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杜甫诗中无“闲”字
日常闲谈或行文用字时,要求回避父祖以及所有长辈 的名字(尊宗敬祖观念、封建伦理道德) 司马迁父名谈,«史记»中将“谈”改为“同” 杜甫父名闲,杜诗中没有“闲”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 , 李贺为避“晋”之嫌名 “进”, 终生不得考进士。 ( 《旧唐书·李贺传》 : (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 , 贺竟不就试。 )
目 录 一、避讳分类 二、避讳的用字艺术
三、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四、总结
一、避讳分类
以 地名:楚-荆 (秦始皇父亲子楚) 人名:王昭君-王明君 (晋文帝司马昭) 人姓:庄周-严周 (汉明帝刘庄) 物名:薯蓣-山药 (宋英宗赵曙) 干支名:丙-景 (唐高祖的父亲名昞) 节气名:启蛰-惊蛰 (汉景帝刘启) 书名:«春秋»-«阳秋» (晋朝赵太后名阿春) 山水名:玄武湖-元武湖 (康熙名玄烨) 官名:名部尚书-户部尚书 (唐太宗名世明) 菩萨名: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
二、避讳的用字艺术
笔画或字体变动 改字 使用“曲语”
笔画或字体变动 书写缺笔
改字:
1.改用形近字
2.改用同义字
( 苟-荀
(代-世
丁-千)
盛饭-添饭)
3.改用同音字
4.另造他字
(元来-原来)
曲语(比喻、借代、美言、贱言、巧言、轻言、反言、拆字、
算数、铺陈、空字)
三、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1.缺字 2.出现新的多音字 3.产生异体字 4.造成大量别字 5.出现新义项 6.出现新造字
参考文献: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梵 «汉字的故事» 暴希明 «汉字文化论稿» 郑州大学出版社 杨寒梅 «图说汉字五千年» 武汉出版社 王彦坤 «历代避讳字汇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 陈垣 «史讳举例»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

汉字与避讳文化

汉字与避讳文化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子“王秉”写作“王康”。
二、避讳的方法
3、更换偏旁。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这种方法起于唐代。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 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
宋太祖名匡胤,宋高宗御书石经时便省“匡”字下 二横作“ ”。清代周广业《经史避名讳考》卷一: “《诗·小雅·六月》‘以匡王国’,《左传·嘻公二十 六年》‘弥缝其阙而匡就其灾’,《论语·子罕》‘子 畏于匡’等,‘匡’字如此。”或省字上一横作 “ ”。《经史避名讳考》卷一:“荀洵《上宣公 奏议札子》,‘匡’字缺首笔作‘ ’”。 《红楼梦》第二回记载,黛玉母亲名贾敏,因此, 黛玉“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文化汉字专题

文化汉字专题

浅谈中国古代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防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3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姮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浅议避讳文化

浅议避讳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避讳文化的一些基本方面,包括避讳产生的文化因素及其产生发展过程,避讳的分类及方法,还有避讳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当然避讳的文化意义、作用和局限也一并论述。

通过众多各朝代的避讳之例来丰富文章内容,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避讳,经过历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它的存在,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理解古代的文化、政治是个很好的桥梁。

了解一些避讳文化的基本知识将有利于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并吸收其积极方面,在日常交际中合理运用。

本文对避讳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却也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关键词:避讳;方法;文化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clarifies the taboos’ cultur e from some of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Besides, the expression in the culture is also considered. Of course, taboos’cultural significanc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s are also be discussed. Lots of exampl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re used to enrich and strengthen the essay argues convincingly. Taboo, after all , through many dynasties, it has become a institution and a unique system, which has a deep involvement of the culture and make it easier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culture and also politics .Knowing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taboo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ding of ancient books and absorb the positive aspects in order to use it properly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give some aspects of taboos , but only a part, certainly it’s not perfect. Hence, it requires further study and demonstration.Key words:Taboos ;method ;culture第一章避讳产生的文化因素避讳,顾名思义回避、逃避、隐讳、忌讳。

14 文字禁忌

14 文字禁忌

在古代,不但言谈举止有避讳,连书写文字都有避讳。

这种避讳主要体现在对人名书写的避讳上。

主要有“国讳”、“家讳”、“圣讳”三种形式。

一、国讳,即避讳当朝皇帝的名字。

人们认为直呼皇帝的名字是大不敬,甚至连书写时都不能书写皇帝的名字,也有人因此坐牢的,可见当时对国讳是很重视的。

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便改“正月”为“端月”。

宋朝的国讳尤其厉害,皇帝的七世祖以上的祖宗名字,都得避讳。

二、家讳,即避讳自家父母祖先的名字。

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里,便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写道她母亲的名字时也采取了避讳的办法。

三、圣贤讳,就是避讳圣贤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尊敬,主要指避讳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宋朝时读读书人读到“丘”字时,要念成“某”字,清朝时,天下姓“丘”的人,全都要加耳字旁改姓“邱”,而且还要读成“七”字。

避讳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改字,即不用避讳字,另选他字代替。

(一)改姓。

汉宣帝名“询”,荀与询同音,“荀”姓改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唐玄宗名“李隆基”,姬与基同音,“姬”姓都被迫姓了“周”。

(二)改名。

汉光武帝名“秀”,为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唐太宗名“世民”,为避讳,“世”都改为“代”,“民”都改为“人”。

(三)改地名。

汉文帝“刘恒”,因讳将“恒山县”改为“常山县”;南京本名“建业”,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四)改物名。

节气“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清初,为避康熙(玄烨)之讳,常与生地配伍的中药“玄参”改叫“元参”。

(五)换用近义字:如:正月改为端月,邦改为国,避刘邦之讳。

治改为理,避高宗李治之讳。

避讳

避讳

古代避讳和汉字的姻缘山东师范大学2009级应用语言闫婷婷2009020427摘要: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今社会。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讳和汉字结下了不解的姻缘,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关键词:避讳汉字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说明避讳起于周代(这也是现今较为严格的说法),之后避讳之风愈演愈烈,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达到鼎盛,明朝时有所放松,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古代避讳分为公讳、圣讳、家讳、宪讳。

其中还是古代所采用的避讳方法对中国古代汉字的形、音、义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古人采用汉字避讳的方法其一是通过改变汉字的形体进行避讳,主要有两种。

1、改字。

如果遇到应该避讳的字,就改写成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在古代比较普遍。

如秦始皇名叫“嬴政”,于是将“正月”改为“端月”;汉朝时吕后的讳是“雉”,后人遍避其讳,将“雉”改叫“野鸡”。

2、缺笔。

指在书写某个字的时候,故意缺一笔以达到避讳的目的,也是古代常用的避讳的方法。

如孔子名“丘”,后人为避孔子讳,就将“丘”的第四笔省去不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便将“玄”的最后一笔省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3、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4、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5、把须避讳之字写成草书。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所谓:“见人名讳同,不可遽改,只半真半草写之。

”即是这种情况。

6、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即是此类。

7、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人景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变笔为‘日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