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笔记如下:一、《野望》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色的诗,流露出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观之景,颈联写人事之景,尾联写归隐之景。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秋日山野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重点字词:(1)“东皋薄暮望”中的“皋”指水边的高地,“薄暮”指傍晚,“望”指远望。

(2)“树树皆秋色”中的“树树”指每一棵树,“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3)“牧人驱犊返”中的“驱犊”指驱赶牛犊,“返”指返回。

(4)“猎马带禽归”中的“猎马”指打猎的马,“带禽归”指带着猎物回家。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字太素,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内容理解:(1)这是一首描写黄鹤楼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首联写黄鹤楼的传说和登临之感,颔联写黄鹤楼的景色,颈联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写作手法:(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黄鹤楼的传说和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重点字词:(1)“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指传说中的神鸟,“去”指离开。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指只剩下,“黄鹤楼”指黄鹤山上的楼阁。

(3)“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千载”指千年,“空悠悠”形容时间漫长而没有尽头。

主题思想:(1)本诗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和思乡之情,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要点《野望》一、作者简介: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选自《王绩诗注》二、体裁:五言律诗(五律)三、字音字形:东皋薄暮徙倚落晖驱犊采薇四、字义:1.薄暮:傍晚。

薄,接近。

2.徙倚:徘徊。

3.落晖:落日的余光。

4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六、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字既写出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2.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对偶,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萧瑟恬静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的忧郁和苦闷。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4.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5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也没有真正的知己。

《黄鹤楼》知识梳理2一.作者简介:作者崔颢,唐代诗人。

选自《全唐诗》(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二.体裁:七言律诗(七律)三.字音字形:崔颢千载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四.字义: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乡关:故乡。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六、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明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了一种世事苍茫之感以及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含答案)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在东皋向远处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显得更加萧瑟。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啦。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欲何依”化用典故,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的画面,赏析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显得更加萧瑟。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营造了秋日傍晚的静谧氛围。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一联转而写人,近景、动景。

颈联描绘了牧人、猎人归家的场景,充满温馨的氛围,实则是以牧人温馨的生活方式反衬诗人的孤寂落寞、无处安身的感慨。

赏析颔联和颈联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

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这两句表面是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首联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7.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的“望”字。

“望”字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心境。

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流露出孤独无依之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日傍晚的景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萧瑟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相识,于是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黄鹤楼的历史感和空旷感。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唯有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的景色,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对仗工整,画面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黄昏时分,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不禁发出思乡之愁。

这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和行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读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读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读背知识点整理《野望》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徙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又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品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表达出诗人旷古的落寞孤寂!《黄鹤楼》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

仙人离去,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徒然”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3.颈联写所见到的繁华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2.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画面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郦道元)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吴均)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