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刘若愚与叶嘉莹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诗学上存在着很多比较的视角。
本文将从中西诗歌创作的不同出发,比较两位诗人的诗学视阈,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标题进行讨论。
1. 中西文化对刘若愚和叶嘉莹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西方诗歌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也涌现出了众多具有现代性的新派诗人。
这种中西文化交融对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刘若愚的“以言宜静”与叶嘉莹的“以言宜动”之争刘若愚提倡的“以言宜静”在中国现代诗歌领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影响,而叶嘉莹则认为“以言宜动”,主张诗歌要有生命力。
两种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向,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倾向。
3.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语言特点比较刘若愚的诗歌语言简练、朴实,呈现出一种与世间事物相对应的状态;而叶嘉莹的诗歌语言丰富多彩、华丽精细,在表现情感和形象上更显得活泼。
4.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创作主题比较刘若愚主要关注生活本身,注重现实与理念的融合,常常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表现出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叶嘉莹则更多地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抒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
5.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意象表现比较刘若愚的意象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内容详实、清晰,形象鲜明,多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表达其情感或思想;叶嘉莹的意象则更多地是富有想象力的、具有象征性的,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6.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抒情方式比较刘若愚的抒情方式十分内敛,表现出一种沉静、深沉的境界;叶嘉莹则常常通过独特的语言创造出华丽的艺术氛围,呈现出一种豪迈、自由的情感表达。
7.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意境追求比较刘若愚的意境追求着重于“清淡”、“寂静”、“神秘”等内容,在追寻灵魂的同时尽量去除杂念,达到一种空灵的思绪状态;叶嘉莹则追求一种奇妙、瑰丽的意境,希望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8.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后期诗歌创作比较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刘若愚更强调“中庸”、“淡泊”、“不追求知识的不断积累”,化繁为简,让诗歌更深入人心;而叶嘉莹则更为关注诗歌形式和结构的创新,常常尝试新的语言技法和风格。
比较诗学2010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作者:周波澜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三、中西方诗学理论的差异
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 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 是言志与表现
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中国传统的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 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 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 出较大的模糊性
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 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点
本章重点
了解中西方古代文论理论体系、 了解中西方古代文论理论体系、理论形态及 理论发展上的差别
思考题
1. 2. 3.
什么是诗学?什么是比较诗学? 什么是诗学?什么是比较诗学? 谈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论述中西诗学理论的差异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中西古代文论的不同及其原因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文艺理论
各民族文学中,诗歌都是较早产生的一种样式, 各民族文学中,诗歌都是较早产生的一种样式, 对诗歌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对整个文学的研究; 对诗歌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对整个文学的研究;亚 理士多德最早的文论著作命名为《诗学》 理士多德最早的文论著作命比较 研究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摘要]“诗言志”与“模仿说”分别是中西文论的源头。
民族诗学体系与本民族的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这两中学说的内涵,意在阐明这种异同对中、西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中西方传统的文论中,“诗言志”与“模仿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别成为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发展源头。
中西最早的诗史之分别可由以下几段引文见其端倪:大舜云:“诗言志。
”[1]许慎云:“史,记事者也。
”[2]亚里士多德云:“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3]在诗学体系上,西方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带着浓重的商业性,所以比较重视人的外在的、实际的活动。
这种精神表现在文学观念上,就是以叙事文学为本位。
因此在古希腊,史诗在文学中具有典范性。
后来从史诗中发展出来的戏剧和小说,也都是以模仿写人事和人生图画为宗旨的。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所谓的“诗”,都指记叙性的文学如史诗、戏剧而言。
正因为西方人以叙事文学为本位,所以也就形成了他们对文学性质的传统看法:模仿和再现。
西方的“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古希腊艺术优良的显示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
在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
柏拉图将诗歌定义为一种“模仿”或称“mimesis”。
“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地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厄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和乐。
” [4]。
他还提出的“文艺是自然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这一说法也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
这本书是西方传统上经典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起源于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一种模仿本能,诗人的职责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过程来模仿它。
他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式论,充分肯定文艺模仿的真实性。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模仿理论的基本核心,对后世西方文学影响极大,以及他的《诗学》以后的西方古典文论家,不论是论小说、戏剧还是诗歌,基本上都是从摹仿说出发的。
莎士比亚把文学比成一面反映生活的镜子,巴尔扎克把自己比作法国社会的书记员,都是西方这种传统摹仿文学观的典型表现。
在看中国:由于古代经济形态的农业性和社会形态的宗法性,所以我们古人历来重视人的内在情感。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以抒情文学为本位。
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而中国诗又大抵为抒情诗。
叙事性诗歌除了《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短篇叙事诗之外,始终没有独立地发展起来。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史诗悲剧和其他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的原因:其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其二,西方民族性好动,理想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人物是圣人,英雄宜于做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圣人则不然;其三,文艺上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中国诗偏重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其四,史诗和悲剧都是长篇作品,中国诗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所以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其五,史诗和悲剧都是原始时代宗教思想的结晶,与近代社会状况与文化程度已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念当然是“表现说”。
“诗言志”是古人关于诗的最权威、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中国古代学多文献中,都提到了与此相关的话语。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它明确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5]到了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以文学作品反映显示,以文学作品抒发思想感情”的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趋于明确。
从《毛诗序》刘勰、钟嵘、孔颖达、白居易,直到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情志并举的。
朱自清先生也曾经说过,“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其实它不光是狭义的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也是我国整个文学艺术理论即广义诗学的开山纲领,而且这个纲领也像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在西方的地位一样,它也雄霸了东方文艺理论几千年。
所谓”诗言志”的“志”,是相对于外在的“事”而言的主观情志和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从一般的认识论角度来看它,固然可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唯物主义所说的反映是广义的反映。
如果从狭义上来说,与其说情感体验是对客体的“反映”,不如说它是“反应”来得更确切。
“反应”不同于“反映”,因为后者只把人看成是映照客体的被动的映照物,也就是说,它是客体通过人这面镜子的一种再现、一种模写。
而“反应”不是对客体的模写,而是在客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主体的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把人对外物的广义反映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觉认识,二是情感体验。
前者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后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大体来讲,西方人的文艺学在传统上比较偏重于对世界的知觉认识,所以他们把文学的本质看成是摹仿,把主题看成是映照客体的镜子。
而中国传统文艺则侧重于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的祖先总强调文艺所表现的不是那个外物,而是作为主体的作家,而是作家的情志。
因此在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中,中西方人对外物有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人重视外物,他们把外物看成是蓝本;而东方人之所以重视外物,把外物看成是主观情志的引发契机。
因此,我国古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强调“摹物”而只强调“感物”。
我们祖先论写诗,无不讲“感物吟志”。
“感”在西方传统诗学中很少见,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人对艺术活动中主客关系的独特看法。
所以“感”就是感发。
“感物”之所以异于“摹物”,就因为它感的是“物”而吟的却是“志”。
物在艺术活动中不作为摹仿的终极对象,而只作为引发情感的刺激因素,只有情感才是诗所表现的终极对象。
这就是摹仿说和表现说不同的地方。
正因为东方的“表现说”和西方的“摹仿说”这一基本区别,所以在诗学理论体系上有一系列的差异。
比如,西方人强调的往往是所摹仿的客体的真,贺拉斯认为诗人的描写必须是切近生活的真实;塞万提斯认为作家要摹仿外物、摹仿得越惟妙惟肖就越完美;霍布斯说逼真是诗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约束;巴尔扎克说细节的真实是作品不朽的秘密。
而我们古人强调的真大抵偏于主体的感受的真、情感的真,这在我们古代叫做“诚”,所谓“修辞立其诚”、“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相对于西方来说,我们的古人倒不太看重艺术中所描写的外在的事实的真,用明人李东阳的话说就是“贵情思而轻事实”。
古人在艺术中当然也讲“体物”,但注重的是“神”而不是“形”。
所谓“神”,目前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这是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
实际上,古人所说的“神”,是艺术家这个主体对客观外物的审美把握。
因此,中国古人强调的“传神”,并不是要求艺术家写出外在的真实,而主要的还是表现艺术家的艺术感受。
西方人从摹仿论、再现论出发,往往把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形象性,如黑格尔说,艺术的本质特征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目前”;高尔基也说,在诗歌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想象”,如此等等。
中国历代古人提到诗歌的特点,都把它的最本质的东西规定为“情”。
再有,中国和西方对文学艺术都强调要写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东西,但由于西方传统重视再现,以叙事性文学为本位,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描写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客观事物。
这种观念后来就发展为“典型”论。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诗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带有普遍性”的事物,这是西方典型论的先声。
后来贺拉斯在《诗艺》中,波瓦洛在《诗的艺术》中,都要求诗人写出带有普遍性的诗歌类型。
再后来象歌德、巴尔扎克等人,对“典型”就提出更加明确了。
而中国,因为在传统上重视表现,以抒情文学为主,所以我们古人总强调边县具有普遍性的情感。
这在文学理论上就要求情与理的统一,气与道的统一。
最后,由“表现说”和“模仿说”造成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双方在欣赏论上的异同。
西方人对文艺欣赏比较偏于“求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读者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只所以能产生快感,就是因为他们一边看,一边在断定这件艺术品所模仿的是生活中的某事。
这本质上是一种求知活动、认识活动。
而中国古代的艺术欣赏论则不然,因为古人艺术所传达的是作者的感受,所以他们认为:艺术欣赏的极致,就是读者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感受,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以意逆志“。
古人认为,欣赏中的这种体验活动不但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且是超心智、超思维的。
按照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理论,西方的“模仿说”,侧重分析作品与大自然的关系,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而中国的“诗言志”则更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或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现。
[6]“模仿说”与“诗言志”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正是再现与表现的差异。
前者强调再现生活中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后者则注重表现“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这也最终促成了叙事文学的长足发展与抒情文学达到鼎盛局面的不同。
当然,中西诗学决非只有差异而没有任何相合之出。
事实上,作为人类对文学的长期的认识成果,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论,都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所以,双方在总的倾向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不妨碍在一些具体理论上的“英雄所见略同”。
因此,对于中西双方的诗学,如果只看到差异而否认有相同之点,那就象只看到相同而看不到差异、看不到我们诗学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样,都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1]《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许慎:《说文解字》[3]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1页[5]蒋凡,郁玩.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6] 伍兹甫.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