》自学导航班级:四 1 班学生姓名:使用日期:2013年3月29日自学内容:教科书P36 的例 3。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派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培育自主研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学习导航:一、口算50×13×2 125×16 4×13×254×(5+8)8×(4+5)7×3+6×34×5+4×8 8×4+8×5 (7+6)×3二、预习感知自学教科书P36 例 3 内容。

1、理解题意 ,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剖析数目关系。

独立立式列式解答。

小组报告建议:不一样算法的解题思路。

3、剖析比较,认真察看几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三、自主研究1、研究规律。

(1)( 4+2)×25=4×25+2×25(2)(23+8) ×3o 23 ×3+8×3(3)(17+18) ×5 o 17 ×5+18×5(4)125×(4+8) o 125 4+125××8察看思虑:( 2)( 3)( 4)组中的两个算式能用什么符号连结?2、从上边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你的语言加以表达。

3、试着填规律。

)与这两个数的()与一个数(),能够把两个数(个数(),再(),()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派律。

4、依据这一规律,试着写出一些等式。

5、想想,如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派律。

四、检测反应。

1、依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合的数。

(32+25)×4=()×4+()×4 (25+26) ×a=()(64+37)×8=()×8+()×8 53×a+53 ×b=53 ×( ) 18×(31+16)=18 ×( )+18 ×()18×a+b×()=()×(a+b) 2、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全班讨论(4+2)×25和4×25+2×25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2)×25 =100+50
=150(人)=150(人)
所以,(4+2)×25= 4×25+2×25
想一想:25×(4+2)○25×4+25×2
观察分析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交流: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或相减。
学习重点
难点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及认识。
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教师活动
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
学生自由回答。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后反馈汇报。
巡视
适时指导


乘法分配律:
常用的表示方法:
学生自己小结
巩固练习
1、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86×(17+23)=86+17+23
(2)64×(5×4)=64×5+64×4
板书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常用的表示方法:(a+b)×c=a×c+b×c

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

乘法分配律  导学案

学习内容:36页例3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4、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学习难点: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

教学准备:电脑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出示目标:1、我要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我能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1)出示--情境图(列式计算)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2)自学指导1、观察第一种方法,每一步求的分别是什么?2、观察第二种方法,每一步求的分别是什么?3、25×(4+2)○25×4+25×2观察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再举几个例子。

5、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区别?3)学生自学—反馈--矫正四、巩固延伸(首先让学生熟悉并牢记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形式,并区别于乘法结合律,在熟悉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变化形式能让计算变简单,但并不固定是哪种形式)1、填一填(12+40)×3= ×3+ ×315×(40+8)=15× +15× 878×20+22×20=( + )×32、判断哪个算式是正确的?106×(2+8)=106×2+106×8 ()(按哪种形式算比较简单?)(200+4)×25=200×25+4 ()(按哪种形式算比较简单?)46×4+46×6=46×(4+6)()(按哪种形式算比较简单?)4×25+8×25=4+(25×8)()(按哪种形式算比较简单?)3、连一连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18 ×6 + 4 ×622×30 + 44 ×30 60×20 + 60×3060 ×(20 + 30)(3 + 5)×174、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8)×25 (10+2)×3219×16+19×84 230×13+230×75、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延伸题)48×23+48×26+51×48135×106-135×656×199+56201×38-38五、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乘法分配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家进行思考和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应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教具准备:
需要准备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教具,如卡片、模型等,以便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以上就是对《乘法分配律》导学案的分析以及数学教案的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6页例7
学习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学习重、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方法和技巧
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2×(11 + 9) 11×2 + 9×2
③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
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自学互动(一)探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学习内容:P36例3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
㈠影幕演示:
1.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

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请1---2个小组导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其他组作评价和补充。


方法一:(4+2)×25
=6×25 (先求?)
=150(人)(再求?)
方法二:4×25+2×25
=100+50(先求?)
=150(人)(再求?)
1、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自学互动㈡探究概括规律:
学习方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习内容:
请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再交流)
(100+3)×25 100×25+3×25
(200+5)×35 200×35+5×35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2、用等号连接上述两道式子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思考: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测评训练: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15×(40 + 8) = 15×+ 15×
③78×20+22×20=( + )×20
④66×28 + 66×32 + 66×40=(+ + )×(四)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12 24×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