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

合集下载

汉语汉字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特点和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提要: 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珠功能。

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

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

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价值,通过拆字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

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汉字形体结构文化功能传统思维一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

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

《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曹操与杨修(杨德祖>的三则故事:1.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架好门椽,曹操亲自出来观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毁。

拆完以后,说道:“‘门’中加了一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有人馈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稍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

依次轮到杨修,杨修拿过来便吃,说道:“曹公教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3.魏武帝曹操曾经从孝女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在他旁边。

看见碑的背面写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对杨修说道:“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

”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道,“我已经想出来了。

”叫杨修把自己理解的另外写出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色之丝,在字当中,是个‘绝’字。

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个‘妙’字。

古代避讳的文化探析

古代避讳的文化探析

Discussion of the Ancient Taboo Culture 作者: 朱富铭[1];高月娟[2];车轩玉[3]
作者机构: [1]石家庄铁道学院现代教育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43;[2]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河北石家庄050043;[3]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处,河北石家庄050043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168-170页
主题词: 避讳;禁忌;文化习俗
摘要:避讳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起源于周,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严苛于明清,废除于民国。

避讳的范围宽泛,方法众多,给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造成很大混乱。

研究避讳产生的文化渊源,分析其语言学分类,对于深化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字形法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 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穿在身上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仓猝间
积累法
3.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 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5: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疲惫 例6: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接纳
汉字的发展——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 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 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 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 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 同音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字音法
(二)怎样辨析通假字? 1.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 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背弃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内江六中2021—2022学年(上)高2023届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

讳,誋也,从言,韦声。

”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

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

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

还有的因为汉字形相同或相似而避讳,如“罪”本作“辠”,由于“辠”和“皇”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辠”字改为“罪”。

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

”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

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

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

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

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

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

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讳”字代替,这也是以“讳”代替名字的开始。

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宇,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

起名避讳亲人规则

起名避讳亲人规则

起名避讳亲人规则起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起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识,更是一种吉祥和祝福。

因此,在起名的时候,需要遵守一些规则和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吉利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起名避忌规则,以及如何在起名时考虑亲人的因素。

一、起名避忌规则1. 避免用忌讳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忌讳字。

忌讳字是指与某些不吉祥的事情或事件有关联的汉字。

比如,“死”、“病”、“孤”、“贫”、“穷”等字都是忌讳字。

如果在名字中使用这些字,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命运。

2. 避免用重复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重复的字。

重复的字意味着重复的性格和命运,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因此,在起名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重复的字。

3. 避免用繁琐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繁琐的字。

繁琐的字意味着繁琐的命运和性格。

因此,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字。

4. 避免用与父母同字的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与父母同字的字。

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孩子的名字不能与父母的名字相同,这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

5. 避免用与祖先同字的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与祖先同字的字。

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孩子的名字不能与祖先的名字相同,这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

6. 避免用与生肖相冲的字在起名时,需要避免使用与生肖相冲的字。

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生肖对人的命运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使用与生肖相冲的字,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如何在起名时考虑亲人的因素1. 考虑父母的名字在起名时,需要考虑父母的名字。

父母的名字可以作为起名的参考,可以考虑将父母的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孩子的名字中的一部分。

2. 考虑祖先的名字在起名时,需要考虑祖先的名字。

祖先的名字可以作为起名的参考,可以考虑将祖先的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孩子的名字中的一部分。

3. 考虑家族的命名传统在家族中,有些家族有自己的命名传统。

宋太宗的名字

宋太宗的名字

宋太宗的名字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个皇帝,他的名字有三个,赵匡义、赵光义和赵炅。

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在现在是比较少见的,改起来很麻烦,别人称呼也不方便,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字呢?为了避讳,第一次避别人的讳,一次是为了别人避讳。

他的哥哥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他们俩兄弟都有一个胤字,就像雍正兄弟一样,后来哥哥当了皇帝,赵匡义就不能用胤这个字了,于是改成了光,他的其他兄弟也改成了光,他的名字也就成了赵光义,这个名字是比较普遍为大家接受的。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了,赵光义成了新的皇帝,就是宋太宗。

既然宋太宗成了皇帝,那么他的名字自然也应当避讳,他的哥哥是皇帝,自然不用避他得讳,他的其他兄弟则不同了。

于是就把光字改成了廷,比如赵廷美就是这样,于是就造成了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名字没有排行的现象。

再后来,由于光字应用很普遍,一旦禁止使用就会完成文字上的混乱与不方便,于是赵光义又改名了,改成了炅,就是赵炅,这个名字知道的人相对较少,因为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说,炅这个字用的频率很低,许多情况下,帝王为了避讳方便总是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改自己的名字,比如明朝的皇帝,都是以五行为部首的生僻字,有的皇族没有字了,还有造字的现象。

历史上改名字的皇帝不少,大多数是因为避讳,这个制度大约源于周代。

在《礼记》即便就有详细的记载,避讳的方式历来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有的改字有的缺笔,不仅帝王,还有圣人的名字,家里尊长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和写,有时宽松有时严格。

至于他的方法也有很多,详见周礼。

举个例子,在上边这个例子当中,赵光义改名字以及他的兄弟改名字都只是改一个字,这就是二名不偏讳。

如果名中有两个字,只需避开一个字。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创造出来的文化制度,每个朝代都有变化,但是究竟没有终止废除过。

避讳是汉字所承载的汉文化独特的文化现象,他对于统治者来说增加了帝王君主的神圣性,在文学史籍上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对于后世的人阅读历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有的历史模糊不清,不利于我们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

中国古代的避讳初探中国古代的避讳,渊源流长。

“讳”是什么?讳就是“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有的因为顾忌的缘故,有的因为隐匿的缘故,把一个名字或一件事实,知道了却不说,反倒说成别的,这就叫做“讳”。

为什么一个名字、一件事实,知道了要不说呢?照中国传统的高见,是因为说了就是不吉祥或不恭敬或大逆不道,所以才“不敢说”。

“不敢说”的意思,用文言文的说法,是“讳言”,是“讳莫如深”,这一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对一件事实的“讳”,大部分是指隐匿一种真相。

比如说,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古人却忌讳提到它,认为不吉祥。

所以古人说一个长辈快死了,用的表达法是“倘有不讳”。

“倘有不讳”的意思翻成白话是:“假若有隐瞒不住的时候”,就是“倘若死的时候”。

除了认为不吉祥的意思外,还有一种是指对某种事实的隐瞒。

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就有“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的话,这里的讳,就是指对事实的隐瞒。

《后汉书》刘陶的传里,有“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的纪录,就是说;他敢在大家都隐瞒不说的朝廷里说真话。

照古代思想家兼政治家晏子的认定,一个国家大家敢说真话,“民无讳言”,才是政治清明的表示。

反过来说,若人人都“讳莫如深”,就是政治黑暗的证明。

一、皇帝的避讳避讳,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需要回避的东西,实在太过高贵,人们不能说,因此避;二是需要回避的东西实在太丢人,人们知道太现眼,因此要竭力回避;三是要避讳的东西实在太不吉利,太凶恶,就要避讳。

对皇帝的避讳,主要是因为皇帝太伟大,太高贵了,与皇帝的名字等有关的,就不得不避讳。

皇帝取名用的这个汉字,便由社会公共资源,可以由任何一个人使用,变成了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资产,由皇帝使用国家权力,强行排他性地使用,禁止别人使用了。

在所有的文书中,皇帝的名讳都用改字来避免。

汉高祖叫刘邦,汉朝的书籍中凡邦字就用国字来替换;汉文帝名恒,于是恒山被改名为常山;汉宣帝名刘询,战国时期的荀卿(就是伟大的荀子)被改为孙卿;光武帝名刘秀,秀才便被改名为茂才;晋愍帝名司马业,建业(今南京)便改名为建康。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汉字文化有了更多地了解,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它的特点和特殊用法。

一、假借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月、人等基本词汇。

还有一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它的本义出发,不断地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走”,它的本义是跑,引申出了后代的“行走”义;“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时间,上朝时臣子要拜君,故引申出了“朝廷”、“朝代”、“朝向”、“朝拜”等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稳定的词汇,加上变化不大的语法形式,才形成了汉语的稳定性,我们今天还能读得懂几千前的古代文献。

这些字的形、音、义尽管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大),但基本上还是三位一体,相伴着走到了今天。

汉语中也有这么一些字,在后代的文献中所表示的意义与它原本表示的意义毫不相干,既非本义也非引申义,也就是说它所记录的是意义上与它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词;如果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它的读音与所记录的那一个词相同或相近。

这时候这些字仅仅起了一个记音的作用,成了一个记音符号。

譬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本是跳蚤义,它没有引申义,可在这里表示的显然不是它的本义,它所记录的是与它读音相同的另一个词“早”的意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

汉字里的假借可以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

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里已经有这一个字,使用者却不去用,而要用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字,如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早”不用,而用了一个“蚤”字。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通假。

凡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都可能造成通假。

造字方法“六书”之一“假借”时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即是说,语言中产生了某一个词,但在目前已有的文字中还没有造出记录该词的字,(因为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概念往往先于文字产生)于是从现成的文字当中挑选一个与要记录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 江统传》)《唐律· 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 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从‘氏’也。‛ 昬 昏
4、改称。就是用其它名称来表示必须避讳 的名物。 如清末代皇帝名溥仪,为避‚仪‛之 偏讳,改仪征县为扬子县; 吕后名雉,西汉时将‚雉‛改称‚野鸡‛。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 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太子詹事,因父名泰, 为避家讳而辞官。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文作序 时只得改用‚叙‛字。
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 中岳嵩山,西岳华山;为避‚乐‛之嫌名,他又终 身不听音乐。
二、避讳的方法
7、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如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二、利用汉语汉字避讳的方法
1、省缺笔画。即遇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这种方法起于唐代。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 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 宋太祖名匡胤,宋高宗御书石经时便省‚匡‛字 下二横作‚ ‛。清代周广业《经史避名讳考》卷 一:‚《诗· 小雅· 六月》‘以匡王国’,《左传· 嘻公 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就其灾’,《论语· 子罕》 ‘子畏于匡’等,‘匡’字如此。‛或省字上一横作 ‚ ‛。《经史避名讳考》卷一:‚荀洵《上宣公 奏议札子》,‘匡’字缺首笔作‘ ’‛。 《红楼梦》第二回记载,黛玉母亲名贾敏,因此, 黛玉‚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
遇‚金‛字均写为‚今‛字。 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 将‚元来‛、‚元籍‛、‚元任‛、 ‚元由‛改为‚原来‛、‚原籍‛、 ‚原任‛、‚原由‛,至今沿用。
敬讳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 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 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 是敬讳。(狭义的避讳) 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 将‚秀才‛改为‚茂才‛。 宋代州官名田登,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 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二、避讳的方法
5、空字 就是如遇须避讳的字,或直接省去, 或者留空白,或作空围‚囗‛。 如唐人编《隋书》,为避李世民讳, 将‚王世充‛写作‚王囗充‛,后人又 翻刻为‚王充‛。
二、避讳的方法
6、拆字 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 称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如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之嫌名旭,(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旭‛字写成‚从 日从九‛。 北魏孝明帝名诩,时人尉诩便改名作 ‚羽‛;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 姓‚文‛或姓‚苟‛。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 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古代吴人忌讳‚离散‛,就把‚梨‛称为 ‚圆果‛,把‚伞‛称为‚竖笠‛。 (据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避嫌名
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的相同之字,叫避正 讳; 如果连其同音或近音之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 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 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 购‛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